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登入 卡 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Mac 登入 卡 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克.米利安寫的 賈伯斯的信件匣:自傳沒說到的事,就在他的E-mail裡 和傑夫.戴維森的 不再拖拖拉拉:60個訣竅,活用一個,你就開始翻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魏忠必所指導 羅翎雁的 藍芽技術應用於家庭自動化監控與自動通報系統之研究 (2008),提出Mac 登入 卡 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線感測網路、自動通報系統、藍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c 登入 卡 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賈伯斯的信件匣:自傳沒說到的事,就在他的E-mail裡

為了解決Mac 登入 卡 住的問題,作者馬克.米利安 這樣論述:

  削去蘋果的外皮  賈伯斯不想說、授權自傳沒有寫  進入賈伯斯的信件匣  取得完整認識賈伯斯的最後一片拼圖   賈伯斯的話常被視為上帝的福音,這次收錄的是獨家邪惡版本。   「因為我的電郵地址是公開的,所以收到信的頻率——你知道的,只要隨便有個愛荷華州的傢伙去上廁所,我大概就會收到一封信。」——賈伯斯。   有誰能像他一樣——  如何併購掉一間小企業,還讓對方俯首稱臣。  他回信:「說真的,我不認為你們有任何成功的機會。」   有誰能像他一樣——  就算你是愛用者,只要觀念錯誤,他照樣教訓無誤。  他回信:「不滿就去用別家的產品沒關係。」   有誰能像他一樣——  面對比爾.蓋茲的全球事業,

只用淡淡一句話就帶過。  他回信:「我認為蘋果比微軟先進了不知多少光年。」   有誰能像他一樣——  用兩句話就堵住了嫌蘋果產品太貴的消費者。  他回信:「我不知要如何做出一台五百美金以下的電腦,又同時確保它不是垃圾。」   最強的管理學不在會議室裡的簡報,  不在茶水間裡的閒聊,  也不在走廊上招手過來講一句兩句的叮嚀中。  最強的管理學,就在老闆寫的每一封信裡!   雖然賈伯斯一直都不是個友善的人,但他大多時候都是正確的。  他就像是,一台擅長製造關注力的大型機器。 作者簡介 馬克.米利安(Mark Milian)   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CNN

)負責消費科技新聞,《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前任員工。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以及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曾擔任大學英文兼任講師,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短篇小說集《溢出》,翻譯作品《海盜村》。 台灣版序言:我用電子郵件拼出賈伯斯永遠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讓讀者理解這太快消逝的產品:賈伯斯原版序:轉寄--賈伯斯的信為何如此迷人?如何能讓賈伯斯回信? 第一章:上一頁--重返蘋果之前私生女和Apple Lisa從1985年開始的「親愛的史帝夫」從賈伯斯的信看他的思考與遠見Ipod前身「牛頓」竟是大噩運到底該不該終止賠錢計

畫?從失敗的主因找到致勝點 第二章:已讀回條--賈伯斯:是的,我都會看。賈伯斯真的會親自讀信嗎?賈伯斯的信創造出的神話他只是個有情緒的普通人 第三章:新信件--報告艦長,我們的船頂漏水了…爾虞我詐的防洩密機制與3C部落客的愛恨情仇始終如一的強硬性格顧客抱怨成就iCloud想知道iPhone有什麼新功能?問賈伯斯!具有解決使用者憂慮感受的回信 第四章:附件--從否定、聆聽到改變的賈伯斯三部曲唯一能吸引賈伯斯回長信的方法四兩撥千斤的回信藝術賈伯斯的否定、聆聽、改變三部曲 第五章:重新導向--賈伯斯併購小公司的魔術秀聲東擊西的誤導式發言恐怖的殲滅小公司魔術秀賈伯斯每天都查看和蘋果有關的謠言蘋果信徒的

哀鳴:關於後PC時代的預言 第六章:信件傳送失敗--深夜電郵大戰類政治操作的形象掌控深夜電郵大戰來自一位新聞系學生的抱怨去他的Google Android!賈伯斯式的客服電郵「我們已經掌握一切」是什麼意思? 第七章:客服單位--顧客不一定是對的?CEO成為客訴的直接窗口工程師上身 第八章:輸入已接收--用好點子贏得辯論最勇猛的完美主義份子「最好的點子必須贏得辯論。」 第九章:離線--目睹他在我們面前慢慢消失將慢慢消失的自己放在大眾面前讓全世界都歷經從哀傷到復原的五階段 終章:簽名檔--要做出「好得令人發瘋」的東西把東西做到「好得令人發瘋」的信念 台灣版序言 我用電子郵件,拼出賈伯斯   對我

而言,賈伯斯簡直不像真實存在的人。當然,在科技界中,他是我們熟悉的蘋果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時任總監。然而,賈伯斯仍是一般個人難以真實交會的遙遠人物。他幾乎不願接受任何記者的正式採訪,也不參加其他公司總監定期出席的會議。   就連他的生活——甚至是他的死亡——都充滿了神祕氣息(即便從未見過他,許多科技界人士還是習慣以非正式的「史帝夫」稱呼他)。許多年輕的網路創業人士都想學習他的行事風格,但也幾乎都沒有親眼見過他。無論在公開或私人場合,大家總習慣崇拜、讚美他,除了那些不停詆毀他的敵手。確實,蘋果已經成長為一個國際大公司了,但整間公司都這樣被一個如此迷人的角色所感染,仍是很少見的。   這也是為什麼

人們總想藉由各種方法與他聯絡。而這一切最後都匯集到他的電郵收件匣裡。   許多人的電郵住址和電話都是公開資訊,只要你認真找就一定找得到,不過賈伯斯的聯絡資訊之所以到處流通,主要仍因為他是名人,此外最令人驚訝的是——有時候他還真的會回信。換句話說,是他觸發了這一切。   如此廣泛的現象加上大量的回信報告,促使我也寄了一封信到[email protected]。由於他的團隊從未允許我正式採訪他,所以我想這是——或許真的是——我最好的機會。但總之最後還是沒有結果。   永遠是舞台上的表演者   身為一位從《洛杉磯時報》來到CNN電視台的記者,我曾訪問過上百位企業總裁、名人和其他文化界領袖,但就是獨缺賈伯

