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mm水冷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明志科技大學 材料工程系碩士班 張奇龍所指導 黃柏元的 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鋯-銅-鈦-鋁-氮系金屬玻璃薄膜之微結構與抗微生物特性研究 (2020),提出120mm水冷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鋯銅鈦金屬玻璃薄膜、非晶質薄膜、鋯銅鈦鋁金屬玻璃薄膜、抗微生物、水接觸角。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化工與材料工程學系 華沐怡所指導 彭毓仁的 以高靈敏酞菁銅/金電化學生物感測器檢測無標記生物標示物並應用於卵巢癌診斷 (2019),提出因為有 酞菁銅、電化學生物感測器、卵巢癌、CA125、STIP1、p53的重點而找出了 120mm水冷推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20mm水冷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鋯-銅-鈦-鋁-氮系金屬玻璃薄膜之微結構與抗微生物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120mm水冷推薦的問題,作者黃柏元 這樣論述:

近年來,金屬玻璃薄膜(TFMGs)因其特殊的機械性質與生物醫學領域之應用潛力,受到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關注。而鋯銅基金屬玻璃在寬範圍的元素組成中具有良好的玻璃成形能力,加入第三、四元素能夠增加薄膜內部的亂度,有助於抑制材料的成核與成長。 本研究將針對鋯銅鈦鋁金屬玻璃薄膜的成分組成,並鍍製在矽基板、304不鏽鋼與鉬壓延片上,並對此進行特性探討。第一階段將會固定Zr靶功率(5kW),並改變鈦靶(1-5kW)及銅靶功率(0.5-1.5kW),藉由不同元素成分比來選出最佳特性的鋯銅鈦薄膜,第二階段則探討鋁元素(0.3kW-1.3kW)的加入,以及第三階段改變氮氣流量(5sccm-25sccm)

探討鋯銅鈦鋁氮之薄膜特性。結果從TEM影像顯示隨著功率的調整,薄膜從奈米複合物的結構轉為類似多層膜結構,在DSC實驗中檢測出玻璃態的特徵,代表多靶共鍍鋯銅鈦金屬玻璃薄膜能成功鍍製接近非晶的結構,並在薄膜疏水方面有優異的成果。在生物醫學方面,優異的疏水特性與薄膜含銅與鋁的成分,能夠降低微生物附著;薄膜釋放的銅離子起到殺死微生物的作用,造就了最終達99%的抗微生物率。

以高靈敏酞菁銅/金電化學生物感測器檢測無標記生物標示物並應用於卵巢癌診斷

為了解決120mm水冷推薦的問題,作者彭毓仁 這樣論述:

總目錄指導教授推薦書口試委員會審定書謝誌 iii中文摘要 ivAbstract v總目錄 vi圖目錄 x表目錄 xv第一章 緒論 11-1 前言 11-2 研究目的 2第二章 文獻回顧 32-1 酞菁銅簡介 32-2 組氨酸簡介 42-3 腫瘤抑制蛋白 42-4 癌抗原-125 62-5 應激磷酸蛋白-1 62-6 酞菁銅合成及感測應用 82-7 生物感測器對 p53 蛋白之應用 10第三章 實驗內容 133-1 實驗藥品 133-2 實驗設備 143-3 酞菁銅之純化

143-4 溶液配置 153-4-1 磷酸鹽緩衝生理鹽水的配置 153-4-2蛋白及抗體準備 153-4-3 電解液配置 153-4-4 酞菁銅/乙酸乙酯 (CuPc/EA) 溶液配置 153-5 製備酞菁銅修飾之金電極 (以CuPc電極表示) 153-6 生物感測器應用 163-6-1 腫瘤抑制抗體 (宿主:老鼠) 感測 163-6-2 蛋白感測平台設計 (以Abp53 為例) 173-7 統計學計算 193-7-1 顯著性測試 193-7-2 離散程度 (discrete degree) 203-8 儀器設備

20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34-1 酞菁銅染料結構鑑定 234-1-1 紅外線光譜分析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234-1-2 紫外光-可見光-近紅外光光譜分析 (ultraviolet visible near infrared,UV-Vis near IR) 264-1-3 X-ray繞射分析 (XRD) 284-1-4 酞菁銅電極化學冷光法測定 304-2 平台設計 (以 Abp53 為例) 324-2-1 酞菁銅成膜方式 324-2-2 酞菁銅/乙酸乙酯濃度與電化學

