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臨床試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隨機臨床試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秦文鎮寫的 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 和JohnGottaman的 讓愛情長久的八場約會:美國婚姻權威高特曼點出親密關係中,不能不聊的八個話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隨機臨床試驗及觀察性研究下中位數醫療費用之估計也說明:隨機臨床試驗 及觀察性研究下中位數醫療費用之估計. Chi, Yun-Chan (PI). 統計學系. 研究計畫: Research project. 概覽. 專案詳細資料. 狀態, 已完成.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三采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應用實證醫學碩士在職專班 白其卉、楊淑惠所指導 吳紹玄的 飲食、身體活動、營養補充劑或藥物的介入是否有助於預防妊娠糖尿病: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 (2021),提出隨機臨床試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預防妊娠糖尿病、孕期體重增加、系統性文獻回顧、網絡統合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針灸研究所碩士班 李育臣、楊鈞百所指導 林立峰的 傳統針灸與雷射針灸對腕隧道症候群療效比較: 一個隨機臨床試驗 (2021),提出因為有 雷射針灸、傳統針灸、腕隧道症候群的重點而找出了 隨機臨床試驗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端通過審查邱淑媞3點痛批:當全民是盤子?則補充:食藥署昨晚通過高端疫苗的審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前署長邱淑媞表示,高端不做三期「隨機分派」臨床試驗,讓百萬人民自由選打,導致科學等級比只有2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隨機臨床試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隨機臨床試驗的問題,作者秦文鎮 這樣論述:

  陪伴戒癮者擺脫藥癮、走出深淵、了解自我價值的最佳處方!     ◎目前國內多數毒品濫用或成癮個案,皆無實證療效藥物可治療!   ◎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技巧運用,是從事藥癮治療相關專業人員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本書為台灣藥癮治療專業人員從事臨床藥癮團體治療處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的重要參考。     藥癮為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   更是一種特殊表現的「習慣行為」,   為導正「重藥物治療,輕行為治療」的偏差,   促發用藥行為改變的「動機」及降低個案「阻抗」為藥癮治療的首務。,   而「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的運用,   更是讓行為改變的團體治

療模式能以更具體、易操作及具實證的面貌呈現,並已在實際藥癮團體療程中看見新契機!     秦文鎮醫師以「動機式晤談法」合併「跨理論模式」,超越了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框架,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課程」,活化了動機式晤談法於團體動力推移的力量,使團體成員及團體帶領者於每一次的團體療程都能有新的體驗與領悟。     動機式晤談法四個核心精神   (夥伴關係、接納個案、以個案利益為出發點、促發個案的個人動機)   +   跨理論模式之行為改變5個階段   (懵懂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   +   八堂臨床實務「藥癮團體治療課程」   =   運用團體課程的設計,協助個案降低阻抗,並

往正向的行為改變過程推移。 作者簡介   秦文鎮 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   精神科專科醫師   成癮專科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區域教學醫院精神科主任   教育部屏東縣聯絡處青少年藥癮戒治醫療顧問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諮詢委員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臨床藥癮治療指導醫師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社區藥癮團體治療特約醫師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藥癮治療人才培力督導 推薦序一:龍佛衛    推薦序二:諶立中 推薦序三:黃三原  推薦序四:楊斯年  推薦序

五:張麗玉 作者序  壹、動機式晤談法與跨理論模式 1.動機式晤談法精要 2.跨理論模式概論  3.結合動機式晤談法與跨理論模式於藥癮團體治療   貳、八堂藥癮團體治療內容與核心操作技巧 4.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綜論 5.第一堂    6.第二堂  7.第三堂  8.第四堂 9.第五堂  10.第六堂  11.第七堂  12.第八堂 參、藥癮治療綜論 13.藥癮的腦部疾病與行為模式 14.台灣毒品法規重要沿革及藥癮治療之現況與困境  參考書籍與文獻 推薦序一     據我對「動機式晤談法」的瞭解,是以人本為核心,強調個案的自主性,及治療者的協同性,以喚起個案的初心及行為改變動

