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s 共享 辦公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Spaces 共享 辦公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于欣可吳振廷黃仁志寫的 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和侯志仁陳樂倫James Rojas的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新概念!Spaces共享空间插旗台北- 雪花台湾也說明:Spaces 正式插旗台北。(图/Spaces提供) 记者于佳云/台北报导随著工作型态改变,许多上班族不再将工作场域受限于传统的固定办公室,也带动共享空间的兴起。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葛惠敏所指導 林秋明的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2021),提出Spaces 共享 辦公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維穩、科技維穩、數位威權體制、社會控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張添晉所指導 陳凱中的 我國營建業及其廢棄物創新應用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營建廢棄物、創新應用、循環經濟、材料護照、循環建築的重點而找出了 Spaces 共享 辦公室的解答。

最後網站重新定義「上班」 共同工作間(Co-working Space)的崛起則補充:當你是一位不用進辦公室的自由工作者時,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你會選擇在家工作? ...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的概念最早起源於2005年美國舊金山地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paces 共享 辦公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為了解決Spaces 共享 辦公室的問題,作者于欣可吳振廷黃仁志 這樣論述:

  每個故事都是一種行動,一種動員的技術。這些個案述說了特定社區或社群的生存故事。透過《反造城市》的實踐,我們逐步尋找到相對更公平、正義的解決方式。我們追求的目的是讓這些非主流力量持續發酵,在匯聚成主流的同時,做為一面鏡子,提供我們所處社會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劉可強(前台大城鄉所教授)   都市計劃不僅是在預估增加多少經濟成長率及就業率,它充滿了政治、社會、利益及道德的重要議題,絕不應由專家或行政官僚所獨占,它必須併入民主的過程中來決定它的方向,《反造城市》即是這樣的努力。十一個故事為我們展現了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的可能性,並召喚人民的直接行動,一起來改造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為都市計畫注入

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書內附WALKNG TOUR免費活動卷)   由下而上打造更公平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   挑戰公共╱私有、開發╱永續、中央╱邊陲、城市╱鄉村…的界線   安坑・新店・溪洲部落・土城・樂生・Chungshan…   農耕城市X夜市經濟X綠色游擊X都市更新X文化保存X社會正義   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   從十四、十五號公園到華光社區,從樂生爭議到大埔事件,從溪洲部落到寶藏巖,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追逐國際美好城市的榮銜,公園綠地、便捷交通、拔地而起的嶄新高樓,窄化為我們視野裡唯一的目標。為了這些競爭力,政

府進行美其名為都市規劃,實際作為卻是Cities for Sale的手段:讓大資本進駐、清除邊緣族群的身影、抹除歷史紋理,彷彿眼不見為淨。   我們要問的是:這些名為公共的利益,是由誰決定的?一座城市的勝利除了經濟繁榮,還有其他選項嗎?人民的智慧如何可以幫城市靈魂注入多元的可能性?   《反造城市》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思考更周延的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抗爭往往只是部份案例裡居民初期的對應,更值得我們參考的是後來的具體行動和溝通技術;專業工作者與居民如何在制度與政治的縫隙中,保障社會正義的存在,成為其他社區可以仿效的先例。   既然人類許諾生活在一起,演化出「城市」這樣的人群形態,我們便

應讓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單位,還能名符其實,展現眾人群居的意義和價值,不論是對環境的尊重、對鄰人的共享、對民主的追求……   「造反」不是一種態度,不為反對而反對,「反」是改變,是可能性,是指引的方向,由邊緣改造中央的具體行動,人民的行動足以「反過來造就」更有機、更正義、更有活力的都市。   作者群簡介 于欣可   二十歲以前在部落跟社區觀察過九二一災後重建,發現教科書 上有關民主、賦權的論述好像因為山又高又遠,還沒到達。三十歲以前,囫圇吞棗讀了些書空想幾回後,想從空間實踐民主、用民主構築空間,參與了一個重要的都 市居住空間實驗,雖然還不能說成功,但一直保持樂觀態度。三十歲

以後,希望能夠確定人生的社會戰鬥位置,過去所對抗的、反省的跟關注的,能想的更清楚,看 的更遠,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往前走。 吳振廷   七年級前段班,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目前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所博士生,任職於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兼任講師。專長領域為文化地景研究、歷史聚落保存。二零零零年投身社區營造,實際參與馬祖聚落保存、中原大學校園參與式 設計、(王留)公圳非列管眷村反迫遷行動等。現今的研究興趣為城鎮再生,並持續關注城市發展、文化保存與社會正義等議題。 黃仁志    因緣際會而於大學時期開始參與環保運動與社區工作,目前就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主要研究焦點為

城鄉關係、土地政策、鄉村規劃,課餘主要參 與台灣農村陣線以及土城彈藥庫社區工作。除以結合知識和實踐作為持續的自我要求,更希望在持續參與社區運動中,重新學習和反省「規劃政策」與「人民生活」 的課題。 張聖琳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是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負責人,同時 應聘為廣東工業大學的特邀教授。進入學術界之前,曾是現代舞者,劇場表演者,專題記者,與景觀建築暨環境規劃設計師。著有:造坊有理(1999),生活地 景(1999),以及The Global Silicon Valley Homes(2005)。現階段在坪林進行結合生態與生產的「台灣藍

鵲茶革命」。 許瀞文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 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以都市中的空間建構和跨國流動為主軸,旁及性別、消費、勞動等議題,主要田野地點包括高雄、台北、以及洛杉磯。著有 Authentic Tofu, Cosmopolitan Taiwan、‘Making Streets:’ Planned Space and Unplanned Business in New Kujiang, Taiwan、Miraculous Rebirth: Making Global Place in Taiwan、「仲介日本流行文化」等期刊及專書論文。 邱啟新    輔

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助 理教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建築師,專長領域為建築與都市設計、景觀設計 、環境行為研究,近年專注公共空間之社會排除,及發展導向都市地景變遷研究,亦致力結合使用後評估及參與式設計以協助公部門和業界改善社區公共環境,論文 見於國際學術期刊 Space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等。 吳比娜    覺得城市不該(只)是住大房子、好辦公室的地方,城市應該是學習、成長,跟不同人相遇的所在。喜歡在路上跟陌生人聊天,並在廣場和草地上發呆,希望從夢 想漸趨於實踐。常從事寫作與翻譯,作品散

見「聯合報」、「鄉間小路」、「大自然」、「人籟」。台大城鄉所畢,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康旻杰    住台北的宜蘭頭城人,台大建築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常務理事。參與過一些都市文化地景的調查及保存行動,時而被歸類於社區營造、公共藝 術、及都市設計領域,因寶藏巖保存規劃及試營運計畫執行過程的延宕,意外與溫羅汀獨立聯盟結緣。曾嘗試在寶藏巖試辦一合作社書店,未竟之功方知經營一實體 書店之喜樂與艱苦。 連振佑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長期關注環境與人的關係,自羅斯福路綠生活軸線起推動「社群協力社區」概念促

成Place-making、社區再生;鼓勵土地或建物短期多樣、彈性靈活使 用,以Temporary Urbanism理念促進「空間分享」;致力以參與式規劃設計手法邀請更多市民共同邁向協議、自治及共享的城市。 大猩猩游擊隊    一群年輕人受到國外「游擊園圃(guerrilla gardening)」的啟發,開始在公共場所中種菜,希望透過行動,喚起大眾對公共空間的忽視及土地使用權的問題。並且透過更多行動、讀書會、網路平台 等方式,重新檢視台灣的都市空間、都會型社區營造以及糧食安全問題,期許台灣能有更良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顏亮一   輔仁大學景 觀設計系副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市規

