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水泥牆膠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黏水泥牆膠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文鶯,陳美羿寫的 一蓑風雨任平生:樹家風 立典範 守志不動的德慈師父 和米奧多尼克的 10種物質改變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題] 什麼可以黏在牆壁而不留痕跡呢? - 看板DailyArticle也說明:我想要在牆壁上貼照片和圖片, 膠帶和雙面膠都會留下痕跡、破壞牆壁油漆吧? ... Cat8:遮漆用膠帶本來就是用來貼水泥牆的,不易掉漆且便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典雜誌出版社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 黃瑞茂所指導 徐玉姈的 空間概念的關鍵詞,1990年代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的知識狀況 (2018),提出黏水泥牆膠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概念、知識領域、拼裝、基本設計、場域特定的課程理論、課程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東南科技大學 防災科技研究所 秦孝偉所指導 呂秀庭的 利用光照衰減法量測落塵量之可行性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擾流器、檢量線、可行性、落塵量、光照衰減、檢量線、擾流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黏水泥牆膠帶的解答。

最後網站水泥牆黏貼請問~木頭可以黏在水泥牆上嗎? - Azyvp則補充:實體牆(水泥牆)的安裝// 建議使用中間有些微泡棉的3M超強悍雙面泡棉膠帶配合中性矽利康膠進行黏貼黏貼時請將超強力雙面膠與矽利康膠以條狀相間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黏水泥牆膠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蓑風雨任平生:樹家風 立典範 守志不動的德慈師父

為了解決黏水泥牆膠帶的問題,作者葉文鶯,陳美羿 這樣論述:

  證嚴法師出家時,曾立下「不收弟子」的原則;   卻在不可思議的因緣中,收下了第一位弟子——釋德慈。   他年長法師三歲,   在靜思精舍常住眾中以身作則,   身體力行法華精神,樹立靜思家風,   《無量義經》:「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   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面對生死無常,   德慈師父最後的遺言是——   生生世世跟隨師父,行菩薩道。   ◆證嚴法師的最後叮嚀是——   你我兩千多年前同在法會上,都曾向佛發願;所以現在身體力行,同行在莊嚴美麗的菩薩道上。慶幸這輩子的因緣,我們開出了一條利益眾生的道路……你可以安心了!   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

度師。你先去了,要開路,師父後面去,就有個方向。我們師徒間,前後來,前後去,方向、道路正確,沒有偏差,就沒有隔礙。   相信此刻你的心、你的意念,應該在六瑞相的境界。六瑞現前,你要很輕安,飄飄然自在而去。記住,還要把握時間,方向分毫不偏,趕快再回來慈濟這條菩薩道,師父祝福你!   重點書摘   曾有人問:「師父,什麼是修行?」慈師父回答:「修行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修掉不好習氣、修掉不好的行爲,專心奉獻給大眾。   慈師父分享早年跟隨證嚴法師修行時,法師告誡他們:「有能力時吃三餐,沒有能力就吃一餐。修行就是要自力『耕』生……但要幫助貧病人的事是不能停的……」——靜思精舍常住眾   慈師父曾

勉勵我:「學任何東西都一樣,唯有一個『勤』字。勤練、勤練、勤練,是不二法門。」——釋德澡   病痛的折磨,絲毫沒有摧毀慈師父的心志,每天早上起床依然禮佛,輕安自在過每一天。這一分輕安自在,我想是來自早年的訓練、來自早年的磨練。——釋德傳   他一生守志奉道,為慈濟四大志業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捨報之後,還將大體捐給慈濟大學當「無語良師」,實在令人敬佩。——林欣榮(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校長,大學要拜託你了!」他那一握、那一聲請託,我瞬間明白了,慈師父堅持對志業體主管禮貌的尊稱,其實是蘊含著很大的尊重與期許,他期望主管們能把志業守好,就像他守護精舍這個大家庭一樣。——劉怡均(慈濟大學校長

)   出家是為眾生付出,不是看破紅塵、逃避現實。   德慈師父出家近一甲子,   以「信、願、行」走在證嚴法師開闢的人間菩薩道,   行深般若,留下的足印最深也走得最遠。   靜思家風   靜思精舍僧團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精神,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依律生活,不受供養,並力行慈善濟施。常住僧眾做過二十多種手工,不曾用到分毫善款;廣納十方,更要成為全球慈濟人的後盾!   靜思精舍永遠的大師兄   德慈法師,生於一九三四年,臺灣花蓮縣新城鄉人。一九六四年依止證嚴上人,法名悟雲,字德慈,號紹惟。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圓寂,世壽八十七,僧臘五十七載,戒臘五十五載。   身為靜

思大弟子,以身作則領眾勤耕勞作,維持僧眾的修行與生活,上人肯定他「守護家風,樹立典範」。而其一輩子修行功夫,完全用在「扶疏增長」上人創建慈濟大乘志業。  

黏水泥牆膠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LoPaint #風格油漆組
在改造中,每個空間都像是一本故事書,
塗上顏色,讓每個故事,都擁有了生命。
.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且擁有自己的風格空間,
是 Lo-Fi House 一直想要達成的目標。
我們藉由實際的改造案場,
將空間中運用的顏色分享給大家,
讓每個人能藉由觀看圖片、影片的方式
慢慢地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
而 #LoPaint,更是能讓大家直接把自己喜歡的空間
油漆配色打包帶回家!
【 Lo-Paint 風格油漆組 】:https://reurl.cc/Grb07y
.
往後 Lo-Fi Warehouse 會持續開發新的商品
以及把每個商品做到最好,
如果你也想要參與這個從 0 到 1的過程,
可以來追蹤 @lofiwarehouse ,居家商品的專屬IG帳號
【 LoFi Warehouse IG 】:https://reurl.cc/avNy6Z
歡迎給予我們意見,也陪伴我們成長 🎨
.