機。     秦文鎮醫師從事藥癮團體至多年,在藥物使用防治的政策及行動方案貢獻頗多。相信此書對藥物使用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必有貢獻。   迦樂醫院院長 國防醫學院精神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合聘教授 中山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 龍佛衛   推薦序二     藥物濫用及成癮問題一直都是全世界每個國家政府治理的重要挑戰,不論是先進的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無不被各種各類的所謂「毒品」氾濫所困擾;而僅以犯罪防治的方式來處理,已被認為是無效的手段。近二十年來,由於腦科學的快速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成癮行為」涉及腦部酬償系統的改變,不能只用個人意志或自我決定來解釋;也就是說「成

癮」可能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腦功能被毒品綁架的現象。吸毒者從此不再被認為只是「犯人」,也應該自「病人」的角度予以治療與協助。     自民國106年起,政府開啟了「新世代反毒策略」,投入大量預算,從拒毒、防毒、戒毒及緝毒,四大面向來全面防止各類物質的濫用;其中又以強調「戒毒」策略為核心,在全國推動各種成癮治療。惟毒癮戒治長久以來並未納入相關精神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基礎教育訓練,相關治療人才也十分缺乏;雖然透過「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強制許多個案到醫療系統中接受治療,也以公務預算及「毒品防制基金」提供了治療經費,在治療的專業訓練及人才培育上仍有極大的需求。      安泰醫院的秦文鎮主任投身於藥癮治療多

年,並與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合作,領導進行「藥癮治療金三角模式」成效斐然,特別是他在社區中帶領的藥癮團體治療,整合最先進的「動機式晤談法」及各類跨理論的治療方法,幫助了無數的成癮個案擺脫毒品的控制。為了能有效的培力藥癮治療專業人才,秦主任將他在實務操作過程中的經驗,整合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的課程,彙整成書,以方便同道及後輩學習;相信這本《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的理論與實務,能大大地滿足第一線成癮治療教育訓練的需求,特在此代表衛生福利部予以推薦。   衛生福利部 心理暨口腔健康司 司長 諶立中   推薦序三     藥癮是一複雜性腦與行為的疾病,且藥物濫用會帶來許多的健康與社會問題,從身心健康與

疾病、家庭功能、再到社會參與(如工作)之影響,嚴重者會出現自殺、自傷議題,並延伸出搶奪、槍枝、販毒、偷竊、殺人等行為使犯罪率升高。雖國人已逐漸認識物質使用障礙症(藥癮)是一慢性大腦疾病,但僅有少數物質使用障礙症有藥物治療之實證依據(如美沙酮及丁基原啡基因治療海洛英成癮,及Naltrexone、Acamprosate、Disulfiram治療酒癮是國際認可且具實證依據之藥物)。目前國內占多數之藥物成癮個案如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MDMA),K-tamine、大麻成癮皆無實證療效藥物可治療藥癮患者。     在臨床實務之藥癮個案幾乎皆缺乏病識感及主動就醫動機,大多數藥癮者如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M

DMA),K-tamine、大麻……使用者常否認自己有藥物成癮疾患,且認為這些藥物不會上癮,而錯失初期治療最好機會。由於藥癮個案缺乏治療動機及不知自己用藥行為已成癮,故臨床實務成癮治療人才訓練之初學者,應須了解基礎動機式晤談及如何促發個案改變自己行為而增強戒癮動機。     由於任何物質成癮並非一天促成,而在戒癮過程中想改變其行為亦非幾天就可達到戒癮成效,故須了解個案嚴重度程度及其處於治療的何種階段?方能思考用何種方式協助藥癮個案逐漸脫離藥癮危害。本書特點在提供成癮專業人才初學者了解簡單扼要之基礎動機式晤談法的四個核心精神(合作、接納、喚起及仁慈),及如何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五個階段(懵懂期

