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轉mp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aac轉mp3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殷汶杰寫的 只要一行指令!FFmpeg應用開發完全攻略 和史帝芬.維特的 誰把音樂變免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使用最佳工具将AAC 转换为MP3 的最简单方法 - FoneLab也說明:步骤首先,在您的网络浏览器中,搜索并打开Convertio File Converter 官方网站。 转过身. 步骤接下来,添加AAC格式您想要转换成MP3 的文件。 如果AAC 文件在您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深智數位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智慧生活科技學系碩士班 王丕文所指導 楊文浪的 數位 VU Meter 串流播放器製作 (2021),提出aac轉mp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串流音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張仁俊所指導 葉倫全的 基於霍夫曼表轉換之 MP3 可逆高容量資訊隱藏 (2020),提出因為有 MP3 隱寫術、資訊隱藏、霍夫曼表、可逆性、容量的重點而找出了 aac轉mp3的解答。

最後網站LINE AAC 轉存mp3 [ mp3變成LINE可直接撥放的語音留言​]則補充:使用『WaveShop1.0.14.1』免安裝軟體即可AAC->WAV. 02.再使用『Audacity』再把WAV轉存成mp3. 反之如果要把mp3變成LINE可直接撥放的語音留言就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ac轉mp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只要一行指令!FFmpeg應用開發完全攻略

為了解決aac轉mp3的問題,作者殷汶杰 這樣論述:

  ★FFmpeg 繁體中文全球第 1 本   ★最完整 Know-How 與應用開發完全攻略!     【Video Makers 經常遇到的困難】:   「常常到處找工具網站,整個 PC 中充滿了各種僅支援單一功能的軟體」   「檢舉魔人 —— 常常需要剪接行車記錄器的檔案」   「TikTok 的玩家 —— 常常要修改短影音」   「YouTuber —— 更需要強大的剪片軟體」     ►►►【FFmpeg】就是 Video Makers 的救星!   FFmpeg 一行指令就能做到影音的轉檔、合併、分割、擷取、下載、串流存檔,你沒有看錯,一行指令就可以搞定上面所有的工作!連早期的

YouTube 都靠 FFmpeg,因此你需要一本輕鬆上手的 FFmpeg 指南!     Ch01-06 影音技術的基礎知識   講解影音編碼與解碼標準、媒體容器的封裝格式、網路流媒體協定簡介     Ch07-09 命令列工具 FFmpeg/FFprobe/FFplay 的使用方法   解析命令列工具在建立測試環境、建構測試用例、排查系統 Bug 時常常發揮重要作用 → 掌握 FFmpeg 命令列工具的使用方法,就能在實際工作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Ch10-15 FFmpegSDK 編解碼的使用方法/封裝與解封裝/媒體資訊編輯   實際的企業影音 project 中,通常呼叫 F

Fmpeg 相關的 API 而非使用命令列工具的方式實現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該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推薦所有讀者閱讀並多加實踐。本部分的程式碼來自於 FFmpeg官方範例程式碼,由筆者精心改編,穩定性高,且更易於理解。   本書特色     ►►► 從影音原理解析到 FFmpeg 應用開發,邁向影音開發達人之路!   ● 從原理說起,讓你先對影音資料有最完整的認識   ● 了解組成影音的像素/顏色/位元深寬度/解析度/H.264/H.265   ● MP3/AAC/FLV/MP4/AVI/MPEG…等數不完的格式分析介紹    ● 串流媒體網路原理詳解:ISO → TCP/IP → Str

eaming   ● 了解組成影音的取樣率/波長/頻率/位元數/音色   ● FFplay/FFprobe/FFmpeg:一行指令就搞定轉檔、剪接、合併、截圖、編碼   ● CPU/GPU硬解軟解原理以及濾鏡的介紹    ● NGINX 的 RTMP/HLS/HTTP-FLV 串流媒體伺服器   ● 完整的 FFmpeg SDK 在各種語言中的應用及程式範例   ● FFmpeg SDK 完成音訊、影片的編解碼、打包拆包、濾鏡、採樣   ● 範例 code 超值下載:deepmind.com.tw

aac轉mp3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真無線藍牙耳機 #IEM監聽 #aptX真無線 #duofreeplus #時尚皮革外觀
Thanks and give credits to the endorse #WitsPer.