#LoFiHouse#空間風格佈置
#油漆#DIY#裝潢#改造

*特別備註:0:23,如果不確定是否會將油漆都用完,建議倒在漆盤中再和水進行調和喔~

|Lo-Paint知識大解密|

【關於工具・單人 & 多人塗刷工具組】

單人工具組:利於單人油漆改造
・x1|毛刷:適合小範圍使用,例如:縫隙、窗框
・x1|滾輪刷:適合大範圍使用,例如:牆面
・x1|漆盤:承裝油漆,並適合瀝乾滾刷、毛刷
・x1|遮蔽膠帶:黏貼牆面、窗邊、插座縫隙以免油漆沾染
・x1|養生膠帶:包住大型家具或床墊,以免油漆沾染
・x1|攪拌棒:方便於油漆使用時攪拌
・x1|Lo-Fi DIY 帆布包:可用油漆DIY出自己的風格隨行包
・x1|油漆說明書:內附有所有油漆塗刷相關說明

多人工具組:利於多人塗刷,更快的完成改造
*x2|毛刷:適合小範圍使用,例如:縫隙、窗框
*x2|滾輪刷:適合大範圍使用,例如:牆面
*x2|滾輪刷替換組:可替換滾刷上的滾筒,利於快速換色
*x2|遮蔽膠帶:黏貼牆面、窗邊、插座縫隙以免油漆沾染
*x2|漆盤替換組:可放入漆盤上再倒入油漆,利於快速換色
*x1|量杯:利於測量倒入的油漆、水比例,方便油水混合情境
・x1|漆盤:承裝油漆,並適合瀝乾滾刷、毛刷
・x1|養生膠帶:包住大型家具或床墊,以免油漆沾染
・x1|攪拌棒:方便於油漆使用時攪拌
・x1|Lo-Fi DIY 帆布包:可用油漆DIY出自己的風格隨行包
・x1|油漆說明書:內附有所有油漆塗刷相關說明

|特別注意|
*風格油漆顏色配量恕無法做更動
*一色一桶,不得將不同顏色油漆倒在一起
*可於購買選項單購特定顏色
*風格油漆套包包含:四罐1公升的油漆、Lo-Fi工具組、帆布袋、風格小卡
*本產品由Lo-Fi House特製調色,與RAINBOW虹牌油漆合作製作
*計算所需之油漆桶數:LoFi-Warehouse商城油漆頁面右下角即會有油漆量計算機
https://reurl.cc/20O33v

|下單前必看|
【退貨問題】本商品為客製化商品,不適用於7天鑑賞期,一旦出貨即無法退換貨
【到貨時間】本商品為統一會於付款後7個工作日內出貨,物流約莫4~5天左右到貨
【運送範圍】:本商品只提供台灣本島宅配取貨
【到貨聯繫】貨運公司會於運送前與聯繫您,如有相關需求可於該時提出
【顏色基準】顏色請以商品圖片右下角的色塊為主
【色差問題】空間顏色會因現場光線、螢幕顯色度而與實際有差異,建議以整體空間氛圍為主要挑選依據

|相關常見Q&A|
【Q1:這個油漆能漆在木櫃、木門、鐵件、Deco品上嗎?】
我們使用的油漆為水性乳膠漆,只建議漆在水泥牆、硒酸鈣板及我們的帆布包上喔!
如果要“漆在木頭上”需要以下作法
1.木頭上都會有層亮亮的膜需要用砂紙磨掉
2.將粉塵清潔乾淨
3.如木頭本身為吸附力較弱的木頭,建議上塗虹牌水性底漆467+467AD增加油漆附著力
4.最後再漆上Lo-Paint風格油漆即可!
PS.但是此種方法刻意刮、摳還是會掉漆所以需要備好油漆準備隨時進行補漆

*以上手續非常繁雜所以如果要漆在木頭上,還是建議使用水性護木漆、水性調合漆等會最安全,
*但是可能顏色的部分就無法這麼繽紛,是比較需要好好思考的地方
如果“漆在鐵件上”,則需要使用水性調合漆喔~

【Q2:油漆桶數計算方法】
- 步驟一:(牆面長cm*寬cm)÷32400=坪數
- 步驟二:坪數÷3 (1公升可刷3坪)=幾罐(1L)
- 步驟三:幾罐(1L)*3(道)=總罐數
- 步驟四:3道是淺色如深色或亮色要4道以上