劃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歷史保存、都市設計、文化地景、與批判式規劃等。在專業上的終極關懷乃是空間與社會正 義的實踐,亦曾投身於樂生療養院的保存運動之中。主要著作為「記憶與地景」(2009),其他著作散見各專業期刊,以及作者的部落格:spaces- hope.blogspot.tw。 推薦序  異托邦的故事 The Stories of Heterotopia 劉可強 推薦序  知識體系、法令制度、與權力宰制: 都市計畫的解構與再建構 Knowledge System, Legal Institution, and Power Domination: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Planning 徐世榮 自序 City Remaking: An Introduction 侯志仁 案例一 Safinawlan,讓我們共居!都市部落的抗爭與新生 Safinawain, Let’s live together! Protest and regeneration of an urban tribal village 于欣可 案例二 「(王留)」住美麗時光:「非列管眷村」的反迫遷行動 Good Time “Liou”: Saving the home of “non-registered” m

ilitary families 吳振廷 案例三 土城彈藥庫:淬鍊城鄉交界之地的生態綠寶石 The Tuchen Arsenal: Whetting a peri-urban ecological jewel 黃仁志 案例四 「混搭的三城幫」:輕軌農學、耕遊安坑 New Urban Ruralism: Agropolis experiment in Anken, Taiwan 張聖琳 案例五 計畫與變化:新堀江的三個故事 Planned Space and Unplanned Business: Three stories from New Kujiang, Ka

ohsiung 許□文 案例六 我「演」故我在:士林攤販拓展夜市版圖之空間戰術 Street Performance: Vendors’ spatial tactics in expanding the Shilin Night Market 邱□新 案例七 中山北路的Chungshan:菲律賓外籍勞工在台北 Making Chungshan: Filippino migrant workers in Taipei 吳比娜 案例八 地下莖城市的異聲畛域:溫羅汀獨立聯盟的詩與政治 The Dissidents’ Territory of a Rhizome City

: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the Willow Den Independent Consortium 康旻杰 案例九 撐開公共空間的縫隙:社群營造,營造社區 Seams of Possibilities: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Making of Public Space 連振佑 案例十 是!一個人就可以渲染(感染)城市的綠色行動     Yes! It only takes a person to change the city 大猩猩游擊隊 案例十一 樂生啟示錄:古蹟保存與社會正義 The Lo

sheng Story: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顏亮一 《反造城市》自序   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城市,充斥著全球化帶來的虛榮與焦慮。在閃亮的商業高塔下,經濟與城市結構的轉型,帶動的是土地炒作、社區迫遷、利益與階級衝突。   在東京,為服務跨國企業與白領階級,新商業區與水岸的開發,翻轉了數個世紀建構下來的空間結構,原本低階的臨水社區與工業土地,變為炙熱的地產,即使是作為產業與觀光勝地的築地市場,也難逃迫遷的命運。在首爾,清溪川復育計劃被視為是城市改造與更新的奇蹟(圖一),也成為其他城市效仿的對象,但清溪川所帶動的城市更新,也

將直接衝擊到位居市中心大片的小型工廠,以及其連帶的產業與社會生態,而以往高架道路下的攤販,更早已被迫遷到新的地點,雖然有新穎的建築外殼,但市集已失去原有的顧客與活力。   在香港,都市更新更早已如火如荼地在市中心區的老舊社區展開,原有的舊式樓房、市集與小商店,已被昂貴的高層公寓所取代,在灣仔,又稱「喜帖街」的立東街,如今已消逝在龐大的建築工地裡,附近的店家與茶餐廳,已被高級進口車的代理商所取代。在其他如北京與上海的中國城市也是如此,胡同與里弄快速地消失(圖二),取而代之的是寬廣的街道與高樓、昂貴的物價與消費,雖然有人因取得補償金而一夜致富,但有更多原有的住民被迫遷移到公共設施與工作機會匱乏

的市郊。   這些變化都有個共同點,即城市轉型(或販賣)(Cities for Sale ) 被所謂都市規劃、現代化與全球城市的願景所合理化。在二十世紀受到批判、膚淺的「理性規劃」(Alexander 2000),非但沒有經過反思而有所轉變,反而更進一步成為城市全球化的工具以及投機者的推土機。在新的世紀,全球城市榮銜的追逐成為單一的價值,都市更新依舊是建商的遊戲,都市規劃所應追求的城市機能與公益,被窄化為整齊(乏味)的市容,所有不符合現代化與全球化願景的城市空間與活動,被汙名化為進步的阻礙。在這一連串的轉變當中,消失的不僅是豐富與多樣的城市地景,還有長時間累積的生活模式與價值。在專業掛帥的

指導下,人民作為城市空間主人的角色,也隨之被邊緣化。   反觀與反造   在台灣,同樣的故事也正在發生。在更新的旗幟下,傳統社區與市場被一一改造,風華「再現」成為「再見」。從歌劇院到博覽會,大型建設與嘉年華仍是政績的代名詞。從十四、十五號公園到華光社區,邊緣的社群與城市空間因為不容於全球城市的意象與土地的利益而被追趕。如今,在如文林苑與永春社區的案例中,開發與更新的腳步更已追上一般的上班族、小市民,甚至地主。   在這樣的歷史進程裡,城市營造的模式是否能被翻轉?制式的建設與更新是否是城市進步的唯一選項?城市建設與人民的利益是否一定得是對立的兩方?回應著上一冊「城市造反」的啟示,小市

民是否能成為城市營造的主角?而非僅是被迫遷的對象?   所幸的,在台灣,城市「進步」的力量並非僅來自於無情的推土機,真正的進步更來自於不少的社區、專業與學術團體的努力。從溪洲部落到樂生療養院,社區與專業者不僅頑強地抵抗開發的力量,也同時試圖實現不同的城市願景,建造一個具公義、開放與多元的社會,他們強調的不只是有品質與特質的空間,更重視空間裡的社會關係、多元的價值與市民的主體性,專業者的做法不是傳統都市規劃中的紙上畫畫,而是與社區站在一起,貼近土地、頃聽民眾的聲音,並扮演積極的角色,在複雜的政治與政策過程中,找尋機會、串連、影響具體的決策,跳脫專業中立的迷思與傳統專業的疆界。   案例與

故事   這本書的意圖就是要串連這些不同的努力,延續「城市造反」的論點,來建構一個「反造城市」的述說,挑戰制式的規劃論述與實踐,也同時批判城市全球化的迷思。在一群朋友與同好的協助下,本書收集了台灣城市十一個正在發生中的案例與故事:   從「溪洲部落」與「(王留)公家園」的案例開始,我們看到學界與專業者走入社區,從居民與社會的角度看問題,與居民站在一起對抗迫遷的力量。在這兩個案例中,他們進行的不只是抗爭而已,而是行動性的規劃,在制度與政治過程的縫隙中,運用多重的網絡,找尋可能性,為弱勢的群眾與社會的公義,在城市中覓得容身之處,並作出制度性與典範的突破,成為其他社區可效仿的先例。   

接著在「土城彈藥庫」與「安坑三城」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城市與鄉村的交接處,可以不再只是被遺忘的邊陲或是待開發的土地,而是都市生活的新典範,是都市人口接觸自然生態與農事的窗口,讓城市與鄉村不必是對立、二分的個體,而是緊緊相扣的環節。在這兩個案例中,我們也看到了居民、學界與專業者所可以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安坑三城的案例中,專業者可以是小學老師、跟著居民一起種菜、向居民學習。在土城的案例裡,居民更是生態與農耕的專家,並主動進行社會的動員。   就像在土城與安坑,城市營造的主角不一定是官員或是專業者,這在「新堀江」與「士林夜市」兩個案例中更是如此。攤販與小商家在制式化的城市中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法則,創

