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組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面板組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毛瓊寫的 LabVIEW 2018 虛擬儀器程式設計(第2版) 和王超,王敏等的 LabVIEW 2015虛擬儀器程序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TFT-LCD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也說明:... 的平面顯示設備,由一定數量的彩色或黑白畫素組成,放置於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 ... 會在每一個液晶面板中加上彩色濾色片(紅、藍、綠色)而產生所需要的色彩。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化學學系碩士班 陳志欣所指導 蔡馨儀的 以π共軛延伸的吲哚鎓為受體建構藍色染料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上的應用 (2020),提出面板組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染料敏化電池、π共軛延伸的染料、吲哚鎓、藍色染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輪機工程學系 黃道祥所指導 林道群的 三明治結構於馬達基座動態響應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減振、阻尼、自然頻率、三明治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面板組成的解答。

最後網站使用操作面板- Canon : PIXMA 手冊: MG6800 series則補充:操作面板由觸摸屏(A)和按鈕(B)組成。 用指尖觸摸觸摸屏上的主頁螢幕以選擇影印、掃描和其他功能的功能表。 主頁螢幕包括三個單獨的螢幕。 A: 觸摸屏. B: 操作面板上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面板組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LabVIEW 2018 虛擬儀器程式設計(第2版)

為了解決面板組成的問題,作者毛瓊 這樣論述:

《LabVIEW 2018 虛擬儀器程式設計 第2版》中心明確,結構緊湊,思路清晰,通過理論與實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LabVIEW 2018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 《LabVIEW 2018 虛擬儀器程式設計 第2版》共9章,內容包括LabVIEW概述、圖形編輯環境、前面板的設計、程式框圖設計基礎、程式結構、資料函數、檔操作、資料分析以及數學計算。本書每章都配有必要的實例,便於讀者結合實例更加快捷地掌握LabVIEW的程式設計方法。 《LabVIEW 2018 虛擬儀器程式設計 第2版》面向LabVIEW初、中級用戶編寫,旨在幫助讀者用較短的時間快速熟練地掌握LabVIEW虛擬

儀器設計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讀者的實踐能力,達到所學即所用、一學即會的目的。 前言 第1章 LabVIEW概述1 1.1 虛擬儀器1 1.1.1 概念1 1.1.2 開發環境2 1.1.3 組成2 1.2 LabVIEW簡介4 1.2.1 LabVIEW概述4 1.2.2 LabVIEW 2018的新功能5 1.2.3 LabVIEW的使用8 1.3 LabVIEW的安裝8 1.4 LabVIEW應用程式14 1.4.1 前面板14 1.4.2 程式框圖15 1.4.3 圖示/連接器16 第2章 圖形編輯環境17 2.1 文件管理17 2.1.1 新建VI17 2.1.2

編輯VI圖示18 2.1.3 保存VI19 2.1.4 新建文件19 2.1.5 創建項目20 2.2 LabVIEW 操作選板21 2.2.1 控制項選板21 2.2.2 工具選板21 2.2.3 函數選板22 2.2.4 選板可見性設置22 2.3 項目流覽器23 2.4 功能表設計25 2.4.1 功能表編輯器25 2.4.2 實例——自訂功能表系統27 2.4.3 “功能表”函數29 2.5 控制項30 2.5.1 新式控制項31 2.5.2 NXG風格控制項36 2.5.3 經典控制項38 2.5.4 銀色控制項41 2.5.5 系統控制項43 2.5.6 Express控制項45

2.5.7 .NET與ActiveX控制項46 2.5.8 使用者控制項47 第3章 前面板的設計48 3.1 前面板組成48 3.1.1 數值、布林、字串與路徑48 3.1.2 實例——氣溫測試系統51 3.1.3 陣列52 3.1.4 簇53 3.1.5 實例——簇陣列篩選55 3.1.6 圖形56 3.1.7 三維圖形64 3.1.8 極座標圖72 3.1.9 實例——信號生成系統73 3.2 物件的選擇與刪除74 3.2.1 選擇物件74 3.2.2 刪除對象76 3.2.3 變更物件位置76 3.3 物件屬性編輯77 3.3.1 設置數值型控制項的屬性77 3.3.2 設置文本型

