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安全警告:你是否曾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paypal安全警告:你是否曾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nathanTaplin寫的 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 和Dennis Le Boeuf Liming Jing的 英語閱讀Level Up! 16週掌握英語閱讀技巧 (20K彩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寂天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aypal安全警告:你是否曾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

為了解決paypal安全警告:你是否曾在的問題,作者JonathanTaplin 這樣論述:

  「快速行動,打破陳規」是臉書的宗旨,「不作惡」是谷歌的警句。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則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認為這種中心思想就是自由。」數位革命的興起,是為未來社會帶來進步與幸福的福祉,還是人類文明與民主的浩劫?   葛萊美獎得主羅珊‧凱許、T‧彭恩‧本內特:人類的生存正面臨威脅。   華特‧艾薩克森(《賈伯斯傳》)作者:激進的自由放任主義意識形態和許多矽谷創業家的壟斷性貪婪,協助摧毀了音樂家的生計,並且正在扼殺網際網路初始的公社理想。   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的進步,助長了三大網路巨擘的權力,使它們發展成力量足以與世界抗衡的數位怪獸。這些巨大並持續快速發展的組織,究竟是

為人類社會帶來進步與幸福的數位革命家,還是帶來毀滅與災難的掠奪者?   《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作者塔普林提出一個簡潔有力的歷史觀,解釋了網路生活如何依照這些公司創立者的價值觀被塑造,包括彼得‧提爾(Peter Thiel)和賴瑞‧佩吉(Larry Page)忽視書籍、音樂和影片的盜版,並躲藏在晦暗的企業運作下,犧牲個人使用者的隱私,以便製造我們現今生活的監視行銷式同質文化。   臉書、谷歌和亞馬遜這些大型的數位壟斷公司,為我們提供了較以往更多的原創性內容,藉此收獲更豐厚的廣告利潤。但是創作者和版權所有者卻只得到微薄的報酬,還必須獨自力

抗盜版的氾濫,生存條件嚴苛。   此外,全球獲利的重新分配也導致了權力的移轉,使臉書、谷歌和亞馬遜享有不下大型石油公司及藥廠的政治影響力,因而對人類的實質民主產生巨大威脅。   身為資深音樂人及電影製作人,塔普林根據自身經驗,在書中提出具前瞻性的大膽解方,呼籲內容創作者應團結起來,利用專業及決心奪回觀眾,制衡日益壯大的數位掠奪者。人們的聲音終將勝出,數位烏托邦時代終將來臨。 好評推薦   國際重要人士、專家、學者共同好評   在我所認識的人中,塔普林最能清楚剖析科技與音樂產業錯綜複雜的關係,及其衍生之種種困惑現象。他為音樂家面臨的慘況帶來解決方案和復興的鼓舞。每一位音樂家和製作人都應

讀這本書。──羅珊‧凱許(Rosanne Cash),葛萊美獎得主歌手兼作曲家   《大破壞》和其他幾本著作佔據了我的書架,我將之視為二十一世紀生活迷宮中不可或缺的路標。我以最虔誠的祝禱,祈願世人聽到它吹響的警告號角。人類的生存正面臨威脅。──T‧彭恩‧本內特(T. Bone Burnett),葛萊美獎得主製作人兼音樂家   塔普林的《大破壞》是一本搖滾樂傳記兼網際網路史,更是藝術家宣言,為達各方的共同勝利提供振奮人心的解方──同時也提醒世人,音樂家和作家在科技舞台需要立足空間,以及更重要的,賺取合理報酬的方法。──傑佛瑞‧托賓(Jeffrey Toobin),《美國女繼承人》(Ameri

can Heiress)作者   在這本精彩並精準融合政治、經濟與文化評論的原創書籍當中,塔普林嚴厲批評我們「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本書深入分析網際網路經濟,將如何對美國未來的生活願景帶來破壞性衝擊。──班傑明‧史瓦茲(Benjamin Schwarz),《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雜誌全國編輯、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全國編輯   這是一本必讀的書,豐富而獨特的內容交織其中──明晰的另類數位轉型史、文化產業先驅的生動傳記,以及我們的文化如何遭到綁架,卻仍有救贖機會的精彩辯論。──庫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獲皮博