造出商機與城市的活力。他們的成功,反映也凸顯了僵硬的理性規劃與城市活力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他們指出了城市營造是一個動態的、協商性的過程,過當的管制,不如有彈性的交涉與反省。此外,反造城市不只是專業者或學界的專利,平民百姓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台北市的「ChungShan」與「溫羅汀」的案例裡,這些主角更包括了城市的移工與非主流的商業。透過空間與環境的營造(包括命名),少數與邊緣的族群在城市中建立起主體性與認同,凸現自身與相關的議題,同時也讓城市的面貌變得更多元,而這些地點也成為不同群體可以接觸、學習的橋樑。此外,透過活動而非僅是實質環境的營造,這些空間與環境的生產方式,也挑戰了空間專業的規

範與疆界,再一次的,城市的居民與群體(不管住多久、來自哪裡)才是城市營造的主角。   近年來,臨時性的城市介入或空間裝置,在世界各地形成潮流。羅斯福路的「綠點計劃」與「大猩猩游擊隊」的兩個案例,凸顯了臨時性的空間與活動的植入,如何在城市中扮演催化的角色,於制度的縫隙與漏洞中改變社區、個人與城市的關係。雖然壽命有限,他們所帶來的影響,遠超出了他們實質的空間與時間限制。   本書最後以「樂生院」這個進行中的案例作一個暫時的總結,目的在於突顯城市反造行動是個未完成、甚至無止境的運動,它面對著種種制度性與政治經濟、甚至文化與價值觀的挑戰。但樂生院的案例也讓我們看到希望,院裡的居民從被動到主動,

樂生青年不只關心療養院保存的議題,更進一步支援其他相關的社會運動。在事件的過程中,所謂理性規劃的虛偽與矛盾一一被凸顯,真實漸漸浮現。   二十一世紀的城市反造   這本書裡,不同的案例雖然有其各自的時空背景,參與的個人與團體也有所不同,但他們共同勾勒出一個另類的城市營造模式,我們把它叫做「城市反造」,也就是採取與主流規劃不同的角度、具批判性的來看城市的營造,從對固有概念的挑戰,來解放城市營造的做法,讓當代城市可以變得更民主、開放與包容。如同上一冊所提到的「反叛式規劃」,它反映了底層社會對城市霸權的反制,當然它有時也與正式的系統糾纏不清、無法切割,但更重要的是它對不公義的制度提出批判,提

供了我們反思與反造城市的基礎。   這本書是一個起點,在有限的篇幅裡,我們知道無法包括所有相關、有意義與精彩的案例。同時,我們也意識到本書所收集的案例幾乎均在北臺灣,而且有許多案例雖然不在城市的環境中,如苗栗的大埔、彰化的相思寮、新竹的璞玉,但議題與挑戰卻是類似的(圖三)。我們希望此書有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我們來檢視臺灣在土地與環境規劃上所面臨的困境,並尋找出路,在專業教育、制度改革、日常生活,與具體的空間行動中,多管齊下。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城市,甚至是亞洲城市,不需要一昧地追求單一的價值與曇花一現的榮景。讓我們重新看看周遭的環境與鄰里,或許我們只是需要多一點的平價住宅、多一些的綠地

、新鮮的空氣與乾淨的水、可親的社區、開放與多元的文化、自由的集會場所、民主的決策、有公義的社會與經濟,和健康自主的公民。在二十一世紀的初頭,我們還有機會。   謝誌   本書的完成,首先得感謝各章的作者,在運動、工作、求學或教書的空餘,回應我的建議並如期完成寫作。他們的故事是本書的主幹,而他們多數也都是故事背後的主角之一,一步一腳印,以實際的行動投入城市的改造。有了他們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團體與個人的努力,才有這本書的存在。此外,也感謝劉可強教授與徐世榮教授的評論,從他們豐富的經驗,來檢視本書的內容。最後,再次感謝「左岸文化」黃秀如總編與林巧玲編輯的協助,讓這個出版計劃在醞釀的階段有了具體

的輪廓與方向,從單本的海內外案例比較,變成兩本獨立又相呼應的書籍,宛如城市多元空間的衍生。 侯志仁 推薦序 異托邦的故事   “I am unable to light the fire and I do not know the prayer; I cannot even find the place in the forest. All I can do is tell the story, and the story must be sufficient.” -引自《森林之門》 The Gates of the Forest, by Elie Wiesel(1966)

  猶太人在漫長尋找家的過程中,對於自己的處境發展出了一種生活態度:「我無法點燃這把火,我也不知道對上帝的禱告詞,我在一座森林裡迷了路,我可以做的就是講這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就以足夠」。這段話說明了猶太人在歷史中的處境,千年以來猶太人不斷在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時至今日都無法安歇,他們能夠做的只是講一個故事。   收納於本書的十一篇文章,每篇都是一個個案的經驗研究,更重要的是它們述說了特定社區或社群的生存故事。故事的背後反應了他們面對生存的真實狀態,而這個生存狀態是有困難的,就如同猶太人的悲運,他們可能所擁有的只剩下記憶,可以講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本書文章中的主角,不論是原住民、都

市底層或邊緣、被都市化過程中受排擠的社群,甚至是新移民、外籍勞動者,他們均嘗試在有限的生存條件中,創造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住居環境,以及發展出符合自身條件的生活、生計方式、產業模式。他們的故事內容中有幾個重要面向:   首先,行動的過程是什麼?這十一篇文章並不只是在講事情本身的存在現象,而是在講一個過程,姑且稱為一種行動,透過專業者結合社區、社群,共同發展、規劃出專屬的行動策略。為什麼這個過程如此重要?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誰是主體,以及他們如何跟事情發生關係。此外,這些故事的背後是真實的社會脈絡,不論是社區、地方政府、都市計畫或是法令、制度面的問題,每一個故事都跟機制有關,它們一點也不抽象,

是在有限框架裡最真實的處境。   第二,這些個案都在講一種技術,包括如何讓社群充分參與在他們所面臨的處境中,亦即每一個個案裡運用的戰略是什麼,總括為技術面。除了參與的技術外,包含如何面對各種法令限制與政府單位,這些都需要專業的協助。也因此,在許多個案描述裡可看見不同專業者,在行動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運用什麼技術,如何協助社群、社區面對這些問題。   最後一個面向是,這些個案都在處理社會中相對弱勢的各種群體,他們都處於地理、經濟性邊陲狀態中,這是他們共同的處境。因此所有行動都在處理社會公正、公平正義的課題,思考社會資源如何重分配,讓這些相對弱勢的族群得到公平正義的對待,包括居住、生產、經

濟的正義。理解這些課題背後的意義、價值觀與重要性,需要有一個邏輯,才有辦法理解每一個個案在歷史、社會洪流中的必然性。   以上幾個面向歸納起來,如果在每個個案裡都可以充分地被描述、分析,也就構成我所謂的足夠性。在此基礎下,這些故事的出現便非偶然,而足以產生一定的代表性。   除了在書中的十一篇故事外,在台灣還有很多類似的進行式,例如目前台北市正在面對的棘手個案,士林文林苑、華光社區、紹興南街等觸及居住正義與歷史保存的運動,或是苗栗大埔農地變更為工業用地,弱勢住戶被迫拆遷的困境。關於這些重大社會議題,我們現在或許還沒有好的論述、解答方式。但透過這些個案,如果我們可以清楚闡述故事中的深層意

涵,便有機會找到更好的答案。   環境規劃與設計這個專業的本質是在處理未來,並不只是解構和分析現況,而是在如何解決現況的困境與問題,因此必然牽扯到對未來的想像與預測。規劃本身是一種行動,在行動過程中找答案,因此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是動態的,這個動態牽動著我們在不同時段對事情的看法,規劃者服務的對象是社區社群、事件的主體,在互動過程中對行動、實踐應不斷有新的詮釋與辯證。這種動態的行動過程有別於傳統主流的規劃方式(也就是靜態、藍圖式總體規劃模式),我們認為藍圖式規劃方式時常並不能夠解決問題,跟隨社會發展進程,問題與解決方法都可在過程中浮現,對與錯並沒有標準答案。透過個案的實踐,我們逐步尋找到相對更

