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松本利明寫的 努力,不如用對力:認真≠績效,精準做重點才是贏家! 和戶塚隆將的 為什麼世界頂尖人士都重視這樣的基本功?:讓高盛、哈佛、麥肯錫菁英一生受用的48個工作習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蔡博方所指導 謝依娜的 台灣醫事職業工會的初探: 兼論COVID 19疫情期間的衝擊與展望 (2021),提出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醫事人員、台灣醫事職業工會、COVID-19疫情、永續發展(SDGs)、跨科技與國際資源整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王國華、張惠博所指導 蓋允萍的 從臺澳生物教科書的比較探討科學圖像之設計與理解 (2013),提出因為有 生物教科書、視覺設計文法、跨國比較、圖像設計、內容分析法、線上閱讀測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努力,不如用對力:認真≠績效,精準做重點才是贏家!

為了解決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的問題,作者松本利明 這樣論述:

  埋頭苦幹沒有用,「抓到重點」最重要!   「努力工作」是最該被丟棄的職場圭臬   面試萬人鷹眼HR告訴你,為何那些人會被老闆看中、被刷下的人又做了什麼?   是拔擢晉升,或是剔除淘汰,取決於你的工作方式!     松本利明是日本知名人事策略顧問   從事人才開發24年,輔導超過600家企業,看過近6萬份的求職履歷,   其中他淘汰了5萬人,精挑出6000人成為優秀領袖幹部。   現在,更將多年心得整理成厲害菁英都在用的「精簡˙快速」工作術     真正能在職場上有傑出表現的菁英,不是緊皺眉頭、埋頭苦幹的人。   停止無效努力,快速完成工作、精準達成任務,才是真正贏家。     翻轉「無效努

力」5重點!   1. 努力賣命做,卻不停被要求重來→一次「到位」   2. 凡事全力以赴,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明快」做決定   3. 過度有責任感,接下一堆工作→「不」過於執著   4. 花費太多精力事前討論,還沒開始就累了→善用「組織」的優點   5. 按照上司的指示做事,卻得不到成效→提升自己的「能力」     告別「老是做白工」!   捨棄該捨棄的,努力該努力的。   只要早一秒完成,就能比別人突出!     人事專家重點彙整,顛覆36,000位日本上班族固有想法!   與其細思慢想,不如逐字逐句確認   與其以一百分為目標,不如先給「六十分成品」讓對方挑錯   比起「緊急度」,要先

做「有成果」的工作   放棄「想做的工作」,專注在「有成果的工作」上   不要想著一天有八小時,以只有六小時來思考   接到不喜歡的工作,也要先說「我明白了」   「尋找共同敵人」比「製造參與感」更利工作進行   拜託關鍵人,不如尊重執行者   在累積出實際成果前,不妨「狐假虎威」   計畫不能太詳細,簡單易執行最重要   適用範圍:簡報、溝通、傳達、理解、工作處理、時間規劃、資料整理、會議方式   適用對象:中階主管、基層員工、業務執行者、專案窗口     作者簡介 松本利明     人事暨策略顧問/HR Strategy代表/日本人才管理協會(JSHRM)執行長   曾於PwC

、美世(Mercer)、埃森哲(Accenture)等大型外商管理顧問公司任職。裁撤過超過5萬名員工,拔擢過6000人以上的次世代領導幹部。   主張「只要應材施教地培育,就能讓個人成長出現兩倍以上的差異」,並將其系統化整理成職場祕訣,提供給企業客戶使用,同時亦做為員工的成長指南。   24年來,成功為600家以上的企業,進行人事改革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許多日商、外商都是其客戶名單。更有親身實踐其職場工作術,以8年時間從基層員工躍升至經理級主管的案例。   譯者簡介 李璦祺     輔大翻譯所碩士課程修畢。興趣廣泛,酷愛文字、貓咪與知識。喜歡思考宇宙人生,感受生命萬物,追求理性與感性的並

立。譯有《紙之月》《愛的荒蕪地帶》《圖解伊斯蘭世界》《為人生帶來奇蹟の魔法書》等書。     CHAPTER1 一次「到位」 01「冗長的一次」,不如分「簡短十次」迅速進行 02與其以一百分為目標,不如先給「六十分成品」讓對方挑錯 03有邏輯地說明,不如直接問「在意的重點」 04直接講事實、觀察、因應之道,比事事報告好 05與其細思慢想,不如逐字逐句確認 06比起自己的價值觀,公司的價值觀更重要 07與其理性分析,不如逆向思考 08 PowerPoint不是寫文章,從「副標題」切入重點 09開會•提案•演講時,打動人心的PowerPoint技巧 10奪人眼球的PowerPoint,配色與

