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先生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486先生由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錢苗根寫的 現代表面技術(第2版) 和王桐齡的 中國全史(上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486 漢墩道長– Sqyiz - 拜見宮主大人2季也說明:「金鏟子」的由來,是以前的人如果希望婚後能早生孩子,若附近有工地開工動土,會 ... 6/11/2014 · 486先生從小在城隍廟長大,對於傳統習俗比一般民眾熟悉了解,所以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中國友誼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夏春祥所指導 黃龍興的 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 (2019),提出486先生由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獄中日記、症候式閱讀、微觀史學、公共展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欒錦榮所指導 林俊瑋的 中美貿易戰宣告效果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美中貿易戰、事件研究法、中國概念股、美國概念股、新南向概念股的重點而找出了 486先生由來的解答。

最後網站臉書關閉粉絲專頁又1人! - Aypsaf則補充:關閉粉專評論系統,486先生的粉絲專頁則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被臉書關閉。對此486團購的創辦人陳延昶出面表示,品牌,怎料,硬體。 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跟社團各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486先生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表面技術(第2版)

為了解決486先生由來的問題,作者錢苗根 這樣論述:

本書闡述了現代表面技術的含義、內容、應用和發展,介紹了固體表面和覆蓋層的結構以及固體表面的性能,系統分析了各類表面技術的特點、適用範圍、技術路線、典型設備、工藝措施和應用實例,論述了表面技術設計和表面測試分析的內容。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表面技術概論,固體表面和覆蓋層的結構,固體表面的性能,電鍍、電刷鍍和化學鍍,金屬表面的化學處理,表面塗覆技術,氣相沉積技術,表面改性技術,複合表面技術,表面加工製造,表面技術設計,表面測試分析。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材料科學、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等相關專業在校師生使用,也可供從事產品設計、工藝制訂、技術改造、設備維修、品質和技術管理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表面技術概論1 1.1表面技術的含義1 1.2表面技術的內容3 1.3表面技術的應用8 1.4表面技術的發展17 1.4.1表面技術發展方向17 1.4.2表面技術發展前景18 第2章固體表面和覆蓋層的結構20 2.1固體材料和表面介面20 2.1.1固體材料20 2.1.2表面介面21 2.1.3不飽和鍵23 2.2固—氣表面的結構23 2.2.1理想表面23 2.2.2清潔表面24 2.2.3實際表面25 2.3表面特徵力學和勢場32 2.3.1表面吸附力32 2.3.2表面張力與表面能34 2.3.3表面振動與表面擴散35 2.4表面覆蓋層

的結構40 2.4.1電鍍層的結構41 2.4.2薄膜的結構43 第3章固體表面的性能47 3.1固體表面的力學性能47 3.1.1附著力47 3.1.2表面應力49 3.1.3表面硬度50 3.1.4表面韌性與脆性53 3.1.5表面耐磨性能55 3.1.6表面抗疲勞性能63 3.2固體表面的化學性能65 3.2.1表面耐化學腐蝕性能65 3.2.2表面耐電化學腐蝕性能68 3.2.3非金屬材料的耐蝕性83 3.2.4表面選擇過濾與分離性能88 3.2.5表面防汙與防沾汙性能96 3.2.6表面自潔與殺菌性能97 3.3固體表面的物理性能99 3.3.1表面技術中的材料熱學性能100 3.

3.2表面技術中的材料電學性能107 3.3.3表面技術中的材料磁學性能114 3.3.4表面技術中的材料光學性能121 3.3.5表面技術中的材料聲學性能131 3.3.6表面技術中的材料功能轉換135 第4章電鍍、電刷鍍和化學鍍142 4.1電鍍的基本知識和原理142 4.1.1電鍍的範疇和分類142 4.1.2電鍍的基本過程和構成143 4.1.3電鍍液144 4.1.4電鍍反應145 4.1.5電極反應機理147 4.1.6金屬的電沉積過程148 4.1.7影響電鍍品質的因素150 4.2電鍍預處理151 4.2.1預處理的目的和重要性151 4.2.2預處理方法151 4.2.3金

屬的拋光152 4.3單金屬電鍍和合金電鍍154 4.3.1單金屬電鍍154 4.3.2合金電鍍156 4.4電刷鍍160 4.4.1電刷鍍的基本原理和特點160 4.4.2電刷鍍設備160 4.4.3電刷鍍溶液162 4.4.4電刷鍍工藝164 4.4.5電刷鍍的應用165 4.5化學鍍166 4.5.1化學鍍的分類和特點166 4.5.2化學鍍鎳167 4.5.3化學鍍銅169 第5章金屬表面的化學處理172 5.1化學轉化膜172 5.1.1化學轉化膜的形成過程和基本方式172 5.1.2化學轉化膜的分類和用途172 5.2氧化處理173 5.2.1鋼鐵的化學氧化173 5.2.2有

色金屬的化學氧化177 5.3鋁及鋁合金的陽極氧化178 5.3.1陽極氧化膜的性質和用途178 5.3.2陽極氧化膜的形成機理179 5.3.3鋁及鋁合金的陽極氧化工藝180 5.3.4陽極氧化膜的著色和封閉182 5.4微弧氧化185 5.4.1微弧氧化技術的由來與發展185 5.4.2微弧氧化設備與工藝186 5.4.3影響微弧氧化品質的因素187 5.4.4微弧氧化陶瓷質氧化物膜的結構和性能189 5.4.5微弧氧化陶瓷質氧化物膜的應用190 5.5磷化處理190 5.5.1鋼鐵的磷化處理190 5.5.2有色金屬的磷化處理194 5.6鉻酸鹽處理194 5.6.1鉻酸鹽膜的形成過程1