公平、正義的解決方式,這個社會才得以往正面的方向漸進發展。   然而,相對於正統主流社會價值,我們也清楚看到這些案例,是處在非主流的行動架構底下,倘若這些行動累積更多案例而成為主流,那麼必然仍存在另一種非主流的狀態,我們又該如何回應?有些人認為追求社會公平的最終目標僅存於烏托邦式的境界中。也許另一種角度是,我們其實是存在於一種異托邦,即必然有一部分社會的組成是相對於主流的弱勢。引用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王德威先生的觀點「有一種自甘被排拒在外的態度」,即自我認定是在一個大的脈絡裡的邊陲,並累積足夠的說明性,我們追求的目的是讓這股力量持續發酵,在匯聚成主流的同時,做為一面鏡子,提供我們所處社會一個反

省、檢討的機會。 劉可強 推薦序 知識體系、法令制度、與權力宰制 都市計畫的解構與再建構   感謝侯老師志仁兄的邀約,讓我能夠簡短的寫一篇短文來祝賀本書的發表,實在是深感榮幸。碰巧,近年來我親身參與了許多浮濫土地徵收的抗爭運動,由此也感受到都市計畫的嚴重問題。這是因為土地徵收往往是都市計畫的後續階段,政府行政單位又通常是把都市計畫當成是土地徵收的公益要件,這使得二者更密不可分;不過,這也表示當土地徵收出現問題,可能也就代表著前一個階段都市計畫是有問題的,因此很想趁此機會來略抒己見,與大家分享心得。   我所接觸的許多土地被徵收戶,大概對於都市計畫及土地徵收法令都甚少接觸,更遑

論他們瞭解法令的內容,他們時常非常氣憤的告訴我,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土地及房屋所屬的都市計畫區,其擬訂或是變更已經完成,他們往往是在接到地方政府寄來了土地徵收掛號信時,才知道即將被掃地出門,生命也將完全走樣。問他們為何不知?他們說,政府根本就沒有告知,純粹是黑箱作業。一路走來,許多地方都是這個樣子,攸關公共利益及人民生存命脈的都市計畫就這樣通過了。   那麼,都市計畫的黑箱作業是由誰來操作?是都市計畫委員會,這包含了地方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及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地方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委員僅有少數學者專家予以點綴,絕大多數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員、議會代表及商界人士,因此,他們大概是在遂行地方首

長的意志。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學者專家的數量雖然是多出許多,但是,在實際召開大會時,政府行政官員的數量仍然是佔了相當高的比率,這使得政府行政官員幾乎是可以來主導。由於都市計畫隱藏了龐大的利益,加上許多政治人物往往是與土地利益脫離不了關係,地方首長通常會經由都市計畫來分配利益並鞏固樁腳,因此都市計畫大概已經成為政治利益交換的場域,而不是實踐公共利益的地方。不過,面對各界的質疑與批評,對外而言,政府往往搬出一套「專家決定」的專業迷思,將都委會包裝成專家委員會,嘗試透過專業知識的操弄來抵制外來的挑戰。   這也就是說,基於過往現代化的理念,都市計畫往往被轉化為專業的課題,需由專家來予以決定,專業

化被視為是追求完美的最佳途徑,專家們被視之為工程師一般,透過他們對於專業知識的運用,都市計畫的擬定與變更似乎是輕而易舉。許多的專家也皆相當自負,以為他們所擁有的經濟、交通、建築、工程等專業知識就可以用來擘劃都市的未來,他們拒絕相信技術性的規劃無法促進人們的福祉,他們也不願放棄另一個理念,即經由他們所擁有的專業知識與工具的運用,完美是可以達成的,而所謂的「公共利益」也是由這些專家及由其組成的委員會來給予詮釋及界定,一般民眾是無權置喙的,然而他們的權利卻是不斷地遭到侵害。   但是,在西方社會,這樣的理念早於一九六零年代以降就逐漸的遭到揚棄,惟台灣卻依舊是緊守不放。這是因為在一個多元社會環境裡

,他們瞭解到都市計畫及土地徵收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去定義公共利益,尤其是當我們把當地民眾的生存、認同及基本人權等因素放進來一起思考之後,問題就顯得非常的棘手。這個問題其實不單純是專業技術的問題,它不僅僅只是在預估增加多少經濟成長率及就業率,它們更是非常重要的人權及民主課題;也就是說,這個難纏的公共利益問題,是無法用專業技術的方法來予以包裝及掩飾的。   上述的論點也可以由知識論觀點尋得註腳,這也使得過往純然立基於科技理性知識論觀點受到相當大的挑戰。許多學者指出過去的社會科學往往是以科學及技術為主要之判準,以此來決定學術研究是否具有價值,也唯有透過科學及技術驗證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知識,其他的知

識則是皆可棄諸於一旁。如今,許多學者認為上述傳統的知識論是帶有濃厚的扭曲及偏差,因為它用科技理性來對抗及排除政治與價值的選擇,因為後者是錯誤的、被視之為不理性,並不屬於知識的範疇。知識其實是一種社會建構,它並不純然是由科學及技術的層次而來。其實,人們日常生活之經驗與智慧,也是充滿了知識(或稱地方知識及生活知識),而這些知識及人們的選擇是都市計畫制訂時必須給予尊重並納入考量的。   由此或可瞭解,都市計畫及土地徵收的決策因素其實是包含了各方力量運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這中間包含了權力、利益、價值、人權及不同的意識型態等,這些因素都應該要給予尊重。但是權力及利益的擁有者為了掌控政策的決定權,往

往故意予以扭曲,過渡強調科技專家的角色,以此來忽略民眾的日常生活知識及價值的選擇。對於這種扭曲我們絕對不能接受。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專業與文明的整體關係,並將專家決策的決定權回歸於社會,經由社會理性(非科技理性)之論述來達成決策的選擇。都市計畫應該是一個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日常理性與專家理性的共生體,它不能透過個別專業化而彼此孤立,而是必須跨越學科及團體來尋取共識,由此來共同定義與詮釋都市計畫及土地徵收所稱的公共利益。在這當中,地方民眾的意見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將其納入決策之中,也就是說,都市計畫其實是個充滿了政治、社會、利益及道德的重要議題,絕不應由專家或行政官僚所獨占,它必須併入民主的過程

中來決定它的方向。   我們的未來是個價值的抉擇,而不是專家在室內的模擬與預測。對於台灣的都市計畫,我們必須努力的重新建構知識體系,並由此來改變法令制度,建立起都市計畫的正當行政程序,讓民眾擁有相對的自主權力。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關鍵的,一定要同時袪除權力的不當宰制,否則恐是很難來達成的,這就必須仰賴台灣公民社會力量的壯大,大家都能夠勇敢的奪回自己長久以來被剝奪的基本人權,如此或許才能夠讓都市計畫真正達成其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標。末了,就我閱讀的心得,《反造城市》一書即是在做這樣重要的事情,它透過在地行動的十一個故事,嘗試來重新建構知識體系及召喚人民的直接行動,並一起來改造我們所生活的城市

,我相信它必定會給台灣社會及都市計畫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 徐世榮

Spaces 共享 辦公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1新竹共享空間評比】共享辦公室-森 SPACE。新竹高鐵旁的Spaces。營業登記。初期創業者、自由工作者、獨立接案者
-
#新竹共享空間 #森SPACE #Spaces
-
本次寫評比文是太多學生問我新竹的共享辦公室!所以選擇標地是網路上有公開價格的,以利創業小夥伴做場域的選擇。網路上找不到價格的,不列入本次評比。非業配,請給予建設性的討論空間。其他新竹的共享辦公室也很多~~但是價格不透明,就不多介紹了!

