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力鋼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預力鋼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寫的 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土木401-110) 和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台灣混凝土學會,美國混凝土學會台灣分會的 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與解說(ACI 318-14)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技圖書 和科技圖書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張子修、蔡佩勳所指導 陳國煜的 跨河橋墩換底與整治方案關鍵成功因素探討 (2021),提出預力鋼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層級分析法、德菲法、跨河橋墩換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所 宋欣泰所指導 賴家正的 七跨連續預力混凝土箱型梁橋模型開發與振動頻率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箱型梁、Midas、橋梁監測、自然頻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預力鋼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預力鋼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土木401-110)

為了解決預力鋼腱的問題,作者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這樣論述:

  本版規範係以美國混凝土學會出版之ACI 318-19規範為基礎,再參考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審查小組之意見,以及國內工程實務情況編訂而得。本版規範已通過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審查小組之審查,即將頒布為國家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本版規範之章節編排較現行國家規範有大幅度之變更,現行國家規範主要參考自ACI 318-05,採力學行為作為章節編排之主要依據,本版規範之章節則以構材作為編排之主要依據,較符合設計實務之流程。章節重組後之規範內容共計26章及1個附錄A,含六大群組,分別為總則、結構系統、構材、接頭與接合部、工具箱、施

工群組。規範第1-3章屬於總則群組,分別涵蓋規範範圍、符號與名詞定義、所引用或參考的國家規範與標準之規定;第4-6、18章屬於結構系統群組,分別包括結構系統要求、載重、結構分析、耐震結構物之規定;第7-14章屬於構材群組,分別涵蓋單向版、雙向版、梁、柱、牆、橫膈版、基礎、純混凝土之規定;第15-17章屬於接頭與接合部群組,分別包含梁柱與版柱接頭、構材接合部、錨栓之規定;第19-25章屬於工具箱群組,分別涵蓋混凝土材料、鋼筋材料、強度折減因數、斷面強度、壓拉桿、使用性、鋼筋細節之規定;第26 章則為施工群組,為施工圖說與檢驗之規定;附錄A 則含非線性反應歷時分析之規定。  

跨河橋墩換底與整治方案關鍵成功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預力鋼腱的問題,作者陳國煜 這樣論述:

有鑑於跨河橋墩換底與整治方案的重要性,回顧過往的文獻,我們發現探討跨河橋墩換底與整治方案關鍵成功因素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擬透過德菲法及層級程序法,以了解跨河橋墩換底與整治方案關鍵成功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總目標層之下的第一層級指標中,結果分析認為最重要的為施工作業、次重要為安全監測系統、因應臨時狀況。在「施工作業」指標面向,新築基樁為最重要,接著為人工拆除帽梁頂、拆除橋基、千斤頂同步作業、最後為樁柱與新基礎的接合。在安全監測系統指標面向,安全支撐構架為最重要,接著為橋面板。在因應臨時狀況指標面向,伸縮縫處採用螺栓為最重要,接著為減少振動、臨時支撐安全強化、耐震、最後為耐洪。關鍵字:層級分

析法、德菲法、跨河橋墩換底

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與解說(ACI 318-14)

為了解決預力鋼腱的問題,作者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台灣混凝土學會,美國混凝土學會台灣分會 這樣論述:

  《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簡稱「本規範」)針對混凝土建築結構物及可適用之非建築結構物,提供材料、設計及細節上之最低要求。本規範闡明包括場鑄、預鑄、純混凝土、非預力、預力和合成建造物之結構系統、構材和接頭,其中項目涵蓋:強度、使用性和耐久性之設計與施工;載重組合、載重因數和強度折減因數;結構分析方法;撓度限值;混凝土之機械和黏結式錨栓;鋼筋伸展和續接;施工圖說資料;現場檢查與試驗;評估既有結構強度之方法。本規範亦參考《混凝土薄殼建築規範 (Building Code R

equirements for Concrete Thin Shells)》(ACI 318.2)。   本規範使用者會發現 ACI 318-14已大幅改編,並將前版本重新規格化。本次重組之主要目標為在個別專門章節中,提供結構系統或個別構材之所有設計及細部需求,並符合一般設計與施工之過程及順序下安排章節。構材設計共用之資訊及流程,則位於公用章節。   而解說中討論了一些318委員會在發展「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 (ACI 318-14)」條文過程之考量,以下簡稱「規範」或「2014年規範」。對規範使用者可能較不熟悉之新條文或更新條文,也加強了該條文的解釋。此外,也針對前版規範之某些項目提出評論

,使本解說獨立於前版。特定條文之評論也依照規範的相應章節號碼進行。本解說並不打算提出有關規範發展過程之完整歷史背景,亦不想提出委員會在制定規範過程,針對學術研究和調查數據之詳細簡歷。然而,提供某些研究數據之參考文獻,給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背景資料者。顧名思義,「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就是要作為一個合法建築規範的一部分,因此必須與那些提供詳細的規定、推薦實務的做法、完整的設計流程、設計輔助工具之文件,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所不同。   本規範和解說不能取代健全的工程知識、經驗和判斷。建築規範只規定為了公眾健康和安全,必要之最低要求,而本規範即基於這個原則。對於任何結構,所有者或有照設計專業人員可能需要比

本規範為保護公共安全所訂必要之最低要求,更高的材料和施工品質,然而,比本規範更低標準是不被允許的。解說將注意力導引至提出建議去執行本規範條款及內容之文獻,但這些文獻和解說不是規範的一部分。本規範不具法律地位,除非它被具有管轄權的政府機構有系統地用於建築設計及施工。當本規範未被採用,即使它不具法律地位,但仍可將它視為優良施工的參考。本規範提供了一個方法,讓合法任命的建築官員或其指定的代表,可藉以建立設計和施工的最低驗收標準。本規範和解說不用於解決業主、工程師、建築師、承包商或者其代理商、分包商、材料供應商或試驗機構之間的紛爭。

七跨連續預力混凝土箱型梁橋模型開發與振動頻率研究

為了解決預力鋼腱的問題,作者賴家正 這樣論述:

台灣地狹人稠,交通運輸量龐大,道路十分密集,許多高速公路與大眾運輸的路段都採用高架橋型式,造就台灣不只有許多跨山谷河川的橋梁,也有許多跨道路的橋梁。台灣有許多早期建設的橋梁,橋齡逐日步入老舊狀態,劣化現象也相繼浮現,橋梁的維修補強是刻不容緩。本研究利用Midas Civil建立七跨連續預力箱型梁橋模型,並僅針對橋梁補強前的狀態進行橋梁建模與分析。除了建置基本的一維模型外,也另開發以梁元素與板元素組成的三維格柵式模型,目的是為了求得斷面細部受力行為,方能配合現況橋梁監測儀器量測項目的相關分析,以評估橋梁性能。本研究比較一維模型與三維模型橋梁上部結構自重與變位,驗證三維格柵式模型建模方法與各項參

數設定之正確性。本研究採用模態分析與動力歷時分析求得橋梁的自然頻率,並比較建模方式、是否考慮墩柱、支承墊勁度對於自然頻率的影響,最後與監測值比較。結果顯示,三維模型由於會考量斷面變形,變位會略大於一維模型。橋梁自然頻率會隨著支承墊勁度減少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