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冉繁華所指導 陳祈汎的 飼料中添加光合菌色素及蝦紅素對血鸚鵡體表變色率與增豔效果之影響 (2016),提出鹦鹉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合菌、血鸚鵡、增豔、變色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李國誥、劉秉忠所指導 蘇耿誼的 養殖淡水魟內臟器官組織學探討及疾病調查 (2016),提出因為有 淡水魟、組織學、病理研究、疾病調查的重點而找出了 鹦鹉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鹦鹉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飼料中添加光合菌色素及蝦紅素對血鸚鵡體表變色率與增豔效果之影響

為了解決鹦鹉螺的問題,作者陳祈汎 這樣論述:

本實驗探討光合細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中所含多種類胡蘿蔔色素對於血鸚鵡未轉色稚魚(Cichlasoma synspilum × Cichlasoma citrinellum)變色及已轉色成魚增艷之影響,並與市售增艷飼料常用的合成蝦紅素比較。實驗先比較兩種不同萃取光合菌色素的方法,並於飼料中添加不同濃度之萃取光合菌色素及市售蝦紅素觀察血鸚鵡已轉色成魚成長、活存及體表增豔效果影響;進一步探討不同濃度光合菌色素與市售蝦紅素對血鸚鵡稚魚體色由黑轉紅的面積變化;綜合上述實驗最佳變色結果,混合光合菌色素與市售蝦紅素觀察血鸚鵡稚魚成長、活存及體表變色率之影響。實驗一以混合溶液萃

取法及 HCl-丙酮萃取法萃取光合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色素,HCl-丙酮萃取法得到之色素量分別以茄紅素標準曲線或公式定量法結果分別為 5.34×103 ± 8.68×102 mg/kg cell 及 7.49×106 ± 6.11×105 mg/kg cell ,皆顯著高於混合溶液萃取法。實驗二將實驗一萃取出光合菌色素及市售合成蝦紅素添加至飼料中,探討15.17 ± 0.10 g之血鸚鵡,對其活存、成長及體表增豔效果之影響。投餵 8 週後,A100 組之a* 值有最高值 54.08,隨著添加光合菌色素的濃度提高,a* 值隨之升高且 P200 組及 P400 組與控

制組有顯著差異(p<0.05);在成長、存活率方面各組間皆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三,探討飼料中分別添加不同濃度光合菌色素與市售合成蝦紅素投餵 3.30 ± 0.10 g 的未轉色血鸚鵡,對其活存、成長及體表變色率與市售合成蝦紅素比較差異。共投餵 8 週,第 4 週時 P100 組變黃魚隻率顯著大於其餘各組(p<0.05),變黃速度較快。A100 組有最高之變紅率,其餘各組隨著光合菌色素濃度提高而變紅率有增加的趨勢;在成長、存活率方面各組間皆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四處理組飼料為 A100、P100及光合菌色素 100 mg/kg 混合市售蝦紅素 100 mg/kg(M100

組),測試是否混合兩種色素後能使實驗魚隻體表變黃速度加快,且變紅率提高。投餵 8 週後,M100 組之變黃魚隻率皆低於 A100 組及 P100 組,而 A100 組之變紅魚隻率顯著高於其他各組(p<0.05)。在成長、存活率方面各組間皆無顯著差異(p>0.05)。

養殖淡水魟內臟器官組織學探討及疾病調查

為了解決鹦鹉螺的問題,作者蘇耿誼 這樣論述:

本論文針對台灣養殖養之河魟屬淡水魟進行組織學探討,並對於淡水魟養殖之疾病進行調查及分析,再根據疾病調查結果研究其防治措施,最後整合出對於淡水魟養殖業者之疾病防治建議。淡水魟之組織學觀察顯示,肝臟含有大量油脂,肝小葉分葉不明顯但可見肝門靜脈、肝動脈及膽小管聚集之門脈區;脾臟內可見白髓和紅髓,但兩者交界不明顯;腎臟內可見鮑氏囊及腎小管等構造,腎小管可依形態學分為兩類;胰臟外觀為乳白偏肉色,胰臟實質呈現明顯嗜鹼性染色,內有許多排列成單管不分枝之胰管;消化道管壁皆可分為四層,根據各層的差異可將消化道分成食道、賁門胃、幽門胃、十二指腸及螺旋瓣等部分。本研究調查罹病淡水魟寄生蟲感染之結果,顯示淡水魟容易

受到 Trichodina sp. 、Potamotrygonocotyle sp. 、 Tetrahymena sp. 及消化道纖毛蟲等寄生蟲寄生;而細菌性分離結果顯示,出現嚴重敗血症症狀之淡水魟最常分離出 Aeromonas hydrophila 和 Citrobacter freundii 此兩株細菌,同時常合併寄生蟲感染。為防治淡水魟常見病原,選用二氧化氯進行消毒試驗,使用二氧化氯 0.1 ppm 消毒養殖水體一小時可減少約 52.9% 的生菌數;使用 4 ppm 二氧化氯消毒冷凍白蝦、冷凍泥鰍及赤蟲等三種餌料 30 分鐘並不影響其之攝食意願,其中以赤蟲經消毒後可減少約 50.2% 的

生菌數為所有實驗餌料中消毒效果最佳。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魟魚養殖業者應確實檢疫、消毒生餌及定期清潔養殖環境,以降低淡水魟疾病爆發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