● 本文皆為真實的體驗心得(非商業性質)內容僅供參考。
● 內容非業配文,字字真心,請安心賞文。

-

█ 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

團購要有品牌思維!品牌自帶流量 EP04
https://youtu.be/EwMR0QY5sHo​​

團購經營就是要創造價值!千萬不打價格戰EP03 http://user65545.piee.pw/JBYJX​​

團購技巧大公開。如何拿到好的進價EP02
http://user65545.piee.pw/EUR5K​​

團購技巧大公開。團購買房賺很大!?EP01
http://user65545.piee.pw/H6YSR​​

=
艾蛙聯合行銷有限公司!【線上宣傳、線下收單】
公司服務項目:
一、百位網紅媒合:youtuber、ig客、部落客、直播主
二、團購經營:強力的團購主夥伴、圖片和文案素材製作
三、專案企劃:行銷策略統籌與執行
四、品牌經銷:網路行銷與蝦皮購物銷售
五、個人業配接案:部落格、影片開箱、異業結盟
公司官網:https://www.aiwamkt.com/​
公司品牌Slogan:夢想始於行動
=
❤ 艾蛙的社群 / 歡迎追蹤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iwa_hu/​​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iwa.vs.dollar​​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AiwaHualwa1...​
My Blog:http://alwa1919.pixnet.net/blog​​
Website:https://www.aiwamkt.com/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為了解決Spaces 共享 辦公室的問題,作者林秋明 這樣論述:

「維穩」乙詞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簡稱,是中共維護政治安全的法寶之一,自現任領導人習近平就任後,伴隨今日資訊科技的發展和中國大陸經濟勢力的崛起,讓維穩工作如虎添翼,產生更大影響與效能。近年來中共「數位威權體制」統治力量,採取資訊扭曲和輿論操控,專注在國家制度建構、國家與市場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與社會力量崛起與國家的回應,以確保其政治安全與共黨政治利益,該作為不僅一直是引人關注的議題,更是兩岸關係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希望藉由習近平主政後「科技維穩」之概念切入觀察。首先探究維穩的緣起與歷任領導人維穩脈絡;之後梳理習近平主政後維穩變革、社會治理、社會控制政策,據以探究其主政後藉由中國大陸科技發展

來支撐維穩策略與實踐,對我國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最後述及以上發現對我安全事務產生的影響,並檢視我國政府當前對應,策進未來作法。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為了解決Spaces 共享 辦公室的問題,作者侯志仁陳樂倫James Rojas 這樣論述:

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2012年最佳書籍獎Places Book Award   (本書內附WALKNG TOUR免費活動卷)   挑戰公共∕私有、開發∕永續、中央∕邊陲、城市∕鄉村…的界線   北京.柏林.京都.洛杉磯.香港.西雅圖…   農耕城市X夜市經濟X閒置空間利用X藝術造鎮X文化保存X社會正義   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   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從占領華爾街到占領土耳其的廣場,從北半球的香港到南半球巴西,城市造反事件如野火燎原般席捲全球。這股從城市點燃的人民之火向我們指引了前方的道路。我們想問的是,人民的力量如何參與新公共空間的建立,又如何打破權力者與

既得利益者的城市想望?在新一波的公民行動中,對城市空間的改造如何能夠帶給社會關係、政治過程和文化認同新的解答?   《城市造反》從世界各地,收錄了十一個特色各異的社區營造實例,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的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透過各地的城市造反實錄,瞭解當地民眾與專業者,在面對僵化的都市建設時,所從事的抵抗、反制與自力救濟,更重要的是重新營造一個更多元、開放的城市。   既然人類許諾生活在一起,演化出「城市」這樣的人群形態,我們便應讓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單位,還能名符其實,展現眾人群居的意義和價值,不論是對環境的尊重、對鄰人的共享、對民主的追求……   「造反」不是一種態度,不為反對而反對

,「反」是改變,是可能性,是指引的方向,由邊緣改造中央的具體行動,人民的行動足以「反過來造就」更有機、更正義、更有活力的都市。 作者簡介 主編/侯志仁   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   曾參與七股濕地及黑面琵鷺保育、美濃文化造鎮、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宜蘭演藝廳規劃設計,以及台灣諸多社區及文化保存工作。近年於西雅圖推動跨文化的民眾參與及都市開放空間設計、公共空間研究,以及跨國性的社區服務學習。著有《浮游城市》 (Transcultural Cities: Border-Crossing and Placemaking) (2013)、《反叛的公共空間

》(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 (2010)、《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向西雅圖的社區園圃學習》(Greening Cities, Growing Communities: Learning from Seattle’s Urban Community Gardens) (2009)(Julie Johnson與Laura Lawson合著) 等書,其中《反叛的公共空間》與《城市綠化與社區茁壯》分別榮獲「環計設計研究協會」(EDRA) 2012年與2010年最

佳著作獎。 作者群 陳樂倫(Caroline Chen)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與公共衛生碩士,哈佛大學景觀建築碩士,現任加大柏克萊分校景觀建築系講師。主要研究環境與社會文化因素如何透過城市裡的中介空間影響社區健康。 James Rojas      一位全美著名的都市規劃師,專長於研究拉丁文化對都市設計的影響。他在麻州理工學院的有關拉丁文化環境的碩士論文曾被廣泛引用。目前為Place It!主持人,推動各式讓民眾得以充分發揮創意的工作坊與參與式設計遊戲。 Blaine Merker      定居於美國舊金山的景觀建築師與公共藝術工作者,以及Reb

ar與Park(ing)Day的協同創始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景觀建築碩士,他的作品主要探討設計與社區運動的介面,以及環境中的社會與空間提示。 Michael A. LaFond      德國柏林id22創意永續中心主任(id22.net)。作品主要涉及空地與空屋的市民社會再利用、非正式規劃、環境技術的創意使用,以及都市規劃過程的民主化,專注於都市與國際性的協同住宅(CoHousing)文化:一種自我組織、社區導向與包容和永續的住宅形式,以及如eXperimentdays和Wohnportal網路平台等活動與網絡。 饗庭  伸      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工程博士,現任首都大學東京

副教授。共同創立「愛麗絲中心」-- 一個拓荒性、非政府組織間的中介團體。主要研究城市規劃、地方治理與市民參與。 西田  司      出生於日本金澤,橫濱國立大學畢業,曾任首都大學東京助理教授與橫濱國立大學副教授,於二零零四年成立ON Design,開始在日本建築界展露頭角,主要作品包括「六本木農園」。二零一三年展於維也納工藝博物館(MAK)Eastern Promises東亞建築展。 林  泰義      東京大學畢業,為日本推動市民參與非營利組織運動的主要人物。一九七零年代於東京世田谷區從事「造町」運動,並於八零年代推動日本的社區參與、「造町」立法與工作坊。一九九八年非營利組織

法通過之後,著力於推動社區發展的新社會基礎建設的推動。 Teresa Mares      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博士,現任美國佛蒙特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並參與食物系統跨領域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族群移動與食物的連結,特別專注於拉丁裔移民飲食習慣隨著移居的變遷。 Devon Pena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與美國族裔研究教授,Acequia研究中心會長與創始人。著有多本專書,包括最近的「墨裔美國人與環境:土地與生活」(亞利桑那大學出版社)。 黃舒楣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學院博士。曾服務於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華盛頓大學都市計劃系與地景系助

