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測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S 測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史考特.拉奧寫的 【全球咖啡教父權威著作套組】(共三冊):《咖啡沖煮的科學》+《咖啡烘豆的科學》+《咖啡教父史考特烘豆實作聖經》 和WilliamBolton的 機械電子學:機械和電氣工程中的電子控制系統(原書第6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違規照相地點 -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也說明:編號 路段 測照方向 行政區 取締項目 1 三民區中華二路 南向北 三民區 超速 2 三民區民族一路 北往南 三民區 超速 3 三民區九如一路 西往東 三民區 超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言文化 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科學系 蔡銘峰所指導 盧佳妤的 基於注意力機制語言模型之財務風險文章偵測與實體辨識 (2021),提出S 測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注意力機制模型、聯合訓練、實體辨識、自然語言處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蘇德仁所指導 劉彥良的 以紅藍光波長與光照度應用於非接觸式血氧飽和度之檢測 (2021),提出因為有 血氧濃度、非接觸式監控、紅光與藍光波長運算、血氧飽和度監測的重點而找出了 S 測速的解答。

最後網站互聯網速度測試:測試您的寬帶連接- nPerf.com則補充:測量值越高,連接的比特率越好。 瀏覽nPerf.com,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和Cookies使用政策以及我們的nPerf測試最終用戶許可協議 。 OK. 下載nPerf 測速軟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 測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咖啡教父權威著作套組】(共三冊):《咖啡沖煮的科學》+《咖啡烘豆的科學》+《咖啡教父史考特烘豆實作聖經》

為了解決S 測速的問題,作者史考特.拉奧 這樣論述:

咖啡教父史考特.拉奧最暢銷咖啡教科書系列! 全球咖啡迷引頸期盼、追捧必讀, 【沖煮科學+烘豆聖經】,最強超值組合!   ★《咖啡沖煮的科學》   在義式濃縮之外,還有更多令人著迷的沖煮技術,   手沖、法式濾壓壺、浸泡式濾杯、真空虹吸壺……   掌握四大原則,在家煮出香氣、層次與口感皆具的大師級咖啡!   研究咖啡到了一定程度後,最令人氣惱的,   莫過於煮出一杯近乎完美的理想咖啡之後,下次卻無法重現。   但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決定咖啡風味的因素很多;   咖啡磨粉後的顆粒大小、沖煮時的水溫高低、擾動程度、水粉比例等,   任何一點細微的差異,都將影響咖啡的香氣、層次與口

感。   儘管「杯杯不同」的獨特性,正是沖煮咖啡的樂趣所在,   但若能掌握一些科學原則,例如:萃取時的各項參數、選對器具,甚至觀察咖啡渣。   便能逐步修正各項變數,使咖啡更接近理想狀態。   史考特.拉奧以各種科學方式,   找出了最能滿足味蕾的理想咖啡四大沖煮原則:   ►水粉比例1:17   ►咖啡漿需達攝氏91~94度   ►沖煮強度1.25~1.30%   ►萃取率19~20%   最重要的是,你得來回不斷嘗試、多煮幾杯,   讓每次的沖煮成果都能穩定地落在上述範圍內。   後續就能以此為基礎,透過各種參數的微調,玩出屬於你的創意咖啡。   ★《咖啡烘豆的科學》     

 釋出咖啡醉人的香氣與口感,來自「烘豆技術」,   更決定了一杯咖啡的品質與風味!   想要烘焙出一鍋品質佳、口感多層次的咖啡豆,並不容易。   因此,如何調整、管控烘焙時的「S曲線」特別重要。   世界咖啡大師史考特.拉奧表示,   遵守「三大烘焙法則」,仔細構思入豆溫度、初始火力設定與氣流狀態等,   將有助決定烘焙S曲線的走向,使咖啡豆產生應有的反應與發展,   進而烘焙出風味最佳的豆子。   ►法則1,烘焙初期應提供適當熱能   烘焙初期能提供充足的熱能,是創造理想風味與適當咖啡豆發展的關鍵。   ►法則2,豆溫發展應始終保持緩速   烘豆師的目標,應是創造一個豆溫上升率不斷緩