另外告知由於每個牆面的狀況以及塗刷的熟練度都會影響到使用油漆的量,以上公式給予為油漆DIY新手估算的保守油漆量

- 如有請專業師傅來粉刷的話,建議由他來評估應該要使用的油漆量
- 如本身已有粉刷經驗且熟練的話,可依照自己經驗來評估要使用的油漆量

或是您可以至LoFi-Warehouse商城油漆頁面右下角,即會有油漆量計算機
https://reurl.cc/20O33v

【Q3:你們色號多少?哪裡可以買到,我可以現場取貨嗎?】
Lo-Paint風格油漆目前與虹牌聯名打造特殊顏色
目前市面上並沒有明確色號能夠表示
如找一般油漆行只能調出相近色,但依然會有色差
我們目前也尚只有網路能夠訂購
因此判斷前需特別三思!

【Q6:有沒有XX顏色?有沒有偏XX風格的油漆組?】
本商城無法提供人工的顏色、風格判斷。
您可以點選LoFi-Warehouse右下角Message
至我們最新的「風格/顏色推薦系統」做查詢喔!
https://reurl.cc/20O33v

【Q7:Lo-Paint風格油漆是什麼漆種?家裡有小孩寵物會不會受影響?】
我們使用的為不添加甲醛的水性乳膠漆
特性為「無味」、「不易退色、「防霉」、「健康安全」、「防塵耐髒」
- 水性乳膠漆在用刷具塗刷時,可直接用清水沖洗工具組後即可清洗乾淨囉~
- 美國UL GREENGUARD國際健康金獎認證:強效降低乳膠漆氣味,絕不造成環境汙染及人體危害(低VOC),塗刷完全不刺鼻,適合居家臥室、客廳的牆面裝修使用。
- 漆膜細緻持久,優質持久配方,具有多重保護功能,保持牆面不褪色、失光,不必擔心上塗後的時間累積造成的牆面黯淡問題,並帶您感受優雅的觸感體驗。
- 防霉抗菌配方,避免牆面霉變及霉斑問題,提升漆膜的使用效率,防霉抗菌效果更加出眾!
- 絕不添加甲醛、鉛、汞等重金屬有害成分,VOC含量更遠低於CNS4940國定標準,同時獲得「健康綠建材」認證。
- 平滑細緻的高等級漆膜,灰塵不易沾附,更不易褪色,經SGS檢驗測試可刷洗超過30,000次以上。

【Q8:Lo-Paint風格油漆沾到衣服、工具組上應該如何清洗?】
由於我們使用的為水性乳膠漆,因此只要用水清洗
不論是皮膚、工具組基本上都是可以反覆使用的
但如果沾到衣服的話就要盡速清洗掉,建議還是穿著舊的衣服粉刷油漆喔~

【Q9:要怎麼保存或丟棄?】
|存放|
油漆如果加了水放久了會變質,如有預想到會剩油漆,可將要用的油漆量倒入漆盤,再加些許的水~
剩下沒有加過水的油漆建議用保鮮膜包覆後蓋上蓋子,放在陰涼的角落就可以擺放超過至少1年喔~
|丟棄|
剩的漆料用報紙或破布將桶子中的油漆吸乾,曬乾後比照一般垃圾丟棄處理,空油漆桶晾乾,送至資源回收車回收處理即可!

空間概念的關鍵詞,1990年代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的知識狀況

為了解決黏水泥牆膠帶的問題,作者徐玉姈 這樣論述:

基本設計是現代主義空間認識傳播中的核心課程,在設計教育與建築教育經常的分界下,基本設計課程可視為建築教育哲學之根基。本研究關注20世紀末台灣基本設計課程中空間概念的內容與轉變,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在基本設計課程文本(texts) 中有哪些空間概念關鍵詞?二是這些關鍵詞所隱含的建築學基本假設,它們呈現出怎樣的知識領域 (episteme)?藉著對基本設計的課程研究,敘述其引入台灣後,在淡江建築這個特定場域實施時,對它的質疑、調整與修正。在以課程文本所整理的教學模型上,考察空間概念的變動,分述了八個關鍵字的知識領域,據以對1990年代空間概念的知識狀況進行梳理,並建構以關鍵詞為主的設計課程研究方法

論。在以概念詞彙作為知識範型辨識的基礎上,研究發現,直到1980年代中期,美術原則仍然位居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的核心。在1992年出現明確的變化,並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刷新了過去長達20年的課程內容,實現了自1972年以來的「基本設計建築化」的目標。在1993-96年試圖以環境規劃意識修正建築學內容,重建描述空間的語言,而在1997-2001年,在西化等同現代化的慣習中,完成對美國自1970年代以來對基本設計課程革新成果的移植。在知識與權力關係上,研究支持了知識範型是不同利益團體相互競爭及作用下的結果;在詞彙流動的地理中,顯露了課程高度依賴美國進口的之現象,盡管東、西岸對現代主義遺產有著不同的信仰

