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磁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電腦磁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格倫·H.埃爾德等寫的 檔案數據處理:生活經歷研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大學 會計學研究所 林世銘所指導 趙念祁的 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之模擬分析 (2006),提出電腦磁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單一稅率、扁平稅、所得稅制、租稅模擬、租稅改革、租稅減免、租稅優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會計學研究所 陳國泰所指導 劉珮芬的 運用決策樹於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選案查核之研究 (2002),提出因為有 決策樹、營利事業所得稅、選案查核、逃漏稅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腦磁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腦磁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檔案數據處理:生活經歷研究

為了解決電腦磁帶的問題,作者(美)格倫·H.埃爾德等 這樣論述:

本書系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之一種。本書由格倫·H.埃爾德、伊莉莎·K.帕瓦爾科、伊麗莎白·C.柯里普三位親身參與特曼縱貫研究的學者現身說法,以特曼檔案為例,抽絲剝繭地向讀者教授如何利用一個並非為特定研究而進行的縱貫調查,通過對其數據進行重構、修改研究問題的方式,達到研究問題與數據的契合,從而進行自己的縱貫研究。雖然本書寫於1992年,當時能夠使用的很好的研究工具還只是電腦磁帶(computer tape),似乎與現在的定量研究存在不小的時代落差,當時難以化約的數據難題現在在高級計算機和強大的數據庫系統下都已經不成問題。但這卻並不能掩蓋這本書的優秀之處,因為無論研究工具如何演化,如何先進,研究

問題的總是學者,其研究方法是一以貫之的。本書對如何設計問題,如何重構數據,如何修改問題、完善問題,如何進行分析等給出了細致的教導,相信對於現代的讀者也一定頗有益處。Glen H. Elder, Jr.是北卡來羅那大學教堂山分校的Howard W. Odum傑出社會學教授和心理學研究教授。在那里,他指導了生命歷程研究的社會變遷項目,並在這一領域從事教學工作。他從1960年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開始使用縱貫性檔案數據,雖然中間曾轉換工作到康奈爾大學和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但直到現在他一直從事該領域的研究。Eliza K. Pavalko是印第安納大學的社會學助理教授,她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健康、老齡化

和工作。她正在使用Terman檔案對中年和晚年的工作模式如何影響男性的壽命進行研究。Elizabeth C. Clipp是杜克大學醫學中心醫學研究助理教授和臨床護理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杜漢老兵管理醫學中心(Durham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Medical Center)的老年醫學研究、教育和臨床中心的護理研究員。她當前的研究涉及老齡化過程中的健康模式和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序致謝第1章 導論第2章 處理檔案數據 第1節 生命歷程革命 第2節 向舊數據提出新問題 第3節 特曼研究 第4節 從舊數據到新問題:大蕭條時期的孩子 第

5節 從生命記錄到編碼:伯克利指南檔案 第6節 契合研究問題與數據 第7節 結論第3章 重構檔案 第1節 第一步 第2節 創造新編碼 第3節 小結第4章 從退休到晚年工作經歷 第1節 第一步 第2節 創造新編碼第5章 測量歷史影響 第1節 聯結歷史影響與個人生活 第2節 為研究問題開發的新編碼 第3節 結論附錄 雷德克里夫學院的亨利·莫瑞研究中心參考文獻譯名對照表

電腦磁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童年崩壞 #專題 #回憶 #時光列車 #世代差異
人生中的第一台電腦,是輕薄大容量的筆記型電腦?還是又重又厚的桌上型電腦呢?
人生中的第一部音樂播放器,是 MP3 還是 CD Player?
人生中的第一隻手機,是輕便到不行的智慧型手機?還是又重又大的黑金剛?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搭上時光列車、回憶過去,撿拾那些差點被我們遺忘的歲月吧!
 
🎙 想聽更多世代大對決的討論?完整版在此:https://sndn.link/pansci-9527/3yODcT
 
🎙 沒錯我們有 podcast 唷:
Apple Podcasts:https://lihi1.com/wUjjC​​​​​​​
Spotify:https://lihi1.com/CHZgM​​​​​
​​Google Podcasts:https://lihi1.com/D4lyQ​​​​​
​​SoundOn:https://sndn.link/pansci-9527 ​​​​
 
延伸閱讀:
錄音帶才不只是文青復古小物!來看數據磁帶如何在網路時代穢土轉生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7444
動畫配音才沒你想的那麼容易!ft. 喬資淯【科科聊聊EP49】
https://sndn.link/pansci-9527/sfsQoh

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之模擬分析

為了解決電腦磁帶的問題,作者趙念祁 這樣論述:

1985年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兩位學者—Robert E. Hall與Alvin Rabushka—出版了討論單一稅率制度的專書「The Flat Tax」,書中倡導「不論個人或公司之各種來源所得,都按相同的單一稅率課稅,且只會被課一次稅」的簡單稅制。單一稅率制度的主要特徵包括:採用單一的低稅率、取消大部分租稅減免與優惠項目、消除重複課稅的問題與大幅提高個人免稅額等,以達到租稅簡化、效率與公平的目的。這樣的稅制於9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歐和東歐的前共產主義國家展現了驚人的成效。 我國的所得稅制強調量能課稅的公平精神,因此一直以來都採取累進稅率的結構,然而種類與範圍不斷擴大的租稅減免與

優惠政策,卻在嚴重侵蝕所得稅的稅基與稅收,不但破壞租稅環境的公平性,也讓稅制變得更為複雜。故本研究參考Hall-Rabushka設計之單一稅率制度,以及愛沙尼亞、俄羅斯、香港與英國等實施單一稅率制度之實際經驗或擬議,評估並建立適合我國國情與經濟情勢之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以取代現行備受批評的營利事業所得稅與個人綜合所得稅。 本研究使用「91年度營利事業申報『損益及稅額計算表檔』之電腦磁帶資料」與「91年度綜合所得稅核定檔與列舉扣除明細檔之電腦磁帶資料」作為研究樣本,分別進行營利事業與個人有關稅基及稅額負擔之模擬與分析,評估在維持稅收不增不減的前提下,我國適合採用之所得稅單一稅率。模擬結果顯

示,在適當的稅基設計下,15%的單一稅率可同時適用於營利事業及個人,並且提升我國租稅環境的公平性與國際競爭力。 民國98年底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租稅優惠項目將屆滿,各種免稅所得與投資抵減稅額等項目將取消,屆時我國或許可考慮採行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將營利事業與個人的所得稅率統一在相同或接近的低水準,同時廢除對企業保留盈餘加徵10%所得稅、兩稅合一制度與最低稅負制等,將所得稅作一全面性的革新,成為先進國家實施單一稅率制度的典範。

運用決策樹於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選案查核之研究

為了解決電腦磁帶的問題,作者劉珮芬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係探討決策樹對於區分營利事業逃漏稅與否之分類能力,並期從分類規則中找出逃漏稅企業可能具有的特徵。稽徵機關由於在查核人力上受到組織編制的限制,無法隨營利事業的增加而等比例的擴充,故採選案抽查的方式查核每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選案查核貴能切中目標,為增進選案的精確性,本研究依據過去文獻所提出企業逃漏稅所採取的型態與影響因素,及建議的選案方法後,選取十一個可能影響企業逃漏稅傾向的預測變數,包括行業別、申報書類別、組織型態、營業額、總資產、負債比率、速動比率、毛利率、費用率、淨利率、交際費占營業額之比率;並以核定後「應補退本稅」為目標變數建立決策樹模型,以評估決策樹此項資料採礦工

具是否適合運用於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之選案查核。 本研究樣本資料係利用財稅資料中心提供之民國八十五年度全體營利事業申報的損益表檔、資產負債表檔與核定損益表檔之電腦磁帶資料,自其中選取所需之樣本共380,560家,並使用SPSS公司所開發之資料採礦軟體Answer Tree 2.1為工具,由於所有變數皆經由分類的過程而轉為類別變數,在演算法上則選擇Exhaustive CHAID建立決策樹模型,並將所記錄的分類規則用以模擬選案查核,以檢驗模型整體之分類效能,並找出逃漏稅企業可能具有的傾向。 實證結果顯示,由於 EVASION在整個樣本中所佔比率不高,所

建立的模型對於降低整體的預測錯誤率並無多大改善;但在模擬選案查核上,只要將葉部節點依預測率的高低排序後,按照所記錄的分類規則來選取樣本,則在11.48%的樣本中便可查獲約一半的逃漏稅額,顯示此模型可用以建立極佳的選案模式。同時,本研究亦由分類規則中歸納出下列影響企業逃漏稅的重要因素:(1) 企業逃漏稅的方式與型態會因行業特性的差異而有所不同。(2) 「交際費占營業額的比率」較高的企業逃漏稅的傾向也會較高。(3)在符合特定特徵的前提下,採用其他類申報方式的企業逃漏稅傾向反較擴大書面審核者為高。 此外,本研究更進一步嘗試將全體樣本共380,560家按照營業額高低加以排序後,並假

設營業額占全體樣本中前10%的申報案件係一律採用逐案全部查核的方式,而將其自全體樣本中排除;之後,再以剩餘之樣本共342,504家另行建立一個新的決策樹模型。研究結果發現,在逐案全部查核及選案查核這兩種方法並用下,所查獲的逃漏稅額比率相當地高,為83.5%。稽徵機關查核營所稅申報案件時,若能依此模式來進行選案,不但能達到選案切中的目標,更能有效保障政府稅收,提升查核的效率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