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ook微笑符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林志明所指導 陳凱翔的 陶亞倫作品的四條線索─以〈留白〉(2012)為核心 (2014),提出outlook微笑符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陶亞倫、知覺、運動、空間、身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東南亞研究所 林開忠所指導 劉月容的 北馬新村華泰通婚家庭飲食文化的再生產 (2013),提出因為有 馬泰邊境通婚、飲食文化再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outlook微笑符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outlook微笑符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陶亞倫作品的四條線索─以〈留白〉(2012)為核心

為了解決outlook微笑符號的問題,作者陳凱翔 這樣論述:

陶亞倫的創作不同時期經常會有突破性的轉折,雖然都是以機械動力裝置為主要模式,但是外觀形態並不自我設限,其使用媒材也在不停的變換,作品呈現含括物件裝置、顯微鏡投影裝置、大型機油裝置、投射燈具裝置、雷射裝置、光學透鏡裝置。如此多變的樣貌,筆者以其2012年〈留白〉作為書寫核心,從單一作品的幾個特性出發,加以延伸至其他1997年至2013年的創作。本文以「觀者身體介入」作為切入點,探究此進入過程所包含的細部議題,分作「知覺」、「運動」、「空間」、「身體」四條線索。這四個部分各自發展又彼此關聯,構築出其創作上的殊異特質與內在連貫特性。

北馬新村華泰通婚家庭飲食文化的再生產

為了解決outlook微笑符號的問題,作者劉月容 這樣論述:

上霹靂州位於馬來西亞北部,連接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邊境。這種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使得兩國文化、人民的往來交流非常頻繁,其中更形成邊境人民之間普遍的通婚現象。以國家為單位來考量時,泰國與馬來西亞文化不盡相同,但若是放在邊境的地域來看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彼此之間文化上的互動與影響,並非那麼可以截然劃分的。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本文試圖從通婚的跨地域/文化家庭中,瞭解其所生產出的飲食文化面貌如何?在本文中,我討論了馬來西亞人(主要集中在華人)跟華裔或非華裔泰籍女性通婚的家庭及其飲食文化面貌。根據所蒐集的資料,跨域通婚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新村居民半數以上皆為割膠及種植農作物為生,每天都得很早出門,因此

家庭事務與照顧小孩的重擔全都落在這些泰籍配偶身上。 研究結果顯示泰籍配偶在新村華人家庭的廚房裡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她們可以任意選擇每天要煮的菜餚,包括煮泰國菜,其自主性及自由度都相當高。原因就在於夫家的家人基本上都可以接受她的料理,同時也已習慣了泰式料理的味道。除了家庭日常飲食外,本文也討論了泰籍配偶坐月子飲食和參與家庭或社區祭祀的祭品情形。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裡有很多關於懷孕或產後的禁忌,譬如不能洗澡、洗頭、做家事,到處走動等,飲食方面也是如此。研究結果發現泰籍配偶會遵守夫家的規定,但夫家的人也會允許她們在飲食調味上增添其泰式的風味。家庭的祭祀則主要還是依循家裡的規範;但在社區祭祀,由於許多泰

神被引入村內,因此,她們可以依循在泰國家鄉般的祭拜方式。這些泰籍配偶自身從原生飲食文化中所習得的慣習,經由家庭烹飪的過程而將其原生文化要素參雜到馬國華人家庭飲食文化中,如此傳承給他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