,卻在台灣特殊的歷史條件上,繞過了建築自主性的辯論,意外地拼貼成一個拼裝體(assemblage)的狀況。最後,在八個關鍵字展示的空間概念知識領域樣貌中,則試圖與英國建築史學家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所論述的〈空間〉一詞對話。福蒂指出,空間一詞在自歐入美的過程中遺失了真實生活體驗部分的語義,而那正是現代主義的空間產生問題的關鍵。1990年代中期的淡江建築基本設計課程曾意圖明確地表現出對此一缺漏的補償行動,但在概念詞彙偏向於形式生成的發展與操作下,具社會性質之概念詞彙仍然無法進入基本設計工作室,並使得反映台灣作為一個特定場域(site-specific)的設計研究礙難開展。結論

建議一個以基地關係結構來建立詞彙網絡,並重新思考設計成立條件的行動,以建立總是能具備獨特連結的基本設計課程之學術景觀。

10種物質改變世界

為了解決黏水泥牆膠帶的問題,作者米奧多尼克 這樣論述:

  物質竟然如此不簡單,材料科學原來這麼有趣!      且看史上精采且重要的十種物質,如何改變了我們的過去,又如何蓄勢待發,準備改造未來!   這其中有許多物質看起來實在太平常,讓我們幾乎忘了它們的存在,像是做衣服的布料、做工具的金屬、做罐子的陶瓷、溝通用的白紙,還有吃了開心的巧克力。然而,這些物質卻曾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   當然也有一些物質以怪得出奇聞名,例如人類已知最輕的固體「氣凝膠」、可以自行復原的金屬和能變成真正骨骼的植入物,這些都是會改變我們未來的劃時代新物質。   你會驚嘆,物質如何以獨特的方式,深刻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得獎紀錄   2014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   A

mazon 2014年度科學類選書   《物理世界》2014年推薦最佳科普書   《紐約時報》2014年最值得閱讀的一百本書之一 名家與媒體推薦       我要很難為情的承認,我本來以為材料科學無趣又單調,但《10種物質改變世界》完全改變我的想法。現在我發現我會用手指滑過物質表面,然後發出讚嘆。米奧多尼克這本生動有趣的書完全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法。──《華爾街日報》   我們覺得無聊、平凡,根本不值得一顧的東西,竟然有這麼多隱藏不現的奇蹟……也許早有人說過這些神奇的故事,以及其中相關的科學,但就像好的巧克力一樣,唯有米奧多尼克知道,要怎麼調出最好的味道。──《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書

對創造現代世界的物質,做了美好的描述。米奧多尼克寫得真好,即使是水泥,在他筆下都顯得閃閃發光。──《金融時報》 材料科學家米多尼克,以有感染力的熱誠,述說了紙、玻璃、巧克力、混凝土背後的歷史與科學。──《科學美國人》   我熬夜看完這本書,米奧多尼克的書寫如此充滿知識性,如此的熱情,他對物質的熱情如此顯而易見!──知名科學家與暢銷書《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作者奧立佛‧薩克斯   混凝土、巧克力、紙張、陶瓷,這本書把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做了動人且充滿知識性的描述。──《拿破崙的鈕釦》作者之一,潘妮‧拉古德(Penny Le Couteur)   《10種物質改變世界》不僅揭露構築了世界的各

物質其後的神奇結構,還告訴我們隱藏其中的精采故事──科學記者昆丁.庫柏(Quentin Cooper)   《10種物質改變世界》提醒我,歷史學家可能花了太多時間在人說了和寫了什麼,卻沒花足夠的時間在建構現代社會的物質上。──歷史學家,丹.史諾(Dan Snow)   材料大師又出招了。馬克.米奧多尼克是天生的娛樂高手,以獨特手法結合了世界上各種物質的科學與感性,讓我們讀得興致勃勃。──史上最年輕的皇家工業設計師,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這本書實在太迷人了。一旦沉浸其中,你就會開始用米奧多尼克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我們平日生活習以為常的每一樣「物質」都隱

藏著豐富的故事。這本書讀起來真是愉快──理論物理學家,暢銷書《悖論》作者,吉姆.艾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 作者簡介 米奧多尼克Mark Miodownik      倫敦大學院材料科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會士,並曾入選《泰晤士報》「英國百大影響力科學家》。   他樂於為大眾講解材料科學,且廣受歡迎,曾擔任多部紀錄片的主持人,包括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二台製作的《發明的天才》。   2010年,他獲邀在科普界最負盛名的英國皇家科學院聖誕講座進行演講。   他也是倫敦大學學院的製成研究中心主任,這個中心裡有一座材料館,收藏了地球上最神奇的一些物質,並且和多所博物館共同推出互

動節目,合作夥伴包括泰特現代美術館、黑沃德畫廊和威康收藏館等等。 譯者簡介 賴盈滿      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現專事翻譯,譯有《資訊》和《不大可能法則》等書。   目錄 前言  走進神奇的物質世界 1.不屈不撓的鋼 2.值得信賴的紙 3.重要的混凝土 4.美味的巧克力 5.神奇的發泡體 6.充滿創造力的塑膠 7.透明的玻璃 8.打不斷的石墨 9.精緻的瓷器 10.長生不死的植入物 更進一步  材料科學之美   前言   走進神奇的物質世界      我站在地鐵車廂裡,身上有一道13公分、後來被醫師判定為穿刺傷的傷口汨汨滲血,我心想接下來該怎麼辦。那是19

