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aint動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constraint動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立弟寫的 論元結構新論(英文本)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網路安全-使用HTTP動詞篡改的認證旁路 - 程式人生也說明:<security-constraint> <web-resource-collection> <http-method>HEAD</http-method> <http-method>PUT</http-method> ...

國立嘉義大學 外國語言學系研究所 龔書萍所指導 張雅筑的 可移動性和路徑樣貌在處理中文虛擬移動語句之影響 (2021),提出constraint動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形象化語言、無形狀訊息移動動詞、虛擬移動動詞、形狀訊息移動動詞、反應時間。

而第二篇論文長榮大學 翻譯研究所(在職專班) 李盈瑩所指導 楊斯琦的 字幕翻譯之顯化與隱化分析:以影片《美味不設限》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字幕翻譯、隱化、顯化、文化翻譯、程序意義、概念意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constraint動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constrain怎么记,constrain的词根词缀巧记速记方法 - 怎么记单词則補充:constrain 怎么记?constrain的意思是。记忆方法:【词根】con 加强+ strain 拉紧→ 使劲拉→ 强迫→ constrain v. ... 这些动词均含“迫使”之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onstraint動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元結構新論(英文本)

為了解決constraint動詞的問題,作者王立弟 這樣論述:

本書采用了Hale和Keyser(1991,1992,1993)提出的詞匯關系結構(LRS)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論元在事體結構中佔據的位置是依照X-杠理論,格理論等普遍的語法原理從述語中心詞中投射出來的結點,並且通過中心詞移位和兼並等語法規則衍生出同一述語的不同論元結構。本書重點研究那些具有復雜事體結構的使役性述語動詞及其論元結構的變化,旨在確立述語中心詞和不同論元的結構關系,並且通過這種關系來分析論元的變化。與此同時,我們建立一套解釋直接域內論元,間接域內論元和域外論元的規則,這些規則是述語中心詞與論元的結構關系在詞義層面上的體現。 1.Thematic Relatio

ns and Event Structure 1.1 Introduction 1.2 Vendlerian classes 1.3 Vendlerian classes in Chinese 1.4 Semantics of event structure 1.5 Syntax of event structure 1.6 Thematic relations from the event perspective 1.7 Models of event structure analysis 1.8 Summary

2.Thematic Structures of Resultative Predicates 2.1 Thematic hierarchy vs.event hierarchy 2.2 An event perspective on argument structure in Chinese resultatives 2.3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2.4 Resultatives with a path argument 2.5 Summary 3.Deriving Compo

und Predicates through Lexical Incorporation 3.1 The binary analysis 3.2 The ternary analysis 3.3 The lexical semantic analysis 3.4 Incorporation of compound predicates 3.5 Further evidence for incorporation and head movement 3.6 Summary 4.Oblique Argument and the

Partitive Event Constraint 4.1 Locatum location alternation 4.2 Previous studies on complement alternation 4.3 The role of the indirect object argument 4.4 Complement alternations in Chinese 4.5 Summary 5.External Argument and Single Event Constraint 5.1 The Single E

vent Constraint on complex predicates 5.2 ‘Object-oriented﹀ adverbials 5.3 Syntacic evidence for a single event construal 5.4 Ambiguity and telicity 5.5 Ambiguity and telicity 5.5 Ambiguity and presupposition 5.6 Summary 6. Conclusion Index References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決定將其專/兼職研究員近幾

年的個人科研成果及課題成果組成學術著作系列,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外研社)出版。外研社社長李朋義同志請我講講這套系列學術專著的來龍去脈以及其性質、特點,為叢書做個總序。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的基本情況。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3月。學校投入百萬余元裝修了近300平米的辦公用房和圖書資料室,累計購買了數十台計算機和其他各種科研設備。當年7月,中心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檢查驗收,9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準中心為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100個重點研究基地之一。 中心的研究人員構成主要是北外外國語言研究所、英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和應用英語學院的

多名教授、副教授,中心同時還聘請了本校日本學研究中心和俄語學院的兩位教授,北京大學、社科院語言所、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的幾位教授為兼職研究員。大部分研究員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有幾位是劍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其他國外知名大學畢業的博士。研究人員實行流動管理,帶科研項目進入中心,完成項目後可以離開,有新的項目可以延聘。專職和兼職研究員各保持在8—10人左右。 該中心的總體任務是,除語言基礎研究外,還系統研究中國外語教育中的各種問題︰從外語政策、規劃到發展策略,從外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從教材編寫到課程設置,從課堂教學到測試評估,從中小學外語教學到高校的專業外語和公

共外語教學。中心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外語教育的科研攻關基地,外語研究人才的培養基地(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資料圖書和信息交流基地,為有關部門提供相關咨詢的基地。中心力圖成為全國第一的外語教育問題研究機構。 目前,中心承擔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六項教育部的重大項目,與加拿大合作開展一項國際研究,其中包括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英漢平行語料庫的創建與應用研究、英語能力測試的理論研究和試題開發、高校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二語習得理論研究、網絡技術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英語學習詞典的研編等。這些項目,有的已經發表;有的已經完成,成果不久即可問世;有的將寫出咨詢報告。目前中

心招收碩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生20余名,博士後1名。這些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中心的部分研究工作,必須有論文發表;博士生和博士後的研究成果必須達到出版水平。 從建立之日起,中心就與外研社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外研社給予中心大力支持,中心通過外研社的研究發展中心為社里提供咨詢服務、項目策劃、作者聯系、稿件終審等。3年來,中心協助外研社舉辦了多期大學英語教師的璁期培訓班(共約3萬人),中心研究員每期都提供幾個學術報告,同時也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小組訪談,雙方都收到良好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與外研社合作,設立“中國英語教育研究基金”,外研社提供30萬元科研經費,每年都組織課題的招標活動,