字型選擇是基本 11兩步驟快速確認Excel數據! 12用「11╳18」的計算機,確認Excel 13用眼睛看文字,不如念出聲音來   CHAPTER2 「明快」做決定 14放棄「想做的工作」,專注在「有成果的工作」上 15比起「緊急度」,要以「有成果」的工作’為優先 16避免參加超過六十分鐘的會議,另排重要行程大方離場 17與其詢問成功的訣竅,不如找出「不同一般」的做法 18比起自己一個人的工作,先做「需要配合」的工作 19描繪出明確的目標,勝過傻乎乎的賣命工作 20比起妥協,更該尋求「理想樣貌」 21交辦工作時,傳達「作戰計畫」而非「步驟內容」 22多運用「名詞•數字」,別依賴「形容詞•動

詞」 23別急著回覆電子郵件,連「瞄一眼」都不行 24與其打字敲螢幕,不如語音輸入更快速 25二氧化碳比室溫更能影響專注力   CHAPTER3 「不」過於執著 26比起丟出自己不擅長的工作,要把擅長的工作交付他人 27接到不喜歡的工作,也要先說「我明白了」 28爭取工作時,請強調「過去、現在、未來」 29不要想著一天有八小時,以只有六小時來思考 30菁英都愛「無用之事」,而非對工作專心一志 31整理與整頓前,先丟掉九成的物品 32建立資料夾前,先設定詞彙表 33對付棘手的上級就要這樣做 34與其筆記會議重點,不如寫在白板上 35視訊會議的效果遠勝於面對面開會   CHAPTER4 善用組織的

「優點」 36與其破除藩籬,不如當成安全地帶 37別被「檯面上的組織圖」所矇騙,小心隱藏的「潛規則」 38訴之以情勝過原封不動直接傳達 39避免副本抄送,直接寄給對方 40「尋找共同敵人」比「製造參與感」更利工作進行 41與其問「這樣可以嗎?」不如明確地說「就這麼辦!」 42事前的溝通不只「縱向」,還要「橫向」 43辦事不力的三種人,就這樣處理 44別說「是我做的」,更不要自己攬功勞 45拜託關鍵人,不如尊重執行者 46別一個人吃午餐,邀請優秀的人共餐   CHAPTER5 提升自己的「能力」 47在建立實力前,要有成為「優秀者」的認知 48在累積出實際成果前,不妨「狐假虎威」 49找個挑剔的

人當精神導師 50別盯著同行看,學習異業的成功法則 51正視自己的缺點,它是突顯個人的利器 52利用週三中午安排行程,而非週一 53向上司確認前,先想想「情境領導理論」 54不是學習,而是模仿 55在公司內部要在職訓練,在公司外也是 56計畫不能太詳細,簡單易執行就好   作者序 被淘汰的五萬人和受拔擢的六千人,兩者到底「差」在哪呢?     二十四年來,我曾在PwC、美世(Mercer)、埃森哲(Accenture)等跨國外商管理顧問公司工作,為協助其他公司的國際化經營、企業併購或組織重整,而進行人事制度的改革與人才的開發。至今經手過的公司不下六百家。   長久以來,我自始至終在做的

,其實就是「人才鑑別」這件事。我的工作大致可區分成兩大塊:淘汰與拔擢。累計下來,我裁撤過超過五萬名員工,拔擢過六千名以上優秀的領導者與幹部。   現在這個時代,吃苦耐勞、認真刻苦的人,雖然能得到「好人」的美名,卻不見得會得到工作上的肯定,也無法升上管理職位。他們不是工作到賠上健康,就是永遠當個被人頤指氣使的小職員。   各位可能也隱約察覺到這個現象了。   那些真正表現出色的人,都不是皺著眉頭、賣命工作的人,而是一臉悠哉、咻咻咻地完成工作的人。     我們直接說結論吧。   你「不需要」努力工作。反倒是輕鬆、快速、抓重點地工作,才能展現成果,進而讓人生擁有更多的選項。   這個祕密只有