85年的一個五月天,我在車門關上前跳進車廂,把攻擊者擋在門外,卻沒閃過他的攻擊,背上被刺了一下。傷口像遭利紙割傷一樣劇痛,而我看不到傷勢有多重。但身為英國人,又是中學生,我心中的難堪壓過了應有的常識。因此我非但沒有呼救,反而決定最好悶不吭聲坐車回家。這麼做很怪,但我就是那樣做了。   為了讓自己分心,別去注意疼痛和鮮血流過背部的不適,我試著回想剛才究竟發生了什麼。那傢伙在月台上朝我走來,向我要錢。我搖頭拒絕。他突然湊得很近,讓人很不自在。他盯著我說他有刀,他說這話時噴了幾滴口水,灑在我的眼鏡上。我順著那傢伙的目光望向他藍色連帽夾克的口袋,發現他一手插在口袋裡,口袋鼓了一塊。我直覺認為他只是虛

張聲勢,鼓起來的是他的食指。接著我心裡閃過另一個念頭:就算他有刀,也一定是很小一把,才塞得進口袋裡,因此絕不可能傷人太重。我自己也有小刀,知道那種刀很難刺穿我身上那麼多件衣服,包括我引以為傲的皮夾克、灰色羊毛西裝制服、尼龍V領套頭衫、白色棉襯衫,外加只打一半的條紋制服領帶和棉背心內衣。我腦中迅速浮現一計:繼續跟他說話,然後趁車門關上之前把他推開,趕緊上車。我看見車就快來了,確信他一定來不及反應。   一刀引起的機緣      有趣的是我猜對了一件事:他真的沒有刀。他手上的武器只是一把用膠帶纏住的剃刀刀片。那一塊小鐵片不比郵票大,卻一口氣割穿了五件衣服,刺破我的表皮和真皮,一點阻礙也沒有。我後

來在警局看到那玩意兒,整個人愣傻了,如同遭催眠一樣。我以前當然看過剃刀,但那一刻卻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它。我那時剛開始刮鬍子,只看過嵌在比克牌橘色塑膠刮鬍刀裡的剃刀,那玩意感覺友善得很。警察問我兇器的事,我們之間的桌子微微晃動,剃刀也跟著搖晃,映著日光燈熠熠生輝。我清楚看見它的鋼刃依然完美無缺,下午那一番折騰沒有在上面留下任何刮痕。      我記得後來要填筆錄,爸媽焦急坐在我身旁,不曉得我為何停筆不前。難道我忘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其實我是盯著第一頁頂端的釘書針瞧,很確定它也是鋼製的。這一小根其貌不揚的銀色金屬不僅刺穿了紙面,而且乾淨俐落,精準無比。我檢視釘書針的背面,發現它兩端整整齊齊對折收好

,把紙緊緊抱住。連珠寶匠也沒有這等功夫。我後來查到世界上第一把訂書機是工匠親手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打造的,每一根針上都刻著國王的姓名縮寫。誰想得到訂書機竟然有皇室血統?我覺得這釘書針真是「巧奪天工」,於是指給父母親看。他們兩人對看一眼,面帶愁容,心想這孩子一定是精神崩潰了。我想是吧,因為怪事顯然發生了。那一天,我正式成了「物質迷」,而頭一個對象就是鋼。我突然對鋼超級敏感,發現它無所不在,其實只要開始留意,就會察覺確實如此。      我在警察局做筆錄時,發現原子筆尖是鋼做的;我父親焦急等待,鑰匙圈啷啷作響,那也是鋼製成的;後來它還護送我回家,因為包住我家車子外殼的還是鋼,而且厚度比一張明信片還薄

。說也奇怪,那輛小Mini平常很吵,但我覺得它那天特別乖巧,彷彿代表鋼為下午的事向我道歉。回家後,我和父親並肩坐在餐桌前,安靜喝著母親煮的湯。我突然停下來,發現自己正拿著一塊鋼片放進嘴裡。我把不鏽鋼湯匙吸吮乾淨,拿出來看著它發亮的表面。那勺面又光又亮,連我變形的倒影都看得見。「這是什麼材質?」我揮動手裡的湯匙問父親:「還有它為什麼沒味道?」說完,我把湯匙放回嘴裡仔細吸吮,確定它是不是真的沒味道。      我腦中湧出了幾百萬個問題。鋼為我們做了那麼多事,我們為什麼幾乎不曾提到它?這材料和我們那麼親密,我們把它含在嘴裡、用它去除不要的毛髮、坐在它裡面到處跑,它是我們最忠實的朋友,我們卻幾乎不曉得

它如此萬能的訣竅。為什麼剃刀用來切割,迴紋針卻能隨意彎折?為什麼金屬會發亮,玻璃卻是透明的?為什麼幾乎所有人都討厭混凝土而喜歡鑽石?為什麼巧克力那麼好吃?某某材料為什麼外觀是那樣子、有那樣的性質?   物質構築了我們的世界      自從那天被人刺傷之後,我所有時間幾乎都沉迷在物質裡。我在牛津大學攻讀材料科學拿到博士,主題是噴射引擎合金,接著又到全球各地最先進的實驗室擔任材料科學家和工程師。我對物質愈來愈著迷,手邊收藏的特殊材料也愈來愈多。那些樣本如今都納入我跟同事好友賴芙琳(Zoe Laughlin)和康林(Martin Conreen)共同打造的物質館裡。其中有些怪得離譜,例如美國航太總