迪獎(Peabody Award)的公共廣播節目「Studio 360」主持人   塔普林的新書出版恰逢其時。網際網路誕生二十年、社群媒體發明十年後,現在該是停止破壞,並開始嚴肅思考我們正在創造何種新環境的時候了。《大破壞》為人類未來得以安居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新藍圖。──羅斯(Frank Rose),《沉浸的藝術》(The Art of Immersion)作者   喬納森‧塔普林精彩的新書揭露一群高科技公司壟斷的現狀,並已危及民主的根基。和一世紀前揭發醜聞的記者一樣,塔普林清楚地解釋壟斷如何運作,並呼籲我們採取行動。我們的前途可能取決於我們是否聽從他的警告。──西恩‧韋蘭茲(Sean W

ilentz),《美國民主的興起》(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作者   塔普林以滔滔雄辯和熱情談論網際網路時代的犧牲者……這不是一本「科技書」,因為這個詞太過局限。透過閱讀《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我們得以了解2016年唐納‧川普勝選演說中的許多話。──強恩‧福利曼(Jon Friedman),網路趨勢專欄「Market Watch」作家   塔普林的《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是一本啟發人心的遲來書籍,檢視壟斷網際網路的大公司如何支配我們的經濟、政治

和文化,且為我們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的後果。流暢的文字和高度的娛樂性,使本書成為一般讀者和學生的理想讀物。我很喜歡它,所以今年在我的課堂上教授它。──羅伯特·麥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People Get Ready: The Fight Against a Jobless Economy and a Citizenless Democracy共同作者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喬納森‧塔普林精采的新書解釋了谷歌、臉書和亞馬遜如何破壞民主體制、加速寡頭統治的崛起……並摧毀文化和數百萬人的經濟機會。──《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塔普林清

晰地闡述了他的觀點。──《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塔普林以鞭辟入裡的論述,檢視被許多以網路救世主自居的吹牛專家吹噓為「破壞」的概念帶來的惡果。塔普林探究的是天下大勢:他的論點是,網路世界的巨人──從谷歌到亞馬遜──是民主根基的威脅,同時也以危險的新方式加強我們體制中的不平等。──《君子雜誌》(Esquire)   對數位革命黑暗面的新分析……塔普林的批評可不是老生常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全面的觀點……塔普林的獨到之處是,把整個觀點放在改變中的全球經濟架構下。──《泰晤士報》(The Times)   塔普

林對科技巨人的規模和權力如此巨大的憤怒達到沸騰,他對我們所有人都應感到憂心的理由很有說服力。──《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   一本發人深省、一點也不浪漫的書,記敘網際網路如何被劫持……《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是一本及時而有用的書。──《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塔普林慈悲地揮舞他的斧頭……讀完本書後你將同意塔普林的看法:科技公司濫用它們的壟斷力剝削我們,並顛覆我們的文化──他所描述的破壞……該是消費者反擊的時候了。這項宣告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開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

day Times)   塔普林以獨樹一幟的冷靜自若寫出《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他無情地批評並尋求解答為什麼網際網路阻礙而非協助那些嘗試靠藝術維生的人。──《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   對這些數位科技公司的貪婪及傲慢,所提出的嚴厲指控。──《衛報》(The Guardian)   今天就要讀的一本書。──《美國保守派》雜誌(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最根本的解方。──《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一本顯示數位革命如何破壞人類互動模式及民主的必買書

籍。──《國家》雜誌(The Nation)   塔普林以他的特殊背景,在《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中提出深刻的洞見……他對音樂及媒體產業的動盪,有著具啟發性的廣泛解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慷慨激昂的新作品。塔普林以他的強項,揭開既曖昧,又冠冕堂皇的用詞──如「數位破壞」的面紗,以顯示其對每一獨立藝術個體所產生的影響。他的行文大膽……並提出了重要的全面觀點。──《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兼具質與量的實證分析……所有音樂人與電影創作者,都應當呼應《大破壞:F

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所吹響的號角。──《富比世》雜誌網站(Forbes.com)   一本卓越的新書……塔普林以強烈和有說服力的論證,敘述谷歌和臉書這類公司現在就可以運用它們強大的人工智慧程式,防止侵害著作權。──《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喬納森‧塔普林對矽谷的所作所為有所怨言,而這事關重大。──《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塔普林詳盡地描述數位經濟傷害創意工作者的慘況……對矽谷自命清高的姿態予以重擊。──《快速公司》雜誌(Fast Company)   任何想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得

