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人才 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T型人才 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于君澤寫的 程序員的三門課:技術精進、架構修煉、管理探秘 和村山昇的 工作哲學圖鑑:以360度的全面性觀點來思考!我們為什麼工作?該如何工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電子工業 和悅知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張若菡、范政揆所指導 劉冠岑的 人與地的情感橋樑:地方感工作坊實踐與驗證 (2021),提出T型人才 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感、工作坊、地方本位教育、文化回應。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 林俊雄所指導 李書廷的 建構遊戲化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模式之初探 (2020),提出因為有 遊戲化、問題導向式學習、教育訓練模式、採購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T型人才 定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型人才 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程序員的三門課:技術精進、架構修煉、管理探秘

為了解決T型人才 定義的問題,作者于君澤 這樣論述: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成為更棒的程序員,但是如何做?如何學習和精進自己的技術?如何做業務分析和架構設計?如何做技術管理?本書就廣大程序員都很關注的問題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篇:第1篇介紹程序員的技能成長路徑,介紹如何通過學習來加速成長,並講解非常重要的業務分析和設計知識;第2篇詳細介紹了架構修煉中的必備架構思維模式、架構設計過程,還通過真實案例剖析了架構設計的核心要素及關注點,以及如何通過架構設計來把控品質和風險;第3篇總結了做技術管理的訣竅,揭秘如何從準備做技術管理到實現自我管理再到實現團隊管理。 本書適用於即將或者正在從事IT相關開發工作,卻不知如何提升自己,希望通

過適當的學習方法精進技術的初級程序員;也適用於具備一定架構設計經驗,想進一步系統化提升架構設計能力的中級程序員;以及有一定技術積累,想從事技術管理卻不知如何著手的高級程序員。   于君澤   某互聯網公司技術專家,在分散式系統架構設計、高併發系統設計、領域建模、研發管理、內建品質等方面有較多心得,樂於交流和分享,曾創立技術社群“中生代技術”。維護技術公眾號“技術瑣話”。   第1篇 技術精進 第1章 程式師技能與成長 2 1.1 如何學習新的程式設計語言 2 1.1.1 重點學什麼 3 1.1.2 學習方法 3 1.2 代碼規範與單元測試 6 1.2.1

編碼規範 6 1.2.2 單元測試 7 1.2.3 測試驅動設計 9 1.3 使用靜態代碼分析工具 18 1.3.1 什麼是靜態代碼分析 19 1.3.2 靜態代碼分析工具 19 1.4 代碼審查 24 1.4.1 什麼是代碼審查 24 1.4.2 代碼審查的好處 24 1.4.3 如何做代碼審查 25 1.5 清單和範本 29 1.5.1 清單實踐 29 1.5.2 產品需求文檔範本 31 1.6 程式師的工作法則 33 1.6.1 工具化法則 33 1.6.2 自動化法則 38 1.6.3 關於文檔的問題 40 1.6.4 關於YAGNI 40 1.7 程式師的工具箱 41 1.7.1

可幫我們提升工作效率的硬體 42 1.7.2 可幫我們提升工作效率的作業系統 43 1.7.3 可幫我們提升工作效率的軟體 43 1.7.4 線上工具 50 第2章 加速成長與學會學習 56 2.1 程式師如何加速成長 56 2.1.1 積極主動 56 2.1.2 空杯心態 57 2.1.3 選擇合適的平臺 57 2.1.4 別怕犯錯 58 2.1.5 注意細節 58 2.1.6 時間管理 58 2.1.7 打破邊界 61 2.1.8 寫業務代碼中的成長機會 61 2.2 學會學習 66 2.2.1 高效學習的方法 67 2.2.2 高效學習的途徑 69 2.2.3 舒適區與小步子原則 72

2.2.4 兩個著名的學習理論 72 2.2.5 終身成長 74 第3章 業務分析與設計 75 3.1 黃金圈法則 75 3.2 UML建模工具 77 3.2.1 用例圖 78 3.2.2 類圖 79 3.2.3 對象圖 80 3.2.4 狀態圖 80 3.2.5 活動圖 81 3.2.6 序列圖 82 3.2.7 協作圖 82 3.2.8 構件圖 83 3.2.9 部署圖 84 3.3 業務分析與設計的方法 85 3.4 系統分析與設計的三個發展階段 87 3.4.1 面向資料驅動分析與設計 87 3.4.2 物件導向和服務分析與設計 88 3.4.3 面向問題域分析與設計 89 3.5 物