慢、穩定下降的狀態。   ►法則3,一爆應在整體烘焙完成75~80%發生   如此一來,就不易讓咖啡豆的發展不完全,甚至使焙烤風味變得乏味。   世界級咖啡大師Scott Rao耗時六年代表作!   中文版狂賣近萬本的咖啡烘豆科學教科書!   ★《咖啡教父史考特烘豆實作聖經》   ►每次進貨的生豆大小、形狀、含水率都不一樣,怎麼處理?   ►烘焙曲線和參數如何設定?入豆與下豆溫度各是多少?何時應該降火避免失敗?   ►烘豆時如何調節,最有利熟豆風味發展?如何有效提高烘焙成果的穩定度?   烘豆,決定了一杯咖啡的品質與風味!   更臻完善的烘豆技術,最能確保每顆咖啡熟豆的品質一致!

  咖啡教父史考特.拉奧暨暢銷書《咖啡烘豆的科學》後,再次推出進階實作篇。   他潛心鑽研6年,實際操作、測試超過300種烘豆機(比前作多出3倍),   企圖提供一個「有效掌握咖啡烘豆發展」的系統概念,同時盡可能將瑕疵減至最低。   咖啡烘豆者若確實掌握此最佳實務的各項要領,再加上一點點的練習,就一定能成功。   史考特.拉奧說:   「此書是我的經驗結晶,希望在分享所學心得後,能對你們的烘豆技術有所助益。」   ►生豆處理:生豆的物理性質如何影響烘焙過程?尺寸、密度、含水率等又該怎麼看?   ►進階烘豆教學:重新校定鍋爐每分鐘轉數、氣流設定、瓦壓、調整燃燒器等。   ►參數設定:鍋次豆量

、入豆溫度、烘焙時間怎麼拿捏?   ►曲線判讀:看懂烘豆過程中的發展期比例(DTR)與豆溫上升率曲線(ROR)等。   ►樣本測試:包含熟豆的外觀色澤、重量逸失的判斷,以及烘豆完成後的杯測實作。   ►常見問答:數據曲線平滑、豆溫探針過粗、豆量差異過大、鍋間流程不一致怎麼辦?   讀完這本書,便能習得大師級的烘豆經驗結晶,   有效降低不良比、提升風味、穩定品質,在家烘出最優質的咖啡熟豆。 本書特色   ★《咖啡沖煮的科學》   ◎世界咖啡三大權威史考特.拉奧淬鍊26年菁華大作,全球咖啡迷追捧必讀的沖煮聖經。   ◎深入淺出地說明咖啡沖煮的科學機制與原理,並詳盡介紹各項實作方式。   

◎完整收錄多款大師級技法,在家煮出最接近理想的美味咖啡。   ★《咖啡烘豆的科學》   ◎世界咖啡三大權威史考特.拉奧「烘豆」代表作,國內外許多咖啡烘焙愛好者重要參考書。   ◎深入淺出,完整說明烘豆與生豆的科學機制、原理等。   ◎教你如何挑選烘豆機,以及與烘焙相關的程序(生豆儲藏、烘焙後的杯測與儲藏等)。   ★《咖啡教父史考特烘豆實作聖經》   ◎世界咖啡三大權威史考特.拉奧烘豆實戰大作,全球咖啡迷引頸期盼,最強烘豆聖經!   ◎拉奧親自操作300台烘焙機,完善各種烘豆機制與原理,教你讀懂關鍵數據、圖表與曲線。   ◎咖啡教父的大師級技法,有效降低不良比、提升風味、穩定品質,在家

