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a測試工程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ota測試工程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輝寫的 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 和(法)克里斯多夫·巴索的 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通用测试系统联合日本ToYo成立AeroGT OTA测试公司 - 知乎专栏也說明:一家名为AeroGT Labs Corp的新公司宣布将提供OTA 测试和测量产品及服务,特别关注智能互联汽车、消费电子以及卫星等细分市场和垂直领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亞東科技大學 資訊與通訊工程碩士班 胡正南所指導 許惟傑的 5G新無線電波通道探測器之角度估測法 (2021),提出ota測試工程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毫米波、單脈衝追蹤、第五代行動通訊、到達角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 蔡國隆所指導 陳瑋廷的 智慧型輔助駕駛系統優化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自動駕駛、避障系統、OTA空中編成的重點而找出了 ota測試工程師的解答。

最後網站蓝牙低功耗OTA测试系统破解无线性能的验证难题 - 电子工程专辑則補充:BLE 设备通常外形小巧、坚固耐用,且常常完全封装在保护外壳中,以防受到环境影响。这种封装设计给设计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带来特殊的挑战:该如何在不使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ota測試工程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

為了解決ota測試工程師的問題,作者林輝 這樣論述:

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圍繞移動終端天線理論基礎和工程設計實務,系統地介紹了移動終端天線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發展趨勢和常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先介紹了移動終端天線的發展歷程以及應用於移動終端天線設計的基本理論和評價措施。其次,通過實例介紹了移動終端天線的設計和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之後,介紹了新的移動終端天線技術發展趨勢,並對移動終端天線的相關法規進行了闡述。5G移動終端天線設計系移動終端天線設計專業基礎書籍,取材新穎,內容翔實,集成了近年來移動終端天線領域中理論和應用的重要成果,可作為移動終端天線研發工程師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學生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也可作為有志從事移動終端天線行業人員的入門讀物

。 第1章 簡介 1 1.1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簡介 1.2 移動終端天線發展簡介 1.3 常用指標 1.3.1 工作頻率 1.3.2 電壓駐波比與回波損耗 1.3.3 天線效率 1.3.4 方向性係數 1.3.5 增益 1.3.6 極化 1.3.7 頻寬 1.3.8 埠隔離度 1.3.9 包絡相關係數 1.3.10 全向輻射功率與全向靈敏度 1.4 移動終端天線分類 參考文獻 第2章 移動終端天線基礎 2.1 需要天線淨空的天線 2.1.1 單極子天線 2.1.2 倒 F 天線 2.1.3 環天線 2.2 不需要天線淨空的天線 2.3 地板的影響 2.3.1 地板長度對頻

寬的影響 2.3.2 地板長度對輻射方向圖的影響 2.4 阻抗匹配設計 2.4.1 史密斯圓圖 2.4.2 單個元件構成的阻抗匹配網路 2.4.3 兩個元件構成的阻抗匹配網路 2.4.4 多個元件構成的阻抗匹配網路 2.4.5 匹配電路實例 2.4.6 匹配器件損耗 參考文獻 第3章 手機金屬邊框天線實例 3.1 口徑調諧電壓問題 3.2 耦合載入的阻抗調諧天線 3.3 假諧振問題分析 3.3.1 螢幕 FPC 造成的假諧振 3.3.2 揚聲器造成的假諧振 參考文獻 第4 章 移動終端天線互耦問題 4.2 2ub6 天線簡介 4.2 sub6 天線佈局應用 4.3 sub6 天線的2新技術

介紹 4.3.1 多天線耦合的形成機制 4.3.2 多天線去耦合技術 4.4 多天線耦合的影響實例 參考文獻 第5章 可重構天線 5.1 頻率可重構技術 5.1.1 阻抗調諧 5.1.2 口徑調諧 5.2 方向圖可重構技術 5.3 有源器件 參考文獻 第6章 毫米波天線陣列 6.1 OTA 性能指標 6.2 天線陣列原理 6.2.1 線陣的陣因數 6.2.2 N 元等幅等距線陣 6.2.3 二元陣 6.2.4 N 元等幅線陣方向性係數 6.2.5 波束掃描 6.3 貼片天線 6.3.1 貼片形狀 6.3.2 介質襯底 6.3.3 饋電結構 6.3.4 寬頻技術 6.4 模擬設計 6.4.1