94 5.6.2鉻酸鹽膜的組成和結構195 5.6.3鉻酸鹽處理工藝195 第6章表面塗覆技術198 6.1塗料與塗裝198 6.1.1塗料198 6.1.2塗裝204 6.2溶膠凝膠技術206 6.2.1溶膠凝膠法簡介206 6.2.2溶膠凝膠法薄膜或塗層209 6.3黏結與黏塗212 6.3.1黏結技術212 6.3.2黏塗技術216 6.4熱噴塗與冷噴塗218 6.4.1熱噴塗218 6.4.2冷噴塗228 6.5電火花表面塗覆229 6.5.1電火花表面塗覆的原理和特點229 6.5.2電火花塗覆工藝及應用231 6.5.3電火花塗覆層的特性232 6.6堆焊與熔結234 6.

6.1堆焊234 6.6.2熔結240 6.7熱浸鍍242 6.7.1熱浸鍍層的種類242 6.7.2熱浸鍍工藝243 6.7.3熱浸鍍鋅243 6.7.4熱浸鍍鋁246 6.8搪瓷塗覆247 6.8.1瓷釉的基本成分和釉漿247 6.8.2搪瓷的金屬基材及表面清潔處理249 6.8.3釉漿的塗覆和搪瓷燒成249 6.8.4搪瓷製品的分類和應用250 6.9塑膠塗覆250 6.9.1塑膠粉末塗料250 6.9.2塑膠粉末塗覆方法251 6.10無機塗料與納米複合塗料252 6.10.1無機塗料253 6.10.2納米複合塗料259 6.11陶瓷塗層265 6.11.1陶瓷塗層的分類和選用266

6.11.2陶瓷塗層的工藝及其特點267 6.11.3幾種典型的陶瓷塗層268 6.12達克羅塗覆技術270 6.12.1達克羅塗覆技術的由來與發展271 6.12.2達克羅塗層的結構與耐蝕機理272 6.12.3達克羅塗覆工藝流程272 6.12.4達克羅塗覆技術的優點與不足274 6.12.5達克羅塗覆技術的應用27 第7章氣相沉積技術277 7.1氣相沉積與薄膜277 7.1.1薄膜的定義與特徵277 7.1.2薄膜的形成過程與研究方法278 7.1.3薄膜的種類和應用279 7.1.4薄膜製備方法和氣相沉積法分類280 7.2真空技術基礎281 7.2.1真空度和真空區域的劃分281

7.2.2真空的特點和應用281 7.2.3真空中的氣體分子特性281 7.2.4真空的獲得283 7.2.5真空泵型號和真空機組284 7.2.6真空測量和檢漏285 7.3物理氣相沉積290 7.3.1真空蒸鍍290 7.3.2濺射鍍膜298 7.3.3離子鍍308 7.3.4離子束沉積318 7.3.5分子束外延320 7.4化學氣相沉積321 7.4.1化學氣相沉積的反應方式與條件321 7.4.2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與分類322 7.4.3幾類化學氣相沉積簡介324 7.4.4化學氣相沉積的特點與應用329 第8章表面改性技術334 8.1金屬材料表面改性334 8.1.1金屬表面

形變強化334 8.1.2金屬表面熱處理340 8.1.3金屬表面化學熱處理348 8.1.4等離子體表面處理360 8.1.5鐳射表面處理363 8.1.6電子束表面處理372 8.1.7高密度太陽能表面處理374 8.1.8離子注入表面改性376 8.2無機非金屬材料表面改性385 8.2.1玻璃的表面改性385 8.2.2傳統陶瓷的表面改性390 8.2.3先進陶瓷的表面改性391 8.2.4生物無機非金屬材料的表面改性394 8.3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396 8.3.1偶聯劑處理396 8.3.2化學改性397 8.3.3輻射處理399 8.3.4等離子體改性400 8.3.5酶化學表面

改性401 第9章複合表面技術403 9.1電化學技術與某些表面技術的複合403 9.1.1電化學技術與物理氣相沉積的複合403 9.1.2電化學技術與表面熱擴散處理的複合406 9.2真空鍍膜與某些表面技術的複合406 9.2.1真空鍍膜與塗裝技術的複合406 9.2.2真空鍍膜與離子束技術的複合411 9.3表面鍍(塗)覆與納米技術的複合417 9.3.1複合電鍍、複合電刷鍍和複合化學鍍417 9.3.2納米黏結、黏塗和納米熱噴塗423 9.4表面熱處理與某些表面技術的複合425 9.4.1複合表面熱處理425 9.4.2表面熱處理與表面形變強化處理的複合426 9.5高能束表面處理與某

些表面技術的複合426 9.5.1鐳射表面合金化、陶瓷化和增強電鍍427 9.5.2雷射光束表面處理與等離子噴塗的複合428 9.6納米晶粒薄膜和納米多層薄膜429 9.6.1納米薄膜概述429 9.6.2納米晶複合薄膜430 9.6.3納米多層膜433 第10章表面加工製造437 10.1表面加工技術簡介437 10.1.1超聲波加工437 10.1.2磨料加工438 10.1.3化學加工441 10.1.4電化學加工442 10.1.5電火花加工445 10.1.6電子束加工446 10.1.7離子束加工448 10.1.8雷射光束加工449 10.1.9等離子體加工451 10.1.1

