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吋變形筆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中興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汪芳興所指導 劉明松的 導光板微透鏡噴墨列印製程最佳化模式條件研究 (2013),提出10吋變形筆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導光板、微透鏡、噴墨列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產業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 張明宗所指導 林靜怡的 平板電腦的興起對筆記型電腦的衝擊-以樞紐零件廠商新日興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筆電樞紐、新日興的重點而找出了 10吋變形筆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吋變形筆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導光板微透鏡噴墨列印製程最佳化模式條件研究

為了解決10吋變形筆電的問題,作者劉明松 這樣論述:

TFT-LCD背光模組中導光板的微透鏡採用噴墨列印製程技術(Inkjet printing)來製作。此製程技術的特點是可依分佈需求去設定墨水滴入模式,然後直接噴印於所設定範圍內的圖像特性。相較一般使用射出或熱壓的傳統微透鏡製程開發時程短,無需開發模具成本,且因微透鏡尺寸最小可達30 um左右,對於0.4~0.5 mm厚度的筆電背光模組中的導光板,可設計出更佳的輝度均勻性。 本論文針對此噴墨列印技術製程,使用單路徑噴墨列印設備。以丙烯酸酯+光聚合引發劑做為噴印微透鏡的材料,依業界13.3吋產品導光板(厚度0.4 mm),在不同噴墨滴入量調配下,進行不同版次的混階微透鏡噴印實驗,首先探

討各區域密度覆蓋率變化對均勻性影響,其次研究輝度相對強度分佈比例與均輝度的關係,最後探討多點位輝度立體曲面圖變化。 上述三項實驗結果顯示,導光板的密度覆蓋率以入光側到出光側5個區域均差值為3~4%和中央區5點之間約±7%的均等變化,可產生最佳均勻性分佈。而輝度相對強度比例以入光側到出光側為1~2%的微幅變化增減和整體相對強度比例強弱差異約30.49%,可調整出最佳的均輝度。以25點與160點的多點位量測可找出相對輝度比較偏高或偏低的分佈區域。再藉由三項實驗得到的數據和程序,進行2個版次的驗證。確認採用以上三項實驗得到的製程最佳化模式條件,可製作出13點輝度均勻性達成驗證的規格。其中均輝度4

000 nit以上與均勻性達83%以上。此結果可做為日後導入新產品13.3”/ 0.4 mm導光板微透鏡噴印製程的驗證標準參考依據,減少日後新Model的驗證次數。 

平板電腦的興起對筆記型電腦的衝擊-以樞紐零件廠商新日興為例

為了解決10吋變形筆電的問題,作者林靜怡 這樣論述:

日新月異且多樣化之產品讓消費者有了許多選擇,也讓市場充滿競爭,更可使產業產生消長之變化。近年來很熱門的平板電腦即為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平板電腦興起之後,使替代性的電子產品受到衝擊,例如筆記型電腦產業中的Netbook。由於樞紐對筆電是必要的零組件,我們聚焦在筆電產業的樞紐產品,探討其生存空間及其應變能力。 本研究以產業經濟學中的SCP(結構-行為-績效)為主要架構,進一步分析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以及筆電樞紐等三大產業。除了用結構-行為-績效來貫穿本文的架構,還會探討幾個原因來補充此主題:1.產品多角化,但生產專業化。2.創新與技術進步的觀點。3.垂直分工與垂直整合的相對優劣。本文探討過程

中,針對平板電腦軟、硬體、應用程式之概況來說明與筆電之異同情況,再探討平板電腦可能興起的原因。接著分析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對樞紐產品的影響,透過外在的利害關係,樞紐零件該如何因應。最後針對個案-新日興,探討公司的營運方向及生存空間。經文獻探討及透過SCP的架構分析,可以了解樞紐廠商新日興在平板電腦興起前,早已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筆電廠商的市場策略而提早思考及調整公司的營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