‼️ 影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前言】
暨上次我們開箱IEM監聽系列Duo Free之後,獲得了很大的迴響,有很多網友在YouTube給我們留言。四個月之後,Duo Free又推出了Duo Free+,科技說這邊爭取率先為大家開箱!

我認為Duo Free+作為Duo Free的升級款有很大的提升,最顯著的在原本SBC的基礎上,加上了AAC, 跟aptX的音頻編碼,音訊頻寬的提升,讓安卓、蘋果手機用戶的音質體驗更上了一個層次。也因為最新高通晶片關係,續航力有2倍以上提升來到了耳機本體7hrs, 加充電倉總續航38hrs。整體延遲性也減低了。還搭載了Qi無線充、cVc8.0通話降噪,表現相當全面

【音樂測試】
音樂:QQ音樂 Super Quality (SQ) - 700~800 kbps
測試歌曲1:鄧紫棋-光年之外
測試歌曲2:The Script-The Man Who Can't Be Moved
測試歌曲3:王若琳-玫瑰玫瑰我愛你
配對手機:iPhone8 Plus / Samsung S7 Edge
測試編碼:aptX , AAC, SBC

【通話測試】
配對手機:iPhone8 Plus / Samsung S7 Edge
使用越獄後的Recorder雙向錄音


【評分總結】 平均95分 / 滿分100分
評語:一副值得入手的IEM監聽耳機,音質清澈清透 三頻均衡!

1. 音質表現 96分
聲學與結構升級帶動解析度也更臻完美的通透音質體驗,我們最喜歡的就是IEM入耳超強封閉性的抗噪感受,可以說是媲美主動降噪耳機的等級,可以在閱讀、專心工作、通勤時,讓你好好沉浸在音樂或影片的世界!EQ表現上會著重在中頻人聲的清澈與清晰的表現,但總體來說是一副低中高音三頻均衡,滿雜食全面能勝任EDM, Rap, Hip Pop, Soul, Love Song..等不同類型的音質表現優異的耳機

2. 佩戴舒適性 94分
採取IEM監聽入耳與專屬薄膜式耳塞緣故,所以侵入性雖然較強,但是長時間佩戴並不會感到不舒服,跟想像的不太一樣,所以整體來說還是一副值得長期使用佩戴的耳機。不過因為監聽的入耳關係,所以其實不用調到很大的音量就會有很大音量的表現,還是建議可以使用1~2個小時讓耳朵休息15分鐘,對耳朵的健康保養才是最佳的體驗

3. 佩戴穩固性 88分
雖然原裝沒有搭配鯊魚鰭(耳翼),但是佩戴起來相當服貼耳形,所以穩固性還是OK的。不過如果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偶爾還是要將耳機往內耳推一下維持更持久的穩固性

4. 被動抗噪性 98分
評測以來被動抗噪性最好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由於葫蘆形人體工學的耳機形狀,IEM監聽外形可以完全服貼於耳朵上,也很深入耳道有效可以阻絕外部的空氣與噪音,達到很好的隔音性(物理or被動抗噪),即使沒有主動降噪功能,但是光被動抗噪就可以做到比擬主動降噪耳機的等級,真的不容易!如果需要好好專注工作、讀書、出差通勤,想要好好沉浸在自己音樂、PodCast世界的你,這個降噪的特色真的很讚,我自己就很愛

5. 連線穩定與延遲性 90分
整體耳機的完整方案跟QCC 3020與韌體的搭配還不錯,所以連線的延遲在Android 與iOS都感覺不太出來。在YouTube, NetFlix 大約只有50~70ms極低的延遲,聲影嘴巴還是對得上。就是一些第一人稱的FPS射擊遊戲,實測過所有真無線都會有一定的延遲。除非用原相的晶片方案,才能在遊戲延遲上有好的表現,不過實測Duo Free+在玩Archero、音頻DJ遊戲延遲也是能接受的,算是中上的水準。

6. 通話水準 88分
真無線耳機普遍通話都不會比帶線控麥克風的無線耳機好,所以只能仰賴cVc 8.0或是mems微機電麥克風調校。不過Duo Free+在沒有帶麥克風棒的外形下,表現還算可圈可點,室內通話效果還蠻好的,室外也有還OK的通話表現,對方還算聽得清楚的。