0光刻加工452 10.1.11LIGA加工459 10.1.12機械微細加工461 10.2微電子工業和微機電系統的微細加工462 10.2.1微電子工業的微細加工462 10.2.2微機電系統的微細加工466 第11章表面技術設計468 11.1表面技術設計的要素與特點468 11.1.1表面技術設計的要素468 11.1.2表面技術設計的特徵469 11.2表面技術設計的類型與方法470 11.2.1表面技術設計的類型470 11.2.2表面技術設計的方法470 第12章表面測試分析478 12.1表面分析的類別、特點和功能478 12.1.1表面分析用主要儀器478 12.1.2依

據結構層次的表面分析類別482 12.2常用表面分析儀器和測試技術簡介484 12.2.1電子顯微鏡485 12.2.2場離子顯微鏡486 12.2.3掃描隧道顯微鏡487 12.2.4原子力顯微鏡488 12.2.5X射線衍射490 12.2.6電子衍射490 12.2.7X射線光譜儀和電子探針492 12.2.8質譜儀和離子探針494 12.2.9鐳射探針494 12.2.10電子能譜儀495 12.2.11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499 12.2.12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和光子掃描隧道顯微鏡500 12.2.13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502 參考文獻507 第2版前言表面技術是一

門正在迅速發展的綜合性邊緣學科,也是一門具有很高使用價值的基礎技術。表面技術涉及面十分寬廣,各種領域和各行各業都可找到其重要而廣泛的應用。表面技術在現代製造、汽車、航空、航太、艦船、海洋、電子、電器、生物、醫學、能源、建築、材料、軍事以至人類的日常生活等領域中有著很好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現代表面技術》自2002年出版以來,已印刷16次,發行了3萬多冊,深受讀者歡迎,有很多學校選作了教材。考慮到該書已出版十多年,這期間表面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很多技術標準進行了修訂,所以機械工業出版社委託我對《現代表面技術》進行修訂,出版第2版。 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完成了修訂工作。本書特點和有關說明如下:

1)根據近十多年來表面技術的發展情況,對第1版的內容進行了增補,而對陳舊、過時的內容予以刪除。 2)表面技術涉及的領域很廣,知識面很寬,修訂時對各類表面技術做了簡明扼要的闡述,而對一些重點和難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 3)基礎理論對表面技術的發展十分重要,而表面技術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本書在修訂時加強了理論與實際的緊密聯繫。 4)本書修訂時,增加了不少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應用實例,鼓勵讀者自學,勤于思考,豐富想像,激發興趣,勇於創新。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材料科學、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等相關專業在校師生使用,也可供從事產品設計、工藝制訂、技術改造、設備維修、品質和技術管理的

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本書修訂時,徵求了有關教師、學生以及科技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並參閱和引錄了不少文獻資料,同時又得到莫慶華女士和莫強強先生的大力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條件和水準有限,本書肯定有不妥之處,希望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錢苗根第1版前言表面現象和過程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廣義地說,表面技術是直接與各種表面現象或過程有關的,能為人類造福或被人們利用的技術。它是一個非常寬廣的科學技術領域。 多年來,人們對傳統表面技術進行了一系列改進、複合和創新,使大量的現代表面技術湧現出來,在各個工業部門以及農業、生物、醫藥工程乃至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表面技術為國際性的

關鍵技術之一,是新材料、光電子、微電子等許多先進產業的基礎技術。大量表面技術屬於高技術範疇,在今後知識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 表面技術不僅是一門廣博精深和具有極高實用價值的基礎技術,還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在學術上豐富了材料科學、冶金學、機械學、電子學、物理學、化學等學科,開闢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領域。 人們使用表面技術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表面技術的迅速發展是從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的,近30多年則發展得更為迅速。一方面人們在廣泛使用和不斷試驗摸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20世紀60年代末形成的表面科學給予了有力的促進,從而使表面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表面技

術的種類繁多,過去是分散在各個技術領域,它們的發展一般是分別進行的。現在,表面技術開始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人們將各類表面技術相互聯繫起來,探討共性,然後從更高的角度來指導各類表面技術的發展。 大力加強表面技術這門新學科的建設,是教育改革、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客觀需要。為此,我們擬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三個層次,分別開設《現代表面技術》《表面工程學》和《表面科學與技術》三門課程。本書是在我們編寫《表面技術概論》講義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教學實踐,徵求專家和學生們的寶貴意見而重新編寫的。本書是上述三門課程的基本教材,可供各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使用,同時也可供各個工業部門以及農業、生物、醫藥工程等

領域中管理、研究、設計、製造方面人員閱讀。 本書共分10章,其中、二、七、九、十章以及第五章的一、二、六、七、八、九、十節由錢苗根執筆;第六、八章以及第五章的三、四、五節由姚壽山執筆,第三、四章由張少宗執筆編寫。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編者參閱和引錄了許多文獻資料,一些主要的文獻資料列在各章末的“參考文獻”中。姜祥祺、吳以南、薄鑫濤等教授、專家對本書的有關章節作了認真和細緻的審校,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上海交通大學現代表面技術實驗室的同事們也給予了許多具體的幫助。在此,我們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我們學識水準所限,本書必然會存在不少問題,殷切希望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現代表面技術”是新

開設的一門課程,我們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編寫了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本書將其作為附錄放在書末,供兄弟院校參考。 錢苗根

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

為了解決486先生由來的問題,作者黃龍興 這樣論述:

這是一份試圖闡述與釐清轉型正義的論文寫作,研究的期待看向未來,但探索的對象則包含過往與現在。受到微觀史學的啟發,政治受難者個人的獄中日記是作者據以理解白色恐怖時期與考察現在記憶的檔案依據;同時也是作者運用症候式閱讀的起點,更是作者對於今日各種人權活動策展與過往事件公共展演的關鍵基礎。論文重新檢視與反思在軍事戒嚴體制下,特別在1960末到1970年末,中國國民黨政府持續推行政治、社會與文化各面向的改造運動,訂定日常生活規範,並由憲警人員執行取締與糾正工作,給予人民全面監控的權力展現,共匪∕匪諜成為當時「想像中」的異己與他者。而在情治單位綿密地情蒐與偵防下,等待辨識的個體如何進行抗爭?論文為回應