件導向分析與設計 90 3.5.1 什麼是物件導向 90 3.5.2 物件導向的特徵 91 3.5.3 物件導向設計的原則 91 3.6 面向服務分析與設計 93 3.6.1 Web Service模式 93 3.6.2 ESB模式 94 3.6.3 微服務架構 95 3.7 領域驅動設計 97 3.8 領域模型實踐 102 3.8.1 什麼是領域模型 102 3.8.2 領域模型的作用 102 3.8.3 如何進行領域建模 104 第2篇 架構修煉 第4章 架構思維 110 4.1 分解 110 4.1.1 分解的作用 111 4.1.2 分解的原則 111 4.1.3 分解的時機 112

4.2 集成 112 4.2.1 常見的集成方式 112 4.2.2 集成的難點 115 4.3 動靜分離 120 4.4 複用 121 4.4.1 系統複用的分類 122 4.4.2 可複用性和可維護性的關係 123 4.4.3 可維護性地複用的設計原則 123 4.5 分層 126 4.6 模式 127 4.6.1 分層模式 128 4.6.2 用戶端-伺服器模式 131 4.6.3 主從設備模式 132 4.6.4 管道-篩檢程式模式 133 4.6.5 代理模式 133 4.6.6 P2P模式 134 4.6.7 事件匯流排模式 135 4.6.8 MVC模式 136 4.6.9 黑

板模式 137 4.6.10 解譯器模式 138 4.7 抽象 139 4.8 結構化 139 4.8.1 結構化的原則 140 4.8.2 結構化分析工具 140 4.8.3 結構化思維的7個環節 141 4.9 反覆運算 141 4.10 勿做過度設計 141 第5章 架構設計 143 5.1 架構設計概要 143 5.1.1 業務架構 143 5.1.2 應用架構 145 5.1.3 技術架構 147 5.1.4 數據架構 149 5.2 架構設計的流程 151 5.3 架構設計的核心要素 153 5.3.1 性能 153 5.3.2 可用性 153 5.3.3 伸縮性 154 5.3.

4 擴展性 154 5.3.5 安全性 154 5.4 高性能設計 154 5.4.1 主要的性能測試指標 155 5.4.2 性能測試方法 156 5.4.3 性能優化策略 157 5.5 高可用設計 159 5.5.1 高可用性的度量與考核 159 5.5.2 高可用的架構 160 5.5.3 高可用品質保證 164 5.5.4 系統運行監控 165 5.6 可伸縮設計 166 5.6.1 架構的伸縮性設計 166 5.6.2 應用服務的伸縮性設計 167 5.6.3 分散式緩存的伸縮性設計 169 5.6.4 資料存儲的伸縮性設計 169 5.7 可擴展性設計 169 5.7.1 通過消

息降低系統的耦合性 170 5.7.2 通過分散式服務提供可複用的業務 170 5.7.3 建立開放平臺 170 5.8 架構設計的典型案例——訂單系統 171 5.8.1 訂單的基本概念 172 5.8.2 訂單流程 174 5.8.3 訂單系統設計中的挑戰和實踐 178 5.8.4 資料庫優化 182 5.8.5 小結 185 第6章 架構的保障:品質與風險 186 6.1 內建品質體系 186 6.2 從黑天鵝事件到墨菲定律 189 6.2.1 黑天鵝事件 189 6.2.2 蝴蝶效應 191 6.2.3 墨菲定律 191 6.3 軟體品質穩定性之殤 192 6.3.1 業務高速發展帶來

的變化 193 6.3.2 問題域的複雜性 193 6.3.3 系統的複雜性 194 6.3.4 技術債問題 194 6.3.5 人、流程、文檔的博弈 195 6.3.6 採用不能掌控的工具和框架 196 6.3.7 品質意識 196 6.4 從康威定律和技術債看研發之痛 197 6.4.1 康威定律 197 6.4.2 通過3個案例來看研發之痛 197 6.4.3 架構方案和業務形態息息相關 204 6.5 求解品質熵 206 6.5.1 運用敏捷思想 207 6.5.2 運用系統化思想 208 6.5.3 技術債償還計畫 209 6.5.4 抓住合適的時機做架構升級 209 6.5.5 內

建品質 210 6.5.6 不迷信,不唯新、不唯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210 6.5.7 複雜的問題域:專項突破 210 6.5.8 領導者的意識 211 6.5.9 創新解決方案 211 6.6 踩過的坑和經驗總結 212 6.6.1 簡單的數字改動導致電商網站搜索功能失靈 212 6.6.2 應用竟然被外部系統拖垮了 212 6.6.3 HashMap與併發 213 6.7 故障複盤流程及範本 215 6.7.1 什麼是故障複盤 215 6.7.2 為什麼要做故障複盤 215 6.7.3 如何做故障複盤 216 6.7.4 故障複盤範本 219 6.8 監控與告警 221 6.8.1