斯。我最接近他的一次是在加州庫比蒂諾的蘋果公司總部,當他發表完一個新系列的筆記型電腦時,我擠在所有記者群中試圖讓他回答我的問題。   正如同一些被欽點的幸運記者,我也曾看過賈伯斯在幾個蘋果的重要場合致詞,而新型的iPad、iPod和iCloud也就這樣在他的主持下相繼推出。在我報導科技新聞的這段期間,聽過最大的一次嘆息聲大概是在2009年的夏天,當時賈伯斯請病假,於是上場發表iPhone 3GS的是行銷部長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接著,我在科技圈聽過時間最長的掌聲出現在兩年後,也是在同一個講台上,當時賈伯斯雖然仍在病中,但還是堅持上台發表一個新軟體。   要是聽說台灣有人在聽

到賈伯斯堅持上台發表產品時也報以掌聲,我絕對不會感到驚訝。我知道賈伯斯連在越南也有許多崇拜者,我也要感謝在那裡閱讀此書的人。雖然距離賈伯斯施展魔術的蘋果總公司有七千英里遠,但這本書中由賈伯斯寄給崇拜者的信件確實流露出真誠與毅力,相信台灣的讀者也能從中得到一些珍貴的啟發。   我就住在加州帕洛奧圖北方三十五英里處,帕羅奧圖是賈伯斯和他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們在他死後前往致敬之處。當賈伯斯還活著時,我曾聽說他在矽谷一帶散步,那些街道也是我曾和訪問對象碰面的地方。我也聽說過他偶爾會到舊金山——也就是我居住的城市——只為了造訪那些我也去過的印度菜或披薩餐館,不過我們從未相遇。他永遠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而

我一直只是位觀眾。   讓讀者理解這太快消逝的產品:賈伯斯   賈伯斯的際遇在我報導科技新聞的過程中急速竄起,若依時程來算,那應該是他人生的「第三幕」 。在這一幕當中,他親手重建了蘋果公司,並讓它如火箭追隨他而升到了外太空。不過,就在2011年10月5日,賈伯斯在和癌症的長期抗戰中,仍不幸敗給了死神。當時的我正在為這本書收尾,不過從我報導的故事中,我仍然瞭解了賈伯斯的人生和事業,他的失敗和無數的成功,當然還有他的哲學思維與信念。   賈伯斯一直都不是個友善的人,但他大多時候都是正確的。他總是又奮戰、又哀求、又大叫,只為了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而且還多次因此改變了世界。只是,這一切我們似乎都無法從

賈伯斯同事的訪談中看到,甚至相較於賈伯斯本人的訪談,我都認為這數百封電子郵件反而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他。   這些信件是一片片拼圖,最後由我這個沉迷於細節的人仔細拼湊起來。當中有些內容明顯是想推銷蘋果產品,有些是為了闢謠,也有些是要誤導他的競爭對手。另外有些則是供人瞭解賈伯斯個性的第一手訊息,也是他從未想過會被公開的資訊。但我想在他比較成熟之後,或許也不是那麼在意了。我希望藉由這些片段的資訊,能夠幫助人們理解賈伯斯手上某一項太快消逝的產品:他自己。 序言 轉寄   「親愛的史帝夫」是人們稱呼賈伯斯的標準方式,這個樣板被使用在無數寄給賈伯斯——已故蘋果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蘋果公司長年以來的領導者——的

電子郵件中。這是一個奇怪的開頭,畢竟在網路時代,很少有美國人會在電郵開頭以「親愛的」稱呼對方,更別提寄件者全是一群陌生人,而他們以這種自然親密方式說話的「史帝夫」,還是一位執行長。大部分的時候,這些寄件者只是因為自己的蘋果產品壞掉,想換一台新的,或者和賈伯斯閒聊一些他可能有興趣的話題。有些人甚至只是想知道一下蘋果正在製造些什麼新玩意兒而已。不過正如賈伯斯所說,「沉默」往往具有更巨大的魔力,只是儘管如此他還是願意透露一點線索。這也是為什麼寄電子郵件給賈伯斯,會成為一件如此迷人的事。   這些信件通常來自賈伯斯的崇拜者,或是一些抓狂的蘋果產品用戶,不過這些用戶通常也願意承認——自己其實也是個崇拜者

。至於其他常在信中出現的話題包括:賈伯斯是否真的會親自閱讀這些郵件?即使是隨便一個無聊人士的要求,他也會親自回應?(另外一個常收到大量仰慕信件的是聖誕老人,不過他的仰慕者比例約是男女各半,而賈伯斯的筆友,就結果而言,幾乎清一色全是男性)賈伯斯回信的次數比崇拜者預期的還多,不過他的回應通常非常簡短的「是。」、「不會。」、「我想沒錯。」……   不過即使只是如此簡短的確認、否認或想法的蛛絲馬跡,都足以讓收信者開心一整天。畢竟當一個人打開收件匣,發現裡面躺著一封來自賈伯斯的電郵,確實就是會讓一個人心跳狂飆的時刻。一旦冷靜下來,這位幸運的收件者通常會立刻按下「轉寄」,好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那位被選中的