署的氣凝膠,成分有99.8%是氣體,感覺就像固態煙霧。有些具有放射性,例如我在澳洲一家古董店很裡面的角落發現的鈾玻璃。有些很小卻重得誇張,例如要費盡千辛萬苦才能從鎢錳鐵礦提煉鑄成的鎢條。有些雖然常見卻隱含不為人知的祕密,例如具有療效的混凝土。這座物質館目前位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製成研究中心,裡頭收藏了上千種材質,呈現出建構我們這個世界,從住家、衣服、機器到車輛的各種原料。你可以用它們重建文明,也可以用它們毀滅世界。      然而,我們還有一個更巨大的物質館,裡頭收藏了數百萬種材料,這是已知最大的物質館,而且收藏數量一直呈指數成長:那就是人造品的世界。      這是我在我家屋頂喝茶的相片。這

張相片非常普通,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像一份型錄,列出了建構我們整個文明世界的各種物質。這些物質很重要。拿掉混凝土、玻璃、織料、金屬和其餘材質,我就只能光溜溜的飄在空中發抖。我們或許自認為文明,但文明絕大多數得歸功於豐饒的物質。少了物質材料,我們可能很快就得和其他動物一樣為了生存而搏鬥。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是衣服、住家、城市和各式各樣的「東西」讓我們成為人(只要去過災區就知道我在說什麼),而我們用習俗和語言讓它們具有生命。因此,物質世界不僅是人類科技與文化的展現,更是人類的一部分。我們發明物質、製造物質,而物質讓我們成為我們。   文明世代就是物質世代      從我們對文明發展階段的劃分

(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就可以看出物質對我們而言有多麼根本和重要。人類社會每一個新時代都是因為一種新物質出現而促成的。鋼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關鍵原料,讓工程師得以充分實現夢想,做出吊橋、鐵路、蒸氣機和郵輪。修建英國大西部鐵路與橋樑的偉大工程師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用物質改造了地景,播下現代主義的種子。      二十世紀常被歌頌為矽時代,是因為材料科學的突破帶來了矽晶片和資訊革命。但這個說法忽略了其他五花八門的嶄新材質,它們同樣改寫了現代人的生活。建築師運用大規模生產的結構鋼和平板玻璃建起摩天大樓,創造出新的都市生活型態。產品和服裝設計師用塑膠徹底轉變

了我們的住家與穿著。聚合物製造而成的賽璐珞催生了影像文化一千年來的最大變革,也就是電影的誕生。鋁合金和鎳超合金讓我們製造出噴射引擎,使得飛行從此變得便宜,進而加速了文化互動。醫用和齒科陶瓷讓我們有能力重塑自己,並改寫了殘障與老化的定義。整形手術的英文是plastic surgery,而plastic有「塑膠」的意思,這顯示物質往往是新療法誕生的關鍵,從器官修補(如髖關節置換手術)到美化外表(如矽膠隆乳)都是如此。德國著名解剖學家馮.哈更斯(Gunther von Hagens)博士展出人體標本的「人體世界展」,也展現了新穎的生醫材料對文化的影響,促使我們思考自己生時和死後的物質性。      

人類建構了物質世界。如果你想了解其中奧祕,挖掘這些物質來自何處、如何作用,又如何定義了我們,這本書便是獻給你的。物質雖然遍布我們周遭,卻往往面貌模糊得出奇,隱匿在我們生活的背景之中毫不顯眼,乍看很難發現它們各有特色。絕大多數金屬都會散發灰色光澤,有多少人能分辨鋁和鋼的差別?不同的樹木差異明顯,但有多少人能說出為什麼?塑膠更是令人困惑。誰曉得聚乙烯和聚丙烯有什麼差別?但更根本的問題或許是:這種事有誰在乎?      我在乎,而且我想告訴你為什麼。不僅如此,既然主題是物質,是構成萬物的東西,那我愛從哪裡開始都可以。因此,我選了我在屋頂的相片當成這本書的起點和靈感來源。我從相片中挑了十種物質,用它們

來說「東西」的故事。我會挖掘這十種物質當初發明的動機,揭開背後的材料科學之謎,讚嘆人如何用高明的技術把它製造出來。更重要的是,我會說明它為何重要,為何少一物便不能成世界。      在發掘的過程中,我們將發現物質和人一樣,差異往往深藏在表面之下,大多數人唯有靠先進的科學儀器才能略窺一二。因此,為了了解物質的性質,我們必須跳脫人類的經驗尺度,鑽進物質裡面。唯有進入這個微觀世界,我們才能明瞭為何有些物質會有味道,有些則無;有些物質上千年不變,有些一曬太陽就發黃變皺;有些玻璃可以防彈,但玻璃酒杯卻一摔就碎。這趟微觀之旅將揭開我們飲食、衣著、用具和珠寶背後的科學,當然還探索了人體。      不過,微

