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形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電影形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布洛薩寫的 抵抗的人民.不屈的電影:布洛薩的電影、哲學、政治札記 和白睿文的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 Hi 早晨- 痞客邦也說明:電影 藝術:形式與風格作者: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 譯者:曾偉禎出版社: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日期:2013/09/05 語言:繁體中文.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和釀出版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邱正寧、陳佩鈺所指導 謝婷安的 電影色彩傳達分析研究-以電影《灼人秘密》為例 (2021),提出電影形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色彩意象、顏色、畫面色彩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醫務管理系 張碩芳所指導 顏銘沅的 以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微電影對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的行銷效果-以預防失智症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失智症預防、健康促進、推敲可能性模式、涉入程度、微電影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影形式的解答。

最後網站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 玫瑰色二手書店則補充:作者:曾偉禎譯出版社:麥格羅希爾出版日:2001/11/01 注意!雖然我們盡量保障庫存,但偶爾門市還是會缺貨。 請私訊我們確認庫存、書況、版本與售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影形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抵抗的人民.不屈的電影:布洛薩的電影、哲學、政治札記

為了解決電影形式的問題,作者布洛薩 這樣論述:

布洛薩不曾對電影以及電影的「行動力」感到失望! 因為人民總會適時地警惕他們的統治者, 而電影也永遠不會完全地屈從!   電影和政治都是非常含糊的詞。我們該如何理解電影呢?是影片的總集嗎?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藝術,還是一種生產機器?我們要談論何種電影呢?是所有的電影,還是主流電影(也可以定義為商業電影,或劇情片,而把其它類型都排除在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政治呢?是政治,還是政治學?首字母要大寫嗎?還要提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當我們談論電影中的政治時,我們總是在說「左翼的」政治。極少有人會把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稱作一名「右翼(甚至極右翼)電影人」,而人們卻會輕鬆地說肯

.洛區(Ken Loach)是一名「左翼電影人」。     阿蘭.布洛薩的這本書就是從上述難解的問題出發,在形式多樣的電影史中另闢蹊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走出了謎團。他認為,只有當一部電影成為記錄人民的場所時,才具有政治性。他堅定認為電影能夠是一種行動的力量、甚至能在「人民的重構與復興」中做出一些貢獻。他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種宣言,這是一名介入極深立場鮮明(且挑剔)的電影愛好者對當今電影人發出的宣言。他對我們說:你們要站到電影所能達到的高度上面,還要站到人民所願之事的高度上面。表明立場吧! 本書特色   1. 跳出傳統電影評論窠臼,以札記形式探討電影是否激發人民自覺與抵抗意識。   2.

以嶄新觀點引導讀者發現或再發現被忽視的電影,並將抵抗重新連結「尋求叛逃/逃逸路線」。   3. 本書試圖把人民電影的理論化為積極的行動,去創造具有立場、主體性,並有行動力的人民電影。 專文推薦   ・正如阿蘭.布洛薩所強調的,「站穩立場」與「擁有一種觀點」是不同的。「擁有一種觀點」只關乎視覺的凝視,而「站穩立場」則需要整個身體的全然投入,並需要經歷困難的鬥爭。「站穩立場」也意味著我們是屬於一個既存的陣營,知道自己站在哪一方。只要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知道自己站在哪邊,就能與同是「抵抗者」的人民交織出一條「相互理解的、同情的與同理的」抵抗紐帶。故,當製作電影的人屬於「一個抵抗的」人民時,他們

就以這個人民的組成部分生活著,他們只需站在人的高度上將人民拍攝下來即可。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想法回看,一部能呈現一個抵抗的人民的電影,方才具有「政治性」!──尚-蓋博.貝里奧(Jean-Gabriel Périot)/法國電影人   ・布洛薩在本書中透過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歷史脈絡重新定義什麼是人民?什麼是人民電影?人民在哪裡?又如何去「召喚」人民與人民電影?以促使人民能夠用電影作為行動,表達其訴求並進而改變社會。故,我們應當關注於用電影進行啟蒙教育、用電影重新形構人民的輪廓,除了重新勾勒出人民電影的疆界,並將電影作為社會改革的方法,讓電影成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工具─這也是布洛薩寫這本書的目的。──井迎

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共同推薦   ・井迎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館長   ・朱天文/作家   ・吳永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   ・侯孝賢/導演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陳界仁/錄像藝術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黃志翔/編劇、導演、作家   ・劉永晧/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   ・盧非易/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劃序)  

電影形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宜,及《築巢人》、《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也曾參與黃明川電影的拍攝、製作。