教,研究關注東亞都市更新、依存地理學、城市地景保存與地方記憶、流動與迫遷等議題。現任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Andrew Pask      溫哥華公共空間網絡VSPN(www.vpsn.ca)執行長。有過人類學與都市規劃的訓練,參與加拿大各城市的都市議題、社區研究,以及規劃與設計案。 譯者簡介 吳比娜   覺得城市不該(只)是住大房子、好辦公室的地方,城市應該是學習、成長,跟不同人相遇的所在。喜歡在路上跟陌生人聊天,並在廣場和草地上發呆,希望從夢想漸趨於實踐。常從事寫作與翻譯,作品散見《聯合報》、《鄉間小路》、《大自然》、《人籟》。台大城鄉所畢,哈佛大學公共政策

碩士。 鄧佑生   一九八五年生,台灣新竹人,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期望建築是以一溫暖的方式存在,反應環境,文化,與人性。當建築具有意涵與故事,便能使人產生共鳴,與溫暖人心。喜歡在旅行中體驗不同的文化,尋找各國建築與居民交流的方式。希望能找到一種頻率,做出能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共鳴的建築。 顏寧   現任「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近年關心都市空間與海洋生態,愛好表演藝術,看舞跳舞也寫舞評。過去組織「五年計畫」參與台北藝穗節,尋找與環境對話的表演方式,演出作品《女子弄》、《環遊我家》和《雙爽呆逮》。舞評發表於《PAR表演藝術雜誌》《國藝會雙月刊》與《BINDO翻桌報》等刊物,曾獲台灣藝文

評論徵選專案優選。兼職譯者,譯有《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與《建構扎根理論》(合譯)。 賴彥如   有豐沛的好奇心,喜歡觀察人心以及世界怎麼運作。在山林裡感覺很安全,和陽光與樹葉的光影是好朋友,愛聽蟲鳴唧唧,四處亂走。著迷瑜珈的古老智慧,想要找到一種讓你我他蟲魚鳥獸陽光空氣水與老樹老屋更快樂的生活方式。台大外文雙主修社會系畢,在文學的領域裡發現人性的複雜,在社會學裡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連結的可能,後來進了城鄉所打滾。現在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持續摸索好城市的各種可能。 施佩吟   一九八二年次,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大學時代因為一場南投埔里反瀝青廠運動的街頭落淚經驗而開始接觸九二一

災後社區營造,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鹿谷茶鄉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對於空間環境與人的興趣是在那時才開始的。目前還持續從事空間規劃的行業,專注於都市公共空間及社區社群的地區營造機制。 吳瑟加   台大哲學系畢,兼職譯者。在康乃爾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就讀時主要興趣是歷史保存,對於常民地景一老牆一朽木,皆常有感情:故既懼唯商是慮之摧迫;但另一面,也對漸漸蔓生、深具「造反精神」的城市塗鴉發愁。但這就是我們百花齊放,處處生命力湧現的多姿世界,豈不令人讚嘆? 推薦序   重新佔領城市 Re-occupy the City 張鐵志 推薦序   打開新的社會關係,形塑新的公眾 Openin

g New Social Relationships, Making the New Public 吳瑪□ 自序     An Introduction 侯志仁 案例一 在北京街頭跳舞:城市系統裡的即興演出 Dancing in the Streets of Beijing: Improvised uses within the urban systems 陳樂倫.吳比娜  譯 案例二 洛杉磯的拉丁城市主義:城市再造的新模式 Latino Urbanism in Los Angeles: A model for urban improvisation and rei

nvention James Rojas.鄧佑生  譯 案例三 佔用一下:Rebar無厘頭的城市寬厚戰術 Taking Place: Rebar’s absurd tactics in generous urbanism Blaine Merker.顏寧  譯 案例四 「城市實驗室」:孕育柏林自由空間的永續發展 eXperimentcity: Cultiv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erlin’s Freireume Michael LaFond.賴彥如  譯 案例五 東京、城市再生:營造都會建築的公共性 Re-City,

Tokyo: Putting “publicness” into urban building stocks 伸響庭、西田司.賴彥如  譯 案例六 在私人住家裡營造的新公共領域 Machizukuri House and Its Expanding Network: Making a new public realm in private homes 林泰義.施佩吟  譯 案例七 西雅圖夜(市)未眠:搞活動與公共空間的再造 “Night Market” in Seattle: Community eventscap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u

blic space 侯志仁.賴彥如  譯 案例八 城市農耕與反叛空間:洛杉磯與西雅圖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Making of Insurgent Spaces in Los Angeles and Seattle Teresa M. Mares and Devon G. Pena.吳瑟加  譯 案例九 廣場外的動∕感地理:移向潤澤邊界的香港城市公民行動 Get Wet and Dirty: Shifting ground for Hands-On Urbanism in Hong Kong 黃舒楣 案例十 公共空間行動主義:多倫多與溫

哥華 Public Space Activism, Toronto and Vancouver: Using the banner of public Space to build capacity and activate change Andrew Pask.顏寧  譯 案例十一 「非常」公共空間 (Not) Your Everyday Public Space 侯志仁.吳比娜  譯 《城市造反》自序   新的世紀以來,各式各樣的「城市造反事件」,在全球形成浪潮。快閃族在城市裡形成新的次文化,街頭與公園裡的枕頭大戰為城市生活帶來新的趣味(圖一)。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創

意可以透過網路,在瞬間成為風潮與效仿的對象。在舊金山,Rebar將路邊停車位改造為臨時性公園的點子,隨者網路的傳播,迅速拓展,成為遍及世界上百個城市、一年一度的全球性活動。這些「城市造反」的做法,有人稱為「臨時性的城市主義」(Temporary Urbanism) ,也有人稱謂Pop-up與DIY,或是「游擊式的城市主義」(Guerrilla Urbanism) 。二零一二年,報導都市規劃議題的Planetizen網站,以「戰術性的城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為名,將這個運動列為年度最流行的規劃趨勢。同年在威尼斯建築展的美國展場中,「即興的介入」(Spontaneous I

nterventions)更成為年度的主題,非主流變成主流。   但這些雨後春筍般的市民行動,不僅是即興的創作,它們更可被視為是對傳統、僵化之都市規劃與建設的反諷,甚至是反叛。這些事件凸顯出城市空間的營造,不應只是被體制、專業與國家機器所操控,它也是市民所能發揮創意或向體制進行抵抗的領域。城市造反行動展現的是市民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它提示著人民才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造反行動,其實並非是近年來才有的新現象。自古以來,底層社會的群眾即不斷在城市裡營造自我的空間。在江戶時代的東京,人們習於逃離下町管制嚴密的街區,到市郊去尋樂。朝鮮王朝時代的漢城(首爾),一般老百姓為了避免整天頻向在鐘路大道

上騎馬而過的官員行大禮,便在後巷中走出一條捷徑,久而久之,成為熱鬧的平民生活與消費的場所。納粹時期的慕尼黑也有類似的經驗,行經Odeonsplatz廣場的民眾被要求必須行「希特勒禮」,對納粹主義反感的民眾於是開始走後巷,避開廣場的警衛。在台北的士林夜市以及大大小小的街頭巷道,攤販為了躲避警察的取締,發展出一套機動性的生存法則。這些都符合了俗稱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除了平日消極或積極的抵抗之外,戰術性的城市造反行動也有可能累積與爆發,成為有組織的運動與抗爭。二零一一年,從突尼西亞開展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就是因攤販遭不公的待遇與自焚所引起,長期累積的民怨一夕間爆發,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全民