上述問題,探討政治受難者陳中統在白色恐怖時期為何會被逮捕、監禁?在獄中他又為何∕如何反抗?成為我們考察、檢視的具體案例。整個研究著重個別的與具體的事實,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遼闊地域、長時段和大眾的宏觀過程,而將獄中日記做為一種再現/見證白色恐怖歷史的檔案,重新建構政治受難者的歷史記憶。而如何在今日敘述過往事件與經歷的理論議題,與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開展活動策展的實踐困惑等,也在探索過程中被觸及。結論指出〈陳中統獄中日記〉的具體意義有四:一、刻畫政治受難者在獄中的反抗、妥協、堅持、怒吼與喜悅,揭示生命力的具體面貌;二、記錄臺灣在國際地位的變化,關心國家未來的命運;三、揭露監獄管理者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審慎

無情的身體治理技術;四、描繪管理者欠缺同理心與建構自我圖像的各種情境。這些探討都難以在官方檔案中獲得與瞭解,也是本論文在轉化檔案認識、引入理論詞彙討論後的積極意義。

中國全史(上下冊)

為了解決486先生由來的問題,作者王桐齡 這樣論述:

一部好的史書要見功夫、有見識、顯氣象。 所謂功夫,是紮實嚴謹的學問,融會貫通的功底;而見識,是指能去謬持中,能有氣節、有態度;而說到氣象,則是史家本人天賦、修養、眼界和情懷的顯現。 在歷史研究中,歷史的敘事其實是對歷史本身摹狀之後的重建。也就是說歷史研究的文獻再詳細、資料再豐富,對於歷史本身以及歷史全部的真實來說,都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歷史永遠沒有保證的真實,所有的歷史研究成果,都只是部分的真實。 嶧山先生在本書中並未對眾所周知的大歷史多做贅述,而是更多地把敘述的重心放在一些常被人忽略但是卻又十分耐人尋味的重要歷史細節上。作為靠前位出國留學的中國歷史學家,嶧山先生在此書中運用了歷史統計學

方法,讓枯燥的歷史材料,以資料化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讓複雜的歷史一目了然。 在這部耗盡嶧山先生大半生精力的史學大作中,嶧山先生尋找的不僅僅是歷史的真實,還有正義、公理以及一種歷史本身的生命力。 王桐齡(1878—1953),我國現代有名的歷史學家。號嶧山,河北任邱人,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參事,後應聘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北京師範大學後,任教授,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曾任系主任,並先後在北京法政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課。 嶧山先生少年時中過秀才,又是靠前很早一批出國留學的歷史學者。他是很早使用歷史統計學方法研究中國史的學者

之一。 嶧山先生著作豐碩,所著有《中國全史》、《東洋史》、《中國民族史》、《中國歷代党爭史》、《儒墨之異同》、《局儉堂詩存》等書,並撰譯論文數十篇。 第一章 定義 /002 歷史之範圍 歷史之種類 歷史與國家之關係 中國舊史學之缺點 中國史之命名 第二章 中國史上之種族 /011 中國民族之分佈 漢民族之特性 歷代戶口之消長 第三章 中國史上之地理 /058 中國地勢大略 歷代史域之伸縮 歷代帝都之地點 歷代地方行政區域之變遷 第四章 中國史上之年代 /078 中國史年代之確數 歷代之紀年法及歲首 歷代之紀元法及年號 干支紀年法 中國史時代之區分 本論 第一編 上古史漢族

胚胎時代 第一期 傳說時代 第一章 中國文化之發源地 /092 第二章 太古之神話 /095 第三章 黃帝之治績 /098 黃帝之外征 黃帝之內治 黃帝子孫之相續 黃帝子孫之蕃衍 第四章 太古時代開化之程度 /104 第五章 三皇五帝說 /105 第二期 唐虞三代時代 第一章 唐虞之郅治 /112 堯之事蹟 舜之事蹟 洪水說 三苗之征服 第二章 夏之興亡 /119 夏初之內治 夏初之外征 夏統之中絕及其中興 夏之衰亡 第三章 商之興亡 /122 商初之內治 中葉之興衰 商之衰亡 第四章 西周之興亡 /126 周室勃興之原因 周初之內治 周初之外患 西周之衰亡 第五章 西周之文化 /135 制

度 禮教 第三期 春秋戰國時代 第一章 王室之陵夷與霸權之消長 /148 東周之式微 齊桓晉文之霸業 秦晉之爭霸 晉楚之爭霸與弭兵會 吳越之爭霸 第二章 封建制度之破壞與地方集權制度之發達 /153 第三章 世家之專橫與主權之淩替 /155 魯三桓 齊田氏 晉六卿 第四章 週末學術之隆盛 /159 學術勃興之原因 諸家之派別 孔道不行之原因及其結果 第五章 戰國七雄之對峙 /174 晉之衰亡與韓趙魏之建國 齊之衰亡與田齊之建國 越之衰亡與楚之強大 燕之勃興 第六章 六國之衰亡與秦之一統 /179 商鞅之富強策 蘇秦之合縱策 張儀之連衡策 列國之內訌與秦人勢力之膨脹 列國對秦之抵抗策 範雎之遠