控制項的屬性80 3.3.3 設置布林型控制項的屬性81 3.3.4 設置圖形顯示控制項的屬性82 3.3.5 實例——波形比較85 3.4 設置前面板的外觀87 3.4.1 改變物件的大小87 3.4.2 改變物件顏色90 3.4.3 設置物件的字體90 3.4.4 在窗口中添加標籤91 3.4.5 物件編輯視窗91 3.4.6 實例——設計電腦控制項93 3.5 設置物件的位置關係95 3.5.1 對齊關係95 3.5.2 分佈物件96 3.5.3 改變物件在視窗中的前後次序98 3.5.4 組合與鎖定物件99 3.5.5 網格排布99 3.6 綜合實例——車速即時記錄系統100 第4章

程式框圖設計基礎105 4.1 程式框圖結構105 4.2 工具選板107 4.2.1 使用中斷點107 4.2.2 使用探針108 4.3 數學函數與VI108 4.3.1 數值函數108 4.3.2 初等與特殊函數111 4.3.3 函數快捷命令112 4.3.4 實例——顏色數值轉換系統113 4.4 結構VI和函數115 4.4.1 分類115 4.4.2 多態性115 4.5 VI 的設計116 4.5.1 創建VI前面板116 4.5.2 創建程式框圖117 4.5.3 物件連接118 4.5.4 運行VI120 4.5.5 設置圖示120 4.5.6 實例——日曆123 4.6

調試VI127 4.6.1 糾正VI的錯誤127 4.6.2 高亮顯示程式執行過程128 4.6.3 單步通過VI及其子VI128 4.7 子VI130 4.7.1 創建子VI130 4.7.2 連線埠131 4.7.3 調用子VI133 4.7.4 實例——數位遙控燈系統135 4.8 性能和記憶體資訊139 4.9 提高VI的執行速度140 4.10 減少VI記憶體的使用144 4.11 搜索控制項、VI和函數154 4.12 屬性節點155 4.13 綜合實例——血壓測試系統157 第5章 程式結構161 5.1 迴圈結構161 5.1.1 For迴圈161 5.1.2 While迴

圈163 5.1.3 實例——公務卡管理系統164 5.2 結構函數傳遞資料168 5.2.1 回饋節點168 5.2.2 移位暫存器169 5.2.3 實例——延遲波形172 5.3 層次結構175 5.3.1 條件結構175 5.3.2 實例——LED控制177 5.3.3 順序結構181 5.3.4 事件結構183 5.3.5 程式框圖禁用結構186 5.3.6 條件禁用結構187 5.4 定時迴圈187 5.4.1 定時迴圈和定時順序結構187 5.4.2 配置定時迴圈和定時順序結構189 5.4.3 同步開始定時結構和中止定時結構的執行193 5.5 公式節點194 5.6 變數19

6 5.6.1 共用變數196 5.6.2 區域變數199 5.6.3 全域變數201 5.7 綜合實例——全域變數的使用202 第6章 資料函數205 6.1 陣列函數205 6.1.1 陣列大小206 6.1.2 創建陣列206 6.1.3 一維陣列排序208 6.1.4 索引陣列209 6.1.5 初始化陣列210 6.1.6 替換陣列子集211 6.1.7 刪除陣列元素211 6.1.8 實例——模擬顯示212 6.1.9 實例——選項卡陣列214 6.2 簇函數217 6.2.1 解除捆綁和按名稱解除捆綁218 6.2.2 捆綁函數219 6.2.3 按名稱捆綁220 6.2.4

創建簇陣列221 6.2.5 簇至陣列轉換和陣列至簇轉換222 6.2.6 變體函數223 6.2.7 實例——矩形的繪製226 6.3 基本波形函數231 6.3.1 獲取波形成分232 6.3.2 創建波形233 6.3.3 設置波形函數和獲取波形函數233 6.3.4 索引波形陣列函數234 6.3.5 獲取波形子集函數234 6.3.6 實例——不同資料創建波形234 6.3.7 Express函數237 6.4 綜合實例——使用Express VI生成曲線243 第7章 檔操作249 7.1 文件249 7.1.1 文件的類型249 7.1.2 路徑251 7.1.3 實例——打開