、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期),並融合運用於八堂課之實務臨床藥癮團體治療,深信此書將可嘉惠初學藥癮團體治療之同好。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教授 三軍總醫院 精神部 主任 黃三原 2021-11-16   推薦序四     成癮行為是一種腦、行為與遺傳性的病變,造成身心靈失調且常合併精神病理現象,影響個人健康與家庭功能並製造社會問題。百年以降,台灣的成癮物質從清朝及日治時期之單一鴉片到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1961年《麻醉藥品單一公約》及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所列管非法物質,以迄現今數百種新興精神活性物質,毒品種類推陳出新,跨國毒品來源威脅日益嚴重,毒品濫用防制工作層面廣泛而複雜,雖有

賴政府單位研訂周全有效的反毒策略,但更須與家庭、學校、民間各界共同合作推廣,才能有效防堵毒品與相關成癮行為的危害。     在藥癮治療服務機構中,心理社會介入是重要的治療元素之一,而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和動機增強療法(motivational enhancement therapy)都是透過心理社會介入的方法以增加個案改變行為的動機,它必須透過協同合作的、具有啟發性的並且能夠確認患者的自主權。臨床醫生通常是以諮詢而不是威權者的角色,以尋求了解患者的價值觀。這樣的作法能夠建立同理心並形成治療聯盟,從而促進行為的改變,讓患者們意識到吸毒行為與對他們而言並

不是生命中重要的一件事情,從而減少高風險行為。     藥癮治療服務模式特別強調一站式服務、以社區為基礎的網絡服務、持續復元管理等,讓接受治療者能夠去除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障礙,完成完整的評估與治療,並朝向社會復原的目標邁進。秦文鎮醫師投入國境之南的屏東縣司法繫屬藥癮個案分流評估及社區多元處遇模式多年,定期參與藥癮治療金三角網絡會議,深入鄉里推動友善藥癮治療社區處遇的工作,為完整的社區藥癮多元處遇模式而努力。而秦文鎮醫師的大作《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的推出,除了闡述藥癮的腦部疾病與行為模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藥癮治療之現況與困境等議題,更以多年臨床經驗,詳細介紹藥癮團體治療課程的內

容與操作技巧,透過八堂課程的訓練來達成個案復原的目的。     這本新書的誕生,提供我國成癮治療專業人員做為臨床治療實務或教學的重要參考。拜讀秦文鎮醫師的大作後,特為此序,以感謝秦文鎮醫師在藥癮治療領域多年的貢獻與努力,達成協助推廣台灣各地的藥癮社區治療工作,維護全體國民的身心健康。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 社團法人臺灣成癮學會理事長 楊斯年   推薦序五     動機式晤談在跨理論模式,創造更多的生命亮點。     藥癮是行為也是疾病,「動機式晤談」是助人工作者用來協助藥癮或其他物質成癮者,使其能有自主性改變動機來改變成癮的問題,重新復歸正常生活。藥癮者行為改變透過動機式晤談,

在尊重個案自主及接納關懷中,本書作者運用動機式晤談及跨理論模式(TTM)協助藥癮者行為改變的多年專業實務經驗,提供在地實務有效的治療模式。個人從1993年至今的藥癮者實務服務中,也看到藥癮者行為的改變歷程呈現循環的樣貌,而行為改變更非一蹴可幾,在實務及研究皆發現藥癮者行為改變,透動機式晤談及跨理論模式的結合有了顯著性進展。     本書從動機式晤談的實務運用介紹,再加上有多年運用於成癮行為改變治療之跨理論模式,從其三個面向的5個階段(stages)、10個過程(processes)、2個指標(marks),在書中皆有詳盡及實務運用介紹,加上跨理論模式也融合各心理學的理論及治療的技巧,因此,本書

