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公車時間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淡江大學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沈俊毅所指導 謝欣辰的 探討不同決策風格大學生在MOOCs上之學習成效對於使用意願影響之研究 (2020),提出306公車時間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決策風格、MOOCs、學習成效、滿意度、使用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 張建俅所指導 林翊茹的 高玉樹與臺北市--以競選與市政建設為中心(1951-1972) (2017),提出因為有 高玉樹、臺北市、國民黨、地方自治、市政建設的重點而找出了 306公車時間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306公車時間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不同決策風格大學生在MOOCs上之學習成效對於使用意願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306公車時間表的問題,作者謝欣辰 這樣論述: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s)為目前教育模式的新趨勢。其精神主要是以小單元為分段課程,配合線上討論與回饋、線上練習、同儕合作學習,提供學習者隨時隨地、無遠弗屆且完全免費之學習平台。另外,隨著行動載具的普及,行動學習也成為目前課程發展的重點。使用者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也是近年來研究者重視的議題。因此,影響學習者在行動學習透過 MOOCs 平台進行學習時,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的要素變得非常重要。有學者提出雙處理理論,將人類資訊處理的過程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系統。系統一是由直覺、情感策動,系統二是思考歷程。而決策風格可以分析學習者偏好使用的系統。研究指出,學習者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個人的決策風格

與使用經驗,對於學習者的學習經驗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直覺型」以及「思考型」決策風格之使用者在MOOCs的學習成效對於使用意願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多元線性迴歸分析,透過39位受試者在使用MOOCs平台後的問卷收集研究數據並歸納結果,結果發現在思考型中,使用者使用平台時的學習成效及滿意度對於使用意願皆未達顯著相關,而在直覺型中,使用者使用平台時的滿意度對於使用意願達顯著相關,學習成效對於使用意願未達顯著相關。

高玉樹與臺北市--以競選與市政建設為中心(1951-1972)

為了解決306公車時間表的問題,作者林翊茹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以高玉樹先生為研究對象,在眾人的歷史記憶裡面──尤其非臺北市市民、年輕族群──高玉樹先生是位比較陌生的對象,而高玉樹在1950-1970年代所處的社會氛圍跟政治環境,對於非國民黨籍的政治人物,其政治生涯是相當嚴峻的,能夠以無黨籍身分當選如此重要的首都民選市長,這一點值得我們爬梳。高玉樹競選臺北市市長五次,又分別在1954 年、1964 年當選,兩次當選中間相隔10 年,透過報紙的報導與個人回憶錄的蛛絲馬跡,來看這段日子的沉潛對於高玉樹的政治生涯有什麼影響,高玉樹又是如何再次吸引選民支持,或者是在何種時空背景下能夠在首都臺北市打敗執政黨所推出的候選人。本文希望能將高玉樹從競選到當選的過

程作一回顧,整理出高玉樹與執政高層、國民黨部以及市議會的斡旋跟溝通;還有高玉樹對臺北市整體的規劃是怎樣進行,作出一個合理、有時間感的分析,同時檢視高玉樹任內政績對往後的臺北市有什麼影響,在形塑臺北市面貌時所選取的眾多方案是怎麼形成的,又是與怎樣的國家政策相輔相成,藉由高玉樹的例子,回顧臺灣地方自治是如何凝聚臺灣人對土地的認同、對於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呈現怎樣的意義,得以解答自己心中疑惑,提供閱讀者一些新的啟發。本文寫作方法主要參考高玉樹等人的回憶錄或自傳為背景,同時運用新聞報紙、雜誌的報導:國內部份使用《中央日報》、《聯合報》、《自立晚報》、《徵信新聞》(《中國時報》前身),以及香港出版的《新聞

週刊》,研究報刊記者如何解讀中央當局釋放出來的風向球,檢視高玉樹的市政建設與政績是否能跟臺北市民的感受產生共鳴;除了補充官報可能不會出現的內容,也能將官方與微弱民意作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