監控的重要性 221 6.8.2 監控哪些內容 221 6.8.3 告警 224 6.8.4 監控的架構 224 6.9 應急處置 226 第3篇 管理探秘 第7章 為成為技術主管做準備 232 7.1 構建自我階段性目標 232 7.2 體驗自己的目標身份 234 7.3 勇於抓住機會 235 第8章 從自我管理轉為管理團隊 236 8.1 什麼是領導力 236 8.2 如何構建領導力 237 8.2.1 維度1:提供清晰的領導力風格,並以信任感作為基石 238 8.2.2 維度2:瞭解業務,並帶領團隊達到高績效 240 8.2.3 維度3:發展自己和團隊成員 240 8.2.4 維度4:

塑造未來 241 8.3 讓自己成為T型人才 242 8.4 高效時間管理 243 8.4.1 確定在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目標 244 8.4.2 隨時應用80/20法則 246 8.4.3 創造大塊時間 247 8.5 遇到“不服管”的員工怎麼辦 249 8.5.1 每個人都是不錯的 250 8.5.2 建立親和與信任感 251 8.5.3 從績效評估到建設性回饋 255 8.6 如何處理衝突 261 8.6.1 瞭解產生衝突的原因 261 8.6.2 正確看待衝突 262 8.6.3 處理衝突 263 8.7 引導員工主動工作 264 8.8 如何從帶10個人到帶100個人 266 8.8.

1 在管理上面對的挑戰 267 8.8.2 從管理1.0到管理2.0 269 8.9 如何對上管理 276 8.9.1 做好對上的預期管理 277 8.9.2 及時彙報 277     推薦序1 世界需要什麼樣的程式師 不想當工程師的程式師不是好民工。會程式設計不代表會工作,工程能力包含軟硬技能,面向的是實際應用。從程式師變為工程師,得先“入門”,然後才是“上道”,從而成為“工型人才”。有人工作幾年還沒入門,只會簡單開發;有人開發技能嫺熟,卻找不到進一步成長的路徑,陷入迷茫之中;更有不少人自詡為IT精英,卻不瞭解行業格局、發展趨勢,很快就遇到職業發展瓶頸,蹉跎了歲月,虛度

了青春。 在我看來,好的程式師應該是“工型人才”。所謂“工型”,是指從下到上的能力提升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先要具備完成完整應用的能力,包括:線上運維,成為熟手,這是下麵的一橫;在某些領域足夠深入,成為高手,這是中間的一豎;在達到更高的水準之後,兼通很多領域,比如業務、產品、專案管理、測試、運維、團隊組織,成為驅動者和領導者,這是上面的一橫。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既要掌握技術和工具,又要學習方法和理論、積累實戰經驗,更要思考和沉澱。先進技術只是工具,最終目標是解決問題。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就像MMA(Mixed Martial Arts,綜合格鬥)高手,精通綜合技巧,活學活用,不

拘泥於流派。在勇猛、精進之外,踏實、靠譜更為重要。踏實,是有自己的方向,知道差距;靠譜,是能把活兒幹好,值得大家信賴,大家都樂於和你合作,放心把有挑戰的任務交給你。 從程式師到工程師,讀這本書就夠了!本書非常實用,可稱作程式師入行手冊。市場上的各類“21天學會XXX”和“XXX程式設計寶典”書已經太多了,能夠傳承工作中實踐技巧的書依然太少。本書彙聚了多位資深技術老炮兒壓箱底的傍身秘技,兼顧軟硬技能,貫通了程式師從基礎到進階再到突破的各個階段,道出了成長的真諦,更手把手地指引我們前行。 有道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徘徊在門外或者迷茫在路口的新同學,從此不必再上下求索、苦苦尋覓。一書在手

,夫複何求?希望你能通過本書,提升程式師的大局觀,在成為“工型人才”的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並穿越眾妙之門,通達三千世界。 微信公眾號“IT民工閒話”作者  史海峰   推薦序2 程式師的工作是將從現實或者虛擬世界中抽象出來的邏輯以代碼的形式實現,需要凝神靜氣才能完成一段有品質的代碼。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程式師這個職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吃青春飯的,如何充分把握自己的青春年華做一名優秀程式師?如何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這是每個程式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非常遺憾的是,程式師這個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並不能完全從學校獲得,更多地來自工作實踐。本書系統且循序漸進地介紹了如何從菜鳥程式

