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鈦合金硬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64鈦合金硬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順興寫的 機械工程材料 和理工科技顧問有限公司,張印本,楊良太,徐沛麒,陳鴻元,張記逢,郭海單,黃慧婷,邱柏榮的 金屬材料對照手冊(含各國標準)(第六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工程科技博士學位學程 蔡履文、陳建宏所指導 岳桂林的 Ti-15Mo-5Zr-3Al真空硬銲之研究 (2021),提出64鈦合金硬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Ti-15Mo-5Zr-3Al、CP-Ti、Ti2Ni、剪力強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機械工程系研究所 林派臣所指導 林旻頡的 Ti-6Al-4V鈦合金SLM積層製造之原位熱處理製程路徑參數開發 (2021),提出因為有 原位熱處理、選擇性雷射熔融、金屬積層製造、3D列印路徑規劃、鈦合金的重點而找出了 64鈦合金硬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64鈦合金硬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械工程材料

為了解決64鈦合金硬度的問題,作者王順興 這樣論述:

本書是為了適應線上開放課程或慕課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教學用書。 《機械工程材料》為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各專業的技術基礎課教材。本書闡述了材料成分、組織結構與性能關係的基本原理和材料的應用。全書共分6章:材料的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合金的結晶和合金化原理、金屬熱處理、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本書除作為機械類專業的教材外,也可作為機械類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或培訓用教材。 王順興,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研室主任,河南科技大學校級教學名師。2005年後負責機械工程材料課程的建設。該課程2007年獲河南省精品課程,2017年獲河南科技大學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建設立項。目前正在製作視頻(

約64個視頻)(目錄中絕大多數三級標題為一個視頻,少數是二級標題為一個視頻),計畫2019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 第1章 材料的結構1 1.1原子結合鍵和結合能1 1.1.1原子結合鍵2 1.1.2結合能5 1.2相結構7 1.2.1相概念及其分類7 1.2.2三種常見的晶體結構9 1.2.3晶向指數和晶面指數13 1.2.4晶體缺陷19 1.2.5合金相結構23 1.2.6高分子的相結構26 1.3組織結構29 1.3.1單相組織30 1.3.2雙相組織31 1.3.3織態結構33 1.3.4成分-工藝-組織-性能關係34 第2章 材料的力學性能37 2.1彈性變形38 2

.1.1彈性變形性能指標38 2.1.2彈性變形機理38 2.1.3影響因素39 2.2永久變形40 2.2.1強度、塑性和韌性40 2.2.2金屬單晶體的塑性變形43 2.2.3金屬多晶體的塑性變形50 2.2.4金屬強化原理53 2.2.5黏彈性變形56 2.3材料的斷裂58 2.3.1斷裂的類型及斷口特徵58 2.3.2缺口效應、衝擊韌性和斷裂韌性61 2.3.3低應力延時斷裂64 2.3.4磨損68 2.4硬度70 2.4.1布氏硬度71 2.4.2洛氏硬度71 第3章 合金的結晶和合金化原理73 3.1擴散現象和擴散定律73 3.1.1擴散現象73 3.1.2擴散定律74 3.2純

金屬的結晶76 3.2.1結晶的熱力學條件77 3.2.2形核和長大78 3.2.3同素異構轉變79 3.3二元合金的結晶80 3.3.1二元合金結晶的熱力學條件和相圖80 3.3.2勻晶轉變84 3.3.3恒溫轉變89 3.3.4固態相變92 3.3.5Fe-C合金96 3.4合金化原理103 3.4.1有色金屬合金化原理103 3.4.2鋼鐵合金化原理107 第4章 金屬熱處理111 4.1合金的固溶和時效112 4.1.1定義112 4.1.2組織和性能變化112 4.1.3應用114 4.2奧氏體的形成115 4.2.1共析鋼奧氏體(A)形成過程115 4.2.2亞(過)共析鋼奧氏體

形成過程117 4.2.3奧氏體等溫形成動力學117 4.2.4奧氏體的晶粒度118 4.2.5影響奧氏體形成的因素119 4.3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122 4.3.1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圖(TTT圖)122 4.3.2影響等溫轉變圖形狀和位置的因素124 4.3.3珠光體的組織與性能127 4.3.4貝氏體的組織與性能131 4.3.5馬氏體的組織和性能134 4.4連續冷卻轉變和鋼的淬透性139 4.4.1過冷奧氏體連續冷卻轉變圖139 4.4.2鋼的淬透性140 4.5金屬的退火和正火143 4.5.1退火143 4.5.2正火150 4.6淬火和回火152 4.6.1淬火152 4.6.2

回火155 4.7表面淬火166 4.7.1感應加熱表面淬火166 4.7.2其他表面淬火方法168 4.8化學熱處理169 4.8.1鋼的滲碳169 4.8.2 鋼的滲氮173 4.8.3複合滲174 第5章 金屬材料177 5.1機器零件用鋼177 5.1.1滲碳鋼177 5.1.2調質鋼180 5.1.3彈簧鋼184 5.1.4滾動軸承鋼186 5.2刃具鋼188 5.2.1碳素及低合金刃具鋼189 5.2.2高速鋼和硬質合金191 5.3模具鋼195 5.3.1熱作模具鋼195 5.3.2冷作模具鋼196 5.4不銹鋼和耐熱鋼198 5.4.1不銹鋼198 5.4.2耐熱鋼200 5

