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電容接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電解電容接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宗敏寫的 The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and its related technology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resolution 和韓雪濤的 電子元器件識別、檢測、選用與代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電容正負接法 - Alisign也說明:在電源電路中,輸出正電壓時電解電容的正極接電源輸出端,負極接地,輸出負電壓時 ... 是有所謂正確的接法吧想請教ㄧ下輸入端訊號近來的第一個電容應該接正還是負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曾俊元、黃爾文所指導 古安銘的 異質元素摻雜還原氧化石墨烯電極於儲能裝置之應用研究 (2021),提出電解電容接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氧化石墨、還原氧化石墨、摻雜鈷的石墨、比電容(單位電容)、超級電容器、能量和功率密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黃炳照、蘇威年、吳溪煌所指導 陳勁閎的 透過溶劑化電解質改善硫化物固態電池之介面接觸與軟包電池的應用 (2021),提出因為有 鋰離子電池、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硫銀鍺礦、全固態電池、溶劑化電解液、軟包電池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解電容接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鋁電解電容為什麼不能承受反向電壓? - 今天頭條則補充:鋁電解電容器是由經過腐蝕和形成氧化膜的陽極鋁箔、經過腐蝕的陰極鋁箔、 ... 由於電解電容器存在極性,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正負極的正確接法,否則不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解電容接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The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and its related technology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resolution

為了解決電解電容接法的問題,作者馬宗敏 這樣論述:

主要總結了作者近年來在超高真空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UHV-NC-AFM)和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KPFM)方向的科研成果,以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高靈敏及高分辨KPFM及其相關技術/納米光子學叢書》介紹了AFM、KPFM及其相關技術的原理、成像特點以及應用範圍;重點介紹了常溫/低溫 AFM、KPFM等儀器關鍵技術及搭建難點,及運用上述儀器取得的典型成果;並介紹了極端環境(超低溫、超高真空)下AFM在氧化物表面的探針修飾、原子識別技術成果;針對在KPFM測量過程中出現的雜散電容效應及幻影力作用,提出了抑制上述兩種效應的外差調幅KPFM、無回饋KPFM方法,並給出了這兩 種方法的原理

及實驗效果。    《高靈敏及高分辨KPFM及其相關技術/納米光子學叢書》可作為儀器學科、表面科學以及測量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應課程的參考書,也可供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參考使用。 馬宗敏,教授,主要從事超高分辨精密測量 、固態量子傳感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鐵磁共振磁交換力顯微鏡方法,建立了基於塞曼分裂的鐵磁共振磁交換力顯微系統模型,自主搭建了基於超高真空原子力 顯微鏡的磁資訊測量平臺,得到了典型磁性材料的高分辨成像。提出了外差調幅開爾文力探針顯微方法,建立了基於該方法的理論模型,同時從理論和實驗上將 AM-KPFM的雜散電容降低了90%以上,靈敏度比調頻開爾文力探針顯微提高

了2~3倍。提出了基於金剛石氮空位色心(NV center)的固態磁感測器、陀螺儀方法與技術,完成了靈敏度較高的原子磁強計樣機研製。   近年來,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課題、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基金、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防基礎科研等專案。發表SCI論文30餘篇。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Preface 1.1.2 Surface Charge 1.1.4 Artifact Induced in The KPFM 1.3 0utline Chapter 2 Theory of Noncontact Atomic-Force

Microscopy 2.1 Preface 2.2 Atomic-Force Microscopy 2.2.4 Principle of The Cantilever 2.3 Applications of SPM in Micro Measurements/Nano 2.3.2 Microelectronics/Nanoelectronics 2.3.4 Manipulation and Spectroscopy Chapter 3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3.2 Amplitude Modulation and Frequency Modulati

on 3.3 Minimum Detectable Contact Potential Difference in AM-and FM-KPFMs 3.4 KPFM in Electrostatic Force Measurements 3.5 Conclusion Chapter 4 NC-AFM/KPFM Equipment 4.1 Preface 4.3.2 Fiber and Sample Approach Stages 4.3.3 Tube Scanner 4.3.4 Cantilever and Sample Holders 4.3.5 Vibration Isolation S