稍微聰明一點人絕對必讀的書。──《新聞週刊》(Newsweek)   真知灼見……塔普林提供一個清楚而透徹的觀點,解釋美國人今日和未來的生活,將受到大科技公司的影響和操縱,逐漸習於依賴這些大公司。其作品確實發人深省。──《出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   強而有力的論述,為減少不平等和改革網路以造福多數人而非少數人獨享利益提供洞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塔普林令人眼界大開的新書描繪了掌控創意和資料的戰爭如何如火如荼的進行,以及該如何做才能在鬥爭中勝出。──IP Watchdog網站   在這本尖銳的書中,塔普林解說網際網路壟斷透過資

料採礦和廣告塑造了線上市場,創造違法的巨大獲利……塔普林的見解引證自他在娛樂業的親身經驗,他曾為巴布‧狄倫和樂隊合唱團擔任巡迴經理,也曾任史柯西斯旗下的製作人。他以冷靜自持而令人信服的語調,為重新擘畫網際網路願景和復興有意義的藝術價值請命。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全民基本收入、藝術家合作社,以及強調社群以提振創意文化生產和評估其價值……塔普林的議題很重要,他的主張很有啟發性。──出版觀察網站 Shelf Awareness

英語閱讀Level Up! 16週掌握英語閱讀技巧 (20K彩圖)

為了解決paypal安全警告:你是否曾在的問題,作者Dennis Le Boeuf Liming Jing 這樣論述:

英語閱讀太無趣,打開書本就想睡?每篇文章都落落長,重點怎麼抓?文章太多了,根本讀不完?!   「閱讀」對英語學習來說十分重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累積字彙、釐清文章脈絡、學習寫作技巧,並能獲得知識。   本書嚴選100篇各類主題廣泛的英語文章,並貼心地替讀者安排好為期16週的讀書計畫,依照所建議的進度,平均一天讀一篇文章,便可在不知不覺中增進自身的英語能力,讓您輕鬆學習無負擔! 本書特色 1.題材豐富新穎   共有百篇文章,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地理、人文、科學、文學、社會等題材,結合時下最熱門的議題,同時具備深度與廣度,除了助您通過各類英語測驗,還能補充課外知識,勾起您對英語閱讀的興趣。

2.每篇文章後附重點題型   針對每篇文章的內容提出六大關鍵問題,讀者可藉由這些習題來測驗自己是否正確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要旨,逐步建立英語閱讀的重要技巧。 3.16週讀書計畫   配合一般大眾的閱讀習慣,量身擬定16週的閱讀計畫,平均一天讀一篇,在沒有壓力與負擔的氛圍下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4.附趣味彩圖   讀書讀累了,還能欣賞穿插於內文中的彩圖,加深印象,讓您讀書的過程中充滿趣味、不枯燥! 5. 隨後附有內文中譯   附上100篇文章之中譯,讓讀者更能透析文張內容,瞭解文意脈絡 作者簡介 Dennis Le Boeuf   美國教育專家,北密西根大學教育碩士,美國執證教師。錄過許多廣

播和電視的英語學習節目,裨益無數莘莘學子,亦曾在中國和臺灣教授英語。   他與景黎明女士合著的作品計有《生活英語小對話》、《讀鵝媽媽歌謠學英語》、《小時候的英語詩》、《情境美語500句》、《你的英文又錯了!》、《讀森林王子學英語》、《英文文法全書》、《英文文法全書活用練習》等。其中一些書在幾個國家或地區名列暢銷書排行榜經久不衰。數年來 Dennis 和景黎明為出版社校對了近百本書籍,接過各種各樣的電話,為人們解答文法和習慣用語的問題。 Liming Jing(景黎明)   美籍華人,四川大學英語碩士。曾任四川師範大學英語副教授、美國聖利奧(Saint Leo)大學ESL教師、美國移民局和各大醫

院的電話翻譯兼筆譯。曾獲得四川省英語教學成果獎和翻譯獎,現為專業審定者、翻譯及作家。作品有《高高飛出西藏山谷》。譯著有《生活在他方》、《玩笑》、《我快樂的早晨》、《布拉格精神》、以及《第一圈》等多部世界名著。 1. The King of Pop Music 流行音樂之王2. Facebook Games 臉書遊戲3. Good bye Chinglish! 揮別中式英文4. Money Management: Creating a Budget. 財富管理:制訂預算5. Doraemon, a Japanese Cultural Icon 多啦A夢— 日本文化代表人物6.