信徒。   不過接著浮現的問題是:他究竟要到哪裡公開這段通信內容?首選通常是一個名叫「麥金塔流言」(Mac Rumors)的部落格,因為這個網站和其網路論壇在蘋果迷中相當出名,而且只要說一聲,網站的編輯都很願意為提供資料者維持匿名身分。賈伯斯這種一次性的回信通常都以匿名的方式在網路上流通,只是,假如說這麼做是為了繼續和賈伯斯保持聯絡關係,這些人了應該要知道賈伯斯手中都有信件備份,而且擁有足以追蹤出寄件者身分的搜尋工具。不過通常在收到賈伯斯的回信後,這些人大概早已興奮得無法理性思考了。   如同神廟的蘋果電腦   蘋果電腦是一個擁有許多崇拜者的公司。蘋果的店面則如同神廟,前來的人們都彷彿到麥加朝

聖。一項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的研究顯示,如果用核磁共振技術觀察人類腦部,蘋果熱愛者對蘋果電腦的反應和虔誠的宗教信徒,其實沒有兩樣。此外,使用麥金塔的人都已被制約,非得稱呼自己為「麥金塔愛用者」(Mac guy)不可。另外對他們而言,手機不過就是台電話,不過iPhone可不一樣。(A cell phone is just a phone, unless it’s an iPhone.)此為蘋果公司2011年的宣傳標語。另外還有「要是你沒有一台iPhone,你就等於沒有一台,嗯,iPhone。」(If you don’t have a iPhone, well, you don’t have

a iPhone.)另外,首先成為主流平板電腦的iPad也被認為「充滿魔力」,而賈伯斯聲稱這個連結出自他的手筆。   由於希望被賈伯斯「選中」的慾望太強烈,再加上每天寄去的信可能有上百、上千封,許多刊物甚至撰寫文章教導讀者如何引誘賈伯斯回信。《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就曾做了一個「如何得到回信」的幻燈片集,不過作者的測試電郵卻從來沒有得到回覆。另外還有一個和「洋蔥」(The Onion) 類似的諷刺網站,只不過主題是蘋果相關產品的「庫比內幕」,(Scoopertino,這個名字是從蘋果公司總部地名,也就是加州的庫比蒂諾Cupertino修改而來)它曾刊登一篇標題為「維基解

密發布了十四萬封來自賈伯斯的信件」(WiKiLeaks releases 140,000 emails from Steve Jobs)。諷刺的是,當中只引用了一位蘋果員工的說法,表示賈伯斯的名字曾出現在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發出的電報中,而且這還是在2011才由維基解密釋放出的消息。真正從賈伯斯辦公室流出的信件畢竟還是很難取得。   然而,除了「麥金塔流言」,也有許多網站從賈伯斯的信件中挖出了許多內幕。「蘋果內部」(Apple Insider)網站就曾根據賈伯斯信件中回答的各種「是的」與「不是」撰寫新聞。「麥金塔邪教」(Cult of Mac)則是一個「站如其名」的網站,完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賈伯斯

的回應。名為「朝九晚五麥金塔」(9 to 5 Mac)的網站也總是絞盡腦汁想得到賈伯斯的回信。此外,即便是主流媒體,包括《財富》(Fortune)雜誌、Gizmodo和《連線》(Wired)雜誌,也總在爭奪誰能先讓賈伯斯回信。正如同這本書,網路上甚至還有一個專門討論賈伯斯電郵的部落格。它的名稱就是「來自賈伯斯的信件」(Emails from Steve Jobs),當然,除了這個部落格之外,也有許多網站刊出過賈伯斯的信件。   像聖誕老人和魔術表演一樣   我本人也曾收過幾封賈伯斯回覆給別人的信件。其中有些信件當時看來沒有報導價值,或者無法全面或各自得到證實,所以我沒有報導出來。這本書當中包含

了許多從未發表過的信件,有些就是來自我個人的收藏,有些則是經過幾個月的研究搜集而來。其中一封信甚至對曾被大幅報導的「蘋果抵制福斯新聞頻道的葛蘭.貝克(Glenn Beck)」提出反駁。那是目前唯一出現的確實證據。   至於這些電郵的真實性呢?以上提到的那些網站編輯總是聲稱他們會耗費力氣去驗證。比如說,他們會要求查看寄件者的標頭,當中會包含信件寄送而來的數位軌跡紀錄。任何一位電腦分析師都可以比對這些著名信件的標頭,好確定它們是否來自賈伯斯,不過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獲取這些資訊,並進而進行竄改。《連線》雜誌的布萊恩.陳(Brian X. Chen)使用的則是另一種方法,他會詢問寄件者的信件帳號

,並登入對方信箱查看第一手的信件往返內容。人們比較難在收件匣中造假,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事實上,沒有任何萬無一失的方法可以驗證這些郵件的真實性。至於在本書中出現的大部分信件,我不但向記者進行過查證,也連絡了那些自稱為收件人的對象。比較不可靠的信件都已被我刪除,至於剩下的,就像聖誕老人和魔術表演一樣,你只能試著去相信了。 第六章:信件傳送失敗面對爭議話題,賈伯斯從未感覺過適應不良,倒是常常面帶微笑帶頭製造問題。他和史帝夫.華茲尼亞克在1970年代就共同建立一個小型事業,販賣能夠免費打長途電話的違法「藍盒子」(blue boxes)。數十年後,賈伯斯則在遠距離財報會議上大肆抨擊他的

對手,包括黑莓機製造商「行動研究公司」(Research in Motion Ltd.)、Google及Nokia公司。他總是主動出擊,要是被反擊的話,根據賈伯斯表示,那麼在攻擊的強度上「禮尚往來」也是應該的。某一次演說時,由於麥克.戴爾前陣子剛建議了蘋果解散公司,並把錢全數還給持股者,於是有一位職員便詢問賈伯斯的看法。根據前蘋果職員約翰.里利的描述,賈伯斯只說了:「去他的麥克.戴爾。」◎類政治操作的形象掌控賈伯斯向來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人,不過他擅於和對手協商,也像許多政治家般確實掌控自己的公眾形象。於是,電郵便成了他展現「現實扭曲力場」的工具之一,也是他塑造公眾樣貌的媒介。說不定他真該當個政

