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vichord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鍾家瑋所指導 涂又方的 《海頓鍵盤奏鳴曲風格之發展:以作品6、作品20、作品52為例》 (2019),提出clavichord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頓、鍵盤奏鳴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音樂學系研究所 林雅敘所指導 呂佳能的 巴赫─布梭尼《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創作手法之探討 (2015),提出因為有 改編曲、布梭尼、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管風琴的重點而找出了 clavichord中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lavichord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頓鍵盤奏鳴曲風格之發展:以作品6、作品20、作品52為例》

為了解決clavichord中文的問題,作者涂又方 這樣論述:

海頓最為人所知的是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的作品,但除了這兩類的作品外,鍵盤奏鳴曲絕對是最能看出海頓作曲風格演變的曲種。他的風格發展與時代背景、深刻影響他的作曲家、鍵盤樂器的發展,以及本身的幽默個性都緊緊相關。本文就以海頓三首鍵盤奏鳴曲為研究主題,了解其鍵盤作品的發展脈絡。筆者在此詮釋報告中,主要分為五個章節來探討: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方向。第二章海頓鍵盤奏鳴曲風格,探討鍵盤樂器發展對海頓鍵盤奏鳴曲之影響、海頓與古典奏鳴曲式以及海頓弦樂四重奏對其鍵盤奏鳴曲之影響。第三章海頓不同時期鍵盤奏鳴曲分析,分別以早期的作品6、中期的作品20、晚期的作品52為例,透過樂曲架構、和聲、動機發展等分析。第

四章演奏詮釋,針對筆者自身彈奏這三首作品時所遇到關於運音法、力度、裝飾音、踏板的詮釋處理與建議,最後第五章為結論。

巴赫─布梭尼《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創作手法之探討

為了解決clavichord中文的問題,作者呂佳能 這樣論述:

管風琴與鋼琴相較之下,擁有更為廣闊的音域、更豐富的音色,巴赫、布克斯特胡德等作曲大師都曾為管風琴創作許多值得研究的經典作品。十九世紀時,歐洲開始復興巴赫音樂,在眾多作曲家的努力之下,將管風琴作品改由鋼琴演奏,演奏效果令人驚豔,讓這些崇高作品漸漸被聽眾熟知,其中巴赫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現今已成為舉世聞名的經典作品。 本文探討的內容除前言以及結語之外,共分為三大部分論述,第一部分介紹管風琴的樂器構造以及相關的鋼琴改編作品;第二部分則藉由布梭尼的生長歷程,探究其巴赫改編曲的動機與內涵;第三部分將以《D小調觸技曲與賦

格》為例,探討布梭尼管風琴的改編技法,並透過樂曲分析,一窺布梭尼如何在鋼琴上重現這些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