訊號關係 324-2-3 酞菁銅電極與抗體反應時間關係 334-2-4 酞菁銅電極與抗體使用濃度關係 354-2-5 酞菁銅電極與阻斷劑使用濃度關係 364-2-6 生物感測器設計 374-2-7 穩定性測試 504-2-8 專一性測試 504-2-9 綜合比較 534-3 酞菁銅/金電極應用於 CA125 蛋白偵測 564-3-1 CA125 電化學結果 564-3-2 酞菁銅電極與 CA125 抗體濃度關係 584-3-2 專一性測試 594-3-3 綜合比較 614-4 酞菁銅/金電極應用於應激磷酸蛋白偵測

634-4-1 酞菁銅電極與 STIP1 抗體濃度關係 634-4-2 STIP1 電化學結果 654-4-3 專一性測試 67第五章 結論 74參考資料 75 圖目錄圖一、 CuPc/Pd 雙層膜表面聲波感測器【42】 9圖二、 酞菁銅純化過程示意圖 14圖三、 CuPc/Abmouse/BSA/Abp53,mouse電極示意圖 17圖四、 CuPc/Abmouse /Abp53, human /BSA/p53電極示意圖 18圖五、 CuPc/Abp53, human /BSA/p53電極示意圖 19圖六、 (a) 組胺酸、(b

) 酞菁銅、(c) 酞菁銅/組胺酸之 FTIR 光譜圖 24圖七、 CuPc 之UV-Vis near IR光譜圖 27圖八、 CuPc 之XRD 繞射圖 29圖九、 使用自然乾燥與旋轉乾燥造成的差異 32圖十、 以不同濃度CuPc/EA 製備CuPc電極之dPV圖 33圖十一、 CuPc電極分別與抗體反應:(a) 20、(b) 40、(c) 60、(d) 120 及 (e) 180 分鐘前與後之dPV圖 34圖十二、 抗體反應時間與電流變化量關係圖 34圖十三、 Abp53 與 CuPc 反應一小時後的鍵結量關係圖 35圖十四、 CuPc電極固

定不同濃度BSA 之電流變化量關係圖 37圖十五、 (a) CuPc、(b) CuPc/Abmouse、(c) CuPc/Abmouse/BSA 及 38圖十六、 CuPc/Abmouse/BSA電極分別與濃度:(a) 2.5 μg/mL、(b) 1 μg/mL、(c) 0.5 μg/mL、(d) 0.05 μg/mL、(e) 0.01 μg/mL、(f) 500 pg/mL、(g) 100 pg/mL 及 (h) 50 pg/mL Abp53,mouse 固定化之dPV圖 39圖十七、 用ELISA (藍點) 之ΔOD 595 nm 對 Abp53,mouse 濃度的線性校

正曲線及dPV (黑點) 測量對 Abp53,mouse 濃度的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40圖十八、 CuPc/Abmouse/Abp53,human/BSA電極分別與濃度:(a) 1 μg/mL、(b) 0.5 μg/mL、(c) 0.1 μg/mL、(d) 5 ng/mL、(e) 0.1 ng/mL、(f) 5 pg/mL、(g) 1 pg/mL p53蛋白固定化後之 dPV圖 42圖十九、 p53蛋白濃度的電流響應曲線 43圖二十、 p53蛋白之濃度與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43圖二十一、 在10 mM 黃血鹽赤血鹽溶液下 CuPc/Abp53, human/B

SA電極分別與濃度:(a) 1 ng/mL、(b) 0.5 ng/mL、(c) 0.1 ng/mL、(d) 0.05 ng/mL p53蛋白固定化後之 dPV圖 45圖二十二、 改變電極的修飾過程後偵測p53蛋白濃度的電流響應曲線 45圖二十三、 改變修飾過程後p53 蛋白之對數濃度與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46圖二十四、 在20 mM 黃血鹽赤血鹽溶液下 CuPc/ Abp53,human /BSA電極與濃度:(a) 1 ng/mL、(b) 0.1 ng/mL、(c) 0.01 ng/mL、(d) 1 pg/mL 與 (e) 0.1 pg/mL p53蛋白固定後之 dPV圖