烘出優質咖啡熟豆。 專業推薦   ★《咖啡烘豆的科學》   許寶霖/《尋豆師》系列作者、歐舍咖啡創辦人   專文推薦   -   吳則霖/2020世界最佳咖啡館 Simple Kaffa共同創辦人、2016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   林東源/GABEE.創辦人、首屆世界咖啡大師比賽台灣冠軍   陳志煌James/Fika Fika Cafe 創辦人、2013年北歐杯咖啡烘焙大賽雙料冠軍   劉邦禹/WCE世界咖啡杯測師大賽世界冠軍、WCE世界咖啡沖煮大賽臺灣冠軍   ★《咖啡沖煮的科學》+《咖啡教父史考特烘豆實作聖經》   2020年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

、咖啡講師/陳俞嘉Scott   專文推薦   -   吳則霖/2020年世界最佳咖啡館Simple Kaffa共同創辦人、2016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   林東源/GABEE.創辦人、首屆世界咖啡大師比賽臺灣冠軍   劉邦禹/WCE世界咖啡杯測師大賽世界冠軍、WCE世界咖啡沖煮大賽臺灣冠軍   韓懷宗/《咖啡學》系列作者

S 測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蝦皮購買商品:https://shopee.tw/product/6093994/5385051476?smtt=0.6095301-1617947528.4 #蝦皮購物
#搶先訂閱 #小萊姆Life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i8vrZ5S8ibF_CNHviPyFw
#以下連結可以加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mDO7Hprtxp7egQIIgqvMw/join
更多萊越野: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uhEkpkcoBJTwm3A-pLDmx4U7nHVeJfB
更多自拍影片: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uhEkpkcoBKPHIwFeGhceMMvpuSlBky5
小萊姆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venChungZx10R/?ref=bookmarks
IG:https://www.instagram.com/small.lyme/
#這是一個關於機車的頻道
淺談教學!新車抱抱!改裝資訊!騎車觀念
喜歡我的影片記得按訂閱+鈴鐺
小萊姆FB粉絲專頁按讚+搶先看
趕快分享我的頻道出去吧

基於注意力機制語言模型之財務風險文章偵測與實體辨識

為了解決S 測速的問題,作者盧佳妤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注意力機制模型偵測財務文章之風險事件及抽取潛在金融犯罪名單,建構自動化模型以降低人力標記成本及提升預測速度。我們分析不同模型架構及訓練方法之優缺點,並比較傳統神經網路方法與 Transformer Based 模型的差異。模型架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判斷目標文章是否包含金融風險事件,而第二階段則在這些文章中抽取高危險的名單。我們提出聯合訓練方法同時訓練兩階段的模型,透過實驗證明可在不損失正確性的情況提升訓練及預測速度,並得以提升模型穩定性。我們亦針對注意力機制模型內部的 Attention Weight 做視覺化分析,顯示模型能在不提供標注的情況自動關注金融風險詞彙。另外我們針對缺

乏風險人名標記的訓練資料之情況,利用以上 Attention Weight 分析設計特殊的規則,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提升。最後我們額外在一個 Wikipedia 上的英文資料集做測試,說明此研究結果亦可應用於不同領域及不同語言的任務。

機械電子學:機械和電氣工程中的電子控制系統(原書第6版)

為了解決S 測速的問題,作者WilliamBolton 這樣論述:

機械電子學是電子工程、機械工程、控制和電腦工程的集成,它處在無數設備、過程和技術的核心。沒有它,將無法想像現代的生活。從自動對焦照相機,到汽車發動機管理系統,從達到新技術發展水準的機器人,到普通的洗衣機,機械電子都參與其中。本書對機械電子學領域做了清晰和全面的介紹。通過實踐和應用,有助於您獲得所需的綜合能力來理解和設計機電一體化系統。它同樣也深入闡述機械電子學的原理,為形成一種真正的跨學科和綜合化的工程方法提供一個思維框架。 威廉·博爾頓(William Bolton)曾擔任英國商業與技術委員會(BTEC)繼續教育的顧問以及研發和監控的負責人,他編著了多部成功的工程教科書,

