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SS 評 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HIMSS 評 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懿範,邱文達寫的 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臺北醫學大學 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班 梁志鳴、譚慶鼎所指導 劉旭華的 遠距醫療資訊安全法制之比較研究 (2021),提出HIMSS 評 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遠距醫療、資訊安全、資通安全管理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研究所 張彩秀所指導 吳美雯的 應用資訊研究模式評價護理資訊系統 (2020),提出因為有 護理資訊系統、評價研究、資訊研究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HIMSS 評 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HIMSS 評 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

為了解決HIMSS 評 鑑的問題,作者王懿範,邱文達 這樣論述:

  臺北醫學大學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長照機構經營者,共計18個章節,分別由32個專家學者依各自專長,撰寫國內第一本整合照顧專書《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從各個面向深入剖析全人照顧的實質內容,以及未來可能碰到的問題,並提出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協助長照2.0最快、最有效及最有價值及高覆蓋度的落實。 名人推薦   這本書在關鍵時刻由第一線專家前瞻性地提出產政學研界在轉型過程中必需的基本概念、國內外實務經驗及政策建言,將帶動並持續臺灣的整合運動,可望繼健保亮麗成績後,再樹立世界級的全民福利模範。----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與醫療服務資訊整合研究計畫」主持人

‧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龔行健   此書是台灣第一本討論整合的書,集產政學研先進,以全球化的思維配合台灣政策及實務,提出臺灣因應整合所面臨的機會、挑戰與未來發展剴切的建言。----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與醫療服務資訊整合研究計畫」協同主持人‧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   本書主要作者都是學術界與政策、實務的領導者,有助於臺灣整合照顧基本觀念的認識及實質的運用,是一部值得推薦的書籍。----前衛生福利部部長蔣丙煌

遠距醫療資訊安全法制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HIMSS 評 鑑的問題,作者劉旭華 這樣論述:

遠距醫療在臺灣已經發展20多年,過去主要是為了解決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而後由於國人就醫習慣以及城市就醫的便利性,一直未被廣泛使用。正如提出論文構想時的預期,民眾對遠距醫療視訊診療的需求會隨著COVID-19疫情延燒而大幅提升,為因應疫情增加了遠距醫療運用的不只我國,包括美國、英國及鄰近的日本,都有條件的核准可以使用一般通訊或社交軟體進行遠距醫療視訊診療服務。由於此類社交或通訊軟體以及相關遠距醫療的軟硬體設備,都存在著駭客入侵、資料被竊、資訊外流及影響醫療進行等等資安疑慮,因此不得不重視遠距醫療資訊安全的課題。本論文著重於目前社會上的重要議題,隨著COVID-19疫情在全世

界蔓延,非接觸式的醫療照護成為醫療模式中備受矚目的焦點。本文目的是希望針對我國遠距醫療過程中資訊安全的威脅點,藉由不同國家的資訊安全管制模式進行分析,期能找出合適我國、清楚且能夠施行之資訊安全管理規範,透過遠距醫療資訊安全管理規範,以確保能同時兼顧病人的醫療安全與資訊安全。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係使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以及訪談法,從國內外重要的文獻進行分析,再加上國內包括醫療資訊、資訊安全、法律專業與業界等專家訪談的意見彙整。結果顯示在美國雖沒有遠距醫療的聯邦法律,但每個州都有該州關於遠距醫療的規範,隨著 COVID-19 疫情延燒,美國醫學會制定及發布遠距醫療實施手冊,協助醫療機構更

快速導入遠距醫療。美國《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HIPAA Act) 即針對個人醫療健康資訊進行相關規範,其中資安規則 (Security Rule) 係為對個人醫療資訊安全管理的主要架構,受管轄或被涵蓋的機構除了應符合合理的資訊安全維護之要求外,同時也應具備資訊安全維護措施的能力及執行風險分析和危害管理的能力。在英國,個人資料保護與資訊安全防護係基於2018 年英國《通用資料保護法》(UK GDPR) 的一般原則、《資料保護法》(DPA) 之資料保護原則以及《網路和資訊系統管理條例》 (NIS) 所規範。英國醫療的資訊安全規範主要是由國民保健署 (NHS) 轄下之NHS Digital負責;

