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應力分析教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ansys應力分析教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錢波胡青龍寫的 材料力學實驗教程 和司政,黃靈芝,李守義的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與防裂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主題:工具機領域分析教學 - 台灣邁達斯也說明:模態分析. 3.熱傳&熱應力分析. 4.拓樸最佳化設計. 5.線性動態. 6.瞬態結構&熱分析. MeshFree定位. 機構/設計/繪圖. 工程師. 研發人員. CAE工程師. CFD工程師.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水利水電 和中國電力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機電工程系 孫榮宏所指導 吳鎧全的 起重機轉盤機構破壞之電腦輔助分析 (2020),提出ansys應力分析教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起重機、起重機旋轉盤破壞、螺栓預緊力、ANSYS靜態結構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陳品銓、黃育熙所指導 陳柏任的 建立一PDMS平面與管柱模型力學分析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PDMS薄膜膨脹變化、PDMS中空管柱模型膨脹變化、影像分析量測系統、ANSYS模擬分析軟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ansys應力分析教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結構有限元分析 - 淘寶則補充:邁達斯gen midasgen結構有限元分析成長提升班教學影片教程. 週週精選 ... 有限元ANSYS/ABAQUS/Adams/hysys/htri管道應力計算仿真分析結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nsys應力分析教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材料力學實驗教程

為了解決ansys應力分析教學的問題,作者錢波胡青龍 這樣論述:

《材料力學實驗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是根據西昌學院材料力學實驗室的實驗條件以及多年的實驗教學經驗而編寫的,其中還結合了西昌學院省級土木工程基礎教學示範中心開放式實驗室的特點。 《材料力學實驗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內容既注重學科基礎理論和知識的運用,又注重引入學科的新理念、新研究方法,力求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工程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材料力學實驗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包括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測定、電測應力分析實驗、選做實驗、設計製作實驗等共4大類、17個教學實驗、1個設計製作實驗,在第6章還附有相應的實驗報告。 《材料力學實驗教程/普通

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工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道路與橋樑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本科、專科教材,也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材料力學實驗的地位及任務 1.2 誤差分析和資料處理 1.3 學生實驗守則 第2章 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測定 2.1 低碳鋼和鑄鐵的拉伸、壓縮實驗 2.2 低碳鋼和鑄鐵的扭轉實驗 2.3 低碳鋼和鑄鐵的衝擊實驗 2.4 低碳鋼的疲勞實驗 第3章 電測應力分析實驗 3.1 二向應力狀態的電測法 3.2 電測法電路及其工作原理 3.3 XL2118C力&應變綜合參數測試儀 3.4 多功能實驗台

3.5 材料彈性常數E、斕牟舛¨ 3.6 矩形梁純彎曲時正應力分佈電測實驗 3.7 等強度梁實驗 3.8 壓杆穩定實驗 第4章 選做實驗 4.1 彎扭組合作用下的電測實驗 4.2 偏心拉伸實驗 4.3 複合梁應力測定實驗 4.4 電測動態應力實驗 4.5 衝擊動應力實驗 4.6 等強度梁振動實驗 4.7 光彈性實驗 4.8 等差線和等傾線的認識實驗 4.9 條紋級數的確定實驗 4.10 拉伸板孔邊應力集中係數的測定實驗 第5章 設計製作實驗 5.1 實驗的內容及要求 5.2 實驗試件相關資料 5.3 常見桁架計算 第6章 實驗報告 參考文獻 附錄A 材料力學實驗性能試驗的國家標準簡

介 附錄B 力學量的國際單位及換算 附錄C 感測器技術簡介 附錄D 有限元分析和ANSYS 12.0簡介 材料力學是工科類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及道路與橋樑等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它是研究工程材料力學性能和構件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計算理論的科學,主要任務是按照安全、適用與經濟的原則,為設計各種構件(主要是杆件)提供必要的理論和計算方法以及實驗研究方法。 材料力學實驗部分與理論部分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它與理論部分同樣是構成這門學科缺一不可的重要環節。材料力學實驗有三個主要任務: (1)材料力學實驗廣泛地用於測定材料的各項力學性能:如彈性極限、強度極限、衝擊韌度、

疲勞極限等。這些參數一般都是通過實驗來測定的。隨著新型材料的研發,材料力學實驗也廣泛地應用於新型合金材料、組合材料力學性能的測定。 (2)材料力學實驗廣泛地應用於理論驗證:材料力學隨著社會生產實踐的發展是在不斷發展的,在發展中會提出許多新理論及新計算方法。材料力學的理論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假設、推論,再通過實驗反復驗證而建立的。 (3)材料力學實驗廣泛地應用于分析應力:在工程設計及施工中,如因構件幾何形狀不規則或受載情況複雜,應力計算並無適用理論,可通過電測實驗分析法測定構件的應力,為工程結構的設計和安全評估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學生在學習並進行材料力學實驗時,除了學習實驗原理、試驗