交近攻策 秦之統一 周室之衰亡與列國之顛覆 第七章 春秋戰國時代之文化 /193 制度 禮教 第二編 中古史漢族全盛時代 第一期 秦漢時代 章 秦始皇之統一政策 /200 秦始皇之內治 秦始皇之外征 秦始皇之神仙思想 第二章 秦之衰亡 /205 二世之昏庸 群雄之蜂起 钜鹿之戰 沛公入關 第三章 楚漢之爭 /208 項籍之專橫 漢兵之東下 垓下之戰 第四章 漢初之封建問題 /213 漢初封建之由來 呂氏之亂 濟北王興居之亂 淮南王長之跋扈 七國之亂 第五章 漢初之對外關係 /219 漢與匈奴之關係 漢與南越之關係 漢與閩越及東甌之關係 漢與西南夷之關係 漢與朝鮮之關係 漢與西域諸國之關係 第

六章 武帝之內治 /229 儒學之獎勵 法學家與經濟學家之登庸 巫蠱之獄 第七章 外戚之擅權 /233 呂氏之專橫 薄昭之驕恣 竇後之擅權 田蚡之專橫 衛氏之盛衰 鉤弋夫人之無罪賜死 上官桀安之亂 霍氏之盛衰 宣帝之內治 弘恭、石顯之禍 王氏之禍 第八章 新莽之篡 /239 王莽之家世及其登庸事蹟 王莽之中廢 傅太后之專橫 董賢之嬖寵 西漢末年之儒學思想 王莽之矯誣 王莽之弑逆及其篡立 第九章 王莽之末路 /245 莽之復古 莽大臣之內亂 莽之家禍 莽之外交 莽之衰亡與盜賊之蜂起 昆陽之戰 第十章 光武之中興 /254 光武之家世及其舉義事蹟 平河北之亂 平赤眉之亂 光武初年群雄割據之形勢 宗

室諸王之破滅 東方之平定 西方之平定 隗囂、公孫述之破滅 竇融之歸附 盧芳之遠竄 第十一章 東漢初年之內政 /266 光武之內政 明帝之內政 章帝之內政 第十二章 東漢初年之外交 /272 東漢對匈奴之關係 東漢對西域諸國之關係 東漢對烏桓之關係 東漢對鮮卑之關係 東漢對羌之關係 第十三章 外戚宦官勢力之消長 /284 馬氏之放恣 竇憲之專橫 鄧太后之臨朝 鄧氏榮華之始末 安帝之昏庸 耿寶閻顯之傾軋 群小之弄權 梁冀之跋扈 第十四章 外戚與清流之結合及其對宦官之衝突 /292 宦官之恣橫 東漢之士風 次鉤黨之獄 第二次鉤黨之獄 黨獄之餘波及其結果 第十五章 東漢之衰亡 /304 黃巾賊之亂 十

常侍之亂 董卓之亂 涼州諸將之亂 第十六章 秦漢時代之文化 /312 制度 學術 風俗 宗教 實業 第二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第一章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形勢 /334 地方政府勢力發達之原因 河北之形勢 袁紹公孫瓚之衝突 河南山東江北之形勢 曹操之勢力擴張 呂布袁術之破滅 袁曹之競爭 公孫瓚袁紹之破滅 南方之形勢 曹操之南攻 張繡劉琮之降 孫劉之聯合 赤壁之戰 關中之形勢 韓馬諸將之變 西南之形勢 劉備取益州 劉備孫權分荊州 曹操取漢中 曹操之專橫 耿韋之舉義 劉備取漢中 關羽之敗沒 孫劉之分離與孫曹之聯合 孫權取嶺南 曹丕之篡 第二章 三國之分離及其合併 /347 昭烈之紹統 猇亭之戰 

魏主丕之南侵 吳魏之分離與吳蜀之複合 諸葛亮之南征 諸葛亮之北伐 公孫氏之破滅 魏取遼東 司馬懿之專橫 曹爽王淩之死 東興之役 諸葛恪之死 司馬師昭之專橫 曹芳曹髦之廢弑 毌丘儉文欽諸葛誕之舉義 黃皓之弄權 鐘鄧之入寇 蜀漢之亡 鐘鄧之內訌 司馬炎之篡 孫之專橫 孫皓之暴虐 羊陸之交歡 吳之衰亡與晉之一統 第三章 晉室衰亂之原因 /358 諸王之典兵 武帝之荒淫與惠帝之庸暗 士風之凋敝 第四章 賈後之亂與八王之亂 /365 賈後之亂 趙王倫之亂 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長沙王乂之亂 東海王越范陽王虓之亂 第五章 五胡十六國之亂 /370 前趙之勃興與西晉之淪滅 兩趙之衝突與前趙之滅亡 前燕之勃興

與後趙之淪滅 前秦之勃興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前秦之衰亡與黃河流域之瓦解 第六章 東晉之中原恢復策 /390 元帝之紹統 祖逖之北伐 王敦之亂 蘇峻之亂 康穆之幼沖 何庾之輔政 桓溫之西征 成李氏之興亡 桓殷之構釁 桓溫之北伐 桓溫之廢立 謝安之相業 謝玄之武功 會稽王道子之弄權 王恭殷仲堪之跋扈 桓玄之亂 第七章 劉裕之武功與中原之恢復 /400 劉裕次北伐 南燕之興亡 盧循之亂 譙縱之亂 後秦之勢力擴張 後涼之興亡 南涼北涼西涼之建國 劉裕第二次北伐 後秦之衰亡 第八章 後魏之勃興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406 拓跋珪之複國 後魏之西侵 匈奴劉氏之興亡 後魏之東侵 後燕之衰亡與北燕之建國 道武帝之