NHS Digital 要求醫療機構的資訊或資訊管理部門應提供資訊安全保證,並要求有權訪問 NHS 病人資料和系統的組織,皆應符合國家資訊安全標準及實施資訊安全管理。日本遠距醫療的照護指南,首先是由日本醫學會製作及公佈,而後再由主管機關厚生勞動省進一步修訂及公告出《遠距醫療適切指南》;《遠距醫療適切指南》將遠距醫療區分為有與醫療院所的醫療資訊系統介接或未有與醫療資訊系統介接兩種方向,來進行不同程度的管制模式。 在遠距醫療的過程中,從在地的病人端一直到遠端的醫療院所,包括病人或家屬用於傳輸資料的裝置、家用的網路和網路閘道器設備、網際網路與4G/5G、遠距醫療平台、醫療院所內的網路和網路閘道

器設備、醫療從業人員、遠距醫療平台業者等,都各自有相關的資安威脅及資安風險,因此,本文建議在病人端的資訊安全防護可參酌國外之經驗,適切的使用加密技術及身分驗證機制,並設計簡單的定型化契約,約束病人端不進行可能違反資訊安全的行為。在遠距醫療的設備與平台的資訊安全防護中,若使用的平台係由政府提供,應該會較具公信力也比較安全,但可能會限制了產業競爭與發展;因此,從角色上思考,建議由主管機關訂出遠距醫療平台認證的標準及管制規範,並訂定平台資料儲存、傳輸之管理規範,若有違規情形主管機關就有明確之依據可以要求進行改善。此外,也建議醫療機構在選擇遠距醫療平台時,應選任合適的廠商與之簽署合作契約,同時醫療機構

也要「監督」其資訊安全維護情形,並要求出具符合資安之證明,以維護病人個人資料安全、資訊安全及病人安全。在網路安全、網路閘道器設備及傳輸協訂中,建議應限制使用安全的網路進行訪問,同時應使用傳輸協定及進行未授權訪問之預防措施,同時也應進行身份管理、訪問管理及漏洞管理,並佈署防火牆、入侵偵測與入侵預防系統,以進行網路及傳輸安全維護。 遠距醫療有望成為未來新醫療常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持續性及整合性的醫療照護模式,在兼顧安全與效率的要求下,本文不僅提出對於遠距資訊安全管理規範的建議,同時也提出相關法規範修改之建議,期能對提升遠距醫療之效率與安全略盡棉薄之力。

應用資訊研究模式評價護理資訊系統

為了解決HIMSS 評 鑑的問題,作者吳美雯 這樣論述:

背景:美國護理學會(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 ANA)於1992年正式地將護理資訊納入護理專業發展之主體,自此資訊科技開始成為協助臨床護理照護之主流,期望透過資訊科學管理護理資料、支持病人以及臨床實務決策之依據。研究目的:評價台灣中部某醫學中心之護理資訊系統狀況、其品質結果和使用者感受。研究方法:本文以質量縱貫觀察設計(a quali-quantitative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 design),針對護理資訊系統進行評價研究;研究醫院為台灣中部某醫學中心,於2010年起陸續開發住院護理資訊系統,本研究所指護理資訊系統主要包括住院兩

大區塊,其一為形成護理文書記錄的護理系統,包括:護理記錄、護理診斷、護理計畫、護理任務、交班單、給藥記錄和生命徵象自動傳送記錄;其二為條碼閉環系統,包括:藥物條碼閉環系統、輸備血條碼閉環系統。本文應用資訊研究模式(Informatics Research Organizing Model, IRO model)對研究醫院之護理資訊系統五大面向(資訊系統生命週期、護理資訊介入、使用者、背景、結果)進行評價研究設計。研究設計採四階段進行,一、外部專家評價階段:使用醫療健康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認證條文六級內容,完成兩位外部專家三人日現場評價報告中,與住院護理資訊系統相關者共四項;二、內部專家評價階段:共16位內部護理資訊種子,使用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量表,透過兩次德菲法完成評分報告;三、相關品質結果評價階段:整理護理資訊系統對病人品質指標之縱貫性歷年觀察數據後,加上專家評價結果進行焦點團體,確認問題點納入使用者問卷增加調查內容;四、使用者問卷調查階段:以Computer System Usability Questionnaire(CSUQ)問卷為基礎,再納入階段