極少數的優秀人士知道。因為這些菁英守口如瓶,所以這個祕密一直不為大眾所知。 他們並非「有能力」或「特別會做事」,所以有出色的表現;而是因為「懂得抓重點、快速地工作」,所以才能提升個人能力,掌握機會。   我親身走訪、實地協助過的日本國內外超過六百家公司,沒有一家公司不是如此。     即使只快一秒,也是提早完成   不過,有個容易被人曲解的地方,要澄清一下。「輕鬆」不是指「偷工減料」或「避重就輕、打馬虎眼」,而是掌握「施力點」和「減力點」,減少無謂的努力、做白工。   能否對這件事有認知,並且在平日的工作中徹底實踐,就是被淘汰的五萬人和受到提拔,得以繼續表現的六千人之間的最大「差異」所在。

  我在書中,將「輕鬆又快速」定義為,掌握「施力點」和「減力點」,讓工作高速進行的做事方法。     什麼是「輕鬆又快速」?   「輕鬆」是指,抓到事情重點,掌握「施力點」和「減力點」,減少做無謂的白工。   「快速」是指,儘早完成工作。講得再簡單直白點,那就是捨棄該捨棄的,努力該努力的。     是你的問題?還是「他」的問題?   各位是否也曾看過以下的狀況?     狀況1   「經理,我按照您的指示完成了。這樣是否就可以了?」   「怎麼沒有○○呢?這不是最基本的嗎?拿回去重做。」   「(上次會議不是已經決定不需要○○了嗎……)是,我再全部重做一遍(今天會不會又得熬夜不能睡覺了)。」

  隔天──   「(我已經把所有數據都找出來,放在資料裡了。這麼無懈可擊,這次可沒理由讓你挑剔了吧!)經理,會議資料完成了。這次一定沒有問題。」   「搞什麼啊?你給這麼一大疊資料,是要幹麼用的?出席會議的人可不是閒閒沒事做耶。他們哪有時間讀這堆資料?把重點整理成三張就夠了。其他九成的內容都是多餘的。不要把時間花在這種事情上,做事要有效率一點行不行!」   「(這是我好不容易熬夜完成的資料耶……)是,以後我會注意。」     狀況2   「阿星,有個急件要拜託你,這個資料能不能在星期一一早趕出來給我?」   「(現在是星期五的下午四點耶……)沒問題。」   「謝謝,阿星做起事就是快,真

是太可靠了。」   三十分鐘後──   「阿星,不好意思,這個能不能在今天給我啊。急著要。」   「(再過三十分鐘就是下班時間了,現在才給,也太趕了吧……)經理,沒問題。」   「謝謝,有做事像你這麼快的人真是太好了。交給你囉!」     又過了三十分鐘──   「阿星,不好意思,星期一例會需要的數據分析,你能不能替我做一下?」   「(什麼?你是我主管耶,這種要求是要我怎麼拒絕?)好,沒問題。」   「那就交給你了!」   「(但,今天是我女兒生日耶。看來我得加班趕末班車回家了……)」     認真、努力,不等於績效較   你的身邊是否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就算加快了個人的工作速度,也

無法提高整體效率。因為效率並非只靠自己的工作速度決定,更取決於與主管、相關部門、交易對象等其他人之間的來往情形。   設定電腦的快速鍵、註冊新詞加快打字速度,每天早早起床出門,趁著交通尖峰前趕進公司,一接到指示就毫不猶豫地馬上行動,甚至是善用方格筆記本、時間管理工具……   就算在這些地方下足工夫,如果一直被要求重做,或是主管、公司同事交代不清的話,一切也是毫無意義可言。若想讓工作提早完成的話,就必須排除掉所有白費力氣、不會有成果的虛工。   職場上,無謂的努力可以分成以下五種:   1努力賣命做,卻不停被要求重來   2凡事全力以赴,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   3過度有責任感,獨自擔負太多

