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d生態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黃淑萍所指導 陳泰宇的 溫度對外來種多線真稜蜥(Eutropis multifasciata)海拔分布之影響 (2021),提出guild生態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偏好體溫、臨界低溫、機制性模式、森林、外溫動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所 鄭任鈞所指導 許品皇的 探討台灣溪流中兩種共域狡蛛的共存機制 (2021),提出因為有 棲位分割、多維度的超體積、棲地利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guild生態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uild生態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溫度對外來種多線真稜蜥(Eutropis multifasciata)海拔分布之影響

為了解決guild生態學的問題,作者陳泰宇 這樣論述:

外來種生物是生態多樣性的重大威脅,了解其潛在分布範圍及限制因子有助於為野生動物經營提供相關資訊。多線真稜蜥(Eutropis multifasciata)為臺灣的外來物種,主要分布於中部及南部低海拔地區和離島。目前已知多線真稜蜥海拔分布上限(480 m)與低溫耐受度有關,但對於適合生存的溫度條件尚未有任何研究。本研究測量多線真稜蜥之喜好溫度範圍,並以機制性模式(mechanistic models)探討森林分布對溫度環境及海拔分布的影響。我在實驗室測量高雄及雲林地區族群多線真稜蜥之偏好體溫(preferred body temperature, Tpref)及臨界低溫(critical th

ermal minimum, CTmin),並以機制性NichemapR模式推測其在不同海拔高度及森林鬱閉度條件下的潛在活動時間。結果顯示多線真稜蜥具高Tpref(範圍:29.6-39.9℃)及高CTmin(10.0℃)。模擬結果顯示低海拔地區是最適合多線真稜蜥活動的溫度環境,但其適合程度會隨森林鬱閉度增加而降低。在中海拔地區,僅在空曠環境適合多線真稜蜥活動,在鬱閉度較高的位置,由於環境溫度太冷故不適合活動。這些結果顯示多線真稜蜥之潛在分布範圍受其溫度生理、海拔高度及入侵地的森林分布所影響,本研究方法可作為未來預測其他入侵爬行動物潛在分布之參考。

探討台灣溪流中兩種共域狡蛛的共存機制

為了解決guild生態學的問題,作者許品皇 這樣論述:

長久以來,生態學者一直探討生態棲位相似的物種如何共存在同一棲地中,並提出許多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蜘蛛是作為研究此議題的良好材料,因為他們是重要的無脊椎動物捕食者且很容易可以觀察到蜘蛛共域現象發生。過去研究發現蜘蛛利用不同的資源分割模式來避免或降低彼此衝突達到共存。溪狡蛛Dolomedes raptor和褐腹狡蛛Dolomedes mizhoanus為臺灣常見的大型半水棲蜘蛛,儘管擁有相近的生態棲位,兩物種卻能共存於部分的溪流中,但其可能原因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從時間尺度、空間尺度與特徵置換等三方面,探討兩種狡蛛的共存關係。在時間尺度上,透過每個月至樣點記錄狡蛛體型及發育狀態,來比較兩種蜘蛛

的生活史階段組成以及若蛛體型是否有差異。接著,在空間尺度上,利用集中收集的大量個體停棲微環境資料,探討不同共存模式下兩種狡蛛的棲位是否有差異;接著將這些環境資料用於預測兩種狡蛛的棲位寬度,並進一步比較共存時的狡蛛棲位是否擴張或縮小。最後,收集大量且不同性別及生活史階段形質特徵資料,比較不同共存模式的狡蛛,是否有發生特徵置換現象。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狡蛛在共存時沒有時間分化,而在空間尺度上,兩種狡蛛有不同的微棲地偏好,且在共域時兩種狡蛛的棲位變化模式不同:溪狡蛛變窄但沒有位移,褐腹狡蛛變寬且發生位移。最後兩種狡蛛共域時沒有發生特徵置換的現象。本實驗的結果填補了兩種狡蛛的棲地利用條件與生活史等基礎生

態資料的空缺,提供了現今生物分布的可能成因,以及提供更完整的資訊用於後續進一步探討棲地利用與種間競爭對臺灣狡蛛種化與族群間基因分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