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8 股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國文化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 施光訓、王譯賢所指導 謝祥文的 政治關聯性對購併行為之股東財富效果分析-台灣金融業為例 (2013),提出3078 股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購併、政治關聯性、事件研究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研究所 顏錫銘所指導 康茵婷的 台灣IPO公司市場擇時與資本結構之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市場擇時、資本結構、IPO的重點而找出了 3078 股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3078 股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政治關聯性對購併行為之股東財富效果分析-台灣金融業為例

為了解決3078 股利的問題,作者謝祥文 這樣論述:

國內金融機構為了追求經營績效開始進行整合、轉型,以及尋求更多通路及擴大規模。當併購事件發生時,隨著媒體消息快速傳遞,市場如何反應,實為值得深入研究之議題。此外,企業如有併購之意願,首先必須得到管理高層之同意。企業之間的併購交易中,董事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Cai and Sevilir, 2012)。近年來,國內金融機構傳出有意合併的消息造成社會關注,針對金融機構整併議題再次引起討論,金融購併議題將會是未來金融產業的討論焦點之一。然而一連串的併購談判過程中,董事會成員的政治關聯背景可能有助於程序上的加速與資源的取得,進而增加股東價值(Goldman, Rocholl, and So, 2009

)。因此,本文分析台灣金融業上市公司在併購事件發佈後,針對購併公司區分為高度政治關聯與低度政治關聯來討論,檢視2000年至2013年間台灣金融業購併事件之股東財富效果,檢驗其反應是否會受政治關聯性(主併公司與目標公司雙方的董事長的政治傾向是否一致)之影響而有所差異。實證研究顯示政治關聯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增加併購活動的複雜性,提供投資人觀察金融業併購事件時之投資參考依據。

台灣IPO公司市場擇時與資本結構之研究

為了解決3078 股利的問題,作者康茵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台灣企業為研究對象,探討公司融資決策與市場時機之關係。以樣本研究期間內每月份辦理初次公開發行(IPO)家數相對多寡為衡量股市冷熱性之指標,藉由觀察於冷、熱市辦理IPO公司的融資決策差異來分析國內企業是否存在市場擇時行為以及其對資本結構的長短期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熱市IPO公司於IPO當年之權益融資幅度明顯多於冷市IPO公司,使其負債比率顯著低於冷市IPO公司,然自IPO後二年起,擇時效果便逐年遞減,顯示擇時行為對資本結構的影響相當短暫,由於不論冷、熱市IPO公司,於IPO後均仍傾向依國內企業偏好之融資順位即先權益後舉債之方式籌資,且IPO後負債比率有逐年回升並趨近於IPO前水

平之趨勢,顯示長期而言,國內公司資本結構相當穩定,因此推測國內企業資本結構之決定方式可能為動態抵換理論與融資順位理論之結合,即公司會在可接受之負債比率波動範圍內依照偏好之融資順位進行籌資。由於市場擇時並非調整資本結構時之主要考量,故其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也相對有限,因此隨時間經過,之前的擇時行為便無法解釋公司後來資本結構之變動。 之前相關實證研究均採用市值對帳面價值比為擇時行為代理變數,本研究於比較不同方法之實證結果後發現,在台灣,市值對帳面價值比除了可作為衡量股市錯價之指標外亦可衡量公司未來成長機會,故若單使用市值對帳面價值比為代理變數將使得實證結果對於市場擇時的解釋力較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