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son調音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在線調音器 - Musicca也說明:調音器 可以顯示出該音符是否過高、過低或已調準,幫助使用者輕鬆地調好自己的樂器。 調音器最常被用於弦樂器,如吉他和小提琴。弦樂器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琴弦會鬆動,因此 ...

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學系音樂科教學碩士班 鄭方靖所指導 李新韻的 台南市音樂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教學思維之研究 (2014),提出peterson調音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首調唱名、音樂教育、教師思維、音樂教師思維。

而第二篇論文實踐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顏華容所指導 王若瑜的 新世代的鋼琴即興曲- 由卡普斯汀《三首即興曲》探討二十世紀鋼琴作品中引用爵士音樂元素的趨勢與實例 (2013),提出因為有 卡普斯汀、即興、爵士、第三流派音樂的重點而找出了 peterson調音器的解答。

最後網站Peterson Strobe Tuners則補充:Peterson makes top-line music strobe tuning equipment for professional musicians, technicians, and school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eterson調音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南市音樂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教學思維之研究

為了解決peterson調音器的問題,作者李新韻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調查台南市音樂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之教學思維;基於相關學理及訪談結果,自編「台南市音樂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思維之調查問卷」作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工具,針對台南市國小、國高中、社團、及教會、社區社團音樂教師,計384人,進行問卷調查;將回收的問卷(251人)資料以SPSS 20.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卡方檢定、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的分析,並作Scheffe法、Turkey HSD法或Dunnett’s T3檢定法之事後比較。綜合分析調查之結果,得到以下結論:一、台南市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運用首調唱名法的情形與思維各向度概

況不一(一)台南市音樂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的人數比例,低於使用固定唱名法;但使用首調唱名法方式的教師對於運用首調唱名法的教學情形與成效,則有高度的認同與肯定。(二)台南市音樂教師選擇教學唱名法之因由具高度一致性,且認同首調唱名法之整體教學效能;運用首調唱名法於教學的思維以歌唱教學之認同度最高,次為樂器教學,認同度最低者為樂理教學。(三)台南市音樂教師最認同運用首調唱名以模唱(Rote Singing)來建立曲調音程感(Sense of melodic interval)的策略;而認同以肢體結合、移位視譜(moving-based sight reading)、與律動遊戲結合、音名法Singing

with pitchname、圖示、曲調寫譜(melody writing) 、多媒體輔助及運用音叉為策略者約為半數;運用無伴奏(singing without a cappella)教學策略者認同度最低。二、台南市不同背景音樂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的各面向教學思維之差異不一(一)不同年齡教師在運用首調唱名法的教學思維無顯著差異情形(二)不同畢業科系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的教學思維呈現顯著差異情形。其中非音樂本科系畢業教師使用首調唱名法的比例明顯高於音樂本科系者;在選擇唱名法運用的因由與首調唱名法教學的整體效能,不同畢業學歷教師間均無顯著差異情形。而運用在歌唱教學、樂器教學、樂理教學皆有顯著差異情形

,以音樂本科系研究所以上教師認同度為最低。而關於首調唱名法運用的相關教學策略,音樂本科系教師與非音樂本科系與不同畢業學歷教師間無顯著差異情形。(三)不同音樂專長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的教學思維無顯著差異情形。在樂器教學方面,傳統音樂類教師認為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內涵與音樂詮釋,並認同首調唱名法對學習有效益,與學習西洋樂類的教師思維,有明顯差別。然對於和聲分析的學習上,學習西洋音樂類的教師,則有較高的認同。(四)不同音樂教學經歷教師運用首調唱名法的教學思維有顯著差異情形。在歌唱類(歌唱音準)、樂理類(和聲分析、曲式分析)的教學中,無學校經驗的教師對首調唱名法的認同度高於有學校經驗的國高中教師。而有教會

音樂教學經驗的教師比學校音樂才能班的教師更為認同首調唱名法具適合大多數人學習的效益、有助於歌唱音高的準確度、和聲分析與曲式分析。在首調唱名法的相關教學策略中,國小教師的運用比例較高,無學校教學經歷的教師則較低。(五)不同音樂教學年資教師在運用首調唱名法的教學思維並無顯著差異情形。然年資為「1-5年」教師對使用首調唱名法在曲式分析的教學效益有較高認同。年資「6-10年」教師在律動遊戲方式引導首調唱名法的教學活動運用較多。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音樂教育政策制定者、音樂教師及教材編列、後續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新世代的鋼琴即興曲- 由卡普斯汀《三首即興曲》探討二十世紀鋼琴作品中引用爵士音樂元素的趨勢與實例

為了解決peterson調音器的問題,作者王若瑜 這樣論述:

烏克蘭籍俄國作曲家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 1937- )是二十世紀的跨界作曲家,早在50年代就已經相當活躍,然而直到2000年才逐漸獲得應有的注意。雖然長年居住在俄羅斯,但卻深受美國爵士樂的影響,評論者提到卡普斯汀大都認為他的作品兼具了古典與爵士的特質-在他的作品中不但能發現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等作曲家對他的影響,也看得到亞特.泰坦(Art Tatum, 1909-1956)、奧斯卡.彼得生(Oscar Peterson, 1925-200

7)等爵士音樂家的語彙,巧妙地將古典的形式與爵士元素作結合,也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本篇論文以卡普斯汀的《三首即興曲》(Three Impromptus, Op.66)為例,從性格小品談及十九世紀出現的器樂曲形式-即興曲,探尋此一作品類型的起源與發展、直至二十世紀即興曲被注入爵士音樂元素;並從爵士樂的定義與融合特色,兼談近代俄羅斯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及爵士樂傳入俄國的過程的融合特色、卡普斯汀個人學習音樂兼容古典訓練與爵士樂興趣的動機與融合作法,分析這三首即興曲,探討其樂曲結構和其中爵士元素的運用;並說明所謂的第三流派的音樂及二十世紀作曲家引用爵士元素的趨勢做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