pubmed搜尋技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pubmed搜尋技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ickMessias寫的 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平衡生活、促進身心健康與提升人生幸福感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ubMed基礎與進階搜尋課程– 臺灣醫學圖書館學會TMLA也說明:09:30-11:30, PubMed基礎搜尋與技巧, 劉淑容, 說明如何適當使用檢索詞(自由詞彙與控制詞彙)與系統自動詞彙比對機制,及各種檢索技巧與功能(限定欄 ...

輔仁大學 音樂學系 吳佳慧所指導 張凱淋的 兒童與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音樂介入成效之系統性回顧與後設分析 (2021),提出pubmed搜尋技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音樂介入、系統性回顧、後設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郭素娥所指導 謝宜珍的 PM2.5對健康者運動之短期健康影響:系統性文獻回顧 (2021),提出因為有 細懸浮微粒、運動、心肺功能、炎症生物指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pubmed搜尋技巧的解答。

最後網站醫學研究-文獻搜尋 - 艾綠Iris則補充:搜尋技巧 3:使用個人化篩選器. 以PubMed為例:. Step 1 : 請先登入PubMed會員,於任一搜尋頁面點選「Manage Filter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ubmed搜尋技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平衡生活、促進身心健康與提升人生幸福感

為了解決pubmed搜尋技巧的問題,作者ErickMessias 這樣論述:

當代最權威、完整的正向心理研究巨作 【正向精神醫學.正向心理治療.正向心理學】 全球第一本彙集三大領域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13個國家、共48位專家的研究與經驗,  由理論到實務,協助人們尋見生命的意義、得到幸福,  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 近幾十年來,正向心理學慢慢獲得重視,正向精神醫學也逐漸被強調,但在正向心理健康領域,卻從來沒有系統性的研究與教育。本書是全球第一本將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治療和正向精神醫學的創新成果融為一體的著作,對於想從相關研究和經驗中獲益的人而言,是最棒的資源。 本書是由13個國家、共48位精神醫學、心理治療和心理學的專家共同撰寫,採用

易於理解的方式,搭配大量的案例與故事,讓讀者對當代已實踐的流行病學、發展和臨床應用有清晰的了解。 全書分成五部:第一部分別提供三個領域的基本概述、背景及發展歷史,依序是正向精神醫學、正向心理治療、及正向心理學;第二部介紹了涵蓋完整生命週期有關健康之正向介入及取向;第三部討論精神疾病與心身症,如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物質濫用及其他精神疾病等;第四部聚焦特殊領域和族群,如家族及伴侶治療、教育學、企業與團體治療等;第五部則介紹正向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 以往心理學一直在研究心智的功能障礙和症狀,直到最近幾十年才開始關注功能和滿意生活的要素。精神醫學在過去也受到以症狀和缺陷為導向的世界觀所影響

,然而,透過採用正向原則及方法,心理學、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增加了更全面性、綜合性、以資源為導向及預防的觀點,協助人們不僅避免心理健康問題,更要提升人生幸福感。 本書除了適用於個別心理治療,也涵蓋家族、團體、教育學、諮商與輔導、企業教練等多重治療領域,甚至相當適合自助。此外,對治療心身症、飲食疾患及創傷後成長也有獨到的見解,能為各領域的讀者帶來幫助。無論是心理相關專業人士、甚至是一般大眾,都能透過本書,一窺當代正向精神暨心理相關理論與實務之堂奧。 【本書六大特點】 ✦正向心理健康領域第一本全球性、整合性的教科書 ✦針對每項精神疾病診斷,皆提出可行的建議、方法與步驟 ✦適用於個人、家族、團體、

教育學、諮商輔導等多重治療領域 ✦對治療心身症、飲食疾患、創傷後成長,有獨到的見解 ✦臨床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的最佳工具書 ✦內容深入淺出,搭配鮮活的案例與故事,一般人也可閱讀 【專業推薦】  吳相儀/高醫大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  林以正/前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林式穀/林口長庚醫院醫師  曾文志/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系教授  蘇冠賓/安南醫院副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專家讚譽】  「有負向心理症狀可以學正向心理學嗎?」本書最大特色是跳脫過去針對「零度以下的人生」之傳統解法,將正向心理科學角度突顯出來,把「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的臨床症狀、情境及族群,融入正向優勢及介入等觀

