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馬山 工作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朝陽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黃有傑所指導 李育維的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目的地意象與遊客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 (2013),提出鞍馬山 工作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目的地意象、行為意圖、詮釋結構模式法(ISM)。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國川所指導 黃兆毅的 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的林業經營與影響 (2010),提出因為有 八仙山林場、大雪山林場、日式林業經營、美式林業經營的重點而找出了 鞍馬山 工作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鞍馬山 工作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目的地意象與遊客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鞍馬山 工作站的問題,作者李育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建構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目的地意象與探討遊客行為意圖,藉此提升遊客對於環境的態度與提供相關單位參考進而達到森林遊樂永續經營之目標。研究方法是以質化與量化兩種方式,首先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談11位前往大雪山森林遊樂區之遊客。第二將訪談結果使用詮釋結構模式法(ISM)建立構面;最後進行問卷發放,回收有效問卷417份。本研究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來分析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遊客的背景變項、目的地意象與遊客行為意圖之現況,迴歸分析探討目的地意象與遊客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如下:目的地意象以生態旅遊意象、心靈意象、服務意象及行銷意象對遊客特性達部分顯著,由此可證明研究假

設一:人口統計變數與目的地意象有顯著差異是部分成立;則遊客行為意圖以旅遊次數在推薦行為有顯著差異,此分析結果可以證明研究假設二:人口統計變數與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是部分成立;而大雪山森林遊樂區之目的地意及遊客行為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此結果可以證明研究假設三:目的地意象與遊客行為意圖有正向顯著關係是成立的。

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的林業經營與影響

為了解決鞍馬山 工作站的問題,作者黃兆毅 這樣論述:

台灣接觸科學林業產生有規劃的經營從日治時期開始,日本政府受當時世界潮流的影響,欲將台灣林業建立為法正林模式。日治末期為因應戰時所需,卻過度開採,造成國民政府統治初期,需修養身息停止砍伐。但在經濟需求下,國民政府延續日治法正林模式進行開採,之後國民政府機關及政策受美援的影響,從原本的日式經營模式轉變為美式經營模式。本研究案例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正能顯示這兩種經營模式對於林場影響的差異。 同位於台灣中部的兩大林場: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在未經人為利用前,範圍內原始林相皆呈現垂直分布。最早進入這片原始森林邊緣的是泰雅族南、北勢番,因少量利用多保持原貌。隨清代及日治政府的政策及漢人對於樟

樹的需求下,漢人逐漸取代泰雅族的分布,且因軍工料進行擇伐樟木;伐樟製腦進行皆伐,後者砍伐規模大,且砍伐土地不待次生林的生長,直接開闢為耕地並定居形成聚落,不見天然林相。相較於此時期開發重點的樟木,松、杉及檜木這些溫帶林的樹種,受限於開伐技術及樹種生長的環境而無法加以利用。日治時期林業開伐開始進入溫帶林。八仙山林場是在政府力量下成立的官營林場。當日本政府最初以需求針葉木的情勢下,八仙山林場主要選擇純度較高的針葉林砍伐。砍伐過程中,伐木部分無論器具、演進皆以人力為主,再加上集材以人力集材,運輸則以森林鐵道及架空索道為主要運輸工具。因此八仙山林場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皆伐,於造林時,部分林相仍含有砍伐剩餘

樹種,且造林成效不佳,而呈現天然林相與次生林相互相參雜的情形。大雪山林場是國民政府為了增加木材產量,而使用美式林場經營方式辦理的示範林場。在規劃時期,由於有美國航照技術的引進,使得林場得以全面規劃。於開伐時期,大雪山引進不同於以往的美式採集方式,如動力鏈鋸伐木、高曳集材、聯車運林、批量製材及進行初步加工。其砍伐效率較以往倍增許多,且在林道的配合下,深入各林區進行伐木,而小規模的皆伐作業,更造成天然林相快速的消逝。造林的部分亦採用美式技術以二階段育苗及塑膠袋裝套,提升造林成功率,雙重因素下,大雪山林場呈現以人工種植純林為主的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