7. 外觀設計 96分
特殊獨特的皮革外形讓Duo Free+的商務感與休閒感兼具,當做手機旁邊當做配件也相當有質感。尤其在現在以ABS塑料當道的外觀,更加體現它的與眾不同,總結來說有著相當吸引人的外觀,在評測期間,我去到星巴克或出差時,看到我拿出來使用,有好幾個人都找我問去哪裡買的

8. 操作易用性 92分
可以以觸控實現音量、上下首、接聽掛斷、呼叫Google Siri助理..等功能,相當全面。不過因為觸控稍微靈敏,一開始在習慣耳機時偶爾會誤觸,後續就習慣比較少誤觸了,我個人還是相當prefer觸控的。因為按壓式的有時候會因為按下去的力道造成耳朵不適~

9. 場景使用多元性 94分
通勤、出差、中等劇烈運動的運動等場景都適用。室內或是車內的通話也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一般聆聽音樂、工作時要抗噪性也都有,算是全場景都通用的耳機

10. CP值表現 93分
在真無線耳機大廠動不動就要7000~8000元。(像是剛出來的AirPods Pro要7990元),這副耳機以不到4000元的價格真的有超值的音質、續航、外觀的整體性體驗,而且在連線穩定度也不錯,是一副值得好好考慮入手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尤其電池電量其實也會削弱的耳機,其實如果買到5000~8000元荷包就要好好考慮,但是如果買2000元左右的話,又沒有很好的音質表現,這副耳機剛好在價位的甜蜜段,我覺得應該也會有一定的粉絲群喜歡它的


【編輯總結】
這副耳機皮革外觀耐看辨識度高。音質方面還原度高,能夠駕馭各種音樂。四組詞:清晰、脆、通透、有空間感。重點來了!他還有市面上少有的IEM監聽設計,隔音效果很棒。規格也是給到位了,AAC,aptX音頻編碼對於聽比mp3好的音樂會很吃香、有無線充、續航提升、連線延遲性降低了,是一副滿全面性的真無線耳機。如果你喜歡偏低頻EQ、續航沒那麼要求,想入門真無線的話可以選Duo Free。對音質、續航有更高的追求就可以參考一下Duo Free+。


【TaoTronics Duo Free+ 評測文章這邊看】
https://www.techteller.com/review/duo...


【代理商購買連結】
http://bit.ly/2KO2ajx

-------------------------------------

【其他科技說好文】
平價CP值先決!2019年10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推薦
https://www.techteller.com/sci/3c/best-true-wireless/

數位 VU Meter 串流播放器製作

為了解決aac轉mp3的問題,作者楊文浪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樹莓派為基礎,搭配線性電源、數位類比轉換晶片與播放軟體Volumio,製作一部多功能串流音樂播放器, 能對應目前主流串流音樂平台,如:Spotify、Tidal、Qobuz、YouTube...等,並且能夠使用手機平板等裝置連網撥放,首先透過開源軟體 Volumio整合樹莓派裝置之I2S 介面與數位類比轉換晶片,進行軟硬體整合,並修正軟體輸出介面,使其功能更為順暢,在商品化時加入HDMI介面之長條螢幕, 並增加數位錶頭(VU Meter) 於 Volumio 軟體中,使其成為功能性與視覺性兼備之串流音樂播放器。

誰把音樂變免費

為了解決aac轉mp3的問題,作者史帝芬.維特 這樣論述:

  2016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決選   2016年洛杉磯時報書獎決選   2015年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商業年度圖書獎決選   《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時代》、《富比士》年度最佳圖書   當一整個世代都犯下同樣的罪行,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   網路與科技的興起,如何摧毀一個產業?   唱片業的委靡,或可做為出版業與其他產業的借鏡。   你可能沒有想過,你自己也是共犯。   打開你的手機或電腦,有幾首歌是盜版音樂?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音樂的上傳者是誰?   到底是誰,讓這些音樂變得容易取得,而且免費!   這些音樂檔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我沒有答案,我在調查時,發現別人也沒

