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icon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灣大學 生化科學研究所 呂勝春所指導 楊馥嘉的 蛋白激酶SIK2的調控及其功能之研究 (2012),提出Rubicon 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SIK2、乙醯化、自噬、p300/CBP、HDAC6、TDP-4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ubicon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蛋白激酶SIK2的調控及其功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Rubicon ptt的問題,作者楊馥嘉 這樣論述:

SIK2是屬於AMPK家族的絲胺酸/蘇胺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過去的研究顯示,SIK2在脂肪細胞分化過程中具有調控早期胰島素訊息傳遞的功能,並可透過CREB調節反應賀爾蒙或營養狀態的基因表現。然而,SIK2活性的調控機制尚待研究釐清。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當SIK2在第53位置的賴胺酸(Lys53)被p300/CBP乙醯化,會導致SIK2激酶活性受到抑制;而HDAC6可將SIK2的Lys53去乙醯化,並恢復其活性。此外,過量表現以麩醯胺酸取代Lys53(K53Q)的乙醯化擬態突變型(acetylation-mimetic mutant),

會造成SIK2聚集在自噬體(autophagosome)內;反之,以精胺酸取代Lys53(K53R)的抗乙醯化突變型(non-acetylatable mutant)則不會造成此現象。再者,我觀察到SIK2基因剔除(knockdown)會癱瘓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更證實了SIK2及其活性為清除TDP-43Δ包涵體(inclusion body)所必需。值得注意的是在MG132處理的細胞中,內生(endogenous)SIK2聚集在自噬體內,且伴隨著SIK2乙醯化的上升;然而,同樣的現象並沒有發生在無血清培養的細胞中(serum-starved cells)。此結果說明蛋白酶體功能障礙(prot

easome dysfunction)可能引發SIK2的乙醯化,並藉此清除隨之而生的蛋白質堆積。另一方面,我發現內質網蛋白質降解路徑的受質(ERAD substrate)由內質網到細胞質的逆向轉傳(retrotranslocation),依然需要SIK2的激酶活性才能完成。不只SIK2,另一個SIK蛋白家族成員SIK3也同樣可被CBP和HDAC6所控制的乙醯化修飾。除了SIK家族的激酶,我更進一步地觀察到MARK1的活性如同SIK2一般,受控於由CBP和HDAC6所調節的乙醯化修飾。此現象暗示著MARK1在神經退化疾病中可能也受到類似的機制所調控。總結上述,本研究證明SIK2為調控內質網蛋白質

降解路徑和自噬作用的關鍵因子,並可透過激酶與去乙醯酶(deacetylase)的交互作用共同調節細胞內蛋白質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