方法和測試技術,還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思維方式,鍛煉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工作習慣,善於提出問題、勤於思考、勇於創新。

起重機轉盤機構破壞之電腦輔助分析

為了解決ansys應力分析教學的問題,作者吳鎧全 這樣論述:

因應工業發展需求,起重機已成為吊掛搬運物件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移動式起重機因機動性強,被廣泛地運用在各種高空吊掛的工程,因起重機屬於重機械,發生事故,很容易造成災害及人員傷亡,縱觀多年來發生的事故,除了人為的機具操作疏忽外,移動式起重機旋轉盤斷裂,係引起重大事故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移動式起重機旋轉盤螺栓斷裂原因進行分析,透過電腦模擬,瞭解各種造成旋轉盤螺栓破壞可能原因,及解決方案提供機具擁有者,及操作者確實瞭解及操作的安全性及螺栓破壞可能性。研究結果顯示當起重機吊臂長27M、傾角0°以及預緊力(271,400 N)足夠時,大約需要荷重14.25噸(19倍額定荷重)螺栓就有可能斷裂,

但在整體螺栓預緊力不足時,荷重能力是明顯下降的,尤其是在重點螺栓預緊力不足時更加明顯。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與防裂研究

為了解決ansys應力分析教學的問題,作者司政,黃靈芝,李守義 這樣論述:

本書總結了作者在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防裂方面所做的研究成果,闡述了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與應力場模擬計算原理,編制了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計算程式,分析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溢流壩段、底孔壩段等的溫度場與應力場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溫控防裂措施。重點研究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的防裂措施。   本書可供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施工、科研等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司政,西安理工學副教授,長期從事體積混凝土溫度場與徐變應力場模擬、碾壓混凝土壩溫控防裂以及壩、水電站廠房、預應力閘墩等水工結構應力等研究,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40余項。   獲教

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能源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國水利水電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前言 1概述· 1.1 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發展概況 1.2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裂縫及溫控防裂研究現狀 1.3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與防裂的特點· 1.4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防裂措施   2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和溫度應力場計算原理· 2.1 熱傳導基本理論· 2.2 溫控模擬計算採用的單元· 2.3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計算的有限單元法· 2.4 碾壓混凝土壩溫度應力計算的有限單元法 2.5 碾壓混凝土

的徐變與溫度徐變應力· 3 碾壓混凝土壩三維有限元溫控模擬程式開發· 3.1 FORTRAN語言溫控模擬程式· 3.2 基於ANSYS平臺二次開發的溫控模擬程式· 4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非溢流壩段溫控模擬研究· 4.1工程概況 4.2 水庫水溫分析 4.3 溫控計算模型 4.4 無溫控措施計算成果及分析 4.5 表面保溫對溫度場與應力場的影響研究· 4.6 澆築溫度對溫度場與應力場的影響研究· 4.7 綜合溫控措施研究 5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溢流壩段溫控模擬研究 5.1 溢流壩段溫控模擬計算 5.2 缺口度汛對溢流壩段溫度場與應力場的影響研究· 6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有孔壩段溫控模擬研究· 6.1 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有孔壩段浮動網格法· 6.2 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底孔壩段溫控模擬計算 7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保溫效果研究· 7.1 表面保溫效果計算方法分析 7.2 保溫效果計算的熱—結構耦合殼單元法· 7.3 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保溫效果研究 8 升溫水管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改善研究 8.1 埋設升溫水管的混凝土溫度場計算· 8.2 升溫水管的熱流管法· 8.3 升溫水管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改善研究 9 微膨脹混凝土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應力補償研究 9.1 微膨脹混凝土築壩技術 9.2

微膨脹混凝土自生體積變形特性及力學性能 9.3 微膨脹混凝土自生體積變形計算模型及應力計算方法 9.4 微膨脹混凝土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應力補償研究   10 人工短縫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釋放研究 10.1 人工短縫的數值模型 10.2 人工短縫對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越冬層面應力釋放研究 參考文獻 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出現的一項新的築壩技術,該技術將常態混凝土壩的結構和碾壓土石壩的施工技術集於一體,具有水泥用量省、施工速度快、工程造價低等優點,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我國地處歐亞陸東南部,其氣候特點為南熱北冷,南

北溫差,冬季氣溫普遍偏低。西北與東北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近1/3,而這些地區絕部分最冷月平均氣溫均低於 −10.0℃,屬嚴寒地區。由於碾壓混凝土壩具有施工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因此在嚴寒地區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壩型,如已建成的遼寧觀音閣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白石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玉石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河北桃林口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等。隨著新疆、西藏等地區水電能源的進一步開發,在嚴寒地區修建的碾壓混凝土壩將越來越多。嚴寒地區與溫和地區相比較氣候條件相差甚遠。在嚴寒地區,一般多年平均氣溫都在10.0℃以下,新疆、西藏等地多年平均氣溫甚至在5.0℃以下;冬季最低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0.0℃以下,最低能達到−2