包括《Mechatronics》《Engineering Science》《Higher Engineering Science》《Mechanical Science》《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等,被國外各大學廣泛採用,獲得了很好的反響。 出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機械電子學導論1 1.1 什麼是機械電子學1 1.1.1 機電一體化系統實例1 1.1.2 嵌入式系統2 1.2 設計流程2 1.2.1 傳統的機械電子學設計3 1.3 系統4 1.3.1 系統建模4 1.3.2 連接系統5 1.4 測量系

統5 1.5 控制系統6 1.5.1 回饋6 1.5.2 開環與閉環系統7 1.5.3 閉環系統的基本要素8 1.5.4 類比和數位控制系統11 1.5.5 順序控制器14 1.6 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15 1.7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例子16 1.7.1 數碼相機與自動對焦16 1.7.2 發動機管理系統17 1.7.3 MEMS和汽車安全氣囊18 本章小結18 習題19 第二部分 感測器與信號調理 第2章 感測器和變送器21 2.1 感測器和變送器簡介21 2.1.1 智慧感測器21 2.2 性能術語22 2.2.1 靜態和動態特性24 2.3 位移、位置和接近25 2.3.1 電位器感測器2

5 2.3.2 應變片26 2.3.3 電容元件27 2.3.4 差動變壓器29 2.3.5 渦流式接近感測器30 2.3.6 電感式接近開關30 2.3.7 光學編碼器30 2.3.8 氣動感測器32 2.3.9 接近開關32 2.3.10 霍爾效應感測器33 2.4 速度和運動34 2.4.1 增量式編碼器34 2.4.2 測速發電機34 2.4.3 熱釋電感測器35 2.5 力36 2.5.1 應變式稱重感測器36 2.6 流體壓力36 2.6.1 壓電感測器38 2.6.2 觸覺感測器39 2.7 液體流動39 2.7.1 孔板39 2.7.2 渦輪流量計40 2.8 液位40 2.8

.1 浮塊40 2.8.2 壓差40 2.9 溫度40 2.9.1 雙金屬片41 2.9.2 電阻溫度檢測器41 2.9.3 熱敏電阻41 2.9.4 熱敏二極體和電晶體42 2.9.5 熱電偶42 2.10 光敏感測器44 2.11 感測器的選擇45 2.12 通過開關輸入資料45 2.12.1 消抖46 2.12.2 鍵盤47 本章小結47 習題47 第3章 信號調理50 3.1 信號調理簡介50 3.1.1 信號調理流程50 3.2 運算放大器51 3.2.1 反相放大器51 3.2.2 同相放大器52 3.2.3 加法放大器52 3.2.4 積分和微分放大器53 3.2.5 差分放大器

54 3.2.6 對數放大器56 3.2.7 比較器57 3.2.8 實際放大器58 3.3 保護59 3.4 濾波60 3.5 惠斯通電橋61 3.5.1 溫度補償62 3.5.2 熱電偶補償64 3.6 脈衝調製64 3.7 與信號相關的問題65 3.7.1 接地65 3.7.2 電磁干擾66 3.8 功率輸送67 本章小結67 習題68 第4章 數位信號69 4.1 數位信號簡介69 4.1.1 二進位數字69 4.2 類比信號和數位信號69 4.2.1 採樣定理71 4.2.2 數模轉換71 4.3 數模轉換器和模數轉換器71 4.3.1 DAC71 4.3.2 ADC73 4.3.3

採樣和保持放大器76 4.4 多工器77 4.4.1 數位多工器77 4.4.2 時分多工78 4.5 資料獲取78 4.5.1 資料精度79 4.5.2 錯誤檢測的同位方法79 4.6 數位信號處理80 本章小結81 習題81 第5章 數位邏輯82 5.1 數位邏輯簡介82 5.2 邏輯門82 5.2.1 AND門82 5.2.2 OR門83 5.2.3 NOT門84 5.2.4 NAND門84 5.2.5 NOR門85 5.2.6 XOR門85 5.2.7 邏輯門的組合86 5.2.8 邏輯系列與積體電路87 5.3 邏輯門的應用88 5.3.1 校驗位元發生器88 5.3.2 數字比較

