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PE QPF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在職專班 吳瑞賢所指導 林昱汶的 物理性即時修正運用於洪水預警之成效分析 (2021),提出QPE QPF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文模式、WASH123D、洪水預警、雷達雨量、即時校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大氣科學研究所 李清勝、陳柏孚所指導 張佳棟的 應用深度學習發展山區水文敏感區之雷達QPE方法 (2020),提出因為有 山區水文敏感區、定量降雨估計、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QPE QPF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QPE QPF,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物理性即時修正運用於洪水預警之成效分析

為了解決QPE QPF的問題,作者林昱汶 這樣論述:

台灣由於山勢陡峻以及颱風降雨雨勢急促,時常引發水災、山崩、土石流等嚴重災害,造成無數生命及財產的損失。而工程上的防洪方式則受到許多限制,因此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有效的災害預警,及時的掌握豪雨及颱風動態,以期能達到及早防汛,降低災害的效果。本研究首先研究定量降水預報(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QPF)之適用性,以鳳山溪流域為研究範圍,選取於2019~2020年間發生之7場降雨類型為春雨、梅雨及颱風之降雨事件,分析於有效降雨期間與實際降雨量之相關性。結果表示,QPF降雨資料對於洪水發生時序掌握度頗佳,使用於洪水預報為可行。並驗證模式之率定曲線與水

利署公告之率定曲線使用於RT即時校正(Real-Time Correction,RT)模式之適用性,結果顯示,於有效降雨延時,使用模式率定曲線模擬出之水位與測站水位之最低相關度為0.860,水利署公告率定曲線最低相關度為0.867,差異不大。此外評估RT系統使用於洪水預警系統之成效,發現經使用RT系統即時校正後,預估水位達到預警水位及水位退去能力為佳。

應用深度學習發展山區水文敏感區之雷達QPE方法

為了解決QPE QPF的問題,作者張佳棟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卷積神經網路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萃取雷達CFAD(Contoured frequency by altitude diagram)中對流垂直結構之特徵,建立該特徵和降雨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並強調時雨量大於10 mm(大雨)之降雨估計準確度。主要目的係利用深度學習演算法能由複雜的多維度、多變數資料、自動分析資料中重要特徵的優點,並結合CFAD中、高層回波資訊,克服傳統定量降雨估計(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技術在山區、最低可用仰角受地形遮蔽或偏高的問題。模型訓練過程中,嘗試

在輸出雨量值前,加入ReLU整流函數、量化大氣濕度;並針對降雨資料呈現不均勻分布的問題,為大雨事件加入權重、以平衡資料比例。此外,在模型損失函數加入「20 mm以上之降雨分類」,以提高模型對大雨的掌握能力。結果顯示,針對山區的大雨事件,CNN模型估計之時雨量的均方根誤差為10.15 mm,較Z-R關係式(Z=〖32.5R〗^1.65)者小0.93 mm;此CNN模型在30~40 mm大雨區間與Z-R關係式相比有最大進步幅度。針對獨立個案瑪利亞颱風(2018)的分析結果顯示,CNN模型在大屯山區域之降雨估計十分準確;而針對平等測站所觀測到的數個降雨峰值(30~35 mm),CNN模型皆能夠合理掌

握,誤差不超過10 mm;Z-R關係式則有較大誤差。整體而言,在山區、CNN模型和Z-R關係式對於小雨事件皆有不錯掌握能力,當雨量較大時,則CNN模型有較好的表現。然而,隨著雨量門檻值的增加,二者皆有低估降雨之情形,不過在時雨量小於40 mm 時,CNN模型的估計值仍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意即CNN模型能有效利用對流特徵與降雨間的關係,改善山區QPE技術;但對於極端降雨(≥40 mm)事件的估計,CNN模型則尚有改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