The holy see 聖城7. Wang Yung-ching's Legacy 王永慶傳奇 8 .Music Downloads 音樂下載9 .Drastic Climate Change 急遽的天氣變化10.Street Dancing 街舞11. What Is Love-Shyness? 愛羞症12. The Nazca Lines 納斯卡線13. Dr. Stephen Hawking 史蒂芬.霍金14.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英語能力檢測15. The Future Ethics of Androids and Other Robots 機器人的道

德議題16.Unlucky Friday the 13th 十三號星期五17. The BBC BBC電視台18. The Festival of San Fermin 奔牛節19.. 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20. EPD—Electronic Paper Display 電子紙21. Weather Prediction 天氣預測22. Your Brain's Development 你的腦部發展23. Can Pollen Help to Solve Crimes?  花粉能幫助破案嗎?24. The Luxurious Emirate of Dubai  奢華王國—杜

拜25. Jane Goodall 珍.古德26. Google Maps Google地圖27. The World Cup 世界盃足球賽28. The Law of Attraction 吸引力法則29. Islam 伊斯蘭30. World Heritage Sites 世界遺產景點31. Who Is Lady Gaga? 女神卡卡32. Gothic Architecture 歌德式建築 33. Animal Testing  動物測試34. How to Avoid Weak Bones 如何避免骨質疏鬆35.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

國際太空大學36. Atlantis 亞特蘭蒂斯37. Sigmund Freud 佛洛伊德38. PayPal and Internet Shopping  Paypal及網路購物39. Telepathy 心電感應40. Normandy Landings 諾曼地登陸41. The midnight sun 午夜的太陽42. Oceanic Trenches 海溝43. Bob Dylan: An Influential American Singer-Songwriter 鮑伯?狄倫:美國創作型歌手44.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犯罪現場調查45. Disco

vering New Energy 發現新能源46. Sumo Wrestling 相撲47.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症48. Yosemite National Park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49. Chen Shu-chu: One of Time's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陳樹菊: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50. 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51. Gene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基因改造科技52. The Pet Psychic 寵物靈媒53. Con Artists and Confidence T

ricks 詐騙集團及其手法 54. The Crusades and the Holy City of Jerusalem 十字軍與耶路薩冷 55. Steven Paul Jobs 史蒂芬.保羅56. Scottish Kilts 蘇格蘭裙57. Can Cars B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開車可以兼顧環保嗎?58. What Kind of Painkiller Is Safer? 安全使用止痛藥 59.Iceland 冰島60. Is the Sense of Beauty Innate or Learned?  美感為與生俱來,抑或後天習得? 61.

Anousheh Ansari: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ourist 雅娜詩.安薩里:首位女太空人62.Cloud Computing 雲端運算63. Aerobics 有氧運動64. Mash-up Literature: Literary Classics Combined With Horror 混搭文學65. Animals Stereotypes 動物的刻板印象66. Dunhuang 敦煌67. Oprah Winfrey’s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歐普拉對世界的貢獻68.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中東衝突69.Crisis for Polar Bears 北極熊危機70. Infectious Diseases 傳染性疾病71. Where Did the Mysterious Crystal Skulls Come From? 神秘的骷髏來自何方?72. Venice: The City of Water 水鄉威尼斯73. Muhammad Ali 拳王阿里74. Google vs. Microsoft: Two Giants Are at War Google和微軟兩大巨頭的戰爭75. Save the Bluefin Tuna! 搶救黑鮪魚!76. The Myst

ery of the Bermuda Traingle 百慕達三角洲之謎77. Art Auctions 藝術品拍賣78. The Battle of Fishing Town 釣魚城之役79. What is Static Electricity?  何謂靜電?80. Disaster at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Rig 深海地平線國際鑽油平台事故81. All About Allergies 過敏82. Horseshoe Crabs 鱟83. You, Fashion Shows, and Clothing 服裝秀和服裝與你的關係84. The Tradit