運動,並在突尼西亞與埃及推翻獨裁的政權。同年,「佔領華爾街行動」亦透過網路與社會媒體的動員,快速地成為全球抵抗資本主義與跨國企業霸權的新典範(圖二),「佔領」(Occupy) 成為新社會運動的代名詞,其精神與手段更影響後續如在土耳其Taksim廣場的抗爭行動。在巴西,「免收費運動」(Free Fare Movement) 也從Occupy得到靈感,以水平式的組織模式,引導了上百萬民眾上街頭,迫使政府讓步,取消公共運輸漲價的決策。城市造反孕育了社會的革命。   反叛:Insurgency   「造反」或「反叛」一詞雖然聽來聳動,但在學術與運動的論述上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概念,用來描是「反霸權

」(counterhegemonic) 的各式行為。人類學家James Holston (1998) 用「反叛的公民權」(Insurgent Citizenship)來顛覆傳統以國家為界定之公民權的定義,以反映日益多元的族群與居住形式。從「反叛的公民權」到「反叛的城市主義」,Holston (1998) 認為都市規劃需要對社會面進行再思考,以回應當代社會生活經驗的多樣性,跳脫正式的、簡化的行政體制。研究「全球南方」的都市規劃學者Faranak Miraftab (2009) 進一步形容「反叛式的規劃」為一整套邊緣族群所從事的反霸權實踐,它們可被視為是對新自由主義體制裡形式化與有限的公民參與的反

證。Miraftab (2009: 33) 將這些體制內的公民參與,稱為「利用公民的同意與感受上的包容來追求霸權的『新自由包容』(neoliberal inclusion)」。   「反叛」的概念特別適合被用來討論邊緣族群對正式系統的抵抗或反制。對Holston (1998: 47) 而言,反叛的形式同時存在於有組織的草根動員以及平日的實踐,它們均「以不同的方式來反諷、推翻與顛覆政府的議程」。規劃學者Nihal Perera (2009) 進一步釐清反叛的行為與正式系統或體制的關係,他指出反叛的行動並非是獨立存在,而是經常與正式的系統糾纏在一起,使得在空間上做切割變成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他強

調:「這些弱勢者在正式社會的邊緣與縫隙中所營造的空間,並無法完全取代霸權的空間敘事,但它們使這些敘事被在地化與脈絡化」(Perera 2009: 52)。   反叛的公共空間   二零一零年出版的「反叛的公共空間」(Insurgent Public Space) (Hou 2010) 一書(也就是本書的前身),其寫作過程見證了近年來世界各地城市造反活動的發展,Rebar的創始人之一Blaine Merker也是該書的作者之一,而出版之後更目睹了二零一一年爆發的全球社運與革命浪潮。「反叛的公共空間」一書是一項集體的創作,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者與研究者合著,彙集出自不同文化與環境背景的案例

,它所聚焦的是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所營造的公共空間,有別於體制內所生產的制式公共空間,這些反叛或人民自力營造的公共空間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關係、價值與認同。它們的營造特別使都市的邊緣族群,在管制重重的城市地景裡,得以有一席之地。   雖然原書在英美出版,但其實創作的原點是二零零七年在泉州舉辦的第六屆環太平洋社區設計網絡會議上,一場名為「公共空間變奏曲」的討論,當時共有六篇文章,分別探討中國、日本、臺灣、與美國等地的另類公共空間案例。泉州會議之後,同年夏天OURS於台北市的山仔后社區舉辦了一場國際設計工作營—DIY: Design in Yangmingsan,針對美軍宿舍的保存與再利用提出發想,

工作營的活動延續了泉州會議上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檢視。山仔后美軍宿舍特殊的歷史背景、社區脈絡與土地權屬,顛覆了傳統對公共空間的定義,而參與工作營的師生在基地上未被許可的集體與即興的創作,也突破了習慣性的規劃與設計手法。   這一連串的活動與對焦成為「反叛的公共空間」一書出版的推手。返美之後,我開始向一些專業同好邀稿,也藉由介紹而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隔年我在中原景觀系擔任客座教授的期間,完成了此書的主要編輯工作,而中原景觀系透過「大樹教室」的課程,把校園圍牆打掉,拉近學校與社區的案例,也是啟發該書的靈感來源之一。   從反叛的公共空間到城市造反   「城市造反」基本上即是「反叛的公共

空間」一書的精選版,我們挑選了原書裡十篇文章,另外再加上一篇香港的案例,希望能引起台灣讀者的共鳴。這些案例,涵蓋了亞洲、美洲與歐洲等地的經驗:   從北京的高架橋下與洛杉磯的街角,我們看到城鄉移民與社區民眾,將平淡的都市剩餘空間轉化為生動的生活與休閒場所。在這裡,空間的活力來自群眾,他們用肢體、舞蹈、樂聲,來轉變生硬的環境,開展新的社會關係與認同。在北京,移工與居民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得到喘息,即使是短暫的;在洛杉磯,拉丁裔族群找到他們熟悉的生活語彙,建立新的家園與事業(圖三)。   空手營造新的城市空間與生活環境,不是小市民的專利,專業者與創作者其實也可以參一腳,甚至能動員更多的人參與

,發展另類的城市營造模式與論述。在舊金山,Rebar用一連串的城市實驗,包括Park(ing) Day,來推展所謂的「城市寬厚戰術」,將城市空間從制度與慣念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在柏林,eXperimentcity則是另一項實驗,將市區的空屋與空地變成城市永續的實踐空間,培育新的產業、文化與社會關係。   即使作為全球城市的東京,也有不少草根的創意與實驗。在神田區,首都大學東京的師生與社區合作,提出了活化老舊社區的構想,並動手做實驗,他們將巷道變成戶外電影院,樓梯變藝廊,屋頂與街角變成聚會、聊天的空間,在他們的手下,老空間有了新的生命,鄰里與陌生的民眾間也產生新的關係。在東京都另一角的世田谷,

社區營造者也嘗試將私人的住宅轉化為社區共用的空間,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也挑戰了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疆界,建立新的、積極的公民意識。   在美國西岸的西雅圖,亞裔社區的青少年用夜市活動的籌辦,顛覆了公園空間的使用,使得城市地景真正反映新的多元文化。在洛杉磯的南中央農園以及西雅圖的瑪拉農場,少數族裔在都市叢林中營造了一片屬於他們的園地,透過農耕,他們不僅補貼家用,也傳承著有長遠歷史的農耕文化,並營造社區與認同。在兩個案例中,民眾用自己的力量與創意,顛覆了城市公共空間往往僅被用來作為休閒的消極角色,透過夜市與農耕,他們賦予城市公共空間新的意義與角色。   公共空間不僅可以有社區營造的角色,它更可

以是社會運動的溫床。在香港,社運人士從對公共建築與廣場的關心,延伸到更廣義的公益與公義,包括弱勢族群的權益,他們進而將運動的場景從市區拉到新界的農村,為受高鐵興建衝擊的社區爭取權益。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與溫哥華,公共空間本身就是當地組織所關心的議題,透過對公共空間開放性的關注以及對私有化的反對,當地團體集結更多市民的參與,對當地政府形成有效的監督。   最後,本書以「反叛的公共空間」的原序作為總結,以公共空間為切入點,來探討城市的社會關係、政治過程、文化認同與價值的符碼,如何透過空間來強化與運作。城市的造反,也就是對這一系列關係與結構的反思。   這本書的用意在於讓我們深入認識世界各地的民

眾與專業者,在面對僵化的都市建設所從事的抵抗、反制與自力救濟。在造反的同時,這些案例也指引了一個「反造城市」的方向,城市造反不只是為反對而反對,更重要的是重新營造一個多元、開放的城市。我們將在下冊以臺灣本地的案例進行更完整的詮釋與提論,請拭目以待。   謝誌   本書的完成首先得感謝「左岸文化」黃秀如總編與林巧玲編輯的支持與協助,此外也特別感謝吳比娜(原書的作者之一)著手進行最初的翻譯工作,讓本書踏出第一步,之後更感謝綠點讀書會成員—鄧佑生、顏寧、賴彥如與施佩吟的熱情參與,讓繁重的翻譯工作得以延續,以及吳南芬在校閱與翻譯上的協助。在本書的籌備過程中,台大城鄉所的張聖琳教授提供了寶貴的意