內政 夏之建國 西秦之建國 南涼之衰亡 西秦與夏之衰亡 北燕之衰亡 西涼之衰亡 北涼之衰亡 第九章 南北朝之對峙 /416 宋魏之衝突 魏之內亂 宗愛之弑逆 宋之內亂 魏之內亂 乙渾之專權 馮太后之弑逆 魏孝文帝之變法 齊魏之衝突 齊之內亂 梁魏之衝突 第十章 後魏之衰亡 /434 後魏衰亂之原因 六鎮之叛與河北關中之亂 胡太后之弑逆 河陰之變 梁之北侵 元顥入洛 爾朱榮之伏誅 爾朱世隆弑逆 高乾之舉義 高歡之舉兵 爾朱氏之族滅 高歡之叛逆 孝武帝之西遷 魏室之分裂 第十一章 梁室之衰亡 /443 梁室衰亂之原因 侯景之亂 侯景伏誅 湘東嶽陽之衝突 江陵之陷 陳霸先之篡 第十二章 北周北齊之競

爭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450 東魏之亡與北齊之篡 西魏之亡與北周之篡 北齊歷代之內亂 宇文護之專權 北齊之衰亡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第十三章 陳隋之競爭與南北之一統 /455 陳宣帝之篡 周宣帝之昏暴 楊堅之篡 後樑之衰亡 陳之衰亡 第十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之文化 /462 制度 學術 風俗 宗教 實業 第三期 隋唐時代 第一章 隋之治亂 /486 隋文帝之內治 隋煬帝之弑逆 隋煬帝之奢侈 隋煬帝之外交 隋室之衰亡 群雄之蜂起 第二章 唐室之勃興 /500 唐高祖之起兵 隋煬帝之末路 群雄之滅亡 唐室之一統 第三章 臨湖之變 /506 第四章 唐初之內治 /508 第五章 唐初之外征 /51

1 平東突厥 平鐵勒 平西突厥 平高昌 平龜茲 吐火羅之內屬 昭武九姓諸國之內屬 吐穀渾之內亂 黨項之內屬 吐蕃之內屬 平高麗及百濟 印度之征服 第六章 女寵之亂政 /521 武后之亂 韋後之亂 太平公主之亂 楊妃之寵與安史之亂 第七章 藩鎮之跋扈 /537 藩鎮握兵之由來 德宗之初政 建中之亂 德宗中葉以後之政治 元和之治 第八章 宦官之專橫 /549 宦官弄權之由來 高力士楊思勖之寵倖 李輔國之亂政 程元振魚朝恩之亂政 元載之擅權 白志貞之誤國 神策中尉樞密使之設置 吐突承璀之寵倖 陳弘志之弑逆 王守澄之專權 劉克明之弑逆 宋申錫之竄 甘露之變 第九章 朋黨之傾軋 /558 牛李結怨之始 

李逢吉之專政 李宗閔之專政 李訓鄭注之專政 李德裕李宗閔之左遷 鄭覃陳夷行楊嗣複李玨之傾軋 李德裕之相業 牛李黨黨魁之末路 宣宗之內政 第十章 外患之侵陵 /575 新羅之統一與朝鮮半島羈縻權之喪失 渤海之勃興與滿洲羈縻權之喪失 契丹之勃興與內蒙古東部羈縻權之喪失 回紇之勃興與外蒙古羈縻權之喪失 吐蕃之崛強與西藏西康青海新疆羈縻權之喪失 南詔之勃興與雲南羈縻權之喪失 第十一章 內亂之踵作 /586 龐勳之亂 黃巢之亂 第十二章 唐室之衰亡 /590 朱李之交惡 朱玫李昌符之亂 張濬之覆軍 楊複恭之亂 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之亂 劉季述之亂 崔胤之召外兵 朱李之衝突 朱全忠之篡 第十三章 隋唐時代之文

化 /596 制度 學術 風俗 唐代風俗及於後世之惡影響 宗教 實業 第三編 近古史 漢族衰微時代 期 遼、宋、金時代 第一章 五代之更迭 /002 梁、晉之衝突 唐晉之更迭 前蜀之衰亡與後蜀之建國 後晉與契丹之衝突 後漢、後周之更迭 北漢之建國 吳之衰亡與南唐之篡立 閩楚之衰亡 湖南周氏之建國 後周與宋之更迭 第二章 宋室之勃興 /010 宋初之內治 宋初之外征 金匱之盟 第三章 宋初對遼之關係 /029 高梁河之役 岐溝之役與陳家穀之役 澶淵之役 真宗之矯誣 第四章 宋初對夏之關係 /034 李繼迂之叛 元吳之叛 契丹增幣問題 元吳之請和 第五章 仁宗之內治 /038 莊獻太后之臨朝 郭

後之廢與範、呂之爭 慶曆黨議 王則之亂 儂智高之亂 文彥博、富弼、韓琦之相業 濮議 第六章 神宗之變法自強 /045 神宗變法之動機 神宗之內政改革 神宗之外部經營 第七章 新舊黨之傾軋 /058 舊党內閣之成立 新法之廢止 新黨之左遷 司馬光、呂公著內閣 呂大防、範純仁內閣 舊黨之內訌 新黨之復活及其報復 舊黨之貶竄 孟後之廢 章惇內閣 混合內閣之成立 新黨之左遷 孟後之復位 002 中全史 下卷 韓忠彥、曾布內閣 變態新黨之出現 黨人碑之設立 孟後之複廢 蔡京內閣 第八章 北宋衰亂之原因 /067 徽宗之弊政 方臘之亂與宋江之亂 第九章 北宋之衰亡 /069 恢復燕雲議 金人次南侵 種師