治家才是,而確實,在1980年代,賈伯斯真的曾考慮過爭取美國參議員艾倫.克雷斯頓(Alan Cranston)的席次。根據《紐約時報》1987年的報導,他還為此徵詢過當紅競選專家的意見。在1980年代早期,賈伯斯還曾在「西方電子廠商會議」(Western Electronic Manufacturers convention)中就核戰危機發表了四十分鐘的激烈演講,現場聽眾對他選擇這個主題的原因完全摸不著頭緒。根據Compaq電腦公司前任高層班傑明.羅森回憶,他甚至沒有接受聽眾提問就坐了下來。根據《時代》雜誌報導,在1990年代,賈伯斯的晚餐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政治話題。賈伯斯的政治立場偏左,由於

他具有嬉皮背景,所以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倒是他晚年成立大公司的熱烈信念就讓人感到有點困惑。賈伯斯曾在家裡招待過許多總統,其中包括歐巴馬和柯林頓。在《賈伯斯傳》中,賈伯斯自己回憶,他曾狀似無心地警告過歐巴馬所擁有的反商情結,接著說:「你的總統生涯只有一個任期。」在賈伯斯的帶領下,蘋果電腦從來沒有被捲入任何政治風波過。它不像主要對手Google或微軟曾陷入「反壟斷調查」(Antitrust inquiry),也不讓自己面對任何非必要的聯邦訴訟,並因此避開了所有可能上法庭的窘境,除了一些例外的狀況——像是許多科技公司曾被傳喚解釋自己追蹤消費者手機的政策。蘋果公司也從未給過任何人政治獻金,不過在20

08年時,為了對抗加州反對同志婚姻的八號法案時,他們曾捐獻了十萬美金。普遍而言,蘋果總是努力避免在政治光譜上選邊站。小型開發商Juggleware LLC.的經營者愛力克.凡斯曾推出一款應用軟體:一個正在為「自由到來」(freedom time)倒數的卡通時鐘,鐘面圖案是傻蛋般的小布希,而所倒數的正是布希下台的時間。賈伯斯對這個開發商回信表示:「雖然我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民主黨,但我認為這個應用軟體會激怒大約一半的消費者,實在是沒什麼意義。」在一次從未公開過的信件往來中,南加州的技術顧問喬爾.薩爾索寄信給賈伯斯詢問一樁醜聞,這樁醜聞在保守派的部落格掀起了一陣討論,其中包括安德魯.布雷巴特的網站「

大新聞」(Big Jourmalism)。至於一切的來源顯然是由霍華特.克茲在《華盛頓郵報》撰寫的專欄。在這篇談及葛蘭.貝克(Glenn Beck)在福斯新聞頻道節目的冗長文章中,霍華特狀似無意地指出,有超過兩百家公司聯合抵制葛蘭.貝克,甚至「有些公司的廣告也完全不在福斯頻道上播放了,比方說蘋果。」當喬爾向賈伯斯詢問這項說法時,賈伯斯只用一句話反駁對葛蘭.貝克或福斯頻道的控訴:「我們從來也沒在福斯新聞頻道打過廣告。」接著就沒有再做任何解釋。政治上的右派人士常批評蘋果公司的自由派作風,不過即使是左派,對於蘋果公司為了全面掌控產品而剝削廉價中國勞工也無法接受,當然也不會同意他們將特定競爭者及媒體拒

於門外的做法。一次相關的私人通信內容就出現在據稱被蘋果拒於門外的媒體八卦媒體「摑客網」上,摑客網之前和賈伯斯早有過節,因為他的姊妹網Gizmodo曾在蘋果發表前搶先披露了iPhone 4的原型機。不過這封由摑客網寫手之一萊恩.泰特寫的信和之前的爭議無關,而是他在2010年5月晚上看了一個描述iPad為「革命性」商品的廣告後,因為好戰個性及酒精催化後的結果。

Mac 登入 卡 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BlueStacks4+黑沙下載連結:http://bstk.me/u6Se3NAJy
(這是WIN7~10適用的版本,MAC系統暫時不支援)

《時間目錄》
00:28 穩定運行黑沙的基本設定
01:07 鍵盤操控設置
02:17 設定技能點擊換頁(免滑動)
~遊戲內調整視角的三種方法~
03:02 使用遊戲內建的目標方向視角
03:31 滑鼠縮放視角或射擊模式
04:08 用鍵盤或手把(香菇頭)控制視角
06:12 多開無限刷首抽或同時玩多個遊戲
08:19 BS4+黑沙下載安裝、備份還原

~文字原稿~

要順暢玩黑沙的最低建議設置:

解析度1280*720
引擎→性能模式選OpenGL
高級圖形引擎打勾(不勾連遊戲都開不起來)
CPU核心數2
記憶體1400以上(1800更好,2400最穩)

如果追求極緻,可以把各種設定調高,不過肉眼很難看出畫面有差多少。

鍵盤操控設置,BS4對應鍵盤操控,系統很貼心的幫你把黑沙按鍵先設定好,不喜歡全刪掉沒關係!(按「還原」就會恢復系統設定)

我個人習慣,移動用WASD鍵,半徑設定為12。

閃避用空白鍵,把「點擊」拉到閃避按鈕上,再按空白鍵就設定完成(或直接滑鼠左鍵點閃避按鈕位置),其它攻擊鍵隨便你要怎麼設定都可以。

如果要設定技能換頁,在黑沙設定中選擇便利,把戰鬥模式打開,技能欄左邊就會出現一個小白圈,點它就可以切換第二頁技能(按鍵提示把小眼睛往下拉就變透明)。

調整視角的三種方法:

1,使用遊戲內建的鎖住目標及目標方向視角(速度建議100%)功能,在鎖定對像後,鏡頭會自動幫你正對目標(打王或打架好用)。

2,在畫面上按住你的滑鼠左鍵轉動視角(按住Ctrl+轉動滑鼠滾輪=縮放視角)。或把「射擊模式」按鍵拖到畫面中央,設定為右鍵開關,這樣按下右鍵時,滑鼠指標會消失,然後就可以用滑鼠轉動視角。如果再按一次右鍵就會取消功能(缺點是滑鼠視角時,角色操控很容易卡到)。