有答案……   過去,我們聽音樂需要購買卡帶、CD,當時的音樂是要付費的,但曾幾何時,音樂居然都變成免費的?作者史帝芬.維特不惜放棄避險基金的優渥工作,花費大把心力與金錢,針對這個問題抽絲剝繭,探究數位音樂盜版的真正源頭。   維特從德國開始,造訪以AAC音訊編碼技術征服世界的研究團隊;接著來到紐約,找到捧紅美國「國民小天后」泰勒絲等流行歌手的音樂界大老;再一路追查到北卡羅萊納州的西部小鎮,最後竟然得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   本書從改變音樂產業的三個人開始說起:MP3主要發明者、華納音樂集團執行長,以及沒沒無聞的CD製造廠員工。透過這三條主線,交織出網路時代下,音樂產業從巔峰迅速崩落的

過程。   維特花費五年時間、飛越美歐亞三大洲,寫就這本紀實小說。這不僅僅是一個與音樂產業相關的故事,更是一個從未被提及,充滿貪婪、狡詐、鬥智與欺騙的故事。這是音樂與網際網路結合後,一段必讀的歷史。 名人推薦   金曲詞人方文山、跨界才子劉軒 好評推薦 作者簡介 史帝芬.維特Stephen Witt   1979年出生於美國新罕布夏州,成長於中西部,畢業於芝加哥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曾為芝加哥與紐約的避險基金公司工作,也曾到東非從事經濟發展。現居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作品散見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 譯者簡介 柯安琪   中國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從

事新聞編譯工作多年,曾任路透中文新聞網主編。譯有《梅鐸的中國大冒險》、《芭比傳奇》、《他們異類,他們成功!》等書。   序章  意外的盜版源頭 第1章  音訊格式大戰 第2章  走私音樂 第3章  輸贏沒有永遠 第4章  為奇蹟平反 第5章  破解軟體圈 第6章  當局者迷 第7章  戰爭宣告終結 第8章  神祕的黑暗網路 第9章  產業官司開打 第10章  東山再起 第11章  盜版者 第12章  變革前夕 第13章  新技術誕生 第14章  重返圈子 第15章  真正的致命傷 第16章  嚄嚄小豬 第17章  急流勇退 第18章  王者的逆襲 第19章  海盜黨 第20

章  審判結果 後記 資料來源 誌謝 序章 意外的盜版源頭   我是盜版世代的一份子,一九九七年上大學時,從沒聽說過MP3檔案。第一學期結束時,我的2GB硬碟已經塞進數百首非法複製的歌曲;畢業時,我六個20GB硬碟都裝得滿滿的。二○○五年當我搬去紐約時,已經蒐集了1,500GB的音樂,相當於一萬五千張專輯唱片。 光是列出收藏的音樂,就得花一個小時;如果按演唱者姓名的字母排列,從ABBA到ZZ Top,得花一年半才聽得完。   我盜版的數量深具產業規模,但我從沒對任何人說起。要守住這個祕密很容易,你不會在唱片行看到我,而我也從不在派對上擔任播放音樂的DJ。我的檔案都是從聊天室或透過Na

pster與BitTorrent網站取得,自從千禧年以來,我就不曾花錢買過任何一張專輯唱片。以往,黑膠唱片收藏家的地下室滿是灰塵密布的唱片封套,但我所有的數位收藏品可以全放進一只鞋盒。   但這些音樂我大多都沒聽過。其實我很討厭ABBA,而且我雖然擁有四張ZZ Top的專輯,卻說不出任何一張專輯的名稱。我心想,究竟是什麼理由促使我下載這些音樂?好奇心占了一部分,但經過多年以後,我才了解我真正想要的,是成為稀有菁英團體的一員。這並不是一股有意識的衝動,要是你當時提示我這一點,我肯定會否認,但那正是地下盜版集團的邪惡魅力,幾乎每個人都忽略了這一點。這不僅僅是一條取得音樂的途徑,還是一種次文化。