道之入援 李綱之城守 金人第二次南侵 汴京之陷落 徽、欽之北狩 第十章 高宗之南渡 /079 高宗之嗣統 李綱之防守策 黃潛善、汪伯彥之阻撓 高宗之南奔 河南淮北之陷落 苗劉之變 黃天蕩之戰 富平之敗 吳玠、吳璘之守蜀 偽齊之興廢 第十一章 秦檜之主和 /087 和議之動機 秦檜之進身 王倫之議和 金人之敗盟 順昌之捷 郾城之捷 嶽飛之獄 第十二章 海陵王之南侵 /094 完顏亮之弑逆 採石之戰 符離之潰 金世宗、宋孝宗之治 第十三章 偽學之禁 /098 偽學之禁以前,王學派與程學派之傾軋 道學之禁 光宗之內禪 韓侂胄之進身 偽學之禁 朱熹之免官 趙汝愚之冤死 呂祖儉、蔡元定、呂祖泰之遠竄 偽

學之禁之取消 第十四章 韓侂胄之北伐 /106 北伐之動機 吳曦之叛 韓侂胄之伏誅 和議之成立 第十五章 金室之衰亡 /109 金室衰亂之原因 蒙古之南侵 金人之南侵 李全之叛 史彌遠之廢立 汴京之陷落 金哀宗之殉國 第十六章 西夏之衰亡 /115 西夏之漢化 夏、金之互訌 西夏之衰亡 第十七章 南宋之衰亡 /117 收復三京議 孟珙之守楚 餘玠之守蜀 史嵩之之專政 丁大全之專橫 賈似道之擅權 襄樊之陷 臨安之陷 恭宗之北狩 崖山之潰 第十八章 宋、遼、金時代之文化 /124 制度 學術 風俗 宗教 第二期 元時代 第一章 蒙古之勃興 /160 成吉思汗之家世 蒙古勃興以前,四圍諸國之形勢

蒙古內部之統一 蒙古外部之征伐 第二章 元初之內亂 /167 蒙古內亂之遠因 阿裡克布克之亂 海都之亂 錫喇勒濟脫脫木兒之亂與納延之亂 第三章 元初之外征 /174 後高麗之臣服 日本之征伐 緬之征伐 占城、安南之征伐 第四章 元室衰亂之原因 /180 歷代天子之更迭與大臣之專橫 財政之困難 喇嘛之暴橫 種族上之軋轢 天災之流行 第五章 元室之衰亡 /190 群雄之蜂起 托克托之南征 群雄之角逐 元室諸將之內訌 太子阿裕錫哩達喇之專權及其對博囉特莫爾之衝突 第六章 元代之文化 /198 制度 學術 風俗 宗教 實業 第三期 明時代 第一章 明室之勃興 /212 明室之統一 北元之末路 明初之

內治 胡藍之獄 文字獄 第二章 親藩之構難 /219 靖難之變 高煦之亂 第三章 明初之外征 /222 朝鮮之降附 韃靼之征伐 衛拉特之征伐 烏梁海、朵顏、三衛之設置 哈密諸衛之設置 貴州之開拓 安南之叛服 海外諸國之交通 第四章 宦官之亂政 /230 宦官握權之由來 仁宣之治 王振之擅權 麓川之役 土木之變 英宗之復辟 曹石之亂 汪直之擅權 萬貴妃之專寵 孝宗之治 劉瑾之擅權 武宗之荒淫 宸濠之變 第五章 士論之激昂 /239 明初之士風 孝莊皇后合葬裕陵議 大禮議 嚴嵩之弄權 第六章 外患之紛擾 /246 朵顏三衛之南侵與大寧之淪沒 土魯番之東侵與哈密之淪沒 韃靼之中衰與衛拉特之南寇 韃靼

之復興與河套之淪沒 倭寇之猖獗 第七章 言路之多事 /253 張居正奪情議 建儲議 梃擊案 東林黨之成立 礦稅之虐政 楚宗、妖書、京察三案 言官對閣臣之詆誣 東林黨與宣昆黨及齊党、楚黨、浙黨之傾軋 三案之爭論 第八章 宦官與閹党之結合及其對東林黨之衝突 /266 魏忠賢之專橫 東林黨之末路 魏忠賢之伏誅 黨人之昭雪 第九章 朝鮮之役 /271 有明中葉以前對日本之交涉 豐臣秀吉之西侵與中日之衝突 第十章 遼東之役 /275 滿洲之家世 滿洲內部之統一 遼東之陷落 孫承宗、袁崇煥之守遼西 第十一章 明室之衰亡 /280 流賊之蜂起 後金之南侵 袁崇煥之冤死 明廷剿撫之失機 流寇之大熾 清太宗之南

侵 盧象升之戰死 北京之陷 毅宗之殉國 福王之紹統 馬阮之弄權 吳三桂之乞師 清兵之南侵 南京之陷 福王之被虜 浙閩之陷 唐王聿鍵之殉國 廣東之陷 唐王聿之敗沒 廣西、雲、貴之陷 桂王之敗沒 第十二章 明代之文化 /293 制度 學術 風俗 宗教 實業 第四編 近世史 西力東漸時代 第一期 清時代 梁序 清代政治與學術之交互的影響 /312 緒 近世史之參考書 近世史之特殊局面 清室興亡之原因 本論 第一章 清初之外征 /342 朝鮮之征服 內蒙古之征服 第二章 清初之內治 /346 入關後之設施 清初諸王之內訌 清初對漢民之高壓政策 鼇拜之專權與聖祖初年之高壓政策 第三章 三藩之亂 /3