檔252 7.2 檔操作的VI和函數253 7.2.1 用於常用檔I/O操作的VI和函數254 7.2.2 文件常量263 7.2.3 設定檔VI263 7.2.4 TDM流265

面板組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 3ds Max 課程講師
由於實在太多同學向JC老師反映,希望可以有線上課程學習,所以就決定錄製一系列的 3ds Max 線上影片教學
而且不加密、不設限、不販售,就是純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如果這部 3ds Max 教學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
3ds Max 環境介紹
● 主工具列
 ◆ 通過主工具列可以快速訪問 3ds Max 中用於執行很多常見任務的工具和對話方塊。
● 命令面板
 ◆ 命令面板由六個使用者介面面板組成,使用這些面板可以訪問 3ds Max 的大多數建模功能,以及一些動畫功能、顯示選擇和其他工具。要在不同的面板之間切換,請按一下其各自命令面板頂端的選項卡。
● 時間軸
 ◆ 時間軸允許您沿時間軸導航,並跳轉到場景中的任意動畫幀。可以通過按右鍵時間滑塊,然後從“創建關鍵點”對話方塊選擇所需的關鍵點,快速設置位置和旋轉或縮放關鍵點。
● 狀態列控制項
 ◆ 3ds Max 視窗底部包含一個區域,提供有關場景和活動命令的提示和狀態資訊。其右側是座標顯示區域,可以在其中手動輸入變換值。其左側是“MAXScript 偵聽器”視窗,可以在其中輸入單行腳本。
● 動畫和時間控制項
 ◆ 狀態列和視埠導航控制項之間的是動畫控制項,以及用於在視埠中進行動畫播放的時間控制項。使用這些控制可隨時間影響動畫。
● 動畫播放控制項
 ◆ 使用這些按鈕可通過時間查看場景運動。
● 視埠導航控制項
 ◆ 使用這些按鈕可在視埠中導航場景。
● Slate 材質編輯器
 ◆ 可使用 M 鍵打開的“Slate 材質編輯器”提供了創建和編輯材質和貼圖的功能。將材質指定給物件,並使用不同的貼圖在場景中創建更逼真的效果。
● 渲染幀窗口
 ◆ “渲染幀視窗”會顯示場景的渲染。按 F9 鍵觸發渲染過程。使用“渲染幀視窗”控制項,可以更改渲染預設、鎖定渲染至單個視口、渲染視口區域以加快回饋速度,以及更改 mental ray 設置(例如最終聚集和反射),而無需訪問程式的其他部分。
● 視埠
 ◆ 啟動 3ds Max 時,主螢幕包含四個視埠,分別從不同角度顯示場景。可以設置視埠以顯示場景的簡單線框或明暗處理的視圖,也可以利用高級且易於使用的預覽功能(如“陰影”(硬邊或軟邊))、“曝光控制”和“環境光阻擋”以即時顯示高度真實、近似渲染的結果。
● 四元菜單
 ◆ 在活動視口中任意位置(除了視口標籤上)按一下滑鼠右鍵,將顯示四元功能表。四元功能表中可用的選項取決於選擇。
● 石墨建模工具
 ◆ “石墨建模工具”將大量新多邊形建模功能(包括自由形式雕刻和強大的迴圈建模工具)與動態可配置新“Ribbon”介面中經測試可靠的工具集相結合。

----------------------------------------------------------------------------------------------

3ds Max 2015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n3
3ds Max 2015 線上教學影片範例下載:http://bitly.com/2dUKF1R
AutoCAD 2015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m6Y
TQC AutoCAD 2008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tB
JC老師個人網站:http://jc-d.net/
JC老師個人FB:https://www.facebook.com/ericjc.tw

以π共軛延伸的吲哚鎓為受體建構藍色染料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上的應用

為了解決面板組成的問題,作者蔡馨儀 這樣論述:

我們成功合成出HY系列非金屬有機藍色染料,是以噻吩為π共軛延伸的吲哚鎓為受體建構的染料應用於染料敏化電池。透過量測光物理性質、電化學性質、理論計算等,探討染料分子的特性。以D-A-π-A共軛系統結構的HY系列染料分子,因為具有強的分子偶極矩,HY-4的分子內電荷轉移吸收帶相較沒有以噻吩為π共軛延伸的YI-10染料紅移29 nm。並在電化學中看出,染料HY-4的HOMO和LUMO能階皆低於染料YI-10,YI-10與HY-4的能階個別為1.93 eV和1.83 eV。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DSSCs),使用HY-4作為敏化劑的光電轉換效率(PCE)為0.64%,比YI-10高84%。因此我們

成功透過π共軛延伸的吲哚鎓為受體建構的HY染料來提高以吲哚鎓為受體的YI染料其DSSCs的光電特性。

LabVIEW 2015虛擬儀器程序設計

為了解決面板組成的問題,作者王超,王敏等 這樣論述:

全書共分為15章,具體包括:LabVIEW概述、LabVIEW前面板設計、LabVIEW的編輯環境、數據表達、程序流程和結構、波形顯示、同步數據傳遞、程序動態控制、文件輸入/輸出、XControl的制作、生成安裝包和可執行文件、程序調試與程序性能、風機自動控制系統實例、風速采集、保存與分析實例、聽力計控制軟件實例等內容,讀者學后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本書結構清晰、語言簡潔,適合LabVIEW的初、中級讀者閱讀,包括從事電子 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等,同時也可作為各類計算機培訓中心、本科院校及相關專業的輔導教材。 前言 第1章 LabVIEW概述 1 1.1 虛

擬儀器 1 1.1.1 概念 1 1.1.2 開發環境 2 1.1.3 組成 2 1.2 LabVIEW簡介 4 1.2.1 LabVIEW概述 4 1.2.2 LabVIEW 2015的新功能 5 1.2.3 LabVIEW的使用 9 1.3 LabVIEW的安裝 10 1.3.1 安裝要求 10 1.3.2 安裝步驟 11 1.4 LabVIEW應用程序 17 1.4.1 前面板 17 1.4.2 程序框圖 18 1.4.3 圖標/連接器 19 第2章 圖形編輯環境 20 2.1 文件管理 20 2.1.1 新建VI 20 2.1.2 編輯VI圖標 20 2.1.3 保存VI 21 2.1

.4 新建文件 22 2.1.5 創建項目 23 2.2 LabVIEW 操作選板 23 2.2.1 控件選板 24 2.2.2 工具選板 24 2.2.3 函數選板 25 2.2.4 選板可見性設置 26 2.3 項目瀏覽器 27 2.4 菜單設計 28 2.5 控件 31 2.5.1 新式控件 31 2.5.2 經典控件 36 2.5.3 銀色控件 38 2.5.4 系統控件 40 2.5.5 Express控件 42 2.5.6 NET與ActiveX控件 43 第3章 前面板的設計 45 3.1 前面板組成 45 3.1.1 數值、布爾、字符串與路徑 45 3.1.2 實例——氣溫測試

系統 48 3.1.3 數組 49 3.1.4 簇 50 3.1.5 實例——簇數組篩選 52 3.1.6 圖形 53 3.1.7 三維圖形 61 3.1.8 極坐標圖 69 3.1.9 實例——信號生成系統 70 3.2 對象的選擇與刪除 71 3.2.1 選擇對象 71 3.2.2 刪除對象 72 3.2.3 變更對象位置 73 3.3 對象屬性編輯 73 3.3.1 設置數值型控件的屬性 73 3.3.2 設置文本型控件的屬性 76 3.3.3 設置布爾型控件的屬性 77 3.3.4 設置圖形顯示控件的屬性 78 3.3.5 實例——波形比較 81 3.4 設置前面板的外觀 84 3.4