ion of Afternoon Tea 下午茶的由來85. Women's Right to Vote 女性投票權86. TV in 3D Is Fun! 3D電視趣味多!87. Lottery: A Game of Chance 樂透:ㄧ個充滿機會的遊戲88. IKEA 宜家家具89. Pompeii—the Buried City 龐貝城:被埋葬的城市90. Don’t Eat Too much Meat! 別吃太多肉!91.Haiku 俳句92. The Legend of El Dorado 黃金城傳奇93. Why Are Honeybees Disappearing ? 蜜蜂為何

消失無蹤?94.Using Solar Energy 使用太陽能源95. Dress codes 服裝規定96. Does Life Exist on Distant Planets, Asteroids, and Moons? 遙遠的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97. Violent Mount Vesuvius 暴力的維蘇埃火山98. A Habit That Can Damage Your Teeth 會傷害牙齒的壞習慣 99. Strange Type of Food as Cultural Markers 稀奇古怪的食物為文化的表徵100. Lunar Tides 潮汐 前言   我最

後一次造訪安潔拉.卡特是她死前幾週,當時她儘管病體相當疼痛,仍堅持打扮起來與我喝茶。她眼神閃亮,坐得直挺挺,側著頭像隻鸚鵡,諷刺地撮起嘴唇,認真開始午茶時刻的重要正事:說和聽最近的骯髒八卦,言詞犀利惡毒,態度熱烈。   她就是這樣:有話直說,尖銳刺人──有一次,我結束了一段她並不贊同的感情,她打電話給我說:「好啦。從今以後你會更常聽到我的消息。」──同時又有禮得足以克服致命病苦,來一場冒充斯文的正式下午茶。   死亡真的令安潔拉火大,但她有一項安慰。癌症來襲前不久,她才剛保了一筆「鉅額」保險。想到保險公司沒收幾次費便得付出一大筆錢給她家的「男孩們」(丈夫馬克,以及兒子亞歷山大)她就非常愉快,並

為之發出一大串黑色喜劇式的自鳴得意詠歎調,讓聽的人要不笑都很難。   她仔細計畫了自己的喪禮,分配給我的任務是朗讀馬維爾的詩作〈一滴露水〉。這令我很驚訝。我所認識的安潔拉.卡特是最滿口粗話、毫無宗教情操、高高興興不信神的女人,然而她卻要我在她葬禮上朗誦馬維爾對不朽靈魂的沈思──「那滴露,那道光∕自永恆之日的清泉流淌」。這是否是最後一個超現實的玩笑,屬於「感謝上帝,我到死都是無神論者」那一類,或者是對形上詩人馬維爾充滿象徵的高蹈語言表示敬意,來自一位自身別具風味的語言也很高蹈、充滿象徵的作家?值得一提的是馬維爾詩中並沒出現任何神明,只有「全能的太陽」。也許總是散發光芒的安潔拉要我們,在最後,想像

她消溶在那更大之光的「輝耀」中:藝術家變成了藝術的一部分。   然而,她這個作家太富個人色彩、風格太強烈,不可能輕易消溶:她既形式主義又誇張離譜,既異國奇豔又庶民通俗,既精緻又粗魯,既典雅又粗鄙,既是寓言家又是社會主義者,既紫又黑。她的長篇小說與眾不同,從《新夏娃的激情》的跨性別華彩花腔到《明智的孩子》的歌舞秀場康康舞無所不包;但我想,她最精彩的作品還是短篇小說。在長篇小說的篇幅中,那獨特的卡特語調,那些抽鴉片者般沙啞、時有冷酷或喜劇雜音打岔的抑揚頓挫,那月長石與假鑽石混合的絢麗與胡話,有時會讓人讀得筋疲力盡。在短篇小說中,她則可以光彩炫惑飛掠席捲,趁好就收。   卡特幾乎一出手的作品就有完整