  我當時就站在數位下載潮流的最前線,但如果年紀再大個一、兩歲,我恐怕不會如此投入。比我年長的朋友對這種盜版行為抱持懷疑態度,有時是公然敵視,甚至連熱愛音樂的人也不例外。事實上,這些人尤其痛恨盜版行為。蒐集唱片也是一種次文化,而且對那個逐漸消失的族群來說,為了挖掘唱片去車庫拍賣會尋寶、篩選擺在箱子裡的特價品、加入樂團的郵寄名單,以及週二逛唱片行等等,儼然是令人興奮的挑戰。但是對我和那些比較年輕的人來說,蒐集音樂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因為那根本就唾手可得。唯一困難的,是決定要聽哪幾首。   幾年前的某一天,當我正在瀏覽我那龐大的專輯清單時,突然想到一個根本問題:「這些音樂檔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我當時沒有答案,而我在調查時發現別人也沒有答案。當然,有關MP3現象、蘋果、Napster以及海盜灣(Pirate Bay)的報導不勝枚舉,但鮮少談到創建者,而對於實際盜取音樂檔案者的報導,則幾乎聞所未聞。   我被這個問題深深吸引,在做了更多調查後,我開始發現最奇妙的事情。我找到最早的MP3盜版集團宣言,這份文件古老到我得用一台微軟磁碟作業系統(MS-DOS)模擬器才能讀取。我找到被破解的原始MP3編碼器分享試用軟體,這東西連發明者都以為已經搞丟了。我還找到一個祕密資料庫,裡面有最早可追溯到一九八二年,三十多年來每一個主要盜版小組所洩漏的軟體、音樂、電影檔案。 我發現網域設在密克羅尼西亞

與剛果,登記在巴拿馬空殼公司名下的祕密網站,但真正的業主是誰,卻無人知曉。我從埋在數千頁的法庭文件中挖掘出監聽內容的逐字稿、聯邦調查局的跟監記錄,以及與聯邦調查局合作者的證詞,而這些資料巨細靡遺披露了狡猾的全球性共謀犯罪。   我一直以為音樂盜版行為是一種群眾外包的現象,也就是說,我相信我所下載的MP3檔案,是來自於散布在全球各地的上傳者,而這些分散的音樂檔案翻錄者並沒有嚴謹的組織。但我的想法錯了,雖然有些檔案確實是網民隨意上傳而無法溯源,但大多數盜版MP3檔案是來自於少數幾個有組織的發行團體。利用資料鑑識分析,通常可以追溯到那些MP3檔案的主要源頭。 我將傳統調查報導與科技方法並用,發現可

以進一步縮小盜版源頭的範圍。有時候我不但能追蹤到盜版檔案的大致出處,實際上還可以追蹤到特定的時間與人。   當然,這才是真正的祕密:網際網路是人組成的。盜版行為是一種社會現象,一旦你知道從哪裡開始找,就可以在群眾中辨識出個人。工程師、企業主管、員工、調查員、罪犯,甚至工作到爆肝的人,他們都扮演著某種角色。   我從德國開始,在那裡,有一群沒人理會的發明者,不經意的想從一個面臨解散的商業風險事業賺幾千美元,結果卻意外重創一個全球產業,他們也因此賺翻。在訪談中,這些人佯裝不知情,試圖與他們掀起的混亂撇清關係。有時候,他們甚至很不誠實,但你不能否認他們的成就。這些人把自己關在一間試聽實驗室裡數年

後,以一項將會征服世界的技術嶄露頭角。   我接著去紐約,找到一名七十歲出頭、曾兩度獨霸全球饒舌音樂市場、有權有勢的音樂界大老。這還不是他唯一的成就,我進一步調查後發現,這個人就是流行音樂的代名詞。從史蒂薇.妮克絲(Stevie Nicks)到泰勒絲(Taylor Swift),過去四十年來的音樂盛事,他幾乎無役不與。面對史無前例的盜版狂襲,他的生意受創,但他還是英勇反擊以保護他心愛的音樂產業與藝人。在我看來,他的表現無疑比所有競爭者都要傑出,但為了幫公司獲利,他成了近年來被醜化得最嚴重的企業主管。   我把注意力從曼哈頓市中心的高樓,轉向倫敦警察廳總部與聯邦調查局總部。那些鍥而不捨的調查

小隊,奉命追蹤這些被祕密複製與發布的數位音樂檔案源頭,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通常得花上好幾年時間。我循線至英格蘭北部的一間公寓,找到一個高傳真音響迷,他曾管理一個連波赫士都會讚嘆的數位檔案庫。我從那裡來到矽谷,見到另一個企業家,他也曾設計了一項改變消費者想法與行為的技術,不過他完全無法用這東西賺錢。然後我去愛荷華州、洛杉磯,再回到紐約,還到倫敦、薩拉索塔、奧斯陸、巴爾的摩、東京,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結果都是死胡同。   直到最後,我發現自己來到走訪過最奇怪的地方,一個看起來跟匯集全球科技與音樂八竿子打不著的北卡羅萊納州的西部小鎮。在這個叫做雪爾比(Shelby)的地方,放眼看去只有幾間木板外牆