.1 改變對象的大小 84 3.4.2 改變對象顏色 85 3.4.3 設置對象的字體 86 3.4.4 在窗口中添加標簽 87 3.4.5 對象編輯窗口 87 3.4.6 實例——設計計算機控件 89 3.5 設置對象的位置關系 91 3.5.1 對齊關系 91 3.5.2 分布對象 91 3.5.3 改變對象在窗口中的前后次序 92 3.5.4 組合與鎖定對象 93 3.5.5 網格排布 93 3.6 綜合實例——車速實時記錄系統 94 第4章 程序框圖設計基礎 99 4.1 程序框圖結構 99 4.2 工具選板 101 4.2.1 使用斷點 101 4.2.2 使用探針 102 4.3

數學函數與VI 102 4.3.1 數值函數 102 4.3.2 初等與特殊函數 105 4.3.3 函數快捷命令 105 4.3.4 實例——顏色數值轉換系統 106 4.4 結構VI和函數 108 4.4.1 分類 108 4.4.2 多態性 108 4.5 VI 的設計 109 4.5.1 創建VI前面板 109 4.5.2 創建程序框圖 111 4.5.3 對象連接 112 4.5.4 運行VI 113 4.5.5 設置圖標 113 4.5.6 實例——日歷 116 4.6 調試VI 120 4.6.1 糾正VI的錯誤 120 4.6.2 高亮顯示程序執行過程 121 4.6.3 單步

通過VI及其子VI 121 4.7 子VI 123 4.7.1 創建子VI 123 4.7.2 連線端口 124 4.7.3 調用子VI 125 4.7.4 實例——數字遙控燈系統 127 4.8 性能和內存信息 131 4.9 提高VI的執行速度 132 4.10 減少VI內存的使用 136 4.11 搜索控件、VI和函數 146 4.12 屬性節點 146 4.13 綜合實例——血壓測試系統 149 第5章 程序結構 152 5.1 循環結構 152 5.1.1 For循環 152 5.1.2 While循環 154 5.1.3 實例——公務卡管理系統 155 5.2 結構函數傳遞數據 1

59 5.2.1 反饋節點 159 5.2.2 移位寄存器 160 5.2.3 實例——延遲波形 162 5.3 層次結構 165 5.3.1 條件結構 165 5.3.2 實例——LED控制 167 5.3.3 順序結構 171 5.3.4 事件結構 173 5.3.5 程序框圖禁用結構 177 5.3.6 條件禁用結構 177 5.4 定時循環 178 5.4.1 定時循環和定時順序結構 178 5.4.2 配置定時循環和定時順序結構 180 5.4.3 同步開始定時結構和中止定時結構的執行 184 5.5 公式節點 185 5.6 變量 186 5.6.1 共享變量 187 5.6.2

局部變量 190 5.6.3 全局變量 192 5.7 綜合實例——全局變量的使用 193 第6章 數據函數 195 6.1 數組函數 195 6.1.1 數組大小 196 6.1.2 創建數組 196 6.1.3 實例——仿真顯示 198 6.1.4 一維數組排序 200 6.1.5 索引數組 201 6.1.6 初始化數組 202 6.1.7 替換數組子集 203 6.1.8 刪除數組元素 203 6.1.9 實例——選項卡數組 204 6.2 簇函數 207 6.2.1 解除捆綁和按名稱解除捆綁 208 6.2.2 捆綁函數 209 6.2.3 按名稱捆綁 210 6.2.4 創建簇數組

210 6.2.5 簇至數組轉換和數組至簇轉換 211 6.2.6 變體函數 212 6.2.7 實例——矩形的繪制 215 6.3 基本波形函數 220 6.3.1 獲取波形成分 220 6.3.2 創建波形 221 6.3.3 設置波形函數和獲取波形函數 222 6.3.4 索引波形數組函數 222 6.3.5 獲取波形子集函數 222 6.3.6 實例——不同數據創建波形 223 6.3.7 Express函數 225 6.4 綜合實例——使用Express VI生成曲線 231 第7章 文件操作 236 7.1 文件 236 7.1.1 文件的類型 236 7.1.2 路徑 238