自我風格,她早期的短篇小說〈一位非常、非常偉大的夫人居家教子〉已經充滿卡特式的母題。其中有對哥德風、華麗語言及高蹈文化的喜愛,但也有低俗的臭味──掉落的玫瑰花瓣聲音聽起來像鴿子放屁,父親滿身馬糞味,而且大便之前「人人平等」;還有做為表演的自我:散發香水氣息,頹廢,慵懶,情慾,變態──很像她倒數第二部長篇小說《馬戲團之夜》的女主角飛飛。   另一早期短篇〈一則維多利亞時代寓言〉,宣告了她對語言一切奧義的上癮沈迷。這篇與眾不同的文本半是不知所云半是《蒼白火焰》 ,開棺挖掘出過去的死詞,也由此挖掘出過去:   在每一條使你磕和擠挪兒裡,刮骨頭的、亂毛的、打哆嗦的、釣魚的、裝可憐的、劈特拉的、西貝乞丐

和帶著姘頭的鞭子傑克,下了海盜船,來誆人、詐人、吃人。   這些早期的作品是在說:小心,這作家不是等閒之輩;她是火箭,是火樹銀花。她將把第一部短篇合集稱為《煙火》。   《煙火》中好幾篇作品的題材是日本,那國家的茶道形式主義和黑暗情慾既打擊也挑戰卡特的想像力。在〈一份日本的紀念〉中,她將打磨光滑的種種該國意象陳設在我們面前。「桃太郎的故事,他是從桃子裡生出來的」;「鏡子讓房間看起來不親近」。敘事者將日本情人做為性對象呈現在我們眼前,包括如遭蜂螫的厚唇。「我真想把他施以防腐處理……這樣我就隨時都可以看著他,他也沒辦法離開我了。」至少這情人是美麗的;敘事者對於自己的大骨架,一如在鏡中照見,看法可非

常不親近。「百貨公司裡有一架洋裝,標籤寫著:『僅限年輕可愛女孩』。看著那些洋裝,我覺得自己醜怪粗鄙一如格魯達克立齊。」在〈肉體與鏡〉中,精緻的情慾氛圍更濃,接近模仿混成(pastiche)──因為日本文學相當專精於這類熱烈的變態性慾──但是被卡特無時無刻不在的自我意識尖銳貫穿。(「我不是長途跋涉了八千哩,只為找到一種含有足夠痛苦和歇斯底里的氣候,好讓自己滿意嗎?」敘事者問;〈冬季微笑〉中,另一個無名的敘事者也告訴我們:「別以為我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然後以犀利洞察分析她的故事,拯救了──也鮮活了──一篇本可能只是靜態情緒音樂的文字。卡特以智力兜頭潑下的冷水常挽救了她過於天馬行空的幻想。)   

在非日本題材的作品中,卡特第一次進入那個她將據為己有的寓言世界。一對兄妹迷失在一座充滿感官的惡意森林,林中的樹有乳房,會咬人,知識的蘋果樹教導的不是善惡之別,而是亂倫性慾。亂倫是卡特作品屢次出現的主題,也再度出現在〈劊子手的美麗女兒〉,故事背景設在或許可說是典型卡特地點的慘澹寡歡高地村莊──那種村莊,如她在《染血之室》的〈狼人〉中所說,「天氣冷,人心冷」。這些卡特國度的村莊四周滿是狼嗥,其中有許許多多的變形。   卡特的另一個國度是遊樂場,那世界充滿耍把戲變花招的表演者、催眠師、騙子、傀儡戲班主。〈紫女士之愛〉把她封閉的馬戲世界又帶到另一個中歐高山村莊,那裡的人將自殺者視同吸血鬼(大蒜串,穿心

木樁),還有真正的巫師在森林裡「施行遠古的獸性邪亂儀式」。一如卡特所有的遊樂場作品,「醜怪才是正常」。強勢的木偶「紫女士」是道德家的警告──她起初為娼,最後變成木偶,因為她「任憑色慾之線操控」。她是小木偶皮諾丘的女性、性感、致命改寫版,跟〈主人〉裡變成大貓的女人一樣,都屬於安潔拉.卡特如此偏愛的許許多多「貪求無饜」的黑暗(也包括淺色髮膚)女士。在她第二本合集《染血之室》中,這些烈性女士繼承了她的虛構世界。   《染血之室》是卡特的代表傑作,在這本書裡,她高蹈、熱烈的模式完美契合故事的需求。(若要看最佳的庶民低階卡特,請讀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明智的孩子》;但儘管該作充滿誇張諧趣和大量莎士比亞喜劇