師成為高級研發人員或者架構師,以及如何積累知識和經驗成為技術管理者,對於程式師在編碼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模式、測試、溝通和架構知識,作者也給出了親身實戰經驗總結。 本書應該成為程式師的案頭手冊,對程式師的快速成長意義重大。讀了這本書,相當於同老一代程式師深入交談,他們也把自己的酸甜苦辣、成功與挫折、心得與秘密悄悄地告訴了你。這不僅僅建立了你的大局觀,也讓你有機會有贏在起跑線上。 易寶支付 陳斌 序1 本書的素材主要來源於我的多年公眾號積累,並邀請了李偉山、張洪亮、彭首長、劉朋這幾位專家共同完成本書的寫作,楊彪老師也在本書寫作前期貢獻了不少想法。 我一直都是一個“笨孩子”,但我不以笨

為恥。小學三年級時要寫一篇關於柑橘樹的作文,那時自己肚子沒貨、下筆萬難,父親知道後教了我兩招:一是從整體到局部觀察事物;二是閱讀,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 有朋友問,寫書的時間從哪裡來?其實,因為熱愛,不覺疲憊!寫作是讓自己梳理思路的一個機會。古人說,有三類人,一類人深沉厚重,一類人磊落豪情、一類人聰明才辯。聰明才辯是學不了了,磊落豪情在骨子裡有幾分,願學深沉厚重,下笨功夫。 中國的軟體業發展短短幾十年,在思想構建、方法體系乃至實踐上仍有很多需要我們努力的地方,每一年都有人在問十年前就被問過的問題,說明有些路必須走過才知道,也說明如果能在走路的過程中給後來者一點點益處,也算是一樁好事! 特別

感謝自己讀高中時的班主任何老師,何老師教給我了獨立思維,教我在寫作功力扎實的基礎上探索更有新意的內容。有一次作文課,何老師念了其他同學的兩篇文章,課後跟我說到,其實我寫得也不錯,但也要給其他同學機會。我感受良多,也漸漸地學會了包容。 感謝同事、朋友的幫助,願我們共同成長! 感謝我的妻子小娜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感謝你不斷鼓勵和支持我去做新的嘗試。我們的一對可愛的兒女也帶給我很多歡樂。所謂幸福,大抵如此!謝謝你們! 于君澤(右軍) 于成都  序2 為什麼要寫書呢?這要從我的切身體會說起,剛進入職場時自己的職業規劃幾乎為零,一心想著怎樣儘快學習更多的技術和積累更多的業務經驗,但現實是每天都深

陷永無止盡的業務需求開發中。因為長期埋沒於代碼世界的浩大分工體系中,我無法看清從業務到系統架構的價值鏈條,無法清晰定義自己在分工體系中的位置,處理不好自身與技術、業務的關係。 我想,要是能有人幫我規劃,我可能進步得更快。好在自己總能給自己打氣(總覺得自己很棒),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終於摸索出相對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為了幫助和我一樣致力於在IT道路上走得更遠的人,我參與了本書的寫作。 寫書是一個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也是重新梳理自己的邏輯思維的過程。寫書和寫公眾號不一樣,公眾號只是分享一個知識點,而寫書是分享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需要思維邏輯更加縝密。當然,還要做好時間安排,我

寫書都是先在路上梳理思路,再回家寫。 幸運的是,2018年有了兒子嘟嘟,當嘟嘟好奇地想摸電腦時,我會暫停寫書陪他,假模假樣地給他講爸爸在幹什麼。當然,兒子也是自己寫書的動力。 感謝右軍、劉朋、彭首長、張洪亮,很榮幸和你們一起合作,雖然素未謀面,但我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你們對技術的熱情和真知灼見,希望我們能有更多的合作。 最後,鄭重感謝妻子小何同學為我們的家庭做出的貢獻。 李偉山 于南京    

人與地的情感橋樑:地方感工作坊實踐與驗證

為了解決T型人才 定義的問題,作者劉冠岑 這樣論述: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近年於教育界興起,過去研究顯示地方感的高低決定了個人參與社區活動、投入在地發展的意願。工作坊教學亦是設計教育界盛起的一環,其短期密集式學習與「從做中學」的學習概念符合現今T型人才之培育需求。為此,本研究探討促進地方感工作坊的關鍵要素、教學策略方法,再實際辦理促進地方感之工作坊進行驗證,進而得知地方感教育融入工作坊策略的成效與修正方向。本研究方法經由文獻內容分析法,瞭解工作坊發展歷程及地方感、地方教育學理論脈絡;再以盤點現有地方感培養相關文獻,及工作坊執行相關文獻進行內容分析,擬出促進地方感工作

坊的構成要素。尋找現有符合地方感工作坊構成要素之教學方法文獻,建構出執行工作坊之設計準則;同時建立要素之評估工具。經由實驗發現,在地方的浸潤時間對於豐原地方感、家鄉地方感無顯著影響,唯獨在學員離開豐原一段時間後對豐原地方感才有顯著性提升,其中外地學員的豐原地方感變化本地學員更為顯著。接著透過訪談得知,教師與學員對於在地密集式的教學過程與地方情感多數為正向體驗。最後分析學員的作品地方感與文化意涵,在地方感與表現手法在工作坊後有所增加。

工作哲學圖鑑:以360度的全面性觀點來思考!我們為什麼工作?該如何工作?