 單個毫米波天線模組模擬設計 6.4.2 終端中毫米波天線模組模擬設計 6.5 OTA 測試 6.5.1 直接遠場測量法 6.5.2 間接遠場測量法 6.5.3 近場遠場轉化法 6.6 新型材料傳輸線 6.6.1 帶狀線介紹 6.6.2 帶狀線模擬 6.6.3 常用材料 6.7 封裝天線技術 6.7.1 發展歷程 6.7.2 介質材料 5G 移動終端天線設計 6.7.3 工藝 6.7.4 天線類型 參考文獻 第7章 移動終端輻射測試 7.1 OTA 性能規定 7.1.1 測試用例 7.1.2 人手模型 7.1.3 測量限值 7.2 電磁輻射暴露限值 7.2.1 比吸收率 7.2.2 功率密度

7.2.3 共發 7.3 降 SAR 和 PD 措施 7.3.1 觸發機制 7.3.2 降發射功率方式 參考文獻 附錄 A 3GPP 規範的 5G NR 和 LTE 頻段資訊 附錄 B 蜂窩網路典型的傳導目標值 附錄 C 移動終端天線實物圖片

5G新無線電波通道探測器之角度估測法

為了解決ota測試工程師的問題,作者許惟傑 這樣論述:

隨著毫米波射頻集成電路 (Radio-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 RFIC) 的技術發展日漸成熟,毫米波相控陣列天線陣列,廣泛應用於第五代新無線電(5G New Radio)通訊系統。首先使用於 20-40 GHz 頻譜區域,然後將逐漸提升至太赫茲載波頻段 (6G應用頻段)。5G/B5G 移動網絡應用毫米波技術大寬頻優點,開發高數據速率的無線傳輸技術,開拓了多網絡語音數位集成服務平台的應用領域及拓展了萬物聯網的時代,例如、多媒體、虛擬現實 (VR)/增強現實 (AR)、機器對機器 (M2M) / 物聯網 (IoT)、汽車、智慧城市等。5G/B5G新無線通訊系統

應用大規模MIMO之波束成形技術(Beamforming technique) 補償嚴重的傳播損耗並大幅提高無線容量(Wireless capacity)。毫米波波束成形(BF)方案通過設置陣列天線,並經由個別天線輻射信號的相位調變來控制形成最佳的波束指向,以優化無線數據傳輸速率。然而,毫米波 BF 方案存在計算量大、數據流量大的問題。通常會應用信道探測系統預先探測整個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之資訊,以建立和保持無線傳輸系統中所需的穩健RF 鏈路,因此、第五代新無線電(5G New Radio)通訊系統之通道探測器系統(Channel sou

nder system)之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本論文提出一種有源(active)、低成本的毫米波陣列天線模塊(Antenna-in-Moudule, AiM)設計,並建立了毫米波信道探測系統之雛形設計方案。針對 AOA/AOD 信息角估測,除了傳統的運算法則(例如:MUSIC 及SAGE 運算法則)之外,首度使用單脈衝追蹤方法(Monopulse Tracking Method)來估測角度,以大幅減少信道探測系統之角度估測時間。最後,將所設計出來的2×4 (2×16) mm-Wave AiM在亞東科技大學空中接口(Over-the-Air)實驗室,並嘗試應用單脈衝追蹤方法(Monopulse T

racking Method)來當作AOA/AOD新的角度估測運算法則,並經由實驗測試成功驗證。

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

為了解決ota測試工程師的問題,作者(法)克里斯多夫·巴索 這樣論述:

共分九章,系統闡述了開關電源的控制環路設計和穩定性分析。第1~3章介紹了環路控制的基礎知識,包括傳遞函數、零極點、穩定性判據、穿越頻率、相位元裕度、增益裕度以及動態性能等;第4章介紹了多種補償環節的設計方法;第5~7章分別介紹了基於運放、跨導型運放以及TL431的補償電路設計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關聯;第8章介紹了基於分流調節器的補償器設計;第9章介紹了傳遞函數、補償環節與控制環路伯德圖的測試原理和方法。本書將電源環路控制的知識點進行了系統的匯總和歸納,實用性強,是一本非常的電源控制環路設計的著作。 《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適合電源工程師、初步具備電力電子技術或者開關電源基礎的讀者,

可以較為系統地瞭解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的理論知識、分析方法、工程實踐設計以及測試分析等,在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大大提高理論分析水準和設計能力。《開關電源控制環路設計》也可作為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相關學科研究生的教學參考用書。   Christophe Basso是法國圖盧茲安森美半導體產品總監。他發明了許多積體電路,其中NCP120X系列產品為低功耗變換器設定了新的標準。SPICE模擬是他*喜歡的主題之一,他提倡將SPICE作為設計輔助工具,當和基於方程式的方法關聯起來時,將有助於理解複雜電路是如何運作的。這項技術得到了世界各地眾多客戶的讚賞和認可。在過去的15年中,設計新的積