元素,她作品中最可能流傳久遠的還是《染血之室》。)   與書同名的中篇作品,或者說序曲,以經典的大木偶戲 展開:天真無辜的新娘,結過好幾次婚的百萬富翁新郎,孤獨兀立在消退海岸的城堡,一個藏有可怖秘密的房間。無助的女孩與文明的、頹廢的、殺人的男人:這是卡特對「美女與野獸」此一主題的第一變奏,還加了一道女性主義的轉折──在童話故事中,美女為了救軟弱的父親同意去見野獸,這裡則是不屈不撓的母親趕去拯救女兒。   這本合集裡,卡特的神來之筆在於用美女與野獸的寓言做為性關係中無數渴望與危險的隱喻。有時美女較強,有時野獸較強。在〈師先生的戀曲〉,野獸的命得靠美女來救;而〈老虎新娘〉中的美女自己也將被情慾地轉

變為美麗動物:「他每舔一下便扯去一片皮膚,舔了又舔,人世生活的所有皮膚隨之而去,剩下一層新生柔潤的光亮獸毛。耳環變回水珠……我抖抖這身美麗毛皮,將水滴甩落」。彷彿她整個身體都被開苞,變成一樣新的欲望工具,讓她得以進入一個新的(「動物」的意思除了老虎也包括性靈)世界。然而〈精靈王〉中美女與野獸無法和解,這裡沒有療癒,沒有服從,只有報復。   此書還包括其他許多絕妙的古老故事:血與愛永遠緊密相連,加強並貫穿每一篇作品。在〈愛之宅的女主人〉中,愛與血在吸血鬼身上合而為一:美女變成怪物,變成野獸。在〈雪孩〉中,我們來到童話故事的領域,有白雪,紅血,黑鳥,還有一個又白又紅又黑的女孩,依伯爵的願望而生;但

卡特的現代想像力知道,只要有伯爵就會有伯爵夫人,後者是不會容忍夢幻敵手的。兩性戰爭也在女人之間進行。   小紅帽的到來,使卡特對《格林童話》的精彩重新創造變得更加完整且完美。如今我們看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激進假設:外婆可能就是大野狼(〈狼人〉);或者同樣令人震驚、同樣激進的是,女孩(小紅帽,美女)也很可能無關道德,跟大野狼∕野獸一樣野蠻,可能以自己具有獵食威力的性別和情慾狼性征服大野狼。這是〈與狼為伴〉的主題,而看過安潔拉.卡特與尼爾.喬登合作、串連了她好幾篇狼作品的電影《與狼為伴》,讓人更渴望看見她不曾寫出的完整長篇狼小說。   〈狼女愛麗絲〉提供了最後一種變形。這裡沒有美女,只有兩頭野獸:吃人

的公爵,還有被狼養大的女孩,她自以為是狼,成熟為女人之際受自己染血之室的神秘──也就是說,她的經血──吸引,從而獲致自我了解的知識。除了血,她另一個了解自己的途徑是讓房屋看起來不親近的鏡子。   終於,壯闊的山脈也變得單調……他轉過身,長久注視那座山。他在山裡住了十四年,但從沒這樣看過它,以一個並未對此山熟悉得幾乎像是自己一部分的人的眼光……他向山道別,看著它變成布景,變成某個鄉野老故事的奇妙背景畫片,故事說的是一個被狼奶大的小孩,或者,說的是被女人養大的狼。   在卡特最後一篇狼故事,即《黑色維納斯》的〈彼得與狼〉中,她告別了那山區國度,意味著,就像故事中的主角,她也已「大步向前,走進另一個

不同的故事」。   在這第三本合集中有篇妙想天開的幻想作品,對《仲夏夜之夢》做出沈思,早於(且優於)《明智的孩子》裡的一段。在這篇小說中,卡特的異國風味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裡有微風「甜蜜多汁如芒果,神話詩般愛撫著蔻拉曼德海岸,在那斑岩與青金石的印度沿海」。但一如往常,她深具諷刺意味的常識將故事一把拉回地面,不至於消散成一團細緻輕煙。這座夢中林──「離雅典一點也不近……事實上……位於英格蘭中部某地,可能靠近……布雷齊理」──潮濕又積水,小仙子都感冒了。而且,從故事發生的年代至今,這樹林已被砍掉,騰出空間蓋公路。卡特把《仲夏夜之夢》的樹林與格林兄弟「那種死靈魔法黑暗森林」對比鋪陳,使這莎士比亞