3,用鍵盤或手把(香菇頭)控制視角。把「旋轉」按鈕拖到畫面中央,BlueStacks4預設用鍵盤上的方向鍵調整視角(速度建議150),按一下就會轉一下。

如果你本身有在使用Xpadder(或JoyToKey之類的手把模擬鍵盤操作),平常鍵盤怎麼控制遊戲,就相對設定到手把上。

例如視角操作可以把鍵盤方向鍵設定為右香菇頭,並設定連發,這樣香菇頭往右或左就會快速轉動視角,其它按鍵自己設定,都弄好後,在角色操控上會更加靈活而且舒適。

多開無限刷首抽或同時玩多個遊戲,在BS4首頁,點下方的多開引擎管理員,新建一個多開引擎,選複製同一帳戶,再按創建,就會複製一個跟你原本設定相同的多開引擎。

運行黑色沙漠,用遊客登入(Guest),創建一個新家門就可以去領寵物當首抽刷(9月27以前創新帳號會送寵物,以後沒有了)。

刷完後刪掉這個引擎,再創一個新的,等於無限刷首抽(重點,你剛裝遊戲時不要用遊客登入,不然複製出來的引擎會有遊客記錄)。

如果你要多開掛機為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首先建議把遊戲效能調到最小,然後就看你家電腦效能跟記憶體夠不夠力,我家電腦算古董了,記憶體8G,雙開勉強勉強,拔劍時會頓主要就是記憶體快被吃光光,所以BS4的設定也要盡量調低(記憶體壓在1100還可以動,懶得測長時間穩定度)。

BS4&黑沙的下載安裝及備份還原,安裝時建議你把BS4裝在SSD硬碟(傳統碟也可以,但SSD讀取較快!),裝好後登入Google商店,就會自動進入黑沙下載頁面(如果沒有,你就自己找一下吧)。

不管你用任何模擬器,最新版本不一定相容你喜歡的遊戲,所以當你目前用的模擬器跑遊戲很順時,你要做的是:

一,把模擬器的安裝檔留著。
二,備份模擬器檔案(會包含所有安裝的遊戲檔案完整備份)。

日後如果發生任何問題,就重新安裝並且把備份還原就好了。

可轉貼,但請附上影片網址或直接嵌入哦,謝謝:https://youtu.be/XHYWd-WgKy0

藍芽技術應用於家庭自動化監控與自動通報系統之研究

為了解決Mac 登入 卡 住的問題,作者羅翎雁 這樣論述:

本研究應用無線感測網路於家庭自動化監控和Skype 通訊軟體的API為基礎,建立一套網路自動通報能力的遠端影像保全系統。家電用戶監控系統,採用數多種不同感測元件,搭配藍芽(Bluetooth)無線感測網路模組,並藉由藍芽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傳輸特性,將偵測到感測器的異狀訊息回傳至監控管理中心,而遠端控制中心的監控系統是利用VB(Visual Basic)所建立的,除了接收訊息外還會自動將資訊存入資料庫,以利用戶或保全人員查詢與調度外,用戶也可透過簡訊方式,即時瞭解目前家裡發生的狀況。Skype自動通報系統,主要將非接觸元件裝置在門鈴上,當回傳異常數值至遠端監控中心,監控系統中VB操作介面將自動撥

打Skype 網路電話及接收遠端保全狀態值回傳;在遠端影像保全方面,主要功能為利用網路攝影機提供影像以達到保全的目的;而在通訊伺服器方面,利用PDA手機,或無線網路卡上網與遠端監控中心溝通,即時瀏覽遠端監控中心控管家電狀況。用戶可以輕易透過Skype這個平台,達到透過網路進行語音通話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透過此發展平台進行遠端影像與保全監控,不論是居家保全或是工廠管理,都可以更簡單、更安全。

不再拖拖拉拉:60個訣竅,活用一個,你就開始翻身

為了解決Mac 登入 卡 住的問題,作者傑夫.戴維森 這樣論述:

不只一次下定決心「不再拖拖拉拉」 你一定是以下五種人之一: 1. 事情擺到最後期限才動手,以為這樣才能逼出效率和靈感。 2. 最後一天才報稅、填志願、買禮物。 3. 老是跟不值得的人際關係「糾糾纏」。 4. 花最多的時間來處理無意義的工作。 5. 桌面、櫃子、甚至整個房間都亂糟糟──而你「想整理」已經很久了。   你一定需要這本書,照著做,你就變成俐落、效率、果斷。 60個訣竅,活用一個你就開始翻身 全美150萬人、44州、數百家大公司受惠 效率達人 傑夫.戴維森Jeff Davidson 傳授做事不再拖延的方法。   有一個朋友的辦公桌亂到不行,數年來看不到桌面要找到想要使用的文件,都會引發

如山的資料山崩,引爆大災難。他每次離職,花在整理歸檔的時間極長,弄得老闆以為他不會離職了。   拖拖拉拉,不處理,其實是人類的通病。有些人卻不必如此,像是本書作者經歷過許多考驗,克服了人性上愛拖拉的牽扯,焠鍊出60個幫助人不再拖拖拉拉的祕訣。   前面提到的那個朋友,明明工作亟需效率,卻又不願意快刀斬亂麻,把真正重要的事情解決掉,常常告訴自己,等到最後期限到了,船到橋頭自然直,結果每每原本野心勃勃,想要在工作上大展鴻圖,卻老是被期限追著跑,老闆、同事對他(她)的效率都是抱怨一堆,而他的內心則是充滿悔恨。   然而,許多效率奇高的人並不是天生就有個內建時鐘,隨時提醒他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才能在期