ystem 4.4.1 0ptical Interference Theory 4.4.2 Interferometer Detection 4.5 W-Sputteringlnstrument …… Chapter 5 Atomic Resolution on Cu(ll0)-0 Surface with NC-AFM Chapter 6 Clarification of Stray Capacitance Effect with Heterodyne-AM KPFM(HAM-KPEM) at Atomic Resolution Chapter 7 Phantom Force Elimina

tion Using FM-KPFM without Feedback at Atomic Resolution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近年來,以掃描探針為代表的超高分辨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取得了長足進展,是人類認識微觀、納觀,甚至原子的“眼睛”,在三維形貌、電荷量、自旋等物理量測量方面,已經達到原子解析度(小於10-10m)。蓋爾德·賓尼(Gerd Bining)和海因裡希·羅雷爾(Heinrich Rohrer)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以及赫爾(Stefan Hell)、貝茲(Eric Betzig)等的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由於實現了對半導體、有機物

的原子(納米)解析度成像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獎。因此,誰掌握了精密測量技術,誰就擁有了通向微觀世界的鑰匙。    高分辨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KPFM)是基於原子力顯微鏡(AFM)的掃描探針技術(SPM),通過測量和改變探針和樣品間的局域接觸勢能差(LCPD),實現了納米甚至原子尺度的量子材料精確設計和控制,成為“由下而上”製備原子級感測器、原子/分子開關、量子記憶體等量子器件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KPFM通過測量金屬AFM探針和樣品間LCPD進行高分辨功函數或材料表面成像。自從1991年由非內馬赫(Nonnenmacher)等提出以來,KPFM已經廣泛應用于金屬納米材料量子尺寸效應

的電學特性表徵、半導體納米材料和表面電學特性分析與表徵,以及半導體電子器件高分辨表面勢能測量與表徵。在材料性能的極限測量與顯微方面,目前,已實現半導體、絕緣體及導體材料的表面電荷分佈、局域接觸勢能差、電荷間傳輸、三維靜電力與力譜測量等納米級或原子級電荷解析度測量;實現了帶電粒子的高精度識別與控制(單電荷),為相關物理現象解析、原子尺度電荷操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術。在納機電系統測量與構建方面,利用KPFM的電荷操控能力可以實現納機電系統的製備,完成分子/原子級的電子器件功能化設計。KPFM可以為原子級機電系統(單分子開關)驗證及未來的實用化打下基礎。在電子器件表徵與測量方面,利用KPFM還可以進

行絕緣材料(例如電解液氧化聚乙烯,電池或者濕度傳感器皿)內部空間電荷的形成、三維測量及移動,這為微納米能量記憶體件開發、納米級電荷光刻技術等納電子器件研發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作者自2008年踏入掃描探針顯微鏡領域以來,已過去了十幾年,期間師從日本大阪大學菅原康弘教授和李豔君教授,主要從事NC-AFM及KPFM新方法探索與材料測量,在原子分子操縱、表面電荷傳輸、功函數測量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近幾年,作者充分感受到了日本式嚴謹、踏實的科研精神;特別是近年來在中日雙方合作專案支援下,我們在AFM、KPFM領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和聯繫;同時,作者也認識到在該領域中國與日本及其他發達國家還

有不小的差距,急需在方法、技術及儀器等方面全方位追趕。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作者有幸得到了多位導師、友人的幫助和支持。首先對菅原康弘教授和李豔君教授多年來的培養及共同合作研究表示深深地感謝,沒有他們的幫助,本書不可能完成。感謝課題組張文棟教授、劉俊教授、熊繼軍教授及薛晨陽教授,沒有他們多年來的關心和支持,中北大學在AFM、KPFM方向的確立和發展是不可想像的。特別感謝劉俊教授多年來的栽培和指導,劉教授高瞻遠矚,能夠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加快了AFM在精密測量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最後還要感謝家人多年來的支持和鼓勵。感謝我的妻子烏日嘎女士,感謝她多年來對全家的付出和犧牲;感謝兒子的到來,讓我