.5耐磨材料202 5.5.1高錳鋼202 5.5.2高鉻鑄鐵203 5.6鑄鐵204 5.6.1灰鑄鐵204 5.6.2可鍛鑄鐵206 5.6.3球墨鑄鐵207 5.6.4蠕墨鑄鐵209 5.7常用有色金屬材料210 5.7.1鋁合金210 5.7.2銅合金213 5.7.3鈦合金215 5.7.4鎂合金216 5.7.5滑動軸承合金219 第6章 非金屬材料222 6.1工程塑料222 6.1.1塑膠的組成和分類222 6.1.2熱塑性塑膠及應用223 6.1.3熱固性塑膠及應用225 6.2工程橡膠226 6.2.1橡膠的組成和性能226 6.2.2常用橡膠材料及應用227 6.3工程

陶瓷228 6.3.1陶瓷材料概述228 6.3.2常用工程陶瓷及應用230 6.4複合材料231 6.4.1複合材料概述231 6.4.2常用複合材料232 附錄1知識鞏固題參考答案234 附錄2作業題236 參考文獻249

Ti-15Mo-5Zr-3Al真空硬銲之研究

為了解決64鈦合金硬度的問題,作者岳桂林 這樣論述:

為探討Ti-15Mo-5Zr-3Al與同種材質以及異種材質(商用CP-Ti)硬銲時的冶金反應,本研究採用Ti-15Cu-15Ni作為填料,在不同的溫度和持溫時間進行高真空硬銲。本研究通過顯微組織分析和剪力試驗,推斷出硬銲過程中發生的冶金反應,首次揭露不同製程參數條件下硬銲接頭顯微組織、剪力強度以及破壞模式的演變。在同種材質硬銲部分,即Ti-1553/Ti-15Cu-15Ni/Ti-1553,硬銲接頭包含Ti2Ni、Ti2Cu、α-Ti和retained-β。脆性Ti2Ni介金屬相是造成硬銲接頭脆性斷裂的主要原因。隨著硬銲溫度的升高或持溫時間的延長,脆性介金屬相逐漸減少直至完全消失,硬銲接頭剪

切性能顯著提高。對未觀察到介金屬相的硬銲接頭進行時效強化,可以在保證接頭剪力強度的同時提高接頭的硬度。在異種材質硬銲部分,即Ti-1553/Ti-15Cu-15Ni/CP-Ti,Ti-1553基材側無明顯的介金屬相析出。但在CP-Ti基材側,過渡區為初生α相與β共析組織(Ti2Cu/Ti2Ni+retained-β)相間生成的板條狀組織。受到剪力作用時,硬銲接頭首先從Ti2Ni介金屬相處發生脆性破裂。延長硬銲持溫時間Ti2Ni介金屬相變得稀疏且細小將導致硬銲接頭剪力強度提升。

金屬材料對照手冊(含各國標準)(第六版)

為了解決64鈦合金硬度的問題,作者理工科技顧問有限公司,張印本,楊良太,徐沛麒,陳鴻元,張記逢,郭海單,黃慧婷,邱柏榮 這樣論述:

  本書為因應世界標準潮流發展及讀者意見與需求,特別針對已出版的兩本對照書“ASTM金屬材料規格與對照”及“兩岸科技金屬材料對照”的優點重新融合及增新版次。包含鐵金屬、銅合金及鋁合金等材料之各國對照,並加入台灣CNS及中國GB的對照,以及金屬材料對照表查詢使用方法說明,方便讓讀者更易於找尋,一目了然。 本書特色   1.以金屬材料為主,將常用的材料規格號碼、記號加以歸納、整理、分析,以表格方式呈現,使讀者易於索引中對照,每個材料規格並附有化學成分及機械性質的分析,可供讀者作為比較選用。   2.以CNS,GB兩岸的材料規格為主,並列出ASTM/JIS/DIN等主要國家

規格對照。   3.本書已獲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之採購及貿易人士採用。

Ti-6Al-4V鈦合金SLM積層製造之原位熱處理製程路徑參數開發

為了解決64鈦合金硬度的問題,作者林旻頡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運用MATLAB開發進階SLM積層製造技術-原位熱處理(In-situ Heat Treatment),取代傳統熱處理技術。此技術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雷射源作為新生成積層材料的熱處理熱源,使工件在完成時即達成理想的材料機械性質,故無需透過傳統熱處理程序。本研究運用MATLAB開發三種原位熱處理技術:重覆、間隔及間層模式,搭配三組SLM參數及五組層間旋轉角度,進行完整實驗規劃。運用粗糙度、金相、硬度、衝擊及拉伸實驗,再搭配數位影像技術,探討原位熱處理技術對鈦合金Ti-6Al-4V積層製造材料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三種原位熱處理技術皆可對鈦合金Ti-6Al-4V積層製造材料產生正面影響,但

會隨間層數量的增加而減少。當SLM參數100 W-100 mm/s搭配間隔及間層模式時,可有效提升積層製造材料的衝擊值及延展性,同時縮短原位熱處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