見。同時,也感謝張鐵志先生與吳瑪□教授抽空給予評論與指正。最後也感謝Routledge出版社的Alex Hollingworth與Louise Fox兩位主編在原書的編輯過程中,給予重要的協助與信任,讓「反叛的公共空間」一詞透過出版成為公共領域的語彙。 侯志仁 推薦序 重新佔領城市   八月四日晚上,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二十萬白衣人席地而坐,齊聲唱著《你敢有聽著咱唱歌》,表達對這個政府的強烈憤怒。   在今年(二○一三年),已經有許多抗議活動,抗議音樂晚會在這裡進行。例如,三月九日的反核晚會,陳明章、1976、Tizzy Bac、旺福輪番上陣,根本就是一場陣容華麗的演唱

會。   這個曾經是最森冷的權力展現的大道,現在是人民抗爭的公民廣場。   同一時間,在兒童育樂中心和花博,正在舉行搖滾音樂節「野台開唱」。在今年的野台開唱,也有許多音樂人在這個前台北市政府巨大都市改造計畫的土地上,拿起了抗議標語:「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   人們拿著手上的吉他和布條,重新占領過去被政治界定的公共空間。   這個占領反抗行動當然不只是台灣,而是過去幾年在全球各地都不斷發生:從開羅的廣場到華爾街的公園到馬德里、智利、土耳其,占領行動既是抗議更大的政治經濟體制,也是重新要翻轉當地公共空間的定義。   占領的反抗行動當然不只是這些短暫的抗議行動。在這本《城市

造反》中,呈現了世界各地的不同「占領行動」,或者都市游擊行動:搶占公共空間,改寫公共空間的意義;占據廢棄的空間或都市的邊緣,賦予這些空間新的可能性;或者守衛著自己的社區與農村,捍衛生活的意義。   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本來就是一部空間爭奪的歷史。   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或者更多是兩者的合謀,總是試圖界定城市的樣貌與精神,在城市的紋理留下他們的慾望、利益與文化想像。但城市空間除了規劃者的想望,往往具有豐富的、有機的庶民生活,在制式的都市主義邊緣強勁的生長。而資本積累的必要性,和政客們對於「現代化」的貧乏想像,又讓他們不斷操縱著怪手剷除那些「都市毒瘤」,以「都市更新」之名建立起一個個光鮮

亮麗的公園、中產階級社區、購物商場,或者一個又一個「曼哈頓」。又或者,他們會「活化」歷史建築來成立大型文創園區,卻不讓底層的文化活動有生存的土壤,以方便統治者的管理秩序。在台灣,我們尤其看到各種以工業科學園區(或者底下的地皮)之名來剷除農村,以致於「土地正義」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關鍵詞。於是,我們的公共空間不是被私有化與商品化,就是被國家整編入可規訓的大型計畫。   面對政治與資本支配空間的力量,人們並不是無助的。這本書記錄了全球各地的空間游擊,參與的行動者是都市居民、農民、藝術家、塗鴉者、青年、違建者、性工作者,他們或者挪用、或者取回(reclaim)、或者抵抗空間支配,他們所吶喊的是,這

是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公共空間。對一個城市來說,每一個異質的空間都可以生產出不同的社會連帶與認同,甚至不同的文化創造,因而豐富了城市的靈魂。   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反叛∕占領行動就是一種民主實踐:是民眾由下而上參與公共生活,參與對於公共空間的書寫與意義的創造,而不是被政治權力與資本所控制──一如我們早已貧困的民主體制。   因此,重新占領∕反叛我們的城市空間就是重新占領我們的民主。 張鐵志 推薦序 打開新的社會關係,形塑新的公眾   《城市造反》這本書出現得正是時候,因為這幾年在台灣有許多游擊性、短期性或長期性的空間改造案例,或與空間變革相關的公民行動出現。和解嚴前後的

街頭運動不太一樣,它們不以對抗獨裁政權為目標,而是在邁向民主體制後,市民積極想要扭轉主流價值、參與政策制定、改善生活世界有關。它背後的意涵,正是該書所揭示的:這些市民自力營造的希望空間,在舉世濁濁之時,讓人看到個人可以積極參與和實踐公共的可能。   這本書很重要的改寫了我們一般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打破從國家所定義的集會廣場、紀念園區,為公眾而建的市集、社區公園等刻板形象,而理解到,原來城市可以變成生活的實驗室,進行即興或節慶式的短期佔用。帶著創意想像,公有空間的屬性可以被改變,私人空間可以公共化,老街巷弄可以變成藝術展場,不同文化的飲食習慣可以形塑出多元文化的社區菜園,城市也可以成為糧食生

產的基地等等。這些手法讓我們看到,不僅公╱私的邊界可以挪移, 民眾也可以參與重新定義公共空間的形態。都市原來是我們的。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行動者讓我們看到,所謂的公共,原來真是一個爭議的場域,透過不同認同力量的召喚,空間的生產也可以是新的社會關係的生產。空間的即社會的。   透過書中觀點的指引,我們也得以重新檢視,台灣在社區營造、公共藝術,乃至藝術介入空間等政策,在實踐過程的問題。這些政策往往容易流於群眾動員,或者民眾被邀請參與公共空間的「美化」(意識形態的教化),而不是真正的參與公共空間的創造,因此,公民意識難以在過程中形成。   然此書最精彩的也在於讓我們看到,人的身體感官知覺和空間

生產重新被聯結起來。從土地意識、食物生產、都市生活、文化記憶、到身體勞動。它們說明,當我們不再便宜行事的以打倒強權作為廉價訴求,返身回到日常的實踐,從關注周遭大小事務,重建鄰里關係,參與公共空間的生產時,我們的存在感、身體感、土地感,便一起重返,回應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   誰的公共?從國家所定義的空間,到市民自主的公共生活空間生產,這一條漫漫長路,透過書中案例的啟發,讓我們也找到了市民社會真正的核心價值。 吳瑪□

我國營建業及其廢棄物創新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Spaces 共享 辦公室的問題,作者陳凱中 這樣論述:

依據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共排放591億噸溫室氣體,住宅溫室氣體排的放量為135億噸,約佔全球總排放量23%。營建產業物料使用量約佔全球物料使用量40%至50%,有鑑於此,世界各國已將該產業列為優先推動循環經濟轉型及產業減碳之對象。為邁向循環建築零排放、零廢棄之目標,可藉由建築物重新設計、能源與資源的循環利用等面向實踐。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及比較分析法,針對國內、國外營建廢棄物管理政策、法規、處理技術、營建產業減碳策略、循環建築案例進行研究,並透過營建業及相關產業鏈結之建立,作為精進我國營建廢棄物管理制度之參考依循。研究結果顯示,為降低營建業溫室氣體排放,可藉由使用再生能源、商業模式轉

型、獎勵及補助等策略,以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之目標。為推動營建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政策面藉由強化法規及管理制度、制定獎勵與補助措施,並搭配能源、資源整合,以訂定推動循環建築之發展目標。技術面透過建築資訊模型技術、材料護照、物聯網、廢棄物新興處理技術之研發等,以掌握建材資訊及提升資源使用效益。市場面推動政府優先採購二次物料、材料供需平台及產業鏈之建立,以促進建材循環利用,帶動營建產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另透過建築物優先使用二次物料、共享空間的規劃、導入搖籃到搖籃、可回復的建築設計、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理念等策略,有助於推動循環建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