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sil-free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林豪傑所指導 魏沛萱的 檢視餐廚垃圾及廢食用油處理企業之商業模式 —以四川金尚環保科技公司為例 (2021),提出fossil-free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餐廚垃圾與廢食用油處理、五力分析、PEST模型、核心能耐、商業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農藝學研究所 盧虎生教授所指導 蘇美惠的 生質酒精能源作物之永續性評估 (2013),提出因為有 生命週期評估法、水足跡、生質酒精、纖維酒精、能源平衡、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fossil-free中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fossil-free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檢視餐廚垃圾及廢食用油處理企業之商業模式 —以四川金尚環保科技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fossil-free中文的問題,作者魏沛萱 這樣論述:

隨著環保趨勢的提升,各國開始發展廢棄資源再利用之政策,並追求發展完善的技術與商業模式,期待透由產業化落實環保。中國自2000年起,陸續針對生活垃圾中的餐廚垃圾處理發布了數項政策,並特別針對其中的廢食用油再利用進行規範。然而作為產業化發展核心的環保科技公司,在此環境中卻面對難以確保原料供應、缺乏合理利潤空間之困境。本研究先運用PEST模型及五力分析討論中國餐廚垃圾與廢食用油處理之機會與威脅,其次以四川金尚環保科技公司為案例,分析其如何憑藉核心能耐建構起一穩健之商業模式,如鞏固關鍵資源、選擇具有成長性且價格競爭壓力低的市場、串聯起關鍵合作夥伴,以及建立妥善的流程等。藉由檢視個案公司之商業模式、核

心能耐以及其環境,研究者於結論給予個案公司三個建議:其一為面對中國政府課徵出口資源稅導致失去目標客戶,四川金尚應與其他中國國內能源產業業者結盟,向前整合並提升中國能源市場的成熟度,以確保自身利潤;其二為持續投資並善用其合法條件,向原料端進行整合,藉此深入各地鞏固油源,並擴大原料獲取管道。此一策略將可確保四川金之核心能耐,為其建立長久之競爭優勢;其三為打造餐廚垃圾全利用之商業模式,以其原料與合法之核心能耐開發更多市場,達到核心能耐利益極大化之目標。

生質酒精能源作物之永續性評估

為了解決fossil-free中文的問題,作者蘇美惠 這樣論述:

從國際間已提出的生質燃料永續性準則進行分析,其中能源投入、溫室氣體減量、農藥與肥料使用量及廢棄物減量等,可使用生命週期評估法進行評估;至於用水量、農藥與肥料使用量及廢水處理等,利用水足跡分析則可清楚描繪出對水資源環境影響;在能源作物與生質燃料的經濟性與生產力部分,透過成本與效益分析將可有效的進行不同作物間經濟性比較。因此,為探討適合台灣用於推廣之生質酒精能源作物,本研究透過以目前國內廣為探討之第一代與第二代生質酒精潛在料源,包含甘蔗、玉米、甘藷、甜高粱與稻稈等五種料源為例,利用多年期田野調查資料,分別採用生命週期評估法、水足跡及成本效益分析法,探討我國生質酒精能源作物在能源、環境、經濟與水資

源之永續性。在生命週期評估法研究結果顯示,所有能源作物中以甘蔗在能源平衡、溫室氣體減量及成本經濟性表現最好;在政府補貼每期作每公頃新台幣4.5萬元、農民淨收益維持與稻農相當約5~6.5萬元下,蔗農甘蔗酒精出廠價格每公升約27.72~33.00元,與進口酒精價格約37.2元相較已具備競爭力。以台灣目前纖維酒精技術發展水準,酒精轉換率僅200公升/公噸,使得其能源平衡、溫室氣體減量與生產成本等方面,表現皆不如第一代生質酒精,與國外文獻結論有所不同。本研究同時發現,既使稻稈酒精轉換率可達理論值270公升/公噸,其能源平衡率也僅達1.30~1.32,仍比台灣第一代料源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甘蔗(蔗農種蔗約2

.92,台糖種蔗約2.29)為差;稻稈纖維酒精在生產效率提升至理論值時,加上5%利潤率後纖維酒精出廠價格約為30.77元,方可下降至與政府補貼4.5萬元下蔗農甘蔗酒精價格相當;但此時稻稈酒精之生命週期碳排放量每公升約557~583公克CO2e,將低於甘蔗酒精排放量約26.45%,減碳效果顯著。至於水足跡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以甘藷總水足跡最低,甘蔗與甜高粱次之,玉米最高,而水稻耗水量更高於玉米,與全球相關作物水足跡的平均值研究結果有一致性的結論。且除玉米外,所有能源作物之綠色水足跡比重達50%以上,顯示這些作物生長過程使用自然的雨水較多,符合能源作物以低投入為篩選準則之要求。屬於糧食作物的水稻水足跡

約為甘藷13倍、甘蔗8.8~10.4倍,顯示台灣種植水稻相較能源作物對水資源的消耗較高。台灣甘蔗、玉米與甘藷之水足跡表現皆優於全球主要生產國,其中玉米水足跡更只有美國52~62%,台灣利用甜高粱莖桿榨汁產製酒精,也比國際上利用甜高粱穀粒產製酒精之水足跡明顯較低。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不同氣候條件下能源作物水足跡比較分析顯示,甘蔗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水足跡相對溫帶地區為低,且以仰賴自然界雨水的綠色水足跡結構為主。玉米在溫帶、甜高粱在溫帶與亞熱帶地區則有較好表現。透過能源作物永續性之探討,利用能源平衡率、溫室氣體減量效益及生產成本經濟性等建立篩選能源作物之指標,將可使得能源作物發展不但滿足環境永續性之

需求,同時具備經濟性發展誘因。綜合生命週期評估法、水足跡及成本效益分析結果,顯示甘蔗為各種能源作物中最適合台灣發展之能源作物;並且從水足跡的表現分析,甘蔗水足跡明顯低於水稻,適合於休耕地活化及水資源匱乏地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