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fp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aafp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IlonaRodan,SarahHeath寫的 貓行為健康與福祉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田秀蘭所指導 陳怡伶的 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與陪伴者之生命經驗反思:現象學取向研究 (2020),提出aafp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伴動物、動物安寧照護、人與動物連結、悲傷歷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高雅慧所指導 蔡孟耕的 心血管藥品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相等性之探討 (2017),提出因為有 學名藥、原廠藥、療效相等性、用藥持續性、心血管藥品的重點而找出了 aafp是什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afp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貓行為健康與福祉

為了解決aafp是什麼的問題,作者IlonaRodan,SarahHeath 這樣論述:

  增進您對貓行為健康的了解   藉此全新參考書籍,學習如何處理貓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書包含貓科正常行為的重要資訊,也建議您如何順利將行為相關注意事項融入獸醫臨床工作中。從居家隨地便溺到攻擊性等問題,Rodan及Heath二位專家提供詳盡的指引,教您如何評估、處理及預防貓咪的各種行為問題。本書內容依主題及生命階段安排,讓您快速獲得所需資訊。   • 獨家!預防行為問題為本書宗旨,讓臨床人員知道如何將行為相關注意事項融入一般臨床工作中。   • 全方位的全面性照護,綜合考量貓患者的身心安適是本書的根基。   • 國際團隊專家作者群引用最新資訊來提供深入、可靠的指南。   •預防及處置建議乃

依循美國貓科醫師協會(AAFP)提出的指引而列。   • 書中包含飼主小手冊及行為問卷,協助獸醫師清楚告知飼主貓咪的行為狀況。   了解並處理困擾飼主及貓咪的行為。  

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與陪伴者之生命經驗反思:現象學取向研究

為了解決aafp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陳怡伶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成年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度過安寧照護過程的生活經驗、經驗調適以及經驗意義,採取質性研究個別深度訪談法,並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之開放問句,訪談六位陪伴同伴動物安寧照護經驗之陪伴者,以現象學取向進行資料分析與後續討論,並以人與動物連結相關理論及悲傷理論與其經驗進行對話,形成整體之經驗描述。研究結果發現陪伴者與同伴動物安寧照護之生活經驗為「多年陪伴默契與同在是安寧照護基礎」、「餵食與願意進食是對彼此愛的表現」、「良好醫病關係是安寧照護品質的定心丸」、「安樂死永遠沒有最好的時機」、「不可控的家人是助力也是阻力」;經驗調適為「盡力把握相處時光學習與悲傷共存」、「尋求資源與支援提升彼此生活

品質」、「用慈悲心陪伴日常生活與臨終時刻」、「悲傷復原從情緒理解與自我和解開始」、「以不同形式思念延續愛的連結」;以整體視角而言反思與意義為「同伴動物是呵護與守護人類的天使」、「展現經反覆揉捻後的生命韌性」、「動物是協助人類的關係整理師」、「喚醒內在本能的愛與慈悲智慧」、「學習生命從有常走向無常」。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針對同伴動物安寧照護後續的相關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並對專業助人工作者與動物醫療相關工作者提出實務上的反思與建議。

心血管藥品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相等性之探討

為了解決aafp是什麼的問題,作者蔡孟耕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在台灣,因健保政策和醫療成本控制等原因,學名藥的使用比例在近年來不斷爬升。在主成分和賦形劑品質符合標準的前提下,各國主管機關大多認可學名藥藉由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試驗來證實其安全性與療效與原廠藥無異,即可上市。然而民眾和一些醫療人員仍對學名藥具有疑慮,或不信任現有之把關措施。目前我國既有之「藥品療效不等通報系統」因案件過少無法達成監測和回答民眾疑慮之效果,對於學名藥與原廠藥的療效相等性若能藉由實證研究予以探討,將有助於釐清前述疑慮。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系統性文獻回顧分析國內外已執行之心血管藥品中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相等性的觀察性研究,並參酌其所使用的研究指

標和方式,以健保資料庫執行回顧性世代研究,評估我國statin的學名藥和原廠藥是否具有療效相等性。研究方法:本研究系統性搜尋Pubmed、Cochrance Library、Embase和華藝線上圖書館,尋找心血管藥品的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相等性的觀察性研究,並彙整各研究的特性、研究指標和結果,分析各種研究指標適用之藥物和優缺點。接著,本研究使用2001-2013年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觀察性回溯性世代研究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研究對象為2002年至2012年simvastatin或2007年至2012年atorvastatin的新使用者,並排除有精神疾病或癌症

共病者後,依藥品廠牌分為學名藥使用者或原廠藥使用者。分析指標為「用藥持續性」(persistence),即病患從開始服藥直到發生治療改變(停藥、換藥、換廠、加藥)的治療天數;也同時分析兩組發生治療改變的風險比(hazard ratio),並以最初就醫院所之醫療層級做校正。研究結果:系統性文獻回顧共納入34篇文獻,依研究指標分為明確的療效指標12篇、替代性療效指標7篇、安全性1篇、服藥順從性14篇。經分析不同研究指標的特性,挑選服藥順從性中的「用藥持續性」作為同時反應療效與安全性的綜合指標。本研究共納入simvastatin使用者17,724人、atorvastatin使用者19,854人。經性

別、年齡、起始劑量、共病症、併用藥物數和指標年份進行傾向分數配對後,simvastatin學名藥與原廠藥使用者各2,054人,兩組平均年齡均為59.5歲,男性皆佔46%;atorvastatin學名藥與原廠藥使用者各4,036人,兩組平均年齡均為58.5歲,男性皆佔47.5%。用藥持續性方面,兩藥皆為原廠藥使用者(simvastatin: 155.3天,SD=126.7;atorvastatin: 179.4天,SD=136)較學名藥使用者(simvastatin:137.2天,SD=117.7;atorvastatin:147.7天,SD=122.4)佳(p〈0.001)。相較於原廠藥,學名

藥使用者發生治療改變的風險比在以醫療層級校正後,simvastatin無顯著差異(HR 1.03 [0.95-1.11]),atorvastatin則為學名藥使用者風險較原廠藥使用者高8%(HR 1.08 [1.01-1.16])。研究結論:本研究結果指出,雖然此二藥品的原廠藥使用者用藥持續性較學名藥使用者佳,且atorvastatin學名藥使用者發生治療改變的風險則稍大於原廠藥使用者,在研究中校正醫療層級和政策性換廠等影響用藥持續性的因子時,發現此二因子對用藥持續性和發生治療改變之風險的影響幅度大於藥品廠牌本身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所得結論為,不論使用simvastatin和atorv

astain的原廠藥或學名藥,藥品本身對療效和安全性本身造成之影響不大,在臨床使用上應不會有顯著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