課題內容與中心重大項目相聯系,中心負責審查批準立項的項目,培訓主持人,最後對報告進行終審等。項目的研究報告將與中心的主題報告同集出版。同時,中心與外研社達成協議,中心的一切科研成果,由外研社獨家出版。 這套學術著作系列包括四種科研成果形式。首先是中心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的成果,或者以專著形式,或者以系列論文形式。總之是圍繞一個課題而展開的。這種研究的優點是︰全部為實證研究,是有組織、有計劃、規模較大的調查研究;全部是有學術意義的課題,有極大的探索性;這類成果也包括給教育主管部門的咨詢報告,為決策者出謀劃策。其次就是專/兼職研究員們自選課題的科研成果。這些項目雖然沒有在科研主管部門立項,

但都是研究員們最感興趣的課題,有的是多年積累沉澱的最後結晶,有的是把當年的博士論文繼續修改、完善,使之與當今研究接軌的成果。第三類是,我們自己培養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的成果,修改之後,通過評審,達到出版水平,也被納入這個系列。第四類是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心每年舉行一次學術研討會,通過評審的優秀論文由中心編輯加工並加上適當的評介後結集出版。因此,這套系列專著的內容將十分廣闊豐富,既有理論性很強的成果,也有突出實用性的成果,形式多樣。我們的學術著作叢書是個開放的系列,首批已經成形的有9種,但隨著中心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發展,將會有更多有價值的專著問世。 我非常高興地向讀者推薦這套學術著作系列,我相

信它會對語言研究者、外語教育研究者、外語教師、語言學碩士生和博士生及對我國外語教學有興趣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謹代表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向外研社表示誠摯的謝意。

可移動性和路徑樣貌在處理中文虛擬移動語句之影響

為了解決constraint動詞的問題,作者張雅筑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目的是想探討可行走的主體以及含有形狀訊息的移動動詞是否會影響人類理解虛擬移動動詞的語句。我們進行了兩個實驗。實驗一是虛擬移動動詞語句的線上理解任務,其中材料包含圖片和中文語句。圖片包含兩種類型:(1) 圖片涉及可行走的主體 (2) 圖片涉及不可行走的主體。此外,中文語句包含兩種類型 (1) 語句的主詞涉及可以行走主體 (例如,小道走進農田 xiǎo dào zǒu jìn nóng tián “A path goes into the farm”) (2) 語句的主詞涉及不可以行走主體(例如,圍籬穿過沙地 Wéi lí chuān guò shā dì “The fence thro

ugh the sand”)。受試者會被指示閱讀一個語句,圖片會接著出現,受試者必須判斷語句是否與上一張圖片相關。實驗1的結果顯示,在虛擬移動動詞語句中,可行走主體語句的無形狀訊息移動動詞理解時間明顯短於不可行走主體的語句,這表明了主體的可行走性會影響無形狀訊息移動動詞的處理。此外,第2個實驗是想測試在處理可行走主體和不可行走主體語句時,移動動詞中編碼的形狀訊息是否重要。實驗2的設計與實驗1類似,但是語句中的移動動詞種類不同。實驗1採用的移動動詞不包含形狀訊息,實驗2採用的移動動詞則有編碼形狀訊息,譬如以下包含可行走主體的語句 (e.g., 道路在山坡蛇行 Dào lù zài shān pō

shé xíng “The road snakes on the hillside”) 和包含不可行走主體的語句 (e.g., 水管在山壁蜿蜒 Shuǐ guǎn zài shān bì wān yán “The water pipe meanders on the mountain wall”)。實驗2的結果顯示,在虛擬移動動詞語句中,包含可行走主體語句中的形狀訊息移動動詞理解時間並沒有明顯短於包含不可行走主體的語句。這個結果表明,主體的可行走性並不會影響有形狀訊息移動動詞的處理。本研究對於以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及教師具有非常大的意義,特別是教育者可以指導學生們理解字面上意思和虛構動作

的區別,並鼓勵他們在敘述場景時多加使用含有可行走物體的虛構動作句子。關鍵詞:形象化語言、無形狀訊息移動動詞、虛擬移動動詞、形狀訊息移動動詞、反應時間

字幕翻譯之顯化與隱化分析:以影片《美味不設限》為例

為了解決constraint動詞的問題,作者楊斯琦 這樣論述:

字幕翻譯過程中,受限於文化與語言的差異,譯文觀眾有時無法識別原文所暗含的交際意圖,譯者需使用化暗爲明的策略,顯化或隱化來突顯原文意圖,本論文目標即在於探討影視中字幕翻譯的顯化與隱化的現象。在方法上,採用譯作實證法,以《美味不設限》影片的中譯字幕為探討對象,分析譯文的隱化/顯化現象、程序/概念意義,並針對影片中出現的料理食材分析其翻譯方法;另外由於影片劇情涉及印度及法國文化,原文(英文)字幕中出現的外語(法文或印文)如何翻譯,亦為本論文所探討之範疇。本論文之分析結果顯示:字幕翻譯時,譯者通常會採用句子做為翻譯單位,並以顯化及隱化方式進行句子翻譯的形式調整。在程序意義上,原文中所使用的標點符號常

採取隱化策略,但對於帶有情緒意涵的驚嘆號及問號則有例外情況;在概念意義上,譯者對於動詞、名詞等實詞的翻譯一般都是採直譯方式,但會因應語境而產生顯化或隱化現象,至於代名詞it、冠詞等中文語法缺乏的概念用字,則會有隱化現象。另外,原文字幕中出現的食材及外語的翻譯,會因語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翻譯結果。最後本論文依此分析結果提出字幕翻譯的建議及運用,以俾利於影視翻譯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