有感於90年代台灣電影普遍性的匱乏與單薄,投資方往往只要求商業的成功,而無視於藝術成就,黃明川決心投入獨立製片電影的創作,從《西部來的人》原住民遠古神話與社會處境,到《寶島大夢》戳破軍國神話和直搗黑幕深處,乃至於《破輪胎》以電影中的電影形式探索公共藝術,三部曲完整地體現、紀錄90年代的強烈騷動。經歷三次傾家蕩產又再起的黃明川,儼然台灣電影界的韋納.荷索,充滿無比強悍的創作意志。

如同返台時與過去(平面、商業攝影)決斷的作為,在拍完《破輪胎》後,黃明川捨棄劇情長片,將全部火力轉向紀錄片,拍攝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在當時,藝術紀錄片完全是處女之地,充滿無限可能與自由,因此引起他的興趣。他以為90年代不只是混亂的年代,也是藝文啟動慾望最高的時代。紀錄片不只有凝視各種現實衝突、體制悲劇和戰亂,黃明川更想紀錄藝術家們如何創造、又如何生活。

2018年黃明川的新作《給自己的情書》,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兩種形式,以女性觀點為主。黃明川表示,對女性經驗的關注,並非突如其來,是長期的觀察與體悟,早在《神話三部曲》時,女主角都比男性腦筋更為清楚,且勇往直前地開拓命運,便可以見得。而他正在進行的影像計畫是紀錄國際女詩人,包含台灣、伊朗、印度、東南亞等地,她們在社會參與的角色。

而黃明川浸淫多年的藝術家紀錄片,也繳出傲人的成績單,作品繁多,涵蓋面向亦廣,且幾乎是全景觀的收攬,如14集的《解放前衛》堪稱台灣藝術家風起雲湧的時代切片,《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宏大而深遠,將詩人們的口音視為寶藏,予以妥善留存,《櫻之聲》更是台灣最後一批跨語詩人絕無僅有的影像紀錄。
他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去紀錄創作者的聲影,《肉身搏天》拍了5年,《櫻之聲》從1994到2002持續思索跨語詩人的呈現,《解放前衛》每一位藝術家大多跟拍4年,如此才能有時間的厚度,才能真正深入精神脈絡與社會連結。他深悉任何潮流都會消逝,再怎麼前衛多年以後仍然會變成過時,然而時代的體驗是不可逆的,對黃明川來說,每一個時代的訊息,每一種獨特珍貴的經驗,都是紀錄片最無從取代的特質,也方有可能抵擋得住時間的改變。

小檔案

黃明川,知名紀錄片導演,倡導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
1955年生於嘉義,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藝術聯盟主修石版畫,又於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之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之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電影中心董事,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正生活於臺北,為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

1983年曾獲第一屆雄獅美術評論新人首獎,後並撰寫〈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係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攝影史。90年代第一位拍攝台灣的228建碑風潮,完成《碑林二二八》。
1989年起至1999年完成三部獨立製作之電影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先後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新加坡影展、金馬獎影展等國內外最佳攝影獎、銀幕獎及評審團獎項的肯定。劇情短片《鹿港情深》及《1995後工業藝術祭》等受邀參加香港電影節、溫哥華電影節、鹿特丹等國際知名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亦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專題

黃明川30多年來長期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策劃並完成過《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1999-2009)、《裝置藝術十年》(1995-2004)、《地景風雲》(1993-2005)、《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灣前輩美術家》、《飛越科技藝術》等紀錄片系列,於華視和公共電視播映。另外,尚有四位本土小說家《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1993-1997)專輯系列紀錄片。2003年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共14集,榮獲第一屆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年度首獎。

2010年完成台灣日據時代跨語作家《黃靈芝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與羅浪》身影之文學家紀錄片,最近完成最後一群跨語詩人的追踪,發表《櫻之聲》(1994-2016)。
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計有《縱花烈放》、《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詩藝親親》、《櫻之聲》等,近期來回美國與台灣,拍攝紐約台裔行爲藝術家與其環保意識強烈的作品,製作《肉身搏天》紀錄片。此外也接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之委託,拍攝多部藝術家與攝影家之短片及國家影音檔案;他於2014年為他的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亞洲第一個《國
際藝術紀錄影展》至今,並爲嘉義市拍攝兩部美術相關的紀錄片。

電影色彩傳達分析研究-以電影《灼人秘密》為例

為了解決電影形式的問題,作者謝婷安 這樣論述:

自從電影邁入彩色世界後,色彩就成為電影形式美感的重要一環,其中包含了模擬現實的真實顏色、營造電影中的情境與氣氛或是表達電影裡面某種意念,想傳達的資訊等等…,本研究藉由電影《灼人秘密》分析電影中色彩的詮釋、心境、語言,藉由不同的畫面,了解不同色彩所傳達的內容。本研究中電影《灼人秘密》是由台籍緬甸裔導演趙德胤執導的二零一九年首部臺灣劇情長片,也是女主角吳可熙編劇撰寫的親身經歷故事為靈感改編的,在入圍坎城影展 - 一種注目單元後就備受關注,電影描述從鄉下到城裡追求電影夢的女孩吳妮娜,在追夢的過程中好不容易得到角色,但看似順利的背後,隱藏著驚人的黑暗秘密,也因試鏡而陷入了恐怖、懸疑、驚悚的過程,導致