器88 5.3.3 編碼器89 5.3.4 解碼器89 5.4 時序邏輯93 5.4.1 觸發器93 5.4.2 同步系統94 5.4.3 JK觸發器95 5.4.4 D觸發器96 5.4.5 寄存器97 5.4.6 555計時器97 本章小結98 習題98 第6章 資料顯示系統100 6.1 顯示方式100 6.1.1 負載效應100 6.2 資料顯示元件101 6.2.1 類比儀錶和數位儀錶101 6.2.2 類比圖記錄儀101 6.2.3 陰極射線示波器101 6.2.4 視覺顯示單元102 6.2.5 印表機103 6.3 磁記錄104 6.3.1 磁記錄碼105 6.3.2 磁片10

7 6.4 光學記錄107 6.5 顯示器108 6.5.1 發光二極體109 6.5.2 液晶顯示器110 6.6 資料獲取系統111 6.6.1 電腦與插件板111 6.6.2 資料記錄器113 6.7 測量系統114 6.7.1 用於檢測提起重量的稱重感測器114 6.7.2 溫度警報系統115 6.7.3 滑輪的角位置115 6.7.4 溫度測量的二進位輸出116 6.8 測試和校準116 6.8.1 校準117 本章小結118 習題118 第三部分 驅動 第7章 氣動與液壓驅動系統121 7.1 驅動系統121 7.2 氣動與液壓系統121 7.2.1 液壓系統121 7.2.2 氣

動系統123 7.2.3 閥124 7.3 方向控制閥124 7.3.1 閥的符號125 7.3.2 先導閥126 7.3.3 單向閥127 7.4 壓力控制閥127 7.5 缸體128 7.5.1 缸的順序控制130 7.6 伺服和比例控制閥132 7.7 程序控制閥132 7.7.1 閥體和閥芯133 7.7.2 控制閥的尺寸計算135 7.7.3 流體控制系統舉例135 7.8 旋轉驅動器136 本章小結136 習題137 第8章 機械驅動系統139 8.1 機械系統139 8.2 運動類型139 8.2.1 自由度和約束140 8.2.2 負載141 8.3 運動鏈141 8.3.1

四杆鏈141 8.3.2 滑塊曲柄機構142 8.4 凸輪143 8.5 齒輪145 8.5.1 齒輪系146 8.5.2 轉動和平動的轉換147 8.6 棘輪和棘爪147 8.7 帶傳動和鏈傳動147 8.7.1 帶的類型148 8.7.2 鏈傳動149 8.8 軸承149 8.8.1 徑向滑動軸承149 8.8.2 球軸承和滾柱軸承150 8.8.3 軸承的選擇151 本章小結151 習題151 第9章 電氣驅動系統153 9.1 電氣系統153 9.2 機械開關153 9.2.1 繼電器153 9.3 固態開關154 9.3.1 二極體155 9.3.2 晶閘管和三端雙向可控矽元件155

9.3.3 雙極型電晶體157 9.3.4 MOSFET159 9.4 螺線管159 9.5 直流電動機160 9.5.1 有刷直流電動機161 9.5.2 含勵磁線圈的有刷直流電動機162 9.5.3 有刷直流電動機的控制163 9.5.4 無刷永磁直流電動機165 9.6 交流電動機167 9.7 步進電動機168 9.7.1 步進電動機技術參數169 9.7.2 步進電動機控制170 9.7.3 步進電動機的選擇172 9.8 電動機選擇173 9.8.1 慣量匹配173 9.8.2 轉矩要求174 9.8.3 功率要求175 本章小結175 習題176 第四部分 微處理器系統 第10