54 三藩之起源 撤藩議 吳藩之變 王輔臣之變 耿藩之變 尚藩之變 陝甘之平定 廣西之平定 川、湖、雲、貴之平定 第四章 臺灣之內屬 /363 臺灣開闢小史 鄭成功小傳 鄭氏之興亡 朱一貴之亂 林爽文之亂 第五章 西力東漸之矢 /370 葡人之東漸 西人之東漸 荷人之東漸 英人之東漸 基督教之輸入 第六章 清初對俄之交涉 /378 清俄接觸之始 清俄之交際及其衝突 尼布楚條約 恰克圖條約 恰克圖增訂商約 第七章 準噶爾之役 /384 準噶爾之起源 喀爾喀之內屬 準噶爾之東侵 烏蘭布通之戰 昭莫多之戰 噶爾丹之末路 阿拉善蒙古之內屬 第八章 西藏之內屬 /389 黃教之起源 第巴桑結之挑釁 策妄

阿布坦之擾藏 第九章 康熙時代之內治 /394 學術之提倡 治河之績與南巡北巡西巡之典 大臣之植党 諸王之傾軋與儲位之廢立 康熙時代之文字獄 第十章 青海之內屬 /403 青海和碩特之起源 羅卜藏丹津之叛 第十一章 西南夷改土歸流之役 /406 西南各省土司之由來 鄂爾泰改土歸流議 台拱之變 第十二章 雍正時代之內治 /411 庶政之革新 年羹堯之獄與隆科多之獄 雍正時代之文字獄 世宗偵察之嚴密 第十三章 天山北路之內屬 /420 雍正時代西方之用兵 準噶爾之內亂 伊犁之平定 阿睦爾撒納之叛 烏梁海之內屬 土爾扈特之歸化 第十四章 天山南路之內屬 /429 天山南北路之形勢 回教徒之東漸 和卓

木之建國 大小和卓木之變 黑水營之戰 烏什之變 張格爾之亂 玉素普之亂 七和卓木之亂 第十五章 蔥嶺以西諸國之內屬 /437 第十六章 緬甸之役 /442 緬釁之起源 次緬征之役 第二次征緬之役 暹羅之內屬 第十七章 金川之役 /448 金川之形勢 大小金川之起源 次金川之役 第二次金川之役 金川難下之原因 第十八章 安南之役 /453 安南建國小史 安南之內亂 孫士毅之喪師 第十九章 廓爾喀之役 /457 廓爾喀之起源 沙瑪爾巴之挑釁 福康安之出師 第二十章 清室之理藩策 /459 第二十一章 乾隆時代之內治 /463 乾隆初年之寬猛相濟法 乾隆時代之文字獄 高宗之右文 第二十二章 清室衰亂

之原因一 內政之腐敗 /480 高宗之怠荒 和珅之亂政 官吏之貪黷 吏治之敗壞 軍官之豪侈 財政之虛耗 八旗生計之困難 八旗滿人之漢化 第二十三章 清室衰亂之原因二 漢族之反動 /506 明末遺民文字之鼓吹與清廷對於漢族學者之壓制 滿漢待遇之不平 秘密會黨之結合 清初漢族之革命運動 第二十四章 清室衰亂之原因三 回族之反動 /515 河西之變 馬明心之變 石峰堡之變 第二十五章 清室衰亂之原因四 苗族之反動 /518 湘、黔苗疆之形勢 石柳鄧之亂 傅鼐之苗疆善後策 趙金龍之亂 第二十六章 白蓮教匪之亂 /524 白蓮教之起源 湖北教匪之起事 福寧之殺降 四川教匪之起事 永保、景安之失機 襄賊之

北竄與川楚教匪之會合 襄賊之東西馳逐 明亮之堅壁清野策 齊王氏、姚之富之敗死 勒保之邀功 諸將之泄遝 羅其清、冉文儔之敗死 廟謨之革新 勒保、永保之失機 冷天祿之敗死 張漢潮、高均德之敗死 魁倫之失機 嘉陵江、梓潼河之陷 馬蹄岡之戰 甘肅之肅清 教主劉之協之伏誅 王廷詔、徐天德之敗死 三省之肅清 教匪之殲滅 甯陝新兵之變 第二十七章 東南海疆之亂 /540 艇盜之擾 蔡牽之亂 第二十八章 天理教匪之亂 /545 李文成之變 林清之變 天理教匪之平定 第二十九章 嘉、道兩朝之內治 /548 仁宗之優柔 宣宗之謹慎 仁宗之去奢 宣宗之崇儉 宣宗之偏聽 曹振鏞之逢迎 士風之丕變 穆彰阿之弄權 將帥之

欺罔 軍政之廢弛 軍需之糜費 河患之頻仍 官吏之奢華 帑藏之虛耗 官吏之舞弊

中美貿易戰宣告效果之研究

為了解決486先生由來的問題,作者林俊瑋 這樣論述:

自2016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John Trump )先生當選之後,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爭,對台灣的上市櫃公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台灣廠家生產基地以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境內為主的公司,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美中貿易戰對台灣公司所造成的影響,其中包括中國概念股、美國概念股及新南向概念股公司的股價研究。本研究用事件研究方法以《台灣經濟新報》TEJ的數據及配合設計之事件日作為研究系統,驗證貿易戰對取樣公司的異常報酬,研究發現當宣布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課徵高額關稅時,對於台灣上市櫃公司的股價,不論是中國概念股、美國概念股或是新南向概念股,其股價皆呈現為正向異常報酬。此外,本研究也

針對科技股及非科技股是否有差異之異常報酬進行調查,其結果科技股比非科技股更為明顯地呈現正向異常報酬狀態。希望本研究之發現可提供台灣公司的高階經營團隊,於未來營運策略構思方向及評估新投資標的物上面做為重要參考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