的浸信會教堂,與沒什麼特色的連鎖商店。這裡有一個人,在長達八年的期間,幾乎獨自確立了全世界最可怕的數位盜版者名聲。許多我所盜錄的音樂檔案,甚至可能是絕大多數檔案,都是源自於他。他是網路音樂盜版行為的「零號病人」,但幾乎沒人知曉他的大名。   我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努力贏取他的信任。我們經常坐在他姐姐的獨棟平房客廳裡,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的爆料真是駭人聽聞,有時候簡直教人難以置信,但所有細節都經過查證。某次訪談結束時,我忍不住問他:   「戴爾,為什麼你從來沒跟別人說過這事?」   「老兄,又沒人問起。」   一九九五年春,MP3在德國愛爾朗根市(Erlangen)某間會議室裡

被宣判死刑。一群據稱公正的專家最後一次對這項技術嗤之以鼻,依舊偏愛其長期競爭對手MP2。MP3開發者知道大勢已去,國家提供的資金即將告罄,贊助企業也準備放棄,而歷經四年的行銷努力,這項技術仍未簽下任何一個長期客戶。 會議室裡,眾人將注意力轉到卡爾漢茲.布蘭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身上,他是這項技術背後的強力智囊與MP3小組的領袖。布蘭登堡攻讀碩士時的研究,就已經聚焦於這項技術,過去八年,他一直致力把自己的構想商業化。他野心勃勃且天資聰穎,對音樂的未來更是懷抱著極具感染力的願景。布蘭登堡帶領十五名工程師,進行一項由他負責監督、預算高達百萬美元的研究。然而從最新的聲明看來

,他似乎已經把自己的團隊帶進墳墓。 布蘭登堡的外表不算威嚴,雖然個子很高,但駝背,而且他的身體語言飄忽不定。他站著的時候,身體重心不斷在兩個腳跟間移來移去,高瘦而笨手笨腳的軀幹前搖後晃,說話時,還會一邊以畫圓圈的方式輕輕點頭。布蘭登堡留著一頭太長的黑髮,臉上總是掛著緊張的微笑,露出小而不整齊的牙齒。在他那副金屬鏡框後面,有一對深邃的細長眼睛,散亂的頭髮,則像他那參差不齊的鬍鬚一樣突出。 他說話輕柔,言談盡是文法無懈可擊的長句,中間穿插短促的換氣。他態度有禮、溫和,總是盡力讓人感到自在,但其實只會讓情況更加尷尬。他經常滔滔不絕大談實際問題,然後,也許是發現聽者感到無聊,偶爾會在漫無邊際的技術談話

中,添加效果微弱且不太好笑的笑話。他的個性結合了兩股近乎潔癖的強大力量:工程師的懷疑態度,與一本正經、所謂典型德意志民族特有的保守性格。 可是他很聰明,他卓越的數學天分讓同儕相形見絀。那些同儕都已經是艱難學科中的佼佼者,而且畢生是競爭領域中的頂尖人物。對於才智,他們通常自視甚高,但一說到布蘭登堡,他們的傲氣就會消退,說話的口氣也變得平靜,就像是自白。「他數學非常好。」其中一個人說。「他真的很聰明。」另一個人表示。「他解決了一個我無法解決的問題。」第三個人坦承。對一個工程師來說,坦承這種事情實屬不易。

基於霍夫曼表轉換之 MP3 可逆高容量資訊隱藏

為了解決aac轉mp3的問題,作者葉倫全 這樣論述:

MP3是最受歡迎的壓縮音檔的格式之一,而MP3的資訊隱藏也是研究的一大課題。在2019時,Tan博士等人提出用霍夫曼表轉換來實現MP3的資訊隱藏,並說明了他們的方法具有可逆性、夠安全、有效率,而且還能夠有更高的容量。在這篇論文裡,我們改寫了Tan的霍夫曼表轉換規則,進一步的提升了資訊隱藏的容量。實驗結果顯示,我們的容量最低也比Tan的方法高出30%,在平均上甚至高出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