章 微處理器和微控制器177 10.1 控制177 10.2 微處理器系統177 10.2.1 匯流排177 10.2.2 微處理器179 10.2.3 記憶體181 10.2.4 輸入/輸出183 10.2.5 系統示例184 10.3 微控制器186 10.3.1 摩托羅拉M68HC11187 10.3.2 Intel 8051191 10.3.3 Microchip微控制器193 10.3.4 Atmel AVR微控制器和Arduino198 10.3.5 選擇微控制器200 10.4 應用200 10.4.1 溫度測量系統201 10.4.2 家用洗衣機201 10.5 程式設計202

10.5.1 偽代碼202 本章小結203 習題204 第11章 組合語言205 11.1 語言205 11.2 指令集205 11.2.1 定址208 11.2.2 資料移動209 11.3 組合語言程式210 11.3.1 組合語言程式的範例211 11.4 副程式215 11.4.1 延時副程式215 11.5 查閱資料表217 11.5.1 步進電動機的控制延時218 11.6 嵌入式系統220 11.6.1 嵌入式程式220 本章小結222 習題223 第12章 C語言224 12.1 為什麼選擇C語言224 12.2 程式結構224 12.2.1 主要特徵224 12.2.2 一

個C程式的示例228 12.3 分支和迴圈228 12.4 陣列231 12.5 指針232 12.5.1 指針的算數運算232 12.5.2 指標和陣列233 12.6 程式開發233 12.6.1 標頭檔233 12.7 程式的示例234 12.7.1 電動機的起動與停止234 12.7.2 讀ADC通道234 12.8 Arduino程式設計235 本章小結238 習題238 第13章 輸入/輸出系統240 13.1 介面240 13.2 輸入/輸出定址240 13.2.1 輸入/輸出寄存器241 13.3 介面要求242 13.3.1 緩衝器243 13.3.2 握手243 13.3.

3 輪詢和中斷244 13.3.4 序列介面247 13.4 外設介面適配器247 13.4.1 PIA初始化249 13.4.2 通過PIA連接中斷信號250 13.4.3 與PIA介面的例子251 13.5 串列通信介面251 13.5.1 微處理器的序列介面253 13.6 介面的示例254 13.6.1 通過解碼器控制七段數碼管254 13.6.2 類比介面256 本章小結257 習題257 第14章 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258 14.1 簡介258 14.2 PLC基本結構258 14.2.1 輸入/輸出258 14.2.2 輸入程式260 14.2.3 PLC的形式260 14.3

輸入/輸出處理261 14.3.1 持續更新261 14.3.2 大規模輸入/輸出複製261 14.3.3 輸入/輸出位址261 14.4 梯形圖程式設計261 14.4.1 邏輯函數263 14.5 指令清單264 14.5.1 指令清單和邏輯函數265 14.5.2 指令清單和分支程式265 14.6 自鎖和內部繼電器266 14.6.1 內部繼電器266 14.7 順序控制268 14.8 計時器與計數器269 14.8.1 計時器269 14.8.2 計數器270 14.9 移位暫存器271 14.10 主控指令和跳轉指令控制272 14.10.1 跳轉273 14.11 資料處理2

73 14.11.1 資料移動274 14.11.2 資料比較274 14.11.3 算數運算274 14.11.4 代碼轉換275 14.12 模擬輸入/輸出275 本章小結276 習題276 第15章 通信系統279 15.1 數位通信279 15.2 集中式、分層式與分散式控制279 15.2.1 並行與串列資料傳輸280 15.2.2 串列資料通信方式280 15.3 網路281 15.3.1 網路存取控制282 15.3.2 寬頻與基帶282 15.4 協議282 15.5 開放系統互相連線通信模型283 15.5.1 網路標準284 15.6 串列通信介面285 15.6.1 RS

-232285 15.6.2 20mA電流環287 15.6.3 I2C匯流排287 15.6.4 CAN匯流排288 15.6.5 USB289 15.6.6 相線290 15.7 並行通信介面290 15.7.1 其他匯流排292 15.8 無線協議293 本章小結293 習題294 第16章 故障檢測295 16.1 故障檢測技術295 16.2 看門狗計時器296 16.3 同位與誤碼檢測296 16.4 常見的硬體故障298 16.4.1 感測器298 16.4.2 開關和繼電器298 16.4.3 電動機298 16.4.4 液壓和氣動系統298 16.5 微處理器系統298 16

