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高度mm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所 王啟川所指導 李昀瑾的 1U高熱通量伺服器氣冷散熱設計 (2021),提出1u高度mm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氣冷式散熱模組、熱阻、鰭片壓降、散熱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所 賴錦文、王啟川所指導 劉育瑋的 密閉散熱櫃之自然對流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自然對流、煙囪效應、寬德效應、傾斜天花板、密閉櫃的重點而找出了 1u高度mm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u高度mm,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U高熱通量伺服器氣冷散熱設計

為了解決1u高度mm的問題,作者李昀瑾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1U (高度44.5 mm) 網路伺服器氣冷式散熱模組進行分析,總高度為29 mm單一晶片發熱量430 W,具極高熱流密度365 kW/m^2,系統內部風流量範圍為5至32 CFM。於有限的空間下藉由多款散熱模組設計,降低熱阻值以提升熱傳效能。研究針對具有熱管及均溫板之散熱模組進行鰭片設計,包括V型結構、cut-fin設計、熱管排列以及傾角溝槽,並分析各散熱器壓降與熱阻值,在相同風扇功率下與平板式散熱器比較熱阻值。模擬結果得出V型結構將大幅增加鰭片壓降,相同風扇功率下無法降低散熱器熱阻值,cut-fin設計、熱管排列以及傾角溝槽設計,具有提升熱傳效能並降低壓降的優勢,相同風扇功率下

相較於具有熱管及均溫板之平板式散熱模組有較低的熱阻值。考量機械加工性,最終將具有熱管及均溫板與特殊幾何鰭片所組之cut-fin引流模組進行打樣,置入開放式風洞系統進行性能測試。實驗結果得出cut-fin模組於風扇功率低時,熱阻值較具有熱管及均溫板之平板式模組低9.6%,隨著風扇功率提高熱阻值可降低15.1%,實驗測試與模擬所得熱阻值差異落在11.3%,鰭片壓降差異為9.3%。本研究所提cut-fin模組可有效提升散熱性能並降低風扇功率,研究成果可做為未來高功率網通伺服器散熱模組之參考。

密閉散熱櫃之自然對流研究

為了解決1u高度mm的問題,作者劉育瑋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無開孔密閉櫃進行自然對流散熱性能的提升,從原先20U(1U = 44.45 mm)大小之多層櫃縮小至單層來做研究,以模擬及實驗的方法找出熱堆積處,並加入熱沉使內外為獨立循環系統,外部形成煙囪效應可將熱帶走,整體尺寸為550 × 400 × 310 mm,熱源尺寸為400 × 350 × 160 mm,上下有46.5%孔洞板可使氣流通過,總功率為90 W。實驗共做了8組不同的Case來做比較,分別為原始設計、加上熱沉後的改善、熱源靠近擋板、擋板下開口高度對出口氣流量之影響、擋板上開口高度對入口氣流量之影響、天花板長度對氣流之影響、天花板開孔率對氣流之影響以及天花板傾斜角度對氣流之影響

。首先針對原始設計做散熱分析,進而在循環較差處加入熱沉以改善其循環效果,將熱源貼近擋板,並將熱源墊高20 mm,使氣流進入量能夠增加,最大熱阻下降了11.2%。接著針對上下擋板開口高度做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在下擋板高度20 mm處有寬德效應(Coanda effect),下出口有著較大的壓力能將氣流推至更遠處,而這些氣流能夠沿著熱源底部的壁面流動,使下半部有著更均勻的空氣回到熱源;而上擋板在全開的情況下熱阻最低,最大熱阻可下降14.3%。後續提出天花板對氣流之影響,在熱源上方75 mm處,天花板長度90 mm時熱阻最低,其改善效率為15.8%,若長度再繼續增長,空氣進入熱沉過程中會增加摩擦,造成

能量的耗損,熱阻值因此上升;在天花板開孔率部分,熱阻值也隨著開孔率增加而下降,在開孔率20%時最大熱阻下降16.2%。最後提出傾斜角度對氣流之影響,在天花板高度75 mm、長度90 mm、傾斜角度27度時熱阻最低,若將角度拉大至45度時,長度隨著角度而減少,熱沉之入口區空間變小,導致進入熱沉之氣流量減少,熱阻因此而上升。若維持傾斜角度27度,並將長度縮短至75 mm,此能夠有效的解決入口的渦流問題,並使進入熱沉量的流量增加,最大熱阻可下降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