體會到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和擔當,也讓我有幸和他一起成長;感謝我的母親和離世多年的父親,他們苦難和堅韌的人生是支撐我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電解電容接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自德國的品牌BMC經常給用家扎實的感覺,實而不華。就像本次介紹的CS3合併擴音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有音量控制的後级」,大家萬勿看小它,在4歐姆負戴下,每聲道輸出達350瓦,可不是一部普通的合併擴音機。為甚麼稱CS3為一部帶有音量控制的後級呢?這是因為廠方並没有為它配置前級放大線路,取而代之的是自家設計的DIGM系統(差動智慧增益控制)。CS3採用了大量廠方核心技術,如:LEF、CI、DIGM等等。LEF(Load effect free)可說是BMC在模擬放大領域的重點核心技術,簡單說此技術三大特點是,一:没有整體回輸;二:把電壓、電流分開處理,從而解決相位與反相電流的問題;三:在高功率運作時,仍維持單端放大。DIGM(Discrete Intelligent Gain Management)運作方法有別於一般擴音機,先把訊號大幅放大後,再進行衰減的音量調節方法,因這樣不多不少會造成失真,而此智能增益管理系統,講求精準,不會進行多於實際需要的增益,因而避免過度放大的噪音與失真。CI(Current injection)為保持訊號純淨,以低阻抗特别技術,把訊號本身的電流,直接送入放大電路。在供電部分,CS3亦較上代強化了,巨型2000W環牛及大量電解電容,令供電系統在負載時,電壓輸出仍保持穩定,低阻抗及線性,達到更寧静的效果。與此同時,恆定電流輸出達72A,峰值高呈250A,這就是CS3力量的泉源。

異質元素摻雜還原氧化石墨烯電極於儲能裝置之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電解電容接法的問題,作者古安銘 這樣論述:

儲能技術超級電容器的出現為儲能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顯著的優勢。碳基材料,尤其是石墨烯,由於具有蜂窩狀晶格,在儲能應用中備受關注,因其非凡的導電導熱性、彈性、透明性和高比表面積而備受關注,使其成為最重要的儲能材料之一。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的高能量密度和優異的電/電化學性能的製造是開發大功率能源最緊迫的挑戰之一。在此,我們描述了生產石墨烯基儲能材料的兩種方法,並研究了所製備材料作為超級電容器裝置的電極材料的儲能性能。第一,我們開發了一種新穎、經濟且直接的方法來合成柔性和導電的 還原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多壁奈米碳管複合薄膜。通過三電極系統,在一些強鹼水性電解質,如 氫氧化鉀、清氧化鋰

和氫氧化鈉中,研究加入多壁奈米碳管對還原氧化石墨烯/多壁奈米碳管複合薄膜電化學性能的影響。通過循環伏安法 (CV)、恆電流充放電 (GCD) 和電化學阻抗譜 (EIS) 探測薄膜的超級電容器行為。通過 X 射線衍射儀 (XRD)、拉曼光譜儀、表面積分析儀 (BET)、熱重分析 (TGA)、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FESEM) 和穿透電子顯微鏡 (TEM) 對薄膜的結構和形態進行研究. 用 10 wt% 多壁奈米碳管(GP10C) 合成的還原氧化石墨烯/多壁奈米碳管薄膜表現出 200 Fg-1 的高比電容,15000 次循環測試後保持92%的比電容,小弛豫時間常數(~194 ms)和在2M氫氧化

鉀電解液中的高擴散係數 (7.8457×10−9 cm2s-1)。此外,以 GP10C 作為陽極和陰極,使用 2M氫氧化鉀作為電解質的對稱超級電容器鈕扣電容在電流密度為 0.1 Ag-1 時表現出 19.4 Whkg-1 的高能量密度和 439Wkg-1 的功率密度,以及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在,0.3 Ag-1 下,10000 次循環後,保持85%的比電容。第二,我們合成了一種簡單、環保、具有成本效益的異質元素(氮、磷和氟)共摻雜氧化石墨烯(NPFG)。通過水熱功能化和冷凍乾燥方法將氧化石墨烯進行還原。此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積和層次多孔結構。我們廣泛研究了不同元素摻雜對合成的還原氧化石墨烯的儲能性能

的影響。在相同條件下測量比電容,顯示出比第一種方法生產的材料更好的超級電容。以最佳量的五氟吡啶和植酸 (PA) 合成的氮、磷和氟共摻雜石墨烯 (NPFG-0.3) 表現出更佳的比電容(0.5 Ag-1 時為 319 Fg-1),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較短的弛豫時間常數 (τ = 28.4 ms) 和在 6M氫氧化鉀水性電解質中較高的電解陽離子擴散係數 (Dk+ = 8.8261×10-9 cm2 s–1)。在還原氧化石墨烯模型中提供氮、氟和磷原子替換的密度泛函理論 (DFT) 計算結果可以將能量值 (GT) 從 -673.79 eV 增加到 -643.26 eV,展示了原子級能量如何提高與電解質

