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port 1937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Allport 1937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uaneP.Schultz,SydneyEllenSchultz寫的 人格心理學 和楊宇特約 主編的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四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雙葉書廊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施雅月所指導 林冠廷的 從觀眾角度看影片創作者特質對持續觀看意圖的影響—以不同影片類型為例 (2021),提出Allport 1937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YouTube、創作者、人格特質、影片類型、持續觀看意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區國良、唐文華所指導 黃郁涵的 基於文字探勘及視覺化技術之履歷分類輔助系統 (2021),提出因為有 文字探勘、履歷、自然語言處理、視覺化、學歷、職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Allport 1937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llport 1937,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格心理學

為了解決Allport 1937的問題,作者DuaneP.Schultz,SydneyEllenSchultz 這樣論述:

  本書新版內容的修正包括新增參考文獻400篇以上,並且添加理論家的自傳素材,以協助讀者了解其私人或專業生活如何影響理論之建構。此外,作者也加入有關教養實務,以及性別、種族和文化對於人格發展、測驗表現與人性本質概念的影響。尤其跨文化研究涵蓋歐洲、亞洲、中東、非洲和南美洲等國家,以呈現多元文化的特色。   本書適用於未曾接觸人格心理學,但對人性本質深感興趣的讀者。作者以淺顯易懂的內容開啟讀者對於人格的興趣,並輔助以實徵研究證據作為佐證,是研讀人格心理學的絕佳入門教科書。 本書特色   Ÿ完整介紹重要各學派人格理論。 Ÿ  每個理論都自成獨立單元,讓讀者了解理論的核心概念

及整體風格。 Ÿ  重視人格發展的文化與社會脈絡。 Ÿ  附有重點提示與複習問題,提升學習效率。

從觀眾角度看影片創作者特質對持續觀看意圖的影響—以不同影片類型為例

為了解決Allport 1937的問題,作者林冠廷 這樣論述:

隨著網路通訊的持續進步,大眾對於資訊獲取的方式逐漸轉變為社群平台、網路論壇與影音平台等蓬勃發展的新興媒體,這使得新興的影音平台有更多的創作者相繼加入競爭,因此如何獲得觀眾的青睞與關注,成為當今影片創作者極需仔細思考的一門學問。鑑於以往研究對於人格特質的研究,多半是對觀眾、消費者與買家等身份來進行人格特質分類,因此本研究希望改以觀眾角度來看創作者人格特質,並探討創作者的五大人格特質是否會影響觀眾對影片的滿意度與持續觀看意圖。而後再加入影片類型,觀察在不同的影片類型下,對影片滿意度的差異性,藉此幫助創作者找到適合搭配自身人格特質的影片類型,以提高觀眾對其影片的滿意度與持續觀看意圖。本研究透過線上

問卷向觀眾進行資料搜集,而後對問卷樣本進行敘述性統計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創作者的「開放性」與「親和性」人格特質對於「觀眾對影片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另外,創作者人格特質對於觀眾對影片滿意度的影響也會因為影片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娛樂類型影片方面,創作者的「開放性」與「親和性」人格特質對觀眾對影片滿意度有正面影響;而在知識類型影片方面,創作者的「外向性」、「開放性」與「嚴謹性」人格特質則對觀眾對影片滿意度有正向影響。本研究也驗證:觀眾的滿意度對持續觀看意圖具有正向影響。希望藉由本研究結果,能幫助影片創作者瞭解自身人格特質以搭配最合適的影片類型,呈現出能使觀眾有最佳觀看影片滿意度與持續觀看意圖的

影片作品。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四輯

為了解決Allport 1937的問題,作者楊宇特約 主編 這樣論述:

研究和認識生活在中國文化中的人們的社會心理,發現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的相互建構過程及特性,最終服務於社會,貢獻人類,這正是華人社會心理學者百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系統地選刊這些學者的論文,以展示華人社會心理學這一研究領域所具有的多重視角以及豐富的學術成果。 人格特質理論是人格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支點。該理論認為,特質是構成人類個體人格的基本單元,可分為表層特質和深層特質(Allport,1937;Eysenck,1967)。表層特質會因人而異,但深層特質則在個體間存在着共同結構。深層的人格結構可以用分類的概念,或者用維度(或因素)的概念來加以界定。無論采用怎樣

的概念,特質理論的關鍵點就在於:首先承認人格特質是可以測量的,然后再在測量出來的特質基礎上探索人格的結構。  人格特質理論在人格研究的歷史上曾經一度沉寂,但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它又回來了(McAdam,1992)。使特質理論回到人格心理學研究中心舞台的一個重要突破,就在於西方多位研究者不約而同地發現,人格特質背后存在着一個五因素結構(Digman,1990;McCrae&Costa,1986,1987;McCrae,Costa,&Busch,1986;Noller,Law,&Comrey,1987;Peabody&Goldberg,1989)。眾多的后續研究將其稱為人格五因素模型(FFM)

,並不斷重復驗證該人格結構模型存在的合理性(Goldberg,1992)。因此,人格特質五因素模型風靡一時,導致許多研究者相信,五大人格因素就是人類個體行為背后的共同人格結構,具有人類普遍性。背負着歷史使命的心理學家始終真誠地希望,他們也能夠像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那樣,最終有一天會發現普適的心理結構(無論它是認知結構,還是人格結構),從而幫助揭開人類行為之謎。為了進一步驗證人格特質五因素結構,后來的研究者便朝着兩個方向繼續探索,一方面他們努力探究人格特質的生物學基礎,另一方面則廣泛尋求該結構的跨文化研究證據(本文的探討將主要集中在第二個方向上的研究)。 特質論與維度論的思路中國

人人格結構探索——人格特質六因素假說中國古代傳統的五因素人格理論動物個體差異研究對人格心理學的貢獻幸福的人格存在嗎?——人格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綜述和實證研究文化、辯證與推理關於辯證思維問題的辯證式回應社會認知論與動態建構論的思路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及人格與行為的關系——對人格內涵及其中西方差異的理論與實證分析民眾稟賦論與內隱人格論如何研究社會、文化和思想行為間的關系?——共享內隱論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的貢獻本土心理學的思路客觀實驗范式與主觀經驗范式的整合——當代西方心理學理論范式發展的走向再談人格研究的中國化本土人格研究: 中國的情況研究中國人性格的一個本土架構

基於文字探勘及視覺化技術之履歷分類輔助系統

為了解決Allport 1937的問題,作者黃郁涵 這樣論述:

履歷內容當中通常包含學歷、技能、人格特質等資訊。對企業組織而言,要從大量求職履歷當中找出符合職務條件的候選人,是一項耗時且高成本的工作。本論文透過所建立的字典,結合文字探勘、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於履歷文本進行分析,取得履歷與職務之間的關聯程度值。接著,結合關聯程度、學歷及多元資訊,打造「視覺化人才履歷篩選互動面板」,提供一個能依據職務需求快速篩選履歷,並且具備個人履歷人格特質及技能關鍵字標示的視覺化人才篩選工具,輔助使用者能快速且有效地聚焦於合適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