為了解決T型人才 定義的問題,作者村山昇 這樣論述:

  ★AMAZON.JP商管類別TOP1   ★淳久堂總店總榜TOP3   人人適用,一看就懂的「工作方法聖經」登場!   社會人士必備的「工作思考圖鑑指南」   藉由圖解理解思考「工作方式」的重要概念!   為每天努力工作的你,帶來美好人生的73個視角。   隨書附贈「工作思考檢視表」,也可自由下載。   對於必須自行設計自身職涯的這個時代,本書可說是最理想的、可讓人以全面且深入的方式思考工作的意義的一本優秀著作。──守島基博.學習院大學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系教授   你的解釋,決定了你生存的世界!   幹勁與煩惱均受到「工作觀」影響!?   「這個工作到底有什麼意義?」   「即使

一直工作,也好像看不到未來……」   「職場的人際關係好沉重!」   在漫長的工作人生道路上,我們無法100%掌控途中遭遇的各種事件及環境。不過,如何看待這些變因,在某個程度上是可控制的。   什麼是「目標」?   「目的」有何不同?   「自立」是什麼狀態?   那「自律」呢?   將這些根本性的概念慢慢地,不是從腦袋 ,而是從內在核心被挖出來, 從工作、事業、成長、領導力、自我實現、公司、精神層面等徹底切入,本書列舉了73項從根源徹底思考「工作」這件事的重要概念。   ※下列這些狀況的人,也很適合活用本書:   ■適合所有社會人士   「提不起幹勁」、「對未來感到不安」、   「覺

得工作無趣」、「煩惱換工作的事情」、   「想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涯」。   ■正在準備找工作的人   「希望從各種角度看待職業的選擇。」   「面試時該談些什麼才好?」   「已經蒐集好目標公司的資訊,卻理不出想法。」   ■經營者與管理層人員   「想找到激勵部屬(社員)的靈感。」   「該怎麼幫助部屬(社員)成為專業人士?」   「如何讓組織與個人同步進化?」   ■人事方面負責人與職涯顧問   「想在人才培育這方面,獲得找到新視角的靈感。」   「該如何應對職場的精神健康問題與疲乏感?」   「身為職場方面的諮詢專家,我想更加穩固基本概念。」 名人推薦(依筆畫順序)   黃益中

|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大米 | 職場暢銷作家   洪雪珍 | 斜槓教練 好評推薦(依筆畫順序)   蘇書平 |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執行長   如果工作佔據了人生這麼大分量的時間,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   讀完這本「工作哲學圖鑑」,讓我可以透過簡單的圖表與流程工具,快速拆解工作遇到的問題,本書是我近期看過最受用的職場工作寶典。   楊家彥 | 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   人生除了睡眠之外,不外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家庭和工作能兼顧、平衡的人,想不幸福都難吧?   在職場上,幾乎沒有系統性地教育機會,讓不同角色的職場從業者,如基層員工、主管、工作申請者等,了解

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伴隨著什麼權利與責任。任何逾越權責的工作者,輕則面對責難,重則面對司法。而職場的不順遂,也可能擴散蔓延,進而影響了家庭生活。   本書以幾近使用指南的方式來提供職場工作者相關問題的因應分寸與方向,絕對值得大力推薦!   趙式隆 | BravoAI 創辦人   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慧即將根本性地改變人類的工作樣貌。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指引,讓讀者重新去認識工作   這件事,進而提昇職場核心競爭力。不論科技如何發展,只要我們工作得不像機器,機器就絕對沒辦法取代我們!   浿機 | 時尚創業家   只要你身在職場,各行各業都值得一讀的「圖像哲學書」。如果你想不透工作的意義,覺得

在瞎忙、甚至害怕失敗,讀完它會發現能不被純文字束縛,用輕鬆易懂的思考方式找到解答。   洪璿岳 | 讓狂人飛執行長   很多人看似擁有10 年工作經驗,但實際上只是一樣的事情做了10 年。這兩者有什麼關鍵差異呢?關鍵差異是有沒有將工作「系統化」。   小到幫多個客戶倒水,分成裝好多杯後用托盤帶上,或是大到分析職涯,從過去所有日記與工作心得找出方向。生活與工作俯仰之間皆是可被檢視、優化、改進、評測,這也就是工作系統化的精隨。   這本書所建立起的表格系統,會帶著新手把手上複雜工作與看似毫無答案的問題,理性的整理成一套慣性邏輯。然後讓明天的自己,可以因為今天的整理而更省力,也確保自己都能持續