三內部專家焦點團體會議建議之問題後,擬定結構式問卷共30題;此問卷採專家內容效度(Coment Validity Index, CVI),內容相關性達 .98和清晰度達 .93;另問卷信度則採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為 .979。完成問卷信效度後,進行所有收案場域1111位有使用此護理資訊系統者進行感受調查,最後共回收879份有效問卷達82.38%回收率。研究結果顯示:一、內外部專家針對研究醫院進行住院護理資訊系統評價後,結果顯示外部專家使用HIMSS工具評價後共發現,包括:護理任務清單、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和病歷資訊化程度不夠周全,以及給藥物系統沒有提供餐包藥物條碼等四項缺失;

而內部專家使用共11個面項之NIST工具自我評價,共發現17個風險點(平均得分1含以上者),包括:患者識別和數據準確性錯誤各四點外,模式錯誤、召回錯誤、反饋錯誤、數據完整性錯誤、系統狀態可見性、用戶控制和自由、說明和操作手冊均各有一風險點。二、整理研究醫院和該住院護理資訊系統相關之護理品質指標,結果顯示大部分指標包括:壓傷發生率、輸血事件、病歷紀錄品質均呈現持續改善,僅給藥物事件和跌倒發生率改善趨勢較緩,整體仍顯示資訊化對品質指標都沒有造成不良影響。三、使用者對使用此住院護理資訊系統之品質結果感受影響因素,經使用IRO模式分析,在護理資訊介入因素上,經因素分析後分兩類,包括:外部HIMSS專家

評價和內部專家NIST評價,兩者被歸類為同一因素,將之稱為護理資訊系統(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NIS)安全因素;另CSUQ問卷為另一因素,將之稱為電腦易用性因素。再經迴歸分析使用者對其結果感受問題,包括:結果題項1.「系統是否改善臨床護理時間」,結果以NIS安全因素(β= .096; p < .001)和電腦易用性因素(β= .784; p < .001)兩者與之認同度為正相關;結果題項2.「系統是否幫執行當代專業知識改善照護結果」,結果以NIS安全因素(β= .141; p < .001)和電腦易用性因素(β=.736; p < .001) 兩者與之認同度

為正相關,另背景因素中所在單位類型,以特殊照護病房為參照組,成人病房較之感受為正相關(β= .061; p < .001),特殊病房組5.16(滿分7分)和產兒科組4.85(滿分7分),平均分數都較成人病房組5.30(滿分7分)低;結果題項3.「使用系統可降低事件和增加病人安全結果」,結果以NIS安全因素(β= .633; p < .001)和電腦易用性因素(β= .185; p < .001)相關、另一背景因素中所在單位類型也是以特殊照護病房為參照組,成人病房較之感受正相關為(β= .043; p < .05),另背景因素中最常工作班別因素,以白班當參照組比較小夜班為負相關(β= −.054

; p < .01),小夜班對該系統可降低事件和改善安全之結果認同最低,平均僅5.06(滿分7分)。結論:本研究先以三項工具評價完成使用者結構化問卷設計,包括:HIMSS條文、NISTIR7804和CSUQ問卷,之後再以IRO模式了解住院照護人員對此住院護理資訊系統感受,結果發現資訊介入之NIS安全因素和電腦易用性因素對結果感受影響最大,顯示資訊介入本身 仍屬最重要相關;另背景因素之特殊單位低於成人病房,可能與其系統開發程度較低相關。不同班別因素中小夜班對安全性感受偏低,可能與該班別需使用較多給藥物子系統相關;此結果也與品質指標中大多呈現逐年改善,僅給藥物錯誤改善有限可能相關,需再進行進一步研

究了解,也建議醫院領導者應持續關注護理資訊科學對臨床品質結果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