.5.1 故障檢測技術299 16.5.2 系統故障定位方法301 16.5.3 自測試系統301 16.6 模擬和模擬301 16.6.1 模擬302 16.7 PLC系統302 16.7.1 程式測試302 16.7.2 輸入/輸出測試303 16.7.3 PLC作為系統的監視器303 本章小結304 習題305 第五部分 系統模型 第17章 基本系統模型307 17.1 數學模型307 17.2 機械系統模組308 17.2.1 轉動系統309 17.2.2 構建一個機械系統310 17.3 電氣系統模組313 17.3.1 構建電氣系統模型314 17.3.2 電氣和機械系統的比較31

6 17.4 流體系統模組316 17.4.1 構建流體系統模型319 17.5 熱力系統模組322 17.5.1 構建熱系統模型323 本章小結324 習題324 第18章 工程系統模型327 18.1 工程系統327 18.2 轉動-平動系統327 18.3 機電一體化系統328 18.3.1 電位器328 18.3.2 直流電動機328 18.4 線性度330 18.5 液壓機械系統332 本章小結334 習題334 第19章 系統的動態回應335 19.1 動態系統建模335 19.1.1 微分方程335 19.2 術語335 19.2.1 自然回應與受迫回應335 19.2.2 瞬態

與穩態回應336 19.2.3 輸入的形式336 19.3 一階系統337 19.3.1 自然回應337 19.3.2 受迫輸入回應338 19.3.3 一階系統的例子339 19.3.4 時間常量340 19.4 二階系統341 19.4.1 自然回應342 19.4.2 有受迫輸入時的回應344 19.4.3 二階系統的例子345 19.5 二階系統的性能指標346 19.6 系統辨識348 本章小結348 習題349 第20章 系統傳遞函數352 20.1 傳遞函數352 20.1.1 拉普拉斯變換353 20.2 一階系統354 20.2.1 具有階躍輸入的一階系統354 20.2.2

一階系統的例子354 20.3 二階系統356 20.3.1 具有階躍輸入的二階系統356 20.3.2 二階系統的例子357 20.4 串聯的系統357 20.4.1 串聯系統的例子357 20.5 帶回饋環的系統358 20.5.1 負反饋系統的例子358 20.6 極點位置對瞬態回應的影響359 20.6.1 s平面360 20.6.2 校正360 本章小結361 習題361 第21章 頻率回應363 21.1 正弦輸入363 21.1.1 系統對正弦輸入的回應363 21.2 相量363 21.2.1 相量方程364 21.3 頻率回應365 21.3.1 一階系統的頻率回應365

21.3.2 二階系統的頻率回應367 21.4 伯德圖367 21.4.1 G(s)=K的伯德圖367 21.4.2 G(s)=1/s的伯德圖368 21.4.3 一階系統的伯德圖368 21.4.4 二階系統的伯德圖369 21.4.5 建立伯德圖369 21.4.6 系統辨識372 21.5 性能指標374 21.6 穩定性374 本章小結375 習題375 第22章 閉環控制系統377 22.1 連續與離散控制過程377 22.1.1 開環與閉環控制系統377 22.2 術語378 22.2.1 滯後378 22.2.2 穩態誤差378 22.2.3 控制模式379 22.3 兩步控制

模式380 22.4 比例模式381 22.4.1 電子比例控制器381 22.4.2 系統回應382 22.5 微分控制382 22.5.1 比例微分(PD)控制383 22.6 積分控制383 22.6.1 比例積分(PI)控制384 22.7 PID控制器385 22.7.1 運算放大器PID電路385 22.8 數字控制器386 22.8.1 控制模式的實現386 22.8.2 採樣速率387 22.8.3 電腦控制系統387 22.9 控制系統性能387 22.10 控制器校正388 22.10.1 階躍回應法388 22.10.2 臨界比例度法389 22.11 速度控制389 2