限前完成工作。《不再拖拖拉拉》的作者戴維森就坦承,自己其實是經過一番痛苦的學習,才能達到今天這種境界。 書評 推薦者的話 職場達人 邱文仁(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俐落推薦:   「我的座右銘:做,就對了!想要有成就,就別拖拖拉拉。」   麥克.安德生,美國勵志商品領導品牌SUCCESSORIES暨美國中西部第一大旅行社McCord Travel創辦人:「《不再拖拖拉拉》是簡短、詼諧之作,書中珍貴的智慧讓人讀來每每感到當頭棒喝。」 作者簡介 傑夫.戴維森Jeff Davidson   美國知名的企業教育訓練專家、演講者和企管顧 問,他並且擔任時間管理顧問公司Breathing Space In

stitute 執行董事。讀者如果想要和他連絡,可以上到公司網址 www.breathingspace.com,或者是利用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傑夫.戴維森專門為今日人們常遇到的事業和生活和諧的問題,提出新觀念和新解答。他的演講有六次被提為「當代重要演講」,跟他並列的人有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反敗為勝》作者艾科卡、老布希總統、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德書》作者威廉.班奈特、迪士尼前董事長麥可?艾斯納、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美國前央行總裁葛林斯潘,還有達賴喇嘛,都是想叮噹的大人物。他也和東尼.羅賓斯與偉恩.戴爾博士( Dr. Wayne D

yer)一同上過幾本雜誌的封面。   戴維森經常接受媒體邀約,上電視或是電台暢談如何作好時間管理,媒體也經常引用或是報導他的觀點,他在美國發行量排名前七十五名的報紙中至少六十九家以上出現過,包括《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等重量級媒體。   他的著作多達十餘本 ,在競爭激烈的勵志書、商業書市場,連續五年每年銷售超過十萬本,包括《不再拖拖拉拉》(大是文化)以及《服務顧問業如何拓展業務:如何開拓並留住新客戶的聖經》(合著)、《生活悠遊術》(Breathing Space)、The 60-Second Organizer、The Complete Id

iot's Guid to Managing Your Time 和《向壓力說再見》(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Managing Stress )等多本著作。   戴維森以企業家、管理與行銷效力、生活和諧這些題目,在幾乎所有種類的報刊雜誌、通訊和線上雜誌發表過超過三千三百篇文章,五度贏得年度美國「中小企業處媒體擁護者獎」。   傑夫也是專業的演講者,他的客戶包括許多財星五百大企業,吸引過美國線上、富國銀行、美國國家銀行、Swissotel 瑞士飯店、美國運通、西屋公司、 Uncle Joe's Eat and Run以及其他超過四百個美國的組織與協會,包括美國財政部

、全美房地產業者協會、美國俱樂部經理協會和美國醫療保險主管會議( American Congress of Healthcare Executives )。他也參與了企業內部訓練線上方案公司MentorUnion (www.mentoru.com )的創立,是四十一名創始成員之一,為該公司設計了二十六套線上教學課程,並且為其他線上訓練業者另設計了二十四套教學課程。 譯者簡介 周沛郁   熱愛文學、音樂和電影,喜歡各種型式的語言及言外之意,不可思議之事。腳踏自然、人文兩艘船一路長大,拿到森林學碩士後才找到一生摯愛,投向翻譯的懷抱至今兩年餘。譯有《忠誠第二》(大是文化出版)、《接觸靈光的第一堂課》

等書。 部落格:vampraths-translate.blogspot.com。 作者的感謝 推薦序:這本書為你而寫!∕麥克.安德生(《好態度能改變一切》作者) 作者的話:給我一分鐘 第一步 轉變心態 1. 做好準備動作了沒?2. 對拖延的習慣正面迎擊3. 給自己設定挑戰4. 找出意義來5. 回憶過去成功的情形6. 巧妙地想像你成功的過程7. 感受恐懼,勇於執行8. 換掉限制自己的詞語9. 實踐創造性拖延10. 運用適當的自我對話 第二步 組織安排 11. 回顧你的優先事項和促成目標12. 將事情或目標視同己出13. 讓事情井然有序14. 整理好書桌,準備工作15. 整

齊的辦公桌有利決策16. 做好萬全準備17. 待在你的地盤18. 分心的事愈少愈好19. 自我隔離20. 完美時機並不存在,別再空等待 第三步 替自己創造一個優勢 21. 善用氣味的力量22. 聆聽有激勵效果的錄音帶或CD23. 擺脫過量的資訊24. 問問自己:「再拖一陣子,事情會比較好辦嗎?」25. 其實想要動手開始工作,跟決心動手是兩回事26. 找個人,踢你一下27. 別等自己「好心情」28. 借力使力的好處29. 讓自己預習30. 倒吃甘蔗,先苦後甘 第四步 不拖拉的關鍵行動 31. 決定從容著手工作32. 排出沉思的時間33. 獎勵自己的辦法34. 和自己訂契約35. 把程序寫下來36

. 和自己達成有彈性的協議37. 計算拖延的所有代價38. 吃好睡飽39. 運用「三到五」法則40. 只要堅持四分鐘 第五步:對付困難事 41. 找不到藉口不運動42. 快刀斬亂麻43. 錄下你的聲音44. 找到搭檔,迎向成功45. 花錢,找人代勞46. 一次只做一件事47. 做到超過一半才能休息48. 運用「麻煩糟糕法」49. 寄存金50. 必要時,請教諮詢師 第六步 繼續進展 51. 每次走一小步52. 藏起時鐘53. 為其他會受影響的人著想54. 讓別人鞭策你55. 掌握期限的力量56. 別再用多工的方法做事57. 把挑戰貼在牆上58. 縮短休息時間59. 以一天為工作單位60. 年齡並