0.0℃;月平均氣溫年內變幅達40.0℃以上。由於嚴寒地區年平均氣溫低,故而壩體穩定溫度也較低,較的基礎溫差容易引起基礎貫穿性裂縫。另外,碾壓混凝土表面由於受較的晝夜溫差、較的氣溫年變幅以及寒潮的頻繁作用,極易產生表面裂縫。這使得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的溫控防裂面臨著嚴峻考驗。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施工中每年冬季會由於外界氣溫太低而停止澆築混凝土,停澆時的混凝土頂面稱為越冬層面。翌年恢復混凝土澆築後,新、老混凝土結合面及上部新澆混凝土中極易出現裂縫。如何有效防止和減少壩體越冬層面溫度裂縫的產生是嚴寒地區修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面臨的嚴峻課題。 本書總結了作者在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溫控防裂方面所做的研

究成果,闡述了碾壓混凝土壩溫度場與應力場模擬計算原理,編制了碾壓混凝土壩溫控模擬計算程式,全面分析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的溫度場與應力場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溫控防裂措施,同時著重研究了嚴寒地區碾壓混凝土壩越冬層面的防裂措施。希望本書能對國內外同行的科研、設計和教學起到借鑒和幫助作用。 本書撰寫過程中,西安理工學的陳堯隆教授、張曉飛副教授、李炎隆教授等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在撰寫過程中查閱了量學術著作和文獻資料,參考和借鑒了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在此深表感謝。   本書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51409207,51609200,51879217)、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015M5

82765XB)、陝西省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工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2017ZZKT−4)的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作者水準和經驗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著 者 2018年7月

建立一PDMS平面與管柱模型力學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ansys應力分析教學的問題,作者陳柏任 這樣論述:

腹部主動脈瘤常見於高危險群血管疾病患者,由於血管瘤大多均無症狀,往往因動脈血管管壁病變彈性疲乏,血管向外膨脹隆起後突然破裂,病患可能因突發性大出血而死亡。本研究利用現有力學分析方法分析黏彈材料之變形,從平面薄膜膨脹變化,再到立體中空管柱模型膨脹變化,最後可應用至腹主動脈瘤模型上作為醫生手術前之模擬,而材質均選用PDMS黏彈性材料。在量測方法上,使用數位影像分析量測系統,屬於非接觸式表面形變量測技術,觀察不同厚度之薄膜與管柱模型之膨脹變形量、應變、剪力…等,結合CCD(Charge-Coupled Device)影像捕捉與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演算法,使得

3D表面形變的量測能在最快時間內完成。而我們會使用簽字筆或壓克力顏料搭配模板在PDMS表面上做標記,相機拍攝擷取相片後透過Python與Matlab程式語言進行影像分析並觀察分析結果,透過ANSYS流固耦合分析軟體進行實驗結果之驗證。本研究之製程中將透過薄膜模具設計、管柱模型內外模具設計、利用熔融擠製型3D列印機製作出內外模具、蒸氣表面拋光及後處理、彈性材料之澆注及脫模技術,最後製作出可控制不同厚度的PDMS模型。從實驗結果得知,第一組實驗為製作三種不同厚度之PDMS薄膜,分別為1 mm、1.5 mm 與 2 mm,透過沉水馬達將水灌入流道內使薄膜膨脹,相機拍攝擷取影像分析結果並搭配分析軟體驗

證實驗結果之準確度。在流量300 L/H實驗與模擬結果,大約落在0.2 mm以內,因設定流量較小,薄膜經水流過後晃動情形也較小,因此實驗與模擬結果差值較小。而越薄之PDMS灌入1000 L/H之流量實驗與模擬結果差值較大,大約落在0.5 mm左右,因PDMS為黏彈性材料,灌入水時會有不穩定情形之發生。接著第二組實驗為製作一均質厚度之PDMS管柱模型,在壁厚1.5 mm之模型灌入水之流量1000 L/H,使用方格角點判斷位移方式,Y方向之變形量與模擬結果數值相差較大,因PDMS本身在實驗過程中無法將中間固定,只能在兩端用固定架方式固定,會因重力問題導致下沉現象發生。在壁厚2 mm之模型灌入水之流

量1000 L/H,使用方格角點判斷位移方式,在X方向與Y方向之變形量與模擬結果數值相差較大,因PDMS本身材質較厚,在沉水馬達灌入水之最大流量時,管柱模型膨脹並不明顯,因此在擷取影像分析結果時較難點取變形前後之角點位置。因實驗過程中,灌水進入流道或管中皆會有振動問題,目前無法解決,因此結果數值皆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