的電化學反應。NPFG-0.3 相對於 NFG、PG 和純 還原氧化石墨烯的較佳性能主要歸因於電子/離子傳輸現象的平衡良好的快速動力學過程。我們設計的對稱鈕扣超級電容器裝置使用 NPFG-0.3 作為陽極和陰極,在 1M 硫酸鈉水性電解質中的功率密度為 716 Wkg-1 的功率密度時表現出 38 Whkg-1 的高能量密度和在 6M氫氧化鉀水性電解質中,24 Whkg-1 的能量密度下有499 Wkg-1的功率密度。簡便的合成方法和理想的電化學結果表明,合成的 NPFG-0.3 材料在未來超級電容器應用中具有很高的潛力。

電子元器件識別、檢測、選用與代換

為了解決電解電容接法的問題,作者韓雪濤 這樣論述:

本書在充分調研電子領域各崗位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對電子元器件的識別、檢測、選用和代換的知識技能進行匯總,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為指導,系統、全面地介紹電子元器件的識別、檢測、選用與代換的綜合技能。   本書引入"微視頻互動”學習的全新學習模式,將"圖解”與"微視頻”教學緊密結合,力求達到最佳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韓雪濤,(1958-1961)天津五中、(1961-1963) 解放軍外語學院 、(1963-1986) 總參第57研究所、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常委,中國電子學會廣播電視學會分會委員。 第1章 萬用表的特點與使用 1.1 指針萬用表的特點與使用

1.1.1 指針萬用表的特點 1.1.2 指針萬用表的表筆連接與表頭校正 1.1.3 指針萬用表的量程選擇 1.1.4 指針萬用表的歐姆調零 1.1.5 指針萬用表測量結果的讀取 1.2 數位萬用表的特點與使用 1.2.1 數位萬用表的特點 1.2.2 數位萬用表的表筆連接與模式設定 1.2.3 數位萬用表附加測試器的使用 1.2.4 數值萬用表的量程選擇 1.2.5 數字萬用表測量結果的讀取 第2章 示波器的特點與使用 2.1 模擬示波器的特點與使用 2.1.1 模擬示波器的特點 2.1.2 模擬示波器的電源及測試線的連接 2.1.3 模擬示波器的開機與測量調整 2.2 數位示波器的特點

與使用 2.2.1 數位示波器的特點 2.2.2 數位示波器使用前的準備 2.2.3 數字示波器的開機與測量調整 第3章 電子元器件的焊接工具 3.1 電烙鐵的特點與使用 3.1.1 電烙鐵的特點 3.1.2 電烙鐵的使用 3.2 熱風焊機的特點與使用 3.2.1 熱風焊機的特點 3.2.2 熱風焊機的使用 第4章 電子元器件的安裝焊接 4.1 電子元器件安裝與焊接的工藝要求 4.1.1 瞭解電子元器件的安裝要求 4.1.2 瞭解手工焊接的特點及要求 4.1.3 瞭解自動化焊接的特點及要求 4.2 掌握常用電子元器件的安裝與焊接方法 4.2.1 分立元器件的安裝要求 4.2.2 分立元器件

的焊接訓練 4.2.3 積體電路的安裝與焊接 4.3 貼片元器件的安裝與焊接技能 4.3.1 瞭解常用貼片元器件的安裝與焊接技術 4.3.2 瞭解貼片積體電路的安裝與焊接技術 4.3.3 自動化焊接技術 4.4 電子元器件焊接品質的檢查 4.4.1 認識電子元器件焊接品質檢驗工具 4.4.2 檢驗常用電子元器件的焊接品質 4.4.3 檢驗貼片元器件的焊接品質 第5章 電阻器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5.1 認識電阻器 5.1.1 瞭解電阻器的種類特點 5.1.2 搞清電阻器的參數標識 5.1.3 知曉電阻器的功能特點 5.2 訓練電阻器的檢測方法 5.2.1 普通色環電阻器的檢測操作 5.2.