不是問題 作者的話:給我一分鐘 你有以下這些習慣嗎?   .花上一大堆時間處理非常無意義的工作。 .報稅報晚了(雖然還有幾百萬人跟你一樣,不過這不能當藉口)。 .即使一切都已結束,還陷於不值得的人際關係中。 .即使現在的工作沒意思,但是對這工作比較熟悉,因此還是會繼續待著。 .不願意想像自己的喪禮,所以一直不立遺囑。 .寄的賀卡都要寫上「遲來的祝福」。 .十二月二十四號才去選購聖誕禮物。 .懷疑身體出了狀況之後,要隔好幾個月才會去健康檢查。 .一直覺得還不需要提自己藥物依賴的問題。 .辦公桌的抽屜,檔案櫃的檔案,一整個衣櫥甚至整個房間,都亂得無以復加──而你「想要整理」,已經很久了。 .有

些事務甚至是期限後才動手做的。你覺得只有那種焦慮感才能讓你動手開始做。   拖延,是然把事情延後,等到之後再做。有可能是不動工去做,或已經動工的工作卻不完成。不過拖延最原始的定義,並不包括大家在這個詞上連結的各種情緒。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可能認為自己不但懶惰又生產力不足,這還是上得了臺面的說法。也有人會因此焦慮、喪氣,覺得愧疚,或是有無力感。   如果你現實的經歷因為拖延而受挫,那麼拖延就會顯露出它最隱而不顯的後果。舉例來說,你週末帶工作回家,但是回了家裡卻不曾看工作一眼。雖然回家其實沒做工作,你卻因為曉得應當處理工作,所以拒絕參加會讓你頭腦狀態更好的休閒活動。莎士比亞可能會這麼說:「一報還一報

,餘暇值多少。」   多年來,研究者發現做事拖延的人,通常比較不能忍受挫折──說難聽一點,其實就是太容易放棄了。他們也常常是完美主義者,很需要自主的自由,又需要別人認同。最後,他們還可能很害怕失敗。因此有些可憐人之所以放著事情不做,是因為眼前這些事情或工作的利害關係很重要,讓他們懼於著手。這時他們會自圓其說:「反正誰想動手做啊?」你聽過這樣的人嗎?   務必瞭解到即使你愛拖延,又固執到極點,你生命中(但願?)也存在著某些你會發光發熱的領域。沒有人真的事事拖延,而且我們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我們絕對不會拖!不論如何,萬萬別讓自我價值或自尊,因為拖延的習慣而消耗殆盡。你仍舊是好人,你媽媽還是很愛你。

天生我材必有用。   拖延的習慣影響遍及高階主管、企業家、家管人員、退休人員、學生還有其他所有人。心理學家威廉.卡納斯估計,有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是拖延一族。在這些學生中,大約有四分之一已經拖延成習。據卡納斯觀察,這四分之一的大學生通常會輟學,最後還可能經營起一流的軟體公司。   至少在學生族群中,即時通訊是大概是干擾事情進行最大的阻礙。你用過即時通訊軟體嗎?電子郵件傳遞到你的信箱還需要幾分鐘的時候,而即時通訊的視窗則會立即跳出,就像遊樂園鬼屋裡的嚇人的鬼一樣。很多學生表示,即時通訊是會上癮的。正在做事的時候,就在那一剎那,即時訊息比以你想起「那個人」更快的速度彈出,顯示在螢幕上。而且不論你在用

什麼程式,或是正做什麼別的事情,訊息都會出現。   有些學生沒有登入即時通訊的時候,會覺得和世界隔絕了,因此即使在溫習功課、寫學期報告時,甚至連期末考前都還會開著即時通訊(即使只顯示他們使用狀態是「離開」),這點超過三十歲的人大概很難相信吧。我們有的是青春;但是智性的泉源呢?   資訊時代的這種奇蹟,揭示了一個惱人的問題:今後人類專注的時間長短、程度和集中力,還會和以往一樣嗎?會不會因為多方干擾拉鋸,使專心於一件事情的能力就此消失了呢?當然相反的論點認為,不專心又很容易拖延的人本來就可有可無,而即時通訊只是拖延一族依附的最新玩意兒罷了,和人世的一切比起來,不過是蒼海一粟。未來市面上還會出現更吸

引人的事物,像是能密切互動、對談的虛擬朋友,讓人分神。   工作環境中,讓人分心的事也不勝枚舉。現代辦公室普遍使用小隔間,造成辦公室中無孔不入的噪音和干擾;史考特.亞當斯(職場諷刺漫畫與書籍「呆伯特」系列的作者)就是藉此致富的。同事產生的噪音干擾充斥於工作環境中,在這裡工作一整天,對專心能力已經很有限的人來說實在沒什麼好處。今日許多辦公環境可悲的現況,就是這樣的環境其實是促成拖延的元凶之一。   而人們總會努力掩飾拖延的事實,有時候還會為此捏造故事(說實在,就是扯謊)。有些人上班偷懶,無止境地瀏覽網路,或是找惡名昭彰的接龍等等不需連線的事情分心。而拖延也是曠職和遲到的成因之一。 拖延更是惡習

  打從穴居人穿著獸皮,地球上還有野生的貴賓狗跑來跑去的時代,拖延這種習慣就開始影響人類了。不論需要完成的是什麼事情、什麼工作,或公或私,今日的人類面臨的可能干擾,都比過去無論什麼時代還要多。而干擾又會讓拖延的狀況加重!   (作者的話:為了讓本書裡的詞彙簡單一點,我用事情、事務和工作來代表單一、短期的任務、目標或期望的最終結果。目標指的是特定的行動、目的,或是為了達成優先事項、執行事情或工作時需要用到的策略。而優先事項,則是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其中的極致是人生的優先事項。現在跟我重複一遍……)   只要讓重要性低的事情或工作阻礙重要的事情、工作進行,就是在拖延──懂了嗎?由文化的角度來看,拖