7.1.3 實例——打開文件 239 7.2 文件操作的VI和函數 240 7.2.1 用於常用文件I/O操作的VI和函數 240 7.2.2 文件常量 249 7.2.3 配置文件VI 249 7.2.4 TDM流 251 7.2.5 存儲/數據插件 259 7.2.6 Zip 260 7.2.7 XML 261 7.2.8 波形文件I/O函數 264 7.2.9 高級文件I/O函數 265 7.3 文件的輸入與輸出 267 7.3.1 文本文件的寫入與讀取 267 7.3.2 電子表格文件的寫入與讀取 269 7.3.3 二進制文件的寫入與讀取 272 7.3.4 數據記錄文件的創建和讀取

273 7.3.5 測量文件的寫入與讀取 274 7.3.6 配置文件的創建與讀取 276 7.3.7 記錄前面板數據 278 7.3.8 數據與XML格式間的相互轉換 279 7.4 綜合實例——編輯選中文件 281 第8章 數據分析 285 8.1 數據采集基礎 285 8.1.1 DAQ功能概述 285 8.1.2 NI-DAQ安裝 287 8.1.3 安裝設備和接口 291 8.2 數據采集節點介紹 292 8.2.1 DAQ節點常用的參數簡介 292 8.2.2 DAQmx節點 294 8.3 波形分析 301 8.3.1 波形生成 302 8.3.2 波形調理 308 8.3.3

波形測量 316 8.4 信號分析 324 8.4.1 信號生成 324 8.4.2 信號運算 326 8.5 其余VI 329 8.5.1 窗 329 8.5.2 濾波器 329 8.5.3 譜分析 331 8.5.4 變換 332 8.5.5 逐點 332 8.6 綜合實例——火車故障檢測系統 333 第9章 數學計算 339 9.1 數學函數 339 9.2 初等與特殊函數和VI 340 9.2.1 三角函數 340 9.2.2 指數函數 342 9.2.3 雙曲函數 343 9.2.4 離散數學 344 9.2.5 貝塞爾曲線 344 9.2.6 Gamma函數 345 9.2.7

超幾何函數 345 9.2.8 橢圓積分函數 345 9.2.9 指數積分函數 346 9.2.10 誤差函數 346 9.2.11 橢圓與拋物函數 347 9.3 線性代數VI 348 9.3.1 矩陣 348 9.3.2 矩陣范數 349 9.4 擬合VI 350 9.5 內插與外推VI 351 9.6 概率與統計VI 354 9.7 優化VI 355 9.8 微分方程VI 356 9.9 多項式VI 356 9.10 綜合實例——預測成本 357 附錄:LabVIEW快捷鍵匯總 360 參考文獻 365

三明治結構於馬達基座動態響應之研究

為了解決面板組成的問題,作者林道群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研究三明治夾芯結構抑制結構振動問題。傳統三明治夾芯結構主要分為拘束層與阻尼層,拘束層由上下面板組成,而中間阻尼層由芯材與膠合層黏貼;拘束層主要為承載三明治夾芯結構中的拉伸和壓縮應力,而芯材與膠合層提供上下拘束層足夠的剪切強度,所以三明治夾芯結構在工程中具有重量輕、高剛性和高強度優點。當三明治結構的拘束層受外力激振時,透過阻尼層將激振的能量轉化為熱能消耗並平衡上下拘束層的彎曲變形,達到結構減振的效果。然而傳統三明治結構設計主要針對芯材結構與面板結構進行研究,而結構膠對拘束層之頻率與應力影響並無明確設計。當拘束層或阻尼層增加厚度造成結構頻率往低頻偏移,對於抑制低頻響隔震器無法有效設計。因

此本文分析三明治結構的剛性、質量、阻尼與結構幾何關係,分別對三明治結構進行數值模擬分析,並對照實驗量測結果,驗證三明治結構參數的影響性,進一步驗證基座長板與方板應力傳遞方向,驗證拘束條件對應力傳遞之關係。最後,利用馬達作用力測試三明治結構動態響應,建構三明治結構驗證平台,分析三明治結構動態響應差異。因此本研究提出三明治參數分析流程,有利於後續避震器設計與分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