累積與進步。   何則文 | 作家.青年職涯教練   這是一本適合所有職場人的好書,將心理學、哲學與管理學理論用圖像化、視覺化方式呈現,深入淺出,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涯方向! 作者簡介 村山昇 Murayama Noboru   Career Portrait Consulting公司代表。組織暨人事顧問。概念工作家。   以企業員工及公務員為對象,從事包括「專業力(一個專業人士所應具有的基本觀念)培養」訓練、「概念思維」訓練、職涯發展訓練、管理職訓練等教育計畫的開發與實施。其充滿哲學元素的內省練習,以及可用直覺掌握本質的圖像呈現,還有利用了樂高積木的職涯模擬遊戲等獨特方法,在企業

內部訓練領域獲得了廣大支持。   1986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歷經PLUS、日經BP社、倍樂生(Benesse Corporation)、NTT Data等公司,於2003年獨立創業。1994~1995年曾任伊利諾理工學院研究所「Institute of Design」(位於美國芝加哥)研究員,2007年於一橋大學研究所商學研究科取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   著作包括:《個と組織を強くする部課長の対話力》、《いい仕事ができる人の考え方》(以上由Discover 21出版)、《キレの思考・コクの思考》(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プロセスにこそ価値がある》(Media Fact

ory出版)、《ぶれない「自分の仕事観」をつくるキーワード80》、《「働く」をじっくりみつめなおすための18講義》(以上由CrossMedia Publishing出版)等。 繪者簡介 若田紗希 Wakata Saki   1984年生於德島縣。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目前任職於隸屬大型廣告代理商集團之媒體製作公司,擔任藝術總監、插畫家等工作。 譯者簡介 陳亦苓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畢,輔修日文,曾留學並於日本工作近四年。目前為自由譯者,擅長資訊類英翻中、日翻中 前言   PART 1 工作與職涯(WORK & CAREER) 01工作① 佔據了人生的工作 02 工

作② 工作在意義上的擴展 03 工作③ 工作是一種價值創造 04 工作④ 工作是一種流程 05 工作⑤ 工作是一種表現 06 工作⑥ 工作是一種建設 07 工作⑦ 工作是一種機會 08 職涯① 職涯是什麼 09 職涯② 創建職涯的要素 10 職涯③ 與職涯有關的各種理論 11 職涯④ 登山型/健行型的職涯 12 職涯⑤ 機緣與職涯發展 13 業種與職種 14 就業型態 15 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 16 職涯的轉折點 17 專業人士 COLUMN01 「勞動觀」的變遷   PART 2 獨立性與成長(INDEPENDENCE & GROWTH) 18自立與自律 19 自我領導(Self-Leade

rship) 20 成長① 成長的三個方向 21 成長② 技術上的成長與精神上的成長 22 成長③ 連續式的成長與非連續式的成長 23 成長④ 成熟 WORK 01 用自己的話來定義「成長」 24 守.破.離 25 懶散的忙碌 26 風險 27 失敗 COLUMN 02 「七放五落十二達」的法則 28 成果與過程①「做出成果」v.s.「創造過程」 29 成果與過程② 成果有時會說謊 30 孤獨 COLUMN 03 人人都須經歷的「忽視・讚美・責難」三階段試煉   PART 3知識與能力(KNOWLEDGE & ABILITY) 31 職業人的能力 32 行為特性與思維特質 COLUMN 04

工作與職涯就像是樂高作品的創作 33 素養 34 T型人才 35 知・情・意 36 管理 37 領導力① 兩個階段的領導力 38 領導力② 領導力理論 39 追隨力 40 公司的人脈/個人的人脈 41 偶然力 42 選擇力 43 習慣 COLUMN 05 「我知道」會阻礙求知慾   PART 4 工作的意義(MEANING & MOTIVATION) 44 目標與目的① 概念上的差異 45 目標與目的② 目的的意義 46 目標與目的③ 斜坡上的太陽 47 目標與目的④ 目標設定的「SMART」 48 目的與手段 49 動機① 動機與缺乏動機 50 動機②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51 動機③ 利己