2 熱敏電阻器的檢測操作 5.2.3 光敏電阻器的檢測操作 5.2.4 濕敏電阻器的檢測操作 5.2.5 壓敏電阻器的檢測操作 5.2.6 氣敏電阻器的檢測操作 5.2.7 可調電阻器的檢測操作 5.3 掌握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1 普通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2 熔斷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3 水泥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4 熱敏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5 光敏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6 濕敏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7 壓敏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8 氣敏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5.3.9 可調電阻器的選用與代換 第6章 電容器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6.1

認識電容器 6.1.1 瞭解電容器的種類特點 6.1.2 搞清電容器的參數標識 6.1.3 知曉電容器的功能特點 6.2 訓練電容器的檢測方法 6.2.1 普通電容器的檢測操作 6.2.2 電解電容器的檢測操作 6.3 掌握電容器的選用與代換 6.3.1 普通電容器的選用與代換 6.3.2 電解電容器的選用與代換 6.3.3 可變電容器的選用與代換 第7章 電感器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7.1 認識電感器 7.1.1 瞭解電感器的種類特點 7.1.2 搞清電感器的參數標識 7.1.3 知曉電感器的功能特點 7.2 訓練電感器的檢測方法 7.2.1 色環電感器的檢測操作 7.2.2 色碼電感器

的檢測操作 7.2.3 電感線圈的檢測操作 7.2.4 貼片電感器的檢測操作 7.2.5 微調電感器的檢測操作 7.3 掌握電感器的選用與代換 7.3.1 普通電感器的選用與代換 7.3.2 可變電感器的選用與代換 第8章 二極體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8.1 認識二極體 8.1.1 瞭解二極體的種類特點 8.1.2 搞清二極體的參數標識 8.1.3 知曉二極體的功能特點 8.2 訓練二極體的檢測方法 8.2.1 二極體引腳極性的檢測操作 8.2.2 二極體製作材料的檢測操作 8.2.3 整流二極體的檢測操作 8.2.4 穩壓二極體的檢測操作 8.2.5 發光二極體的檢測操作 8.2.6 光

敏二極體的檢測操作 8.2.7 檢波二極體的檢測操作 8.2.8 雙向觸發二極體的檢測操作 8.3 掌握二極體的選用與代換 8.3.1 整流二極體的選用與代換 8.3.2 穩壓二極體的選用與代換 8.3.3 檢波二極體的選用與代換 8.3.4 發光二極體的選用與代換 8.3.5 變容二極體的選用與代換 8.3.6 開關二極體的選用與代換 第9章 三極管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9.1 認識三極管 9.1.1 瞭解三極管的種類特點 9.1.2 搞清三極管的參數標識 9.1.3 知曉三極管的功能特點 9.2 訓練三極管的檢測方法 9.2.1 NPN型三極管引腳極性判別的檢測操作 9.2.2 PNP

型三極管引腳極性判別的檢測操作 9.2.3 NPN型三極管好壞的檢測操作 9.2.4 PNP型三極管好壞的檢測操作 9.2.5 三極管放大倍數的檢測操作 9.2.6 三極管特性參數的檢測操作 9.2.7 光敏三極管的檢測操作 9.2.8 三極管交流小信號放大器波形的檢測操作 9.2.9 三極管交流小信號放大器中三極管性能的檢測操作 9.2.10 三極管直流電壓放大器的檢測操作 9.2.11 驅動三極管的檢測操作 9.2.12 三極管光控照明電路的檢測操作 9.3 掌握三極管的選用與代換 第10章 場效應電晶體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10.1 認識場效應電晶體 10.1.1 瞭解場效應電晶體的

種類特點 10.1.2 搞清場效應電晶體的參數標識 10.1.3 知曉場效應電晶體的功能特點 10.2 訓練場效應電晶體的檢測方法 10.2.1 結型場效應電晶體放大能力的檢測操作 10.2.2 絕緣柵型場效應電晶體驅動放大特性的檢測操作 10.2.3 場效應電晶體驅動放大特性的檢測操作 10.2.4 場效應電晶體工作狀態的檢測操作 10.3 掌握場效應電晶體的選用與代換 10.3.1 場效應電晶體的代換原則 10.3.2 場效應電晶體的代換注意事項 10.3.3 場效應電晶體的代換方法 第11章 晶閘管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11.1 認識晶閘管 11.1.1 瞭解場效應電晶體的種類特點