主題的優雅賦格曲變得更加璀璨。最後她提醒我們,森林是個嚇人的地方,迷失其中就會變成怪物和女巫的獵物。但在樹林裡,「你故意走岔路」,這裡沒有狼,樹林「對戀人是友善的」。英國與歐洲童話的不同之處就此有了令人難忘的精確定義。   然而,《黑色維納斯》及之後的《美國鬼魂與舊世界奇觀》大多避開幻想世界,卡特的改寫想像力轉向真實,興趣偏向描繪而非敘述。這兩本後期合集中最佳的作品是人物描繪──波特萊爾的黑人情婦湘.杜瓦,艾德加.愛倫.坡,還有兩篇莉茲.波登的故事,一篇講的是遠在她「拿斧頭」之前的事,另一篇是案發當天的莉茲,那一天以緩慢、慵懶的步調描述得精確又仔細──在熱浪來襲時穿太多衣服會有什麼後果,還有吃

熱過兩次的魚,兩者都是原因的一部分。然而在這層超級寫實的表面下,卻有《染血之室》的回音,因為莉茲做出的是血腥舉動,而她又正值經期。她的生命之血流出,死亡天使則在附近樹上等候。(再一次,如同那些狼故事,這讓人渴望更多,渴望我們讀不到了的莉茲.波登長篇小說。)   波特萊爾,愛倫.坡,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好萊塢,雜劇 ,童話故事:卡特把自己所受的影響明顯擺出,因為她是這一切的解構者,破壞者。她把我們所知的事物拿來打破,然後以她自己那尖銳刺人又有禮的方式組合起來;她的字句既新又不新,一如我們自己的字句。灰姑娘在她手中換回了原先的名字「掃灰娘」,是一則母愛造成的可怕殘害故事中被火灼傷的女主角;約翰

.福特的《可惜她是娼婦》變成另一個很不一樣的福特執導的電影;而雜劇人物的隱藏意義──或者該說隱藏本質──也被揭露。   像打蛋一樣,她為我們打開一則舊故事,然後在裡面找到新故事,我們想聽的現在故事。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作家。卡特的高空鋼索特技在一片過份講究的沼澤上方進行,在一片堂皇與渺小的流沙上進行;無可否認的,她有時候會掉下來,偶爾冒出難以自圓其說的花里胡哨古怪發作,而就算最熱愛她的讀者也會承認,她的某些布丁用了太多的蛋。太多「奇詭」(eldritch)這類的詞,太多男人「富可敵國」,太多斑岩和青金石,可能會讓某類純粹主義者為之不滿。但奇蹟在於她的特技有多常成功,多常踮腳轉圈而不摔倒,或者

同時拋接好幾個球而不漏掉任何一個。   有些不求甚解的人指控她「政治正確」,但她是最富個人色彩、最獨立、最別具特色的作家;生前她被許多人斥為小眾崇拜的邊緣人物,只是一朵異國風情的溫室花朵,但她如今已成為英國大學中最廣受研究的當代作家──這項征服主流的勝利一定會讓她高興。   她還沒有寫完。就像伊塔羅.卡爾維諾,像布魯斯.查特溫,像雷蒙.卡佛,她死在創作力正旺盛的時刻。對作家而言,這是最殘酷的死亡:可說是一句話才講到一半。這本全集裡的作品正顯示出我們的損失有多大。但這些作品也是我們的寶藏,值得品嘗與囤積。   據稱雷蒙.卡佛死前(他也是因肺癌過世)對妻子說:「現在我們在那裡了。我們在文學裡了。」

卡佛的個性再謙遜不過,但說這話的是一個知道──且一再被人告知──自己作品價值的人。安潔拉生前,她獨特作品的價值沒有受到那麼多肯定,但她,現在也在那裡了,在文學裡,是永恆之日清泉的一道光。 薩爾曼.魯西迪,一九九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