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潮汐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研究所 曾若玄所指導 呂妍萱的 颱風及冬季季風對於台灣沿岸海流之影響 (2021),提出龍洞潮汐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氣象浮標、潮流、冬季季風、颱風、近慣性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何宗儒所指導 蔡雅芳的 鼻頭角海域粗糙度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鼻頭角、數位照片、海面粗糙度、潮汐的重點而找出了 龍洞潮汐時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龍洞潮汐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颱風及冬季季風對於台灣沿岸海流之影響

為了解決龍洞潮汐時間的問題,作者呂妍萱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了中央氣象局海氣象浮標的風與海流資料,探討各測站的潮流特性以及冬季季風和颱風對於沿岸海流的影響。首先運用調和分析方法,瞭解各測站的潮流變化特徵以及潮型,馬祖、富貴角、龍洞、七美皆屬於半日潮,小琉球則屬於以半日潮為主的混合潮型。潮流在各區域海流中占了相當的比例,尤其在台灣北海岸、東北角及馬祖海域的冬季,潮流所佔比例最高,台灣西南沿岸的海域則為秋季潮流比例最高。東北季風時期在馬祖、富貴角、龍洞及七美的風與彭佳嶼測站的風之相關性達到0.7以上,表示這四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大,而小琉球則沒有東北季風的特徵。將彭佳嶼風場當作東北季風指標,分析各地區的海流與彭佳嶼風場的相關性,結果顯示馬祖的風和

流相關性密切達0.7,富貴角的風流相關性不到0.4,是由於該地海流流向為東西向,與東北季風向呈垂直,故相關性低;龍洞的相關性較差,表示東北季風不是影響龍洞海流變化的主要機制;七美在延遲14小時條件下相關係數達到峰值,推斷是七美距離較遠,東北季風對海流的影響需較長的時間反應,而且七美的風速比彭佳嶼及其他測站更大。颱風對於海流的影響可分為最接近及逐漸遠離兩階段;颱風靠近測站為強襲階段,以強烈颱風瑪莉亞為例,颱風中心距離馬祖浮標最近僅5公里,使得海流由原先的45 cm/s朝北流快速的轉變為157 cm/s朝南流,且海流的變化由表層一直延伸到40米深,流向在風向的右方90度,與艾克曼動力一致。颱風逐漸

遠離後為弛豫階段,在颱風過後約五天內常會誘發近慣性海流的產生,颱風的移動速度慢、暴風半徑大、浮標與颱風距離近、位於颱風路徑右側等因素,皆會使近慣性海流增強。

鼻頭角海域粗糙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龍洞潮汐時間的問題,作者蔡雅芳 這樣論述:

台灣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著名的景點-鼻頭角是國人常造訪的旅遊景點。在鼻頭角燈塔下的海面,時常會出現光滑與粗糙的兩種海面並存情形,究竟鼻頭角的海面變化是何原因形成,著實令人好奇。本實驗的研究目的是以方便容易取得的數位相片來進行探討海面變化的成因,資料來源以氣象局設立的龍洞潮位站、龍洞浮標與鼻頭角氣象站所提供的各項海象資料進行分析。分析風力資料,在風向相同、海面粗糙與平滑位置相同的兩張照片中,風力較小的照片卻比風力大的海面更為粗糙,出現更多白泡沫,因此,推測鼻頭角海域出現涇渭分明的海面並非因風力吹動海水表層而產生。再利用氣象局提供每日每時的潮高數據,分析龍洞浮標的潮高,並與照片進行比對,清

楚可見,潮汐的漲落與照片中的海面粗糙度變化符合。當潮高逐漸遞增,照片中粗糙程度隨之遞增,直到單位時間內潮高差數最大時,海面的粗糙度最明顯,之後潮高仍然持續攀升直到平潮出現為止;反之亦然,潮高開始遞減直至另一次平潮出現。根據龍洞浮標的海流方向分析,發現海流轉向,與潮汐漲退有關,而海面粗糙與平滑位置會隨著海流轉向而不同。因此依本研究結果,推測鼻頭角海面粗糙度變化主要是受潮汐漲退引起的潮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