的動機與利他的動機 52 動機④ 激勵保健理論 WORK 02 重新審視「工作的理由」 53 工作的報酬 54 所提供的價值 WORK 03 「我的價值提供宣言」 55 自我實現 COLUMN 06 成功與幸福   PART 5 在公司裡工作(WORKING IN A COMPANY) 56 公司① 公司的定義 57 公司② 利害關係人 58 公司① 公司的所有權 COLUMN 07 「公司」與「企業」 59 公司④ 公司治理 60 公司⑤ 企業理念 61 組織風土與組織文化 COLUMN 08 何謂「好公司」 62 人材與人財 63 就業力 64 公司人意識與職業人意識 COLUMN 09

「個人」與「專案」的時代   PART 6 心靈的健康(MENTAL HEALTH) 65 心理健康 66 壓力① 什麼是壓力? 67 壓力② 工作壓力 68 壓力③ 如何對付壓力 69 ABC 理論 70 堅定而自信 COLUMN 10 苦與樂的對稱性 71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72 工作的錯配感 73 職涯的可持續性 COLUMN 11 「決心」最令人精力充沛 結語 索引 參考文獻     推薦序 一本有趣而實用的職場圖鑑,為你的人生加值 何則文/作家、青年職涯教練   作為一個世界500 強企業的HR 團隊領導,我常常收到許多年輕人寫信問我職涯發展方面的問題。印象很深,有次一個

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志願的女生,也很順利的進入一家知名企業,卻遇到了困境。她寫信告訴我:「出了社會工作不再能用簡單的量化分數衡量好壞,從小都是資優生的她在職場跟人際上因此遇到挫敗,工作不到半年就辭職了,現在很迷茫。」   這種案例,其實還不少,過去我們東亞儒家文化的教育下,總是希望學生可以好好地埋頭苦讀,考上好學校自然就能得到好工作的門票。然而,真正進入社會,其實才是人生開始。   在我們鄰近的日本,也有很多青年遇到這樣的問題。讀到頂尖名校後,畢業拿到知名企業內定,反而在職場跟工作上有許多不適應,一些人就產生負面情緒,有些甚至開始封閉自我成為尼特族或者啃老族,所幸待在家裡不出門與外界接觸了。

  台灣引進過許多日本人寫的職場相關的書,我自己也受邀給好幾個出版社寫過相關的推薦。然而,這本卻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它不是口號式或者心靈雞湯樣的要你正向積極,或者反過來用一種不要對自己太嚴謹,有時候要放過自己的勉勵文字。這本工作哲學圖鑑,用豐富的圖表跟心理學、哲學相關理論,來論證許多議題,「為什麼要工作?」、「工作以後的目標是什麼?」、「如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是這本書想解答的議題。   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它的圖像化呈現方式正好契合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閱讀喜好,不再是只有文字呈現,大量的圖表把這些看似複雜的哲學、心理學乃至於管理學的理論簡化,我相信即便是中學生都能輕易的理解,不論你

在哪個年紀,哪個職涯的階段,我都相信你能從這本實用而能輕鬆閱讀的書籍中獲益良多。所以,別再等待了,趕緊翻到後面繼續閱讀正文吧!   而最後,如果你也有相關的職場問題,也很歡迎你寫信跟我交流。我也會盡我所能得分享我所知道跟理解的職涯成功解方。 推薦序 要從慣例中跳脫,只有由心的轉念開始 趙式隆/BravoAI 創辦人   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情:我們應該為了生活而工作,而非為了工作而生活。   但在這個每個人無時無刻都與世界接軌的年代裡,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很難有一個具體的方式把兩者區分開來。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裡,要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是每個人的必

修學分。   工作佔據了我們人生各方面的很大一部分,不論是時間、空間、心情或人際關係。但從小到大,我們只學過用系統化的方式學習工作必須的技能,卻沒有學過如何從心態上來察覺自己在每個工作時刻的狀態,進而在這些狀態上能有一些積極作為讓自己變得更好。   很多成功人士常會被要求分享自己最關鍵的職場心法。然而,這些秘訣並不一定適用於在處在不同職場狀態的人,也常常有許多關鍵的前提假設並未被充分揭露,因此大多數時候參考價值並不高。   那麼,我們有沒有什麼全面性的工具來做為安身立命的基礎呢?答案是有的。從人類有思考能力以來,就不斷地從發問探索中求知,歷史上出類拔萃的智者,創造出了很多各種不同的方法論

,從最早的哲學,到後來分割出來的現代心理學。然而,今天的我們,正處在一個人類文明變化最迅速的一個時代裡,任何一個不連續創新導致的典範轉移,都很可能根本性地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樣態。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從定義出發,適用於不斷變化的現代職場方法論。這本書做了一個很好的嘗試:首先,它保留日本圖解書籍的常見優點,以懶人包的方式來讓讀者迅速進入狀況。其次,在涉及專業領域知識的地方,它由名詞解釋開始展開,詳細闡述了整個職場知識體系的脈絡。最後,針對職場的不同階段與角色,從一般上班族、人力資源專業、主管,甚至是社會新鮮人與學生,都提供了針對性的建議。整體而言,是一本深度與廣度兼具,使用者體驗良好的工