觀世界的空間尺度雖小,時間尺度卻常常大得驚人。就拿纖維和絲線來說,它的尺寸和頭髮差不多,是細得肉眼幾乎看不見的人造物,我們可以用它來製造繩索、毛毯、地毯和最重要的東西:衣服。我們身上穿的牛仔褲和所有衣服都是微型纖維結構,許多式樣比英國的巨石陣還古老。人類歷史都記載衣服能保暖、庇護身體,還能穿出時尚。但衣服也是高科技產品。二十世紀發明了強韌的纖維,讓我們可以製作太空衣保護登陸月球的太空人,還有堅固的纖維可以製造義肢。至於我,我很開心有人發明了一種名叫「克維拉」的高強度合成纖維,可以製作防刀刺的內衣。人類的材料技術發展了幾千年,所以我會在書中不斷提到材料科學史。   10種改造世界的物質   

  本書每一章不但會介紹一種新材質,還會提供一個認識物質的不同角度。有些主要從歷史出發,有些來自個人經驗;有些強調物質的文化意含,有些則強調科技的驚人創造力。每一章都是這些角度的獨特混合,理由很簡單,因為物質太多種也太多樣,我們跟物質的關係也是如此,不可能一概而論。材料科學是從技術層面了解物質的最強大、最統合的理論架構,但重點還是關於材料,而不是探討科學。畢竟所有東西都是由別的東西製成,而製造東西的人(藝術家、設計師、廚師、工程師、家具師父、珠寶匠和外科醫師等等),對所使用的材料及物質都有屬於自己的情感、感覺和運用方式。我想捕捉的就是如此豐富多樣的材料知識。      例如,我在討論紙的那一章

用了許多角度,像快照一樣呈現,理由不只是紙有各種型態,還因為幾乎所有人都以許多方式在用紙。但在討論生醫材料的那一章,我卻鑽入了「人類物質自我」(也就是人體)的最深處。這塊領域正迅速成為材料科學的處女地,不斷有新材料出現,開啟了名為仿生學的全新世界,讓人體得以借助植入物而重建。這些植入物都經過設計,可以「聰明的」融入肌肉和血液的運作中。它們誓言徹底改變人和自我的關係,因此對未來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影響大      由於萬物都由原子組成,因此我們無法不談原子的運作原理,也就是人稱量子力學的理論。這表示我們一旦進入微觀原子世界,就必須完全捨棄常識,開始談論波函數和電子態。愈來愈

多材料從這個微觀尺度創造出來,而且這些材料看起來幾乎無所不能。運用量子力學設計而成的矽晶片已經催生了資訊時代,而以同方式設計的太陽能電池很有潛力只靠陽光就能解決能源問題。不過革命尚未成功,我們還在使用石油和煤炭。為什麼?在這領域有一個明日之星—石墨烯,我會試著用它來解釋太陽能發電的限制。      簡而言之,材料科學的基本概念就是:看不見的微觀世界若有變化,那麼在人類的尺度中,物質行為也會跟著改變。我們的祖先能做出銅和鋼之類的新材料,就是因為碰巧矇到了這個過程。差別只在於老祖先沒有顯微鏡,看不見自己在做什麼,但這只讓他們的成就顯得更加驚人。比方說,敲打金屬不只會改變它外在的形狀,還會改變它內在

的結構,因此若用某種方式敲擊,金屬的內在結構就會有所改變,使它變得更硬。我們的祖先從經驗中學到了此事,只不過並不知其所以然。人類的材料知識從石器時代開始就不斷累積,但直到二十世紀才掌握了物質的真正結構。然而,蘊含在鑄鐵和其他工藝裡的經驗知識依然重要,而本書提到的物質也幾乎都是經由我們手腦並用才發現和認識的,因此認識物質不只要靠腦袋,也靠雙手。      人在感覺和生活上都和物質建立了關係,這帶來了許多奇妙的結果。有些物質雖然有瑕疵,我們卻愛不釋手;有些材料很實用,我們卻深惡痛絕。就拿陶瓷來說吧。陶瓷是餐具的原料,我們的杯碗瓢盤都是陶瓷做的,無論住家或餐廳,少了陶瓷就不完整。      人類從幾

千年前發明農耕以來就在使用陶瓷,然而陶瓷用久了容易有缺口、發生龜裂,甚至在不該破的時候摔得粉碎。我們為何不改用更堅固的材料,例如塑膠或金屬來製作碗盤和杯子?陶瓷在物理上有這些缺點,我們為何還對它不離不棄?許多領域的學者都在問這個問題,例如考古學家、人類學家、設計師和藝術家,但有一門學科專門有系統的研究人對物質的感官反應,並且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精神物理學。      例如針對「酥脆感」所做的研究顯示,我們覺得某些食物好吃與否不只跟味道有關,還跟品嘗時的聲音有關,兩者同樣重要。這讓不少廚師受到啟發,開發出具有音效的餐點,而某些洋芋片商更進一步,不僅讓產品更酥脆,還讓包裝更會發出聲音。我在

