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on V39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Epson V370 Photo 跟EPSON Perfection V39 的選擇 - Mobile01也說明:最近突然想把一大堆的老照片整理成電子檔,上網大概爬文了一下EPSON V370 Photo 跟EPSON Perfection V39 這兩台的老照片還原功能蠻吸引我的不過又看到 ...

淡江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 江正雄所指導 林庭宇的 低成本文件影像系統之研製 (2017),提出Epson V39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樹莓派、方向性提升式離散小波轉換、積分影像、最小均方演算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陳建雄所指導 吳泰毅的 中高齡者對數位相框使用者介面按鍵功能提示與動態回饋設計之探討 (2008),提出因為有 數位相框、使用者介面設計、功能提示、按鍵回饋、使用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Epson V39的解答。

最後網站EPSON Perfection V39 Flatbed Scanner - Currys則補充:Scan photographs, documents and more with the Epson Perfection V39 Flatbed Scanner. It has an optical resolution of 4800 dpi, so you can capture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pson V39,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成本文件影像系統之研製

為了解決Epson V39的問題,作者林庭宇 這樣論述: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藉由數位典藏的方式進行歷史文件手稿或書籍資料的保存逐受重視,但是一般印刷或是手稿用紙因所選擇之材質與厚度不同也可能會造成背面的文字或圖片翻印至正面。市面上有許多掃描設備,雖然使用方便及設計客製化,但是價格多為高昂且在輸出影像上可調性也較簡單。有鑑於此,本研究提出一個以低成本設備所設計之文件影像系統,本研究使用樹梅派3B+(Raspberry 3B+)作為硬體,搭配樹莓派相機(PI NOIR CAMERA V2),能在控制端輸入指令後自動拍照並執行演算法,以移除原稿上的雜訊及汙染並且修正背面資訊翻印至正面的問題。在演算法的部分,本研究使用自適應方向性提升式離散小波轉換(

Adaptive Directional Lifting-based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ADLDWT)將影像資訊轉換成頻率域分析,分別對高頻與低頻做處理。在低頻的部分,對低低頻帶(LL subband)做區域二值化處理將文字與背景分割,其中使用積分影像(Integral Image)的概念加快運算速度。在高頻的部分,對低高頻帶(LH subband)、高低頻帶(HL subband)和高高頻帶(HH subband)採用改良式最小均方演算法(Least Mean Square, LMS)訓練流程,對三個子頻帶資訊各別進行獨特的權重遮罩訓練,且以各別子頻帶影

像細部所產生不同變異數值(Variance)進行分類,再利用訓練出的權重遮罩對各別的頻帶進行卷積(Convolution)運算,讓高頻影像能保留邊緣資訊並將背景細部雜訊濾除。最後,對四個子頻帶做小波反轉換,將影像重建成原尺寸。 實驗結果使用Document Image Binarization Competition (DIBCO)的公用樣本做測試,也使用此比賽所提供的數據測量工具與其他的方法做比較。除了做數據比較,本研究也計算出各種演算法在電腦以及樹梅派上的運算時間,結果顯示本研究所提出的演算法雖然在數據上並非全部都是最佳,但是在樹莓派上執行演算法與電腦上執行的時間差不會過大,影像結果

也沒有失真。由實驗得知本研究所提出的低成本文件影像系統之樹梅派嵌入式平台具有即時的特性並且可以得到和電腦上一樣的結果。

中高齡者對數位相框使用者介面按鍵功能提示與動態回饋設計之探討

為了解決Epson V39的問題,作者吳泰毅 這樣論述:

隨著數位化影像科技的進步與普及,觀賞與分享影像之方式亦將隨之改變,數位相框被預期將取代傳統相框與相簿,成為家庭中分享彼此回憶與經歷之方式之一。由於傳統相框與相簿被廣泛採用,故數位相框產品並非針對特定族群所設計,其預期之使用對象包含社會各階層與年齡層,其中亦包含日漸成長之中高齡消費族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數位相框使用介面:(1)符合中高齡族群使用者心智模式之介面設計特點;(2)中高齡族群使用數位相框介面時可能遭遇之問題,期能建構未來相關產品使用介面之設計原則。本研究之實驗分為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實驗以市面上三款具代表性之數位相框產品進行任務操作,並邀請年輕族群(小於45歲)與中高齡族群(45歲

以上)參與測試,以了解不同年齡層之使用者於操作產品介面時可能遭遇之問題與意見。本階段之實驗結論有:(1)中高齡族群需要更多的協助;(2)避免過於繁複之選單設計;(3)所有功能皆應給予適當之提示;(4)按鍵配置應合乎邏輯;(5)圖形介面應輔以文字說明。第二階段實驗則為數位相框模擬介面實驗,由第一階段實驗之結論設定本階段實驗設計之實驗變數為「按鍵功能提示」與「動態回饋」,實驗採3(按鍵功能提示)*2(動態回饋)雙因子實驗設計,共計六組實驗介面樣本。受測對象則為年滿45歲之中高齡族群,採「受測者間」之實驗設計方式,於實驗中針對數位相框常用之功能進行實驗任務,並量測其完成操作任務所需之時間,之後要求受

測者填寫主觀感受評量問卷、使用者互動滿意度量表(Questionnaire for User Interaction Satisfaction, QUIS)、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ystem Usability Scale, SUS)與工作負荷指標量表(NASA Task Load Index, NASA-TLX)。所得之實驗量化資料經SPSS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歸納結論與建議,期望作為未來相關產品於介面設計上之參考。研究結果歸納如下:1. 由操作績效之分析結果發現,研究所設定之實驗變數「按鍵功能提示」與「動態回饋」在中高齡使用者對介面熟悉度較差時能發揮較明顯之影響力。2. 由操作績效之分

析結果發現,實驗變數「按鍵功能提示」與「動態回饋」在操作實驗中確實發揮其協助使用者操作之功能,但是二者之搭配須考量是否會因類型過於相近導致互相干擾,反而無法產生效果加乘之效果。3. 由操作績效與使用者主觀感受問卷之分析結果發現,新設計之按鍵功能提示於操作實驗中對增進操作績效有其一定之助益,但是因應其新設計所造成之操作路徑增加以及因過多訊息造成頁面較為雜亂與擁擠,反讓中高齡使用者產生心理上之壓力,故在提升其介面主觀感受上並無明顯之作用產生。4. 由操作績效與使用者主觀感受問卷之分析結果發現,由於能提供清楚明瞭之回饋呈現模式且對介面結構與頁面美觀之影響較小,動態回饋設計在提升中高齡使用者之操作

績效或是介面主觀感受上皆有良好的評價。5. 由使用者主觀感受評量與工作負荷指標量表(NASA-TLX)之分析結果發現,動態圖示設計雖然在提升操作績效與介面美觀上有其助益,但是也可能因其畫面不斷變動之特性使中高齡使用者在辨識上需耗費較多之心力。6. 適度的提供按鍵功能提示與動態回饋可符合中高齡使用者對於數位相框操作介面之使用需求,其中具有美感之介面設計與適量之訊息顯示能提供良好之第一印象,使其能放鬆心情且樂於嘗試操作與了解介面之使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