妮娜在幻想及現實中不斷迷失,也漸漸將妮娜推向崩潰邊緣,是一部心理驚悚劇情片,電影戲中戲的台詞也呼應了電影《灼人秘密》主旨。電影《灼人秘密》以非線性的敘事過程,讓觀眾更加貼近妮娜腦中的混亂景象,片中的關鍵物品、顏色、人物所象徵的手法一再重複,也讓觀眾在觀影時跟妮娜一樣分不清楚現實與虛幻,虛實交錯的觀影體驗非常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擷取電影中六十六個電影畫面,以文獻分析法加以分析電影當中畫面所運用的顏色,分析電影裡的氛圍、人物心境、色調、所想傳達的涵義等等,來了解這位鬼才導演如何完美詮釋演藝圈的黑暗。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為了解決電影形式的問題,作者白睿文 這樣論述:

  賈樟柯善於用鏡頭記錄時代中小人物,敘述在超現實的經濟運動中普通人的悲歡離合,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   本書是著名華語電影研究專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對賈樟柯電影的訪談錄,以年代為序,探討了從《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10部重要的電影,也是賈樟柯電影人生的整體梳理。書中,賈樟柯親述從汾陽走向世界背後的動人經歷,分享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創作緣起與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對電影的探索與思考,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懷和反思。通過訪談文字,可以看出賈樟柯

對電影美學的見解、對創作理念的闡述、對電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見一代電影導演的成長之路。   台灣版特別收錄賈樟柯針對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線上訪談紀錄,為近30年的電影人生下一註腳。   本書為「白睿文訪談錄」系列書之第一本,該系列收錄白睿文多年來訪問華文世界影人、作家與文化人的訪談菁華,預計將陸續出版:《丑角登場:崔子恩的酷兒影像》、《自由光影:中國獨立電影人對談錄》、《字裡行間:華語作家對談錄》與《畫外音:當代華語影人對談錄》各書。 本書特色   ★由知名漢學家白睿文與賈樟柯對談,回顧賈樟柯近30年的電影經典作品,梳理他從山西汾陽出發的電影人生。   ★台灣版特別收錄賈樟柯20

20年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最新訪談紀錄。 各界推薦   林文淇(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前國影中心執行長)   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陳儒修(電影學者、政大廣電系專任教授)   楊小濱(詩人、評論家、中研院研究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   齊聲推薦

以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微電影對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的行銷效果-以預防失智症為例

為了解決電影形式的問題,作者顏銘沅 這樣論述:

背景:近些年因應高齡化與失智症人數的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提倡之健康促進,以及國際失智症協會宣導失智症等活動,希望透過正確的健康資訊以導正民眾的健康行為,而我國也透過持續推進多項健康促進計畫,政府與醫院、衛生所等機構合作,目的期望能提升民眾健康知能、生活品質,使民眾能減少失能,延緩退化。目的:本研究以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微電影對於健康促進的行銷效果,並以預防失智症之微電影為例,並探討涉入程度對於微電影行銷健康促進的干擾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南某區域級綜合教學醫院提供服務之社區關懷據點為研究範圍,採立意抽樣方式挑選社區關懷據點,主要對象為參加健康促進活動之民眾,問卷填答方式請民眾先觀看預防失智症

之微電影,影片看完發放問卷,並在現場安排志工讓民眾可以詢問對於問卷的相關問題,施測日期為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共發放22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67份,有效回收率75.9%。結果:研究顯示民眾觀看預防失智症之微電影,會經由中央路徑-認同活動效益與涉入程度直接正向影響健康促進的態度。而民眾觀看預防失智症之微電影,對於中央路徑-認同活動效益構面上,主要是對增進與人相處機會、活動安全產生認同;涉入程度則表示平時會與親友分享相關資訊,但對於平時並不常主動花時間蒐集,或是評估相關資訊。另外,涉入程度對於中央路徑-認同影片概念、周邊路徑構面並無顯著干擾效果。建議:在政府、醫療機構上,宣導

政策與健康觀念時可以使用製作微電影作為宣傳行銷的工具,對於網路普及率較少或不擅長使用網路者而言,可以透過衛生所、醫療機構與社區關懷據點等的合作,在社區以微電影形式進行社區衛教。社區部分,可針對民眾所關心的主題進行衛教宣導以及微電影拍攝上的建議。微電影行銷公司方面,在微電影題材拍攝上,可以強調某疾病在罹患後可能對家庭、家人及社會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影響,並將健康促進的重要性納入微電影的訴求中,以此提升民眾分享微電影的意願並達成預防失智症等健康促進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