體電路,同時幫助和輔導設計工程師,也是他在AC-DC功率變換領域的專業工作的一個部分。 Christophe擁有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學士學位,法國圖盧茲國立理工學院碩士學位。他擁有22項電能變換專利,經常在會議和行業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在IEEEAPEC會議上開設專題研討會,同時他還是IEEE高級會員,並且有一個專門的網站提供文檔和模型下載,http://cbasso.pagesperso-orange.fr/Spice.htm。   譯者序 原書序 前言 致謝 本書所用的變數和縮略語 本書運算中的數位和首碼 第1章環路控制基礎 11開環系統 111擾動 12控制的必要性——

閉環系統 13時間常數的概念 131時間常數的應用 132比例環節 133微分環節 134積分環節 135比例積分微分環節 14回饋控制系統的性能 141暫態或穩態 142階躍信號 143正弦信號 144伯德圖 15傳遞函數 151拉普拉斯變換 152激勵和響應信號 153一個簡單的範例 154組合傳遞函數的伯德圖 16總結 精選參考書目 第2章傳遞函數 21傳遞函數的表示 211正確書寫傳遞函數 2120dB穿越極點 22根的求解 221觀察法找極點和零點 222極點、零點和時間常數 23動態回應和根 231根的變化 24s平面和動態回應 241複平面上的根軌跡 25右半平面的零點 2

51一個兩步轉換過程 252電感電流斜率的限制 253使用平均模型來顯示RHP零點效應 254Boost變換器的右半平面零點 26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2A確定橋式輸入阻抗 附錄2B使用Mathcad繪製埃文斯軌跡 附錄2C亥維賽展開公式 附錄2D使用SPICE畫出右半平面零點 第3章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判據 31建立一個振盪器 311工作原理 32穩定性判據 321增益裕度和條件穩定 322最小和非最小相位系統 323奈奎斯特圖 324從奈奎斯特圖中提取基本資訊 325模值裕度 33動態(暫態)回應、品質因數和相位裕度 331二階RLC電路 332二階系統的瞬態回應 333相位裕度和品質因數 3

34開環系統相位裕度測量 335開關變換器的相位裕度 336變換器的控制延時 337拉普拉斯域中的延時 338延時裕度與相位裕度 34選取穿越頻率 341簡化的Buck電路 342閉環下的輸出阻抗 343穿越頻率處的閉環輸出阻抗 344縮放參考值以獲得所需要的輸出 345進一步提高穿越頻率 35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補償 41PID 補償 411拉普拉斯域的PID運算式 412PID補償器的實際實現 413PI補償器的實際實現 414PID在Buck變換器中的應用 415具有PID補償的Buck變換器瞬態回應 416設定值固定:調節器 417具有諧振峰的輸出阻抗回應曲線 42基於零極點配置補

償變換器 421簡易參數設計步驟 422被控物件傳遞函數 423積分環節消除靜態誤差 424積分調節器:1型補償器 425穿越頻率處相位補償 426配置極點和零點進行相位補償 427用一對零/極點實現90°相位提升 428用一對零/極點調整中頻段增益:2型補償器 4292型補償器的設計實例 4210使用雙重零/極點對實現180°的相位提升 4211使用雙重零/極點調整中頻段增益:3型補償器 42123型補償器的設計實例 4213選擇合適的補償器類型 4214用於Buck變換器的3型補償器 43輸出阻抗整形 431使輸出阻抗呈阻性 44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4A利用快速分析技術得到Buck變換器的

輸出阻抗 附錄4B根據伯德圖的群延時計算品質因數 附錄4C利用模擬或者數學求解器來獲得相位 附錄4D開環增益和原點處極點對基於運算放大器的傳遞函數的影響 附錄4E補償器結構小結 第5章基於運算放大器的補償器 511型補償器(原點極點補償) 511設計實例 522型補償器:一個原點處極點,以及一個零極點對 521設計實例 532a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一個零點 531設計實例 542b型補償器:靜態增益和一個極點 541設計實例 552型補償器:基於光電耦合器隔離的結構形式 551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光電耦合器採用共發射極接法 552設計實例 553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