48圖二十五、 改變電解液濃度後p53蛋白濃度的電流響應曲線 49圖二十六、 改變電解液濃度後p53蛋白對數濃度與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49圖二十七、 Au/CuPc/一抗電極之電流穩定性測試 50圖二十八、 Au/CuPc/Abp53/BSA電極分別與干擾物:(a) AA、(b) BSA、(c) glucose、(d) histidine、(e) tyrosine、(f) uric acid測試之 dPV圖 51圖二十九、 Au/CuPc/Abp53/BSA電極之干擾物顯著性測試結果 52圖三十、 CuPc/AbCA125/BSA電極分別與濃度:(a)

400 U/mL、(b) 200 U/mL、(c) 129 U/mL、(d) 64.5 U/mL、(e) 35 U/mL、(f) 17.5 U/mL、(g) 8.75 U/mL、(h) 4.38 U/mL 之CA125蛋白固定化後的dPV圖 57圖三十一、 CA125之對數濃度與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57圖三十二、 AbCA125 濃度為 5 µg/mL (藍色)、10 µg/mL (綠色) 及 20 µg/mL (黑色) 應用於 CA125 蛋白檢測之對數濃度與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58圖三十三、 Au/CuPc/AbCA125/BSA電極分別與干擾物:(a) AA、

(b) BSA、(c) glucose、(d) histidine、(e) tyrosine、(f) uric acid 測試之 dPV 結果 59圖三十四、 Au/CuPc/AbCA125/BSA電極之干擾物顯著性測試結果 60圖三十五、 考瑪思亮藍反應前(黑色)及反應後(紅色) UV-Vis光譜圖 64圖三十六、 AbSTIP1與CuPc 反應一小時後的鍵結量 65圖三十七、 CuPc/AbSTIP1/BSA電極分別與濃度:(a) 1.21 μg/mL、(b) 605 ng/mL、(c) 121 ng/mL、(d) 12.1 ng/mL、(e) 1.21 ng/mL

、(f) 121 pg/mL、(g) 12.1 pg/mL 之STIP1固定化後之dPV圖 66圖三十八、 STIP1 蛋白對之數濃度與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67圖三十九、 CuPc/AbSTIP1/BSA電極分別與濃度:(a) 1.21 μg/mL、(b) 125 ng/mL、(c) 90.75 ng/mL、(d) 30.25 ng/mL、(e) 12.1 ng/mL、(f) 8.7 ng/mL、(g) 1.21 ng/mL (h) 121 pg/mL 之STIP1+STIP1 K/O 混合蛋白固定化後之dPV圖 69圖四十、 STIP1 蛋白(綠色) 與STIP1+ST

IP1 K/O蛋白(橘色) 對數濃度與電流響應的線性校正曲線 70圖四十一、 STIP1 與 STIP1+STIP1 K/O 顯著性測試長條圖 70圖四十二、 CuPc/AbSTIP1/BSA電極分別與濃度:(a) 1.21 μg/mL STIP1 + 1.21 μg/mL STIP1 K/O、(b) 0.5 μg/mL p53、(c) 0.1 μg/mL p53、(d) 1.36 μg/mL BSA、(e) 1.21 μg/mL STIP1 K/O、(f) 0.605 μg/mL STIP1 K/O、(g) 0.121 μg/mL STIP1 K/O、(h)10.87 μg/mL

tyrosine、(i) 4 μg/mL uric acid、(j) 10 μg/mL AA、(k) 800 μg/mL glucose、(l) 27.5 μg/mL histidine作用後之dPV圖 72圖四十三、 單一干擾物與 STIP1 蛋白顯著性測試長條圖 73 表目錄表一、 FTIR 特徵峰 25表二、 CuPc 之UV-Vis near IR特徵峰比較表 27表三、 CuPc之XRD 繞射圖譜分析表 29表四、 不同電極分別在可見光與紫外光照射下之冷光收集圖 31表五、 Abp53與CuPc反應一小時後的鍵結量 36表六、 不同癌症中

p53 蛋白最低表現量 46表七、 Au/CuPc/Abp53/BSA電極在不同濃度干擾物條件下之平均電流響應 52表八、 p53 蛋白在不同檢測條件下之結果比較表 54表九、 本研究之感測器與其他生物感測器研究應用於 p53 蛋白比較表 55表十、 Au/CuPc/AbCA125/BSA電極與不同干擾物使用條件及平均電流響應 60表十一、 本研究之感測器與其他生物感測器研究應用於 CA125 蛋白比較表 62表十二、 AbSTIP1 與 CuPc 反應一小時後的鍵結量 64表十三、 酞菁銅/金感測器應用於 STIP1 及添加干擾物後的離散程度分析表

69表十四、 單一干擾物平均電流變化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