介紹巧克力那一章會討論物質的精神物理學意含,同時說明物質的感官性一直是幾百年來人類發明創造的主要動力。      這本書當然無法涵蓋所有物質,也無法盡述物質和人類文化的關係,而是概略介紹物質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並且闡述即使單純如在屋頂上喝茶的活動,也必須倚賴複雜的物質網絡才能進行。各位不必到博物館就能領略歷史和科技如何推動人類社會,它們的影響此時此刻就在你身旁四周,只是我們多數時候視而不見。我們必須視而不見,因為要是我們整天用手指滑過水泥牆面,一邊發出讚嘆,肯定會被當成瘋子。但在某些機緣下你會陷入沉思:我在地鐵站被人刺一刀的那一刻,就屬於那樣的機緣,而我希望這本書也提供這樣的機緣,能讓你走進神

奇的物質世界。      (摘自本書前言)   2 值得信賴的紙 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太普遍了,讓人很容易忘記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時候,紙都是稀有的奢侈品。 我們早晨醒來睜眼就會看見牆上有紙,也許是海報或印刷品,甚至就是壁紙。我們走進浴室執行晨間的例行公事,通常會用上幾張衛生紙。這東西要是沒了,可會立刻變成大危機。 我們走到廚房,紙以五顏六色的盒子出現在這裡,不只裝著我們早餐吃的燕麥片,還充當響板,哼著快樂的早安曲。我們的果汁也裝在上蠟的紙盒裡,牛奶亦然。茶葉裝在紙袋裡,這樣才能用熱水沖浸,而且容易從熱水中取出。過濾咖啡用的也是紙。 早餐過後,我們或許會出門迎向世界,但此時很少不帶著紙做的鈔

票、筆記、書本和雜誌。就算沒有帶紙出門,我們也很快會拿到:紙做的車票、報紙、零食包裝,還有買東西的發票。 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會用到大量的紙,雖然一直有人提倡無紙運動,可是從來沒有形成風潮,而只要我們還信賴紙張,拿它來儲藏信息,無紙環境就沒有實現的一天。 午餐會用到紙巾,少了它,個人衛生就會嚴重惡化。 商店裡到處都是紙標籤,少了它,我們就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價格多少。我們買的東西通常都會裝在紙袋裡,讓我們輕鬆帶回家。 到家後,我們有時會用包裝紙把買來的東西包好當成生日禮物,附上一張紙做的生日卡片,並用紙做的信封裝好。在派對上拍了照,我們偶爾會用相紙沖印出來,創造可留存的回憶。 上床前,我們會讀讀書

、擤擤鼻子,最後上一次廁所,跟衛生紙肌膚相親互道晚安,然後沉入夢鄉(搞不好會做惡夢,夢到世界上突然沒有紙了)。所以,紙這東西我們現在習以為常,但它到底是什麼? 化身為筆記本 雖然筆記紙看起來平整、光滑、毫無縫隙,不過這只是假象。紙其實是由一大群極微小的纖維壓疊而成的,就像乾草堆那樣。我們感覺不到它的複雜結構,是因為紙在微尺度下加工過,所以觸感上摸不出來。我們覺得紙很光滑,就和我們從太空中看地球覺得地球很圓,近看才發現滿是山巒谷地一樣。 大多數的紙張都來自於樹木。樹能昂揚挺立,靠的是纖維素,這是用顯微鏡才看得見的細小纖維。纖維素憑藉稱為木質素的有機黏著劑相互接合,形成極為堅硬強韌的複合體,可以留

存數百年。

利用光照衰減法量測落塵量之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黏水泥牆膠帶的問題,作者呂秀庭 這樣論述:

為建立簡易快速的道路髒污判定或落塵污染負荷方式,以實務運用於街道揚塵洗掃作業規劃,逸散性污染熱區的判定等。本研究以透明膠片塗佈矽油後擺置於臺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之人工測站,並與測站之落塵量同步採樣,採樣後之透明膠片以白熾燈泡(全光譜)為光源照射並於膠片下方以照度計測定光度之衰減情形後,以檢量線回歸推算膠片所承載之落塵量。檢量線於實驗室以坋土(粒徑 < 75 μm)經擾流器均勻沈降於透明膠片後,進行照度測定及秤重,依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獲得光照衰減度與坋土重量之關係式其R2=0.9979,可知坋土重量與照度衰減具高度相關性。本研究在臺北縣政府環保局所屬10處人工測站同步放樣,共回收30個有效樣品

,依上述對應之檢量線推估落塵量與各該人工測站落塵量量測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獲得皮爾森(K. 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r=0.8277,顯示以光照衰減方式預估之結果與人工測站落塵量實際測值變化趨勢相關。依本研究結果證實,以光照衰減方式量測落塵量有高度之可行性。另本研究亦針對臺北縣34重點路段設置68個採樣點,利用照度衰減法快速判定道路髒污程度,作為調整規劃洗掃作業路線或營建工地污染管制熱區之依據。參照環保署道路髒污三等級之分級方式,將各樣品之光照衰減程度分成三個等級:A級乾淨(光照衰減量整地工程>地上主體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