光電耦合器採用共集電極接法 554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共發射極接法和UC384X連接 555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有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56設計實例 557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有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共發射極接法 和UC384X 558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無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59設計實例 5510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在CCCV雙環控制中的應用 5511設計實例 562型補償器:極點和零點重合,簡化成隔離型1型補償器 561設計實例 572型補償器:略有不同的結構形式 58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兩個零/極點對 581設計實例 593型補償器:基於光電耦合器隔

離的結構形式 591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光電耦合器採用共集電極接法 592設計實例 593光電耦合器與運算直接連接,光電耦合器採用共發射極接法 594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直接連接,共發射極接法和UC384X連接 595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有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96設計實例 597光電耦合器與運算放大器採用無快速通道的下拉接法 598設計實例 510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5A圖片匯總 附錄5B使用k因數自動計算元件參數 附錄5C光電耦合器 第6章基於跨導型運算放大器的補償器 611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 611設計實例 622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與一個零極點對 621設計實例

63光電耦合器與OTA:一種緩衝的連接方式 631設計實例 64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與兩個零極點對 641設計實例 65結論 附錄6A圖片匯總 第7章基於TL431的補償器 71集成內部基準的TL431工作原理 711參考電壓 712偏置電流 72TL431的偏置對增益的影響 73另一種TL431的偏置方式 74TL431的偏置:取值限制 75快速通道 76禁用快速通道 771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共發射極連接 771設計實例 781型補償:共集電極配置 792型補償:一個原點處的極點以及一個零/極點對 791設計實例 7102型補償器:共發射極結構與UC384X配合 7112型補償器

:共集電極結構與UC384X配合 7122型補償器:禁用快速通道 7121設計實例 713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兩個零/極點對 7131設計實例 7143型補償器:原點處極點和兩個零/極點對,無快速通道 7141設計實例 715交流小信號響應的測試 716基於穩壓管的隔離型補償器 7161設計實例 717基於穩壓管的非隔離型補償器 718基於穩壓管的非隔離型補償器:低成本實現方法 719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7A圖片匯總 附錄7B第二級LC濾波器 第8章基於分流調節器的補償器 812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加一個零/極點對 811設計實例 823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加兩個零/極點對 821設

計實例 833型補償:一個原點處極點加兩個零點/極點對——無快速通道 831設計實例 84基於穩壓管的隔離型補償器 841設計實例 85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8A圖片匯總 第9章系統測量與設計實例 91測量控制系統的傳遞函數 911有偏置點損耗的開環方法 912無偏置點損耗的功率級傳遞函數 913系統僅在交流輸入下處於開環狀態 914注入點處的電壓變化 915注入點處的阻抗 916緩衝 92設計實例1:正激直流直流變換器 921參數變遷 922電氣原理圖 923提取功率電路傳遞函數的交流響應 924變換器的補償器設計 93設計實例2:線性穩壓器 931獲取功率電路的傳遞函數 932穿越頻率的

選擇和補償器的設計 933瞬態回應測量 94設計實例3:CCM電壓模式升壓變換器 941功率電路傳遞函數 942變換器的補償器設計 943繪製環路增益的伯德圖 95設計實例4:原邊調節的反激式變換器 951傳遞函數推導 952驗證等式 953穩定變換器 96設計實例5:輸入濾波器補償 961負增量阻抗(負輸入阻抗) 962建立振盪器 963振盪抑制 97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智慧型輔助駕駛系統優化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ota測試工程師的問題,作者陳瑋廷 這樣論述:

汽車自動駕駛系統的起源自上世紀80年代的尤里卡•普羅米修斯計畫,該計畫由Mercedes-Benz與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共同推行,自此揭開汽車自動駕駛的序幕,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電子資訊技術的發展,直至今日,自動駕駛已成為各車廠普遍應用於量產車上的主流技術並持續不斷的精進,本論文內容主要針對台灣現行符合當地法規具備LEVEL2自動駕駛能力的車輛所存在的限制與不足之處研擬修正方案,進而提升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使用可靠度,著重於系統的防呆與安全機制,在文獻探討章節,針對避障系統、各式車用傳感器原理及道路環境進行相關應用論述與具體研析,其後的章節,將使用搭載智慧駕駛輔助系統的實驗車輛(2022年

式Mercedes-Benz S-Class)進行實際道路測試,擷取車輛動態完整數據並分析。 根據車輛動態數據分析結果,驗證修正後的智慧駕駛輔助系統演算邏輯能否使車輛更有效的適應台灣各種複雜道路環境,進而提升駕駛人使用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