延這件事,是一再回應爭相吸引你注意的所有事情。人類在現代要比過去歷史上任何一段時期,更容易拖拖拉拉,因為現在可以讓人迷失的事物,要比以往來得多。只不過這不見得是我們樂見的發展。引用一段我最愛的作家說的話:   「大家都太忙錄時,別期望這個社會的生產力會更高;這社會只會變得更忙亂而已。」-傑夫.戴維森 (咦?不就是作者自己嗎?)     接受事實吧,我們身處的社會一天能產生的資訊,比我們一星期或一個月能吸收的分量還多。過去的世代當然有他們不方便的地方──沒有遙控裝置,沒有速食的車道取餐服務──但是他們碰過令人分心的事物,從來不及我們今日這麼繁多。這樣的情形,你可能已經在許多不同的程度上知道或感覺

到了。 神奇的一分鐘   我在本書裡,會直接引用人名,主要的原因是,我並沒有那種想像力能為他們取假名,保護無辜的人。二十年前,出現過一陣「一分鐘如何如何」的書籍潮,最受歡迎的是《一分鐘經理人》(One Minute Manager)。拖延一族最清楚,停工時間只有一分鐘,真是天賜的禮物,謝天謝地啊!本書以一分鐘為架構,針對克服拖延,提出六十種實實在在的技巧(一小時中的一分鐘各有一種)。全書分為六部分,各部分都會介紹十種技巧。   我們由基礎的部分開始──首先轉換心態。就像換一套內衣可以改變你的個性;轉換心態,你的人生就會隨之不同。這些證明有效的基礎,建構出你可以輕鬆著手應用的技巧、看法和行動,幫

助你掌握生命中的挑戰。你在其中可以發現各種不同的技巧,有的很深刻(至少在我看來如此),有的很有激勵效果。我想你應該會很高興,這些技巧中沒有半個會把「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老調重彈。   如果某個技巧沒用,總有別的有用。書中提供的許多祕訣無疑都彼此矛盾──舉例來說,有些會建議你先處理困難的事項,有些又會建議先處理簡單的事。人類的天性,和處理拖延的挑戰也是矛盾的。看起來有效的策略,時間一久,就可能失去效用,這時就該嘗試別的辦法。有什麼事物能永遠有用呢?好啊,也許自動櫃員機有這麼厲害。   有時候因為事情的性質、你的體力、先前做過的事還有其他種種在本書有限篇幅中無法詳述的複雜因素,某種策略對你來說會好用

得不可思議。書中的技巧,即使怪異致極、有點逗趣或非常沉悶,無論是否和其他技巧衝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你著手做某件重要事項的時候,能幫你迅速克服阻礙。   好消息是,拖延其實是可以慢慢改變的習慣。我們知道你現在就要答案和成果,因此在此提供的主要都是可以現學現用的技巧。重複活用這些技巧,可以藉此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助於防止拖延。改變需要洞察和努力,不過你成功的機會大得驚人呢!好吧,至少比你拾起這本書之前大得多。   讀這六十個祕訣的時候,別忘了,我寫出這些祕訣,並不是為了改變世界;我只是為了改變你。這本書將給你起身行動的動力。即使沒辦法讓你有動力,至少還能讓你收集完「拖延」系列的書籍。 推薦序

這本書,為你而寫!∕麥克.安德生,SUCCESSORIES公司創辦人 「人要有將馬車駕向星辰的凌雲壯志。」──美國詩人愛默森   作家要是寫了教人不再拖延的書,會遇上的窘境,就是購書的讀者真的是根深蒂固的拖延一族,即使買了書也可能不會讀。即使他們讀了,也要隔好一陣子,才會實踐書中的知識。傑夫體認到這種本質上的矛盾,因此為《不再拖拖拉拉》量身訂作,全書總共有六十個祕訣,一小時裡的一分鐘各有一個,而每個祕訣都能在一分鐘內就輕鬆吸收。   傑夫認為閱讀這本書時,沒必要從頭一頁頁讀到尾;我看完書稿,也同意他的看法。讀者不如將這本書看作你的資源,發現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就拿來翻翻,找出三、四個感覺有幫助

的祕訣。   如果你是少數對自己拖延的本性有自覺的人,決心開始預防,減少拖延,那麼你比較可能按部就班閱讀這本書。不過要得到它完整的好處,就要將書放在身邊,需要時隨時拿起來翻閱,才能保護你不受拖延侵擾。 傑夫將《不再拖拖拉拉》分成六個步驟: 1.轉換心態,2.組織安排,3. 替自己創造一個優勢,4.不再拖拉的關鍵行動,5. 對付困難事,6.聽從生理時鐘。   這連串的祕訣遵循著同一個脈絡,是所有全心承諾將減少生活中拖延情形的人,都能應用的計畫。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按順序進行。也許會發現單一一個或少數兩、三個祕訣,就能幫你除去目前的障礙。   相信你會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因為這六十個祕訣中,有經過時

間考驗的技巧,也有新鮮創新的洞見,在許多人身上有效。傑夫這本書和他先前許許多多的作品一樣,都是以友善、詼諧、引人入勝又實在的風格寫成,讓人覺得像朋友和正在和你說話,而不是對你說教。   他承認自己也是愛拖延的人。本書中,他公開分享這些年學到,可以克服拖延的內行辦法,和重要的教訓。不論你正卡在微不足道的事務還是長期的工作中,你都會發現《不再拖拖拉拉》不旦是重要的工具,也是行動指南,能讓你做事更完善,而且對你的工作和家庭更加滿意。 麥克.安德生Mac Anderson 識於美國伊利諾州,奧羅拉市     (本文作者麥克.安德生是成功勵志商品專賣店SUCCESSORIES公司創辦人,該公司設計及行

銷勵志商品,在業界居領導地位。他參與另兩家企業,一個是美國中西部最大旅行社McCord Travel,為創辦人兼執行長,另一家是美國規模第一大即時沙拉製造商Orval Kent Food Company 合夥人兼業務行銷副總裁。著有《好態度能改變一切》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