工作   4花費太多精力事前討論,還沒開始就累了   5依照上司的指示做事,卻得不到成效     只要善用本書,就能為自己排除掉得不到成果的無謂努力。在工作方式上稍微轉個彎,不僅能讓你做起事來輕鬆又快速,還能一併提升周遭人的效率。本書收錄了各種「能立刻實踐在實際工作上,又能做出成果的實務技巧」,讓你能輕鬆而快速地完成每一件事。   做事的時候老是用力過頭,讓自己過分緊繃的話,就會失去從容,而無法享受工作的樂趣。有很多書都是在教導讀者「如何施力」,但幾乎沒有一本書在告訴讀者「如何減力」。本書內容所採取的架構,可以供讀者從一開始,或從有興趣的部分開始讀起。   讀完本書後,請立刻實踐讓你覺得「

看起來很有用」的做法。我保證你一定能因此而得到出眾的成果、自由的時間、多樣化的人生選項。 「冗長的一次」不如分「簡短的十次」迅速進行 遇到主管交辦工作或交易對象委託案件時,我們都希望能「一次搞定」。然而,當對方愈是自己不知如何相處的對象,愈容易被對方打回票,用「和我要求的內容不一樣」「數據分析得太隨便」「怎麼連最基本的都沒做到」等等理由要求我們重做。 被要求重做,會讓我們的效率和工作動力瞬間跌到谷底。 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說出來其實很簡單。只要增加確認、檢查的次數就好了。 對方愈是自己不善於相處的對象時,愈容易讓我們產生逃避心態,想說是不是能「儘量少跟對方說話」或「希望事前的討論可以一

次就好」。然而,如果只開了一次冗長的會議,最後才被打回票的話,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會白費。不如多討論幾次,並將每次討論的時間縮短,也就是進行多次簡短的討論。 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別用一小時的會議定生死,改成十次五到六分鐘的短時間討論。但這時,大家可能也會有個疑慮︱增加確認次數,不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之前不是說過了嗎?到底還要說幾次才會懂!」而被對方貼上「辦事不牢」的標籤。 「短時間會議」的驚人效果 這一點請大家儘管放心。所有的主管或是交易對象都一樣,他們也會擔心自己不能得到對方的重視,若能得到對方的再三確認時,反而會感到開心。 ‧希望對方能讓我掌握進度、讓我放心。 ‧希望對方能尊重我,把我說的話聽

進去。 不只被裁員的職場人士,就連未來可能升為幹部的優秀人才,都會對部屬及交易對象,抱有這兩種想法。 無論對方是不是你善於相處的人,只要你對他保持距離或疏於報告,就會令他們心生疑慮,懷疑自己是不是沒被人放在眼裡。這種疑慮一旦萌芽,就很可能會逐漸被怪罪的情緒取代,進而認為你「辦事不牢」,這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 再小的事都會主動報告、從不疏於確認的人,反而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很重視我」,進而提高信任感,因此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就贏在起跑點上了。至於,簡短的會議,其實應該不需要到十次這麼多,這樣一來,整體的討論時間不只減少,對方還會想說:「這人都會立刻向我確認,真是值得信賴。」對你的評價也會提升。

台灣醫事職業工會的初探: 兼論COVID 19疫情期間的衝擊與展望

為了解決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的問題,作者謝依娜 這樣論述:

中 文 摘 要COVID-19病毒引發全球生物性災害,醫療體系承擔防疫與醫療重責,醫事人員面臨嚴峻考驗;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收集研究所需資料,11位來自五個醫事專業工會幹部或行政人員接受訪談,茲以探討研究三個主題,並以敘說分析的「 類別-分析」進行資料解析,研究結果如下:ㄧ、醫事人員專業工會成立的歷史背景與成立宗旨工會成立旨在提升勞動意識,改善勞動條件,創造友善職場環境,為會員爭取權益為其宗旨。二、醫事專業工會的困境與發展工會成立初期財力人力與資源相對缺乏,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困境,加上會員招募不易。因此,草創期間工會困難重重發展不利,但幹部革命情感,讓工會得以凝聚士氣,持續發

展。三、醫事專業人員在COVID-19疫情衝擊的未來發展防疫期間工會扮演協調與督促角色,茲以爭取會員勞動權益,並在跨領域跨科際資源整合,建構更完善防疫體系。依據先聯合世界減災會議2015-2030仙台減災綱領,工會必須財務自主,組織民主,整合與橫向串連,規劃與執行勞動權益教育訓練,運用人工智慧科技宣傳與執行專業工會業務,才可讓工會永續發展,因應未來各種疫情災難之衝擊。為了醫事專業工會面對防疫之未來發展,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五點建議: 1.釐清並強化工會的功能與角色,2.規劃與執行勞動權益相關教育訓練課程,3.跨領域與跨科際資源整合,4.跨國際醫事人員專業工會串連,5.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醫事人員,專業工會,COVID-19疫情,永續發展(SDGs), 跨科技與國際資源整合。