具書,從職場的門外漢到老江湖,都能有不同收穫的職場叢林生存指南。   人工智慧的時代即將來臨,許多人預言,將有大量的人力工作在不遠的將來被機器取代。不過,機器能夠做得比人好的地方,還是只有在一些人類本來就受限於先天能力的地方,例如:重複性高、高度依賴記憶與穩定度、處理大量細節的事情等等。換言之,只要我們做的事情並非嘗規劃的例行公事,那麼機器是永遠無法取代我們的重要性的。   要從慣例中跳脫,只有由心的轉念開始。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想要在這個快速變動時代裡感到焦慮的職場人士,它能幫助各位用正確的觀點幫助我們看清工作上的每個機會與挑戰,在有意識、完全覺知的情況下從容地實現完美的工作生活平衡。

你的解釋,決定了你生存的世界 名哲學家尼采說:「這世上沒有事實,只有解釋。」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也說:「何謂幸福、何謂不幸。是想法決定了人的幸與不幸。」其實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事情,尤其是在奉獻了大量勞力與時間的職場上,總會有各種事件發生。像是顧客投訴、因人事異動調來的討人厭上司、成功達成本年度的銷售目標、競爭對手公司推出令人震撼的新產品、明明這麼努力工作今年卻依舊沒加薪⋯⋯等等。而我們隨著這些事件,時而憂慮時而開心。 工作若是為了謀生,多半都是辛苦的。但同樣做著艱難的工作,為何不同人感受到的痛苦及辛苦程度卻都不一樣?即使處於同樣的情境中,有的人會奮發努力,有的人卻失去鬥志,這差異又是

怎麼來的?當然,能力差異可能是原因之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根本差異在於,每個人對眼前事物的看法並不相同。對此,就讓我們以心理學界有名的「ABC理論」(→本書第234頁)架構來加以說明。 例如:剛調來的上司突然替下屬設定了很高的目標,而身為下屬的S便下定決心:「好,那就來拼拼看吧!」這是因為S對此目標設定採取豁達大度的解釋、成長觀,並認為「這是成長的機會。跟之前的上司混得太熟,一直沒能挑戰自己的極限。換個新上司或許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故會產生如此積極向上的情緒。 但另一位下屬T,卻是完全失去了工作動力 。「唉,上司一時的熱血沸騰卻要我們去配合,真是惱人。每次都這樣,總是只叫第一線的員工去拼。

公司就是這麼一回事。」像員工T這樣態度尖銳的解釋、社會觀,就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 而新人U則是驚慌失措地哀嚎:「怎麼會這樣?比去年多了20%耶!也未免太扯了!」於是S便安慰他說:「U你沒問題的,新的銷售通路你拿去,只要像往常那樣進行,一定會達成數值目標的。」U才終於露出一臉放心的表情。U對於自己的工作狀況還未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態度,所以容易衝動慌亂。

建構遊戲化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模式之初探

為了解決T型人才 定義的問題,作者李書廷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在大環境的變遷與產業動態變化的發展下,企業與組織對人才的教育訓練被視為企業與組織茁壯與成功的關鍵。過去許多企業與組織以單向講授案例的方式來教導員工與新進人員,希望以案例來增加學員的理解程度,進而提升教育訓練的成效,但許多研究發現學員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參與度才是教育訓練成功的關鍵,然而單向的案例講授往往難以帶動學員的學習動機與參與度;因此,近年來以提升學員的學習動機與參與度的遊戲化設計思維逐漸被重視,然而過去遊戲化設計鮮少在問題導向式的教育訓練中應用。本研究運用以實務案例的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並考量近年企業與組織在教育訓練時所使用的遊戲化設計方式,建構出遊戲化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模式,並初探

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加入遊戲化設計的訓練成效。本研究提出遊戲化問題導向式的教育訓練模式架構,並依據實施環境選擇實施的教育訓練模式,並規劃與建構遊戲化設計導入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模式,接著實施並驗證遊戲化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的可行性與訓練成效,以提供企業與組織在遊戲化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方式的參考案例。根據本研究量化分析結果得知,遊戲化設計的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確實在學員的成績評量上有正向顯著的影響;質性分析結果發現,在透過專家訪談與學員深度訪談後,遊戲化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確實能讓學員把學術知識與產業實務做結合,達到縮小學用落差的效果與提升參與學員的學習動機與參與度,本研究成果可做為企業與組織相關管理課程

導入遊戲化問題導向式教育訓練的參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