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農會供銷部營業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高雄市鳳山區維新路124 號也說明:Local Business. See All. Related Pages. 所在位置: 高雄市鳳山區維新路號電話; 傳真:, 高雄市鳳山區維新路124 號 鳳山區農會供銷部- 高雄市鳳山區民興路80號- ...

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研究所 林燊祿所指導 蔡雅竫的 高雄縣大樹鄉農會與當地農業發展之關係(1953~2009) (2010),提出鳳山農會供銷部營業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雄大樹、鄉鎮農會、農業政策、地方農業、產銷班組織。

最後網站《廣西文革機密檔案資料》(12)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部政委龙凤山带领副科长石焕光、管理员秦绽,到五通、保宁、两江等公社进行鼓动、督战。 6月23日,龙凤山到五通,听了公社革委会主任李万兴(已判徒刑)汇报后,召集社直机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鳳山農會供銷部營業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縣大樹鄉農會與當地農業發展之關係(1953~2009)

為了解決鳳山農會供銷部營業時間的問題,作者蔡雅竫 這樣論述:

本文採區域研究方式,選定高雄縣大樹鄉為研究對象,以歷史學、社會學的角度闡述戰後以來鄉鎮農會在地方農業發展過程中與當地農業生產之關係。戰後(1945)至98年(2009)的臺灣農會體制,自民國42年(1953)完成改組後,大致已確立目前組織各部門的業務方向。在組織運作層面,仍為省(市)農會、縣(市)農會、鄉鎮(市)區農會三級制,以各地鄉鎮農會的業務與地方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最具相關性。各地鄉鎮農會的業務,以「經濟業務」、「信用業務」、「推廣業務」、「保險業務」四項為主,隨著臺灣整體農業環境的變遷、政府農業政策的轉變,可從中加以探究鄉鎮農會的組織角色變化、業務功能變遷,及其與農民互動關係轉變

之歷程。 戰後以來大樹鄉的農業發展,原為配合政府增產糧食作物並發展特用作物以換取外匯,土地利用方式以水稻種植、香蕉外銷、鳳梨加工製罐為主。當時農會的業務即從事指導推廣稻作生產技術以配合增產、承辦糧食局委託的稻穀徵收和肥料配給業務、舉辦鳳梨作物的各種種植技術討論會和競賽活動以及辦理農村信用業務。至民國6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進入工業化階段,農業發展趨於式微,政府的農業政策方向亦隨之轉變,逐漸鼓勵各地鄉鎮農民應配合人民消費模式的改變,逐步轉作具地方特色的農作物並發展作物專業化的種植模式。大樹鄉在民國60年代開始,逐步確立以果樹產業為該鄉鎮所發展的農業特色,尤以鳳梨、荔枝兩種果品為大宗,當地農會自

民國60年代起除繼續發展信用業務外,亦逐步發展自營業務。民國70年代,當地農會的推廣業務大幅開展,重點在輔導推廣鳳梨新品種以及荔枝黑葉品種、短期瓜果類蔬菜的種植技術,協助農民取得農事生產所需之技術,對當地農業轉型與農作特色的奠定有其貢獻。民國80年代,當地農會為緩和荔枝黑葉品種供過於求的銷售困境,除繼續辦理果品共同運銷業務外,亦透過產銷班組織發展推廣荔枝玉荷包的種植技術,民國90年代並結合當地文化產業發展休閒農業以及各項農產加工事業。 本文透過對單一鄉鎮所進行的觀察探究,可以更深入地得知鄉鎮農會在戰後以來地方農業的發展方向,已由過去政府政策的配合者轉而為地方農業特色發展的推手;在組織業務方

面已由傳統的重視糧食增產轉而為產銷並重,並朝向多元化發展的方向邁進。此外,本文研究亦對當地農會輔導果樹產銷班組織的運作情形進行瞭解,以田調訪談方式得知農會與農民雙方對當地農業發展的看法,至此而本文得以完整架構出當地農會與農業發展由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展望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