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吋全音域喇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華梵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王丕文所指導 蘇煥翔的 音箱駐波控制技術之應用 (2015),提出12吋全音域喇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懸臂樑型態共振薄膜。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王丕文所指導 林子超的 音箱駐波控制技術之研發 (2013),提出因為有 共振、薄膜的重點而找出了 12吋全音域喇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2吋全音域喇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音箱駐波控制技術之應用

為了解決12吋全音域喇叭的問題,作者蘇煥翔 這樣論述:

實驗方法探討揚聲器暫態響應的特性,以開口式(反射式)木箱搭配四吋全音域單體,給予1/1000秒短脈衝之後,測試整體音箱的暫態響應,及利用麥克風量測音箱內部聲壓殘響。本文設計了「26*10 mm塗佈阻尼膠片(厚0.1 mm)、21*10 mm無塗佈阻尼膠片(厚0.1 mm)、30*27 mm無塗佈阻尼膠片(厚0.1 mm)及17*8 mm珍珠板(厚1 mm)」等四種尺寸的懸臂樑型態共振薄膜;其中三種膠片薄膜的自然頻率(77Hz)與音箱第一自然頻率相同,另外珍珠板自然頻率(668Hz)與音箱第二自然頻率相同,此四種薄膜安裝於音箱開口及其內部,期以降低音箱內部殘響,並將薄膜之數量逐步疊加至二層及四

層,由實驗結果明顯地觀察到26*10 mm塗佈阻尼膠片(厚0.01 mm)共振薄膜確實影響了音箱內部第一自然頻率之衰減,對於高頻的音箱駐波則有些許的影響,此現象亦顯示了26*10 mm塗佈阻尼膠片(厚0.01 mm)共振薄膜可以應用於音箱之改良,針對任意音箱之駐波進行改善,以達到調控音箱箱音之效果。

音箱駐波控制技術之研發

為了解決12吋全音域喇叭的問題,作者林子超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以實驗方法探討揚聲器暫態響應的特性,以標準木箱搭配四吋全音域單體,給予1/1000秒短脈衝之後,測試整體音箱的暫態響應,測試內容為麥克風量測音箱內部聲壓殘響。本文設計了尺寸2cm*1cm的懸臂樑型態共振薄膜,其自然頻率與音箱第一自然頻率相同,此薄膜安裝於音箱開口處內部以及外部,期以降低音箱內部殘響,薄膜之數量由一層逐步加至四層,由實驗結果明顯地觀察到薄膜確實影響了音箱內部第一自然頻率之衰減,對於高頻的音箱駐波則有些許的影響,此現象亦顯示了共振薄膜可以應用於音箱之改良,針對任意音箱之駐波進行改善,以達到調控音箱箱音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