11.1.2 搞清晶閘管的參數標識 11.1.3 知曉晶閘管的功能特點 11.2 訓練晶閘管的檢測方法 11.2.1 單向晶閘管引腳極性的檢測操作 11.2.2 單向晶閘管觸發能力的檢測操作 11.2.3 雙向晶閘管觸發能力的檢測操作 11.2.4 雙向晶閘管正、反嚮導通特性的檢測操作 11.3 掌握晶閘管的選用與代換 11.3.1 晶閘管的代換原則及注意事項 11.3.2 晶閘管的代換方法 第12章 積體電路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12.1 認識積體電路 12.1.1 瞭解積體電路的種類特點 12.1.2 搞清積體電路的參數標識 12.1.3 知曉積體電路的功能特點 12.2 訓練積體電路

的檢測方法 12.2.1 三端穩壓器的檢測操作 12.2.2 運算放大器的檢測操作 12.2.3 音訊功率放大器的檢測操作 12.2.4 微處理器的檢測操作 12.3 掌握積體電路的選用與代換 12.3.1 積體電路的代換原則 12.3.2 積體電路的代換方法 第13章 繼電器與接觸器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3.1 繼電器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3.1.1 繼電器的功能特點 13.1.2 繼電器的檢測方法 13.2 接觸器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3.2.1 接觸器的功能特點 13.2.2 接觸器的檢測方法 第14章 光電耦合器與霍爾元件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4.1 光電耦合器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4.1.

1 光電耦合器的功能特點 14.1.2 光電耦合器的檢測方法 14.2 霍爾元件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4.2.1 霍爾元件的功能特點 14.1.2 光電耦合器的檢測方法 第15章 數碼顯示器、電聲器件、電池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5.1 數碼顯示器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5.1.1 數碼顯示器的功能特點 15.1.2 數碼顯示器的檢測方法 15.2 電聲器件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5.2.1 揚聲器的功能特點 15.2.2 揚聲器的檢測方法 15.2.3 蜂鳴器的功能特點 15.2.4 蜂鳴器的檢測方法 15.3 電池的功能和檢測方法 15.3.1 瞭解電阻器的種類特點 15.3.2 電池的檢測方法 第

16章 變壓器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16.1 認識變壓器 16.1.1 瞭解變壓器的種類特點 16.1.2 搞清變壓器的參數標識 16.1.3 知曉變壓器的功能特點 16.2 訓練變壓器的檢測方法 16.2.1 變壓器繞組阻值的檢測操作 16.2.2 變壓器輸入、輸出電壓的檢測操作 16.2.3 變壓器繞組電感量的檢測操作 16.3 掌握變壓器的選用與代換 16.3.1 電源變壓器的選用與代換原則 16.3.2 中頻變壓器的選用與代換原則 16.3.3 行輸出變壓器的選用與代換原則 第17章 電動機的識別、檢測與選用代換 17.1 認識電動機 17.1.1 瞭解電動機的種類特點 17.1.

2 搞清電動機的參數標識 17.1.3 知曉電動機的功能特點 17.2 訓練電動機的檢測方法 17.2.1 小型直流電動機繞組阻值的粗略檢測操作 17.2.2 單相交流電動機繞組阻值的粗略檢測操作 17.2.3 三相交流電動機繞組阻值的精確檢測操作 17.2.4 電動機絕緣電阻的檢測操作 17.2.5 電動機空載電流的檢測操作 17.2.6 電動機轉速的檢測操作 17.3 掌握電動機的選用與代換 17.3.1 電動機整體的選用與代換 17.3.2 電動機零部件的選用與代換 第18章 電子元器件綜合檢測應用 18.1 電源電路中主要元器件的檢測應用 18.1.1 電源電路中的主要元器件 18.