2.12 自我調整控制390 22.12.1 變增益控制391 22.12.2 自校正391 22.12.3 模型參考自我調整系統392 本章小結392 習題392 第23章 人工智慧394 23.1 什麼是人工智慧394 23.1.1 自我調控394 23.2 感知和識別394 23.2.1 識別394 23.2.2 神經網路395 23.3 推理395 譯者序本書是WilliamBolton先生編寫的機械電子學國際通用教材,內容涵蓋感測器與信號調理、數位信號、數位邏輯、資料顯示系統、氣動和液壓驅動系統、機械驅動系統、電氣驅動系統、微處理器、組合語言、C語言、輸入/輸出系

統、PLC、通信系統、故障檢測、系統模型、系統的動態回應、系統傳遞函數、頻率回應、閉環控制系統、人工智慧、機電系統設計案例等,是一本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教材。該教材理論講解深入淺出,體系結構完整,機械電子結合充分,習題豐富,一直被國外各大學採用,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 通過翻譯引進該教材,可借鑒國外機械電子教學的先進經驗,有利於推動國內大學機械電子課程教學與國外大學的接軌,進而推動我國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的國際化建設。 本書不僅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的機械、電氣、控制工程等工科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還可作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書第3~5、9~12、14、16~19、21、23、24

章和索引由付莊翻譯,第1章由付莊、管恩廣翻譯,第2章由付莊、蔡雄風翻譯,第6章由宋陽翻譯,第7章由鄭望望翻譯,第8章由鄧文昊翻譯,第13章由錢歡翻譯,第15章由翟嘉心翻譯,第20章由湯智誠翻譯,第22章由劉基昊翻譯。附錄A由周航飛翻譯,附錄B、C由楊凇翻譯,附錄D、F由劉文紅翻譯,附錄E由薛美風翻譯,附錄G由魏振紅翻譯。 第2、4、7、10、11、13、20章和附錄由付莊初校,第3章由魏振紅初校,第5章由盛致愉初校,第6章由鄧文昊初校,第9章由俞港初校,第17章由周航飛初校,第1、16、18、21、23章由管恩廣初校,第8、19章由詹世濤初校,第22章由曹峰初校,第12章由李爽初校,第24章由

鄭望望初校。付莊進行了全書的總審校,編寫了原書的勘誤表,並修正了書中的錯誤和疏漏之處。 本書的翻譯還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研究生公共基礎課建設項目的支持和許多老師、同學的幫助,並參考了相關的資料,在此對這些資料的作者以及相關的老師和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譯者水準有限,本書錯譯漏譯等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譯者2018年2月

以紅藍光波長與光照度應用於非接觸式血氧飽和度之檢測

為了解決S 測速的問題,作者劉彥良 這樣論述: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迄 2022 年 4 月,全球因染疫而死亡的人數超過 600萬人。感染者可能會導致肺部發炎,降低血氧濃度,當血氧濃度降低時,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危害生命安全。隨著病情不斷升溫,為了不與他人接觸共同設備,因此使用非接觸式機器來協助患者在家中,能夠隨時監控自己本身的血氧數值。 本論文是以南部某大學教職員、學生為研究數據,透過一般網路攝影機,利用人臉套件截取額頭區塊,接著進行紅、藍光波形的影像訊號處理,透過光波反射原理,運算其標準差與均值,套入公式計算出血氧飽和度,最後並監測光照度對其實驗數值影響。 本研究實驗結果與台灣中央標準局所認證的血氧機進行比對,其實驗結果僅有 0

至 2%的誤差,優於其它文獻的 3 至 5%誤差率。在量測速度方面,使用與其它文獻相似設備的情況下,測量時間僅需 10 秒鐘,優於其它文獻約一分鐘的時間,因此透過此研究不僅能夠節省大量的器材經費,還可助於需要居家檢測的人,提供方便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