點應用,彷彿結合許多專家腦力激盪,擴展出更多的解法及可能性!讓讀者得以見樹又見林,內容豐富精彩,值得一讀再讀。 ──吳相儀,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  這本書跳出美國主流的正向心理學,從跨文化的角度,也從更多元的觀點來論述正向心理治療,拓展了我們所習慣的具有侷限性的美國觀點,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對我也頗有啟發。 ──林以正,前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心理科學正從一個單打獨鬥的局面,轉化成一個重視連結整合的平衡時代。本書寫下了傳統邁向跨域的里程碑。精妙串連的組織架構,對正向精神醫學、心理治療及心理學的全面理解,豐富的分析、演練及實務資源,本書應該被所有的心理學人珍藏在書架上。 ──曾文志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系教授  在以失常為主流的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領域中,正向心理學浪潮將帶領所有助人工作者迎向另一道更寬廣、更宏觀的視野,而《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一書則是你踏上這浪潮之前,最該擁有的一塊衝浪板。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兒童與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音樂介入成效之系統性回顧與後設分析

為了解決pubmed搜尋技巧的問題,作者張凱淋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探討在兒童與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方面音樂介入之成效,以及不同研究特徵之次群組與效果量的比較。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系統性回顧法,使用 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Airiti Library、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等五個資料庫,以「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AND「情緒問題(emotion problem)」、與「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AND「行為問題(behavior problem)」為關鍵字,搜尋自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間出版之文獻,並以 RevMan 5.4 統計軟體進行文獻品質評估與後設分析。研究結

果共納入 10 篇文獻進行後設分析,結果顯示音樂治療介入對改善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具有良好的成效,在情緒問題方面,達高度效果量(SMD= -0.84, CI: -1.25~-0.44);在行為問題方面,效果量為低度效果(SMD= -0.44, CI: -0.60~-0.27),兩者皆達顯著差異;而在利社會行為方面之介入效果(SMD= 0.13, CI: -0.0~0.34)則未達顯著差異。透過次群組分析顯示不同評估來源、介入理論與介入強度,是異質性高或低的影響變項。研究結論整體而言,音樂介入對兒童與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問題的改善有顯著的效果,而在親社會行為的效果雖然不顯著,仍可看出結果偏向於音樂

治療介入的趨勢。本研究綜合過去十年國內外之研究,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音樂介入成效概況,做為未來實務及研究者之參考。

PM2.5對健康者運動之短期健康影響:系統性文獻回顧

為了解決pubmed搜尋技巧的問題,作者謝宜珍 這樣論述:

背景:空氣污染是隱形殺手,是影響健康的最大威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環境健康風險之一,與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息息相關。運動可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然而,運動時心跳率、換氣量隨著運動強度而增加,需要攝取更多的氧氣量,也會隨著運動強度而增加呼吸的次數及深度,因此若在空氣污染下運動且運動強度增加時,理論上空氣中的污染物會更快且更深入的進入呼吸系統。目前研究對於暴露於PM2.5濃度中運動對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目的:以實證文獻回顧探討暴露PM2.5環境中運動對心肺功能及炎症生物指標的影響,以及PM2.5濃度或暴露時間對運動的影響。方法:以PICO模式將研究相關特徵(P為細懸浮微粒、Pa

rticulate Matter、Particulate Matter 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I為運動、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fitness、sport;O為心肺功能、炎症反應及短期、Lung Function、Respiratory Function Tests、Heart Rate Variability、Inflammation、Short-term)作為主要關鍵字,並利用MeSH terms及布林邏輯檢索技巧,先以OR聯集,再以AND將P、I之關鍵字做交集,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

CINAHL、ProQuest、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群文數據庫及華藝資料庫八個資料庫進行搜尋2022年7月前的中英文文獻。篩選條件為(1)研究問題細懸浮微粒;(2)對象為健康族群;(3)主題和運動有關的中、英文臨床研究;(4)使用儀器直接測量PM2.5濃度而非採取各國之環保測站或其他間接取得之數據。排除條件為(1)與主題或對象不符合;(2)動物及非研究性文章;(3)無運動措施及成果指標不符合。刪除重複研究(n=372),再根據篩選條件檢視文獻內容,並手動搜尋選定文章之參考資料,最後納入16篇文獻進行分析與統整。採用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RoB 2.0為評讀工具進行文獻品質評讀,亦會使用適當工具檢測搜尋文獻是否有發表偏差,並運用GRADE進行文獻證據等級評定。結果:共納入16篇文獻,文章性質以隨機交叉試驗12篇最多,ROB 2.0評讀結果:低偏差風險佔6.25%,有偏差風險疑慮佔81.25%。研究結果顯示多數研究均發現暴露於高PM2.5之濃度進行運動,對於肺功能無顯著差異。另外當高PM2.5濃度300µg/m3環境下運動30分鐘,則會出現呼吸症狀如喉嚨及胸部不適。在低濃度15.7µg/m3環境下運動2小時,會出現HRV下降的情形;亦發現暴露在中濃度>35µg/m3運動2小時,會出現炎症生物指標異常的影響。結論:長時間暴露在高

PM2.5濃度下運動會影響健康,但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可能會受到運動類型或運動強度以及持續時間而有所不同。本系統性文獻回顧之結果具有臨床參考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