1.2 電源電路的主要檢測點 18.1.3 電源電路中熔斷器的檢測實例 18.1.4 電源電路中過壓保護器的檢測實例 18.1.5 電源電路中橋式整流堆的檢測實例 18.1.6 電源電路中降壓變壓器的檢測實例 18.1.7 電源電路中穩壓二極體的檢測實例 18.2 語音通話電路中主要元器件的檢測應用 18.2.1 語音通話電路中的主要元器件 18.2.2 語音通話電路的主要檢測點 18.2.3 語音通話電路中話筒的檢測實例 18.2.4 語音通話電路中聽筒的檢測實例 18.2.5 語音通話電路中叉簧開關的檢測實例 18.3 遙控顯示及接收電路中主要元器件的檢測應用 18.3.1 遙控顯示及接收

電路中的主要元器件 18.3.2 遙控顯示及接收電路的主要檢測點 18.3.3 遙控顯示及接收電路中遙控器的檢測實例 18.3.4 遙控顯示及接收電路中遙控接收器的檢測實例 18.3.5 遙控顯示及接收電路中發光二極體的檢測實例 18.4 音訊信號處理電路中主要元器件的檢測應用 18.4.1 音訊信號處理電路中的主要元器件 18.4.2 音訊信號處理電路的主要檢測點 18.4.3 音訊信號處理電路中音訊信號處理晶片的檢測實例 18.4.4 音訊信號處理電路中音訊功率放大器的檢測實例 18.4.5 音訊信號處理電路中揚聲器的檢測實例 18.5 控制器電路中主要元器件的檢測應用 18.5.1 控制

器電路中的主要元器件 18.5.2 控制器電路的主要檢測點 18.5.3 控制器電路中功率管的檢測實例 18.5.4 控制器電路中電壓比較器的檢測實例 18.5.5 控制器電路中三端穩壓器的檢測實例 18.5.6 控制器電路中限流電阻的檢測實例 18.6 微處理器電路中主要元器件的檢測應用 18.6.1 微處理器電路中的主要元器件 18.6.2 微處理器電路的主要檢測點 18.6.3 微處理器電路中微處理器晶片的檢測實例 18.6.4 微處理器電路中反相器的檢測實例 18.6.5 微處理器電路中繼電器的檢測實例

透過溶劑化電解質改善硫化物固態電池之介面接觸與軟包電池的應用

為了解決電解電容接法的問題,作者陳勁閎 這樣論述:

全固態電池現今是個極具發展性及有趣性的研究領域,能避免大量液態電解液造成潛在的爆炸、漏液危險,且能直接使用鋰金屬當作負極,透過減少體積來提高能量密度,而電解質中又以固態硫化物電解質最為突出,因其擁有最高的導離子度與熱穩定性。但組裝出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需要在惰性氣氛下進行,並且要克服介面接觸不良以及副反應問題。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全固態電池的組裝,從錠狀電池到膜狀電池,並探討正極、負極、固態電解質的各個參數的影響。使用LNO@NCM811高鎳三元材料當作正極,Li6PS5Cl作為固態電解質,鋰與銦金屬作為負極,1 wt %的添加碳,第二部分為軟包電池組裝,成功組裝出3x3 cm2大小的NMC

811||LPSC||In 軟包全固態電池,充電區間2 V~3.9 V、0.02 C,於室溫(25℃)下施予17.5 MPa之外壓,首圈電容高達153.44 mAh/g (2.056 mAh/cm2),經15圈充放電後還有71.6 %以上的維持率。另一部分為混和型固態電池,電池中同時包含了液態電解液及固態電解質,而使用的正極極片為目前商用製程樣品,而非複合正極,正極中沒有添加固態電解質。液態電解液添加於正極側,扮演著鋰離子通道的角色,這有兩項優點,一是透過使用一般正極極片省去了處理複合正極對濕氣敏感性的問題,二是透過液態電解液來改善介面接觸不良的問題。本文引入了溶劑化的概念,以溶劑化結構來降低

溶劑對硫化物的反應性,使用LiTFSI溶於FEC/TTE/EMC,再依據拉曼光譜鑑定液態電解液與固態電解質之相容性,確保液固兩者能穩定並存於電池中。最後亦將此技術應用於軟包電池中,添加少量電解液 (1.1~1.3 μl/ mAh) 於電池中,開發出NMC811||Liquid electrolyte||LPSC||SUS軟包無陽極準固態電池,充電區間2.5 V~4.3 V,僅施予1.5 MPa之外壓,使用1.5 M濃度的電解液,第二圈電容154.76 mAh/g,總電容高達27.7 mAh,但其壽命是個問題,第十圈時維持率約剩下50 %,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但此項技術是一大突破且已申請專利,使

硫化物固態電池離商業化更進了一步,最終建立好測試方法與平台,成功組裝出本實驗第一顆固態軟包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