為什麼世界頂尖人士都重視這樣的基本功?:讓高盛、哈佛、麥肯錫菁英一生受用的48個工作習慣

為了解決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的問題,作者戶塚隆將 這樣論述:

☆日本暢銷20萬冊,Amazon排行榜第一名!   精英的最大共通點,並非優異的才能,   而是對基本功的堅持。   千萬不要輕忽眼前不斷重覆的小事,   因為它們往往可以給你足夠的力量,   讓你在關鍵時刻一躍而起。   只著重眼前績效的工作方式早已過時,   從今天開始,你需要一套更全面、完整的方法來淬煉自己!   高盛,全球最強的投資銀行   麥肯錫,全球最佳企管顧問公司   哈佛商學院,全球最頂尖的商學院   能夠在這三個地方就業或求學的人,無疑是領導全球趨勢的菁英。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出眾,一切只因為扎扎實實的做好了基本功。   高盛、麥肯錫與哈佛商學院共通的「基本功」,兼

具以下四個面向:   1著重「人際關係」   2終生學習,「淬鍊自我」   3堅持「展現每天的成果」   4隨時隨地「放眼世界」   作者回顧自己在高盛、麥肯錫、哈佛商學院的種種經歷,發現所有與他共事、相處的人,都具有這些共通特質:真心對別人感興趣、開會必定發言、慣於思考沒有正確解答的問題、樂於利用週末投資自己、站在高一職等的角度投入工作。他們不追求速效,選擇透過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來磨練自己,逐步累積堅強的實力。   如果你也想和所有菁英一樣,實現對人生的渴望和想像,書中介紹的48個工作習慣,絕對值得你終身實踐。

從臺澳生物教科書的比較探討科學圖像之設計與理解

為了解決powerpoint組織圖橫向的問題,作者蓋允萍 這樣論述:

社會符號學指出科學教科書的圖像設計無法免除社會文化的影響,本研究結合視覺設計文法與現代認知心理學,目的有二:一、比較臺澳生物教科書科學圖像的設計差異,二、驗證圖像設計對閱讀理解的影響。研究法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採內容分析法,取樣臺澳七年級教科書三個相同單元(細胞構造、生物分類、生態系)的圖像為樣本。分析結果顯示:臺版採用的分類圖像類別較少,過半集中於的第一級圖像,這種設計只是具體物的聚集,無分類功能,全部圖像皆未採用樹狀結構;相較之下,澳版採用的分類類別較多。此外,兩國的能量塔圖像設計具有歧義,有的因含箭頭編碼為分類,有不含箭頭的則編為過程。 根據以上臺澳教科書分類圖像設計的差

異,進行第二階段研究,探討分類圖像有無樹狀結構和箭頭設計,對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採質量合併研究法,以線上閱讀測驗與五步驟晤談收集量化與質性資料。選出臺版相關圖像並加以改良,閱讀文本控制在不同圖像設計但具有同樣標題與文字說明。施測對象為未學習過相關單元的七年級學生,有效樣本193人,依前測均質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閱讀改良圖像與文本,控制組閱讀臺版原始圖像與文本。測驗分前測與後測;質性晤談的受訪對象共有12位,依前測揀選低、中、高分群各4位,第一步驟只給圖像,隨後增加相關訊息,以了解圖像的理解狀況與評價。 研究結果指出:樹狀結構能促進臺版分類圖像的理解,統計考驗顯示樹狀結構顯著優於框格

結構的假設,原始臺版分類圖像易引發迷思概念;箭頭能使能臺版量塔圖像具有功能性的理解,晤談顯示出實驗組具有較多動態與因果關係的概念;所以,改變臺版圖像設計能提升分類圖像的閱讀理解。此外,發現圖像設計與先備知識都是影響理解的主要因子,回溯文本的次數則是次要因子。 評估本研究的圖像編碼、圖像設計,及線上閱讀測驗等工具都是有效且值得採用。最後對臺版教科書生物分類圖像的編輯、生物教學,與未來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