不僅可提供對成癮服務專業知能的學習,也對目前在成癮實務一個有效性及理論架構之重點標竿之一。很榮幸,先大家一步深讀此書,也獲益良多,相信此書有助於成癮專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個管師等相關實務專業對藥癮者輔導處遇服務參考,提供了深入淺出有效的藥癮團體治療處遇課程的設計及理論運用。     很開心這本書的出版付梓,不僅引領在成癮領域有興趣的助人工作者及專業人士,同時提升在成癮服務實務及理論之知能與運用,也喚起對藥癮、物質成癮者在尊重與自主的行為改變動機下,並鼓勵物質成癮助人工作者在以個案為中心的概念,重視當事人行為改變動機主動性的治療立場,循序漸進走向社會復歸的道路。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副教授 行政院毒防委員 台灣世界快樂聯盟執行長 張麗玉   作者序     藥癮為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的概念,已由無數的實證醫學驗證無誤,惟過度強調其腦部疾病的觀點,卻易忽略藥癮疾病是以一種「習慣行為」來表現的特殊性;致目前台灣臨床藥癮治療,出現了「重藥物治療,輕行為治療」的普遍現象,若不及時導正上述偏差,恐將令台灣的藥癮治療水準落後其他先進國家,而政府近年積極投入的龐大藥癮治療資源,也難見成效。     由於近年台灣毒品相關法規的修法,大幅增加一、二級毒品施用者裁定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人數(近年每年約有7、8千人由地檢署裁定至醫療機構進行藥癮治療),其中又以二級毒品施用者為主,約占八成。因此更突

顯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技巧運用,是從事藥癮治療相關專業人員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自1980年代的「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強調行為的改變首重動機的促發後,成癮的治療模式有了劃時代的改變,更突破了以往心理衛生領域最常用的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動力分析或是傳統的衛教認知技巧。而奠基於動機式晤談法,繼而有「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的發展,更是讓行為改變的治療模式能以更具體、易操作及具實證的面貌呈現,該理論是以動機式晤談法的精神及技巧為靈魂,融合各行為治療學派理論的核心精華而成,非常實用,也是從事成癮治療專

業人員應具備的知能,本書有專章介紹上述理論。     近年我本身以動機式晤談法合併跨理論模式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的課程,配合屏東縣毒防中心「緩護療藥癮治療金三角模式」,在實務操作過程中廣邀社工師、護理師及心理師為協同帶領者來培力更多藥癮治療專業人才,於整體療程中,藥癮個案及參與的協同治療專業人員均對此課程設計給予許多正向回饋;在某種使命感的驅動下,我將以上八堂課之理論基礎與操作實務彙整成此書,期能嘉惠更多同道及後進,共同為台灣的藥癮治療努力。 1動機式晤談法精要 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William R. mille

r博士於1983年發表於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期刊中的原著,而第一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專書則由William R. miller與英國的心理學家Stephen Rollnick博士合著,於1991年出版問世,兩位作者都是長期從事成癮行為、心理衛生及愛滋病等相關領域之臨床治療、疾病預防和學術研究的傑出學者,更在上述領域貢獻良多、獲獎無數。第二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則於2002年出版,時至今日,該書已於2013年完成第三版的出版。在以實證醫學為依據的基礎上,該書每十年更迭的新版中都彙整了最新的成癮行為之腦科學研究發現及治療與預防,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1年第一版動機式晤談法出版至

今,已有超過25,000篇期刊論文引用過動機式晤談法,超過200個關於動機式晤談法的隨機臨床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發表,目前動機式晤談法已是精神醫學、心理學及健康照護促進領域的暢銷書籍。 值得特殊推薦的是2013年出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其奠基於過往第一、二版內容於實證研究的運用成果,更加入了語言心理學(psycholinguistics)運用於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巧,成為第三版書中的重要元素,作者強調該版有超過90%的內容是新的,尤其是將動機式晤談法的運用以四個過程的模式(four-process model)重新框架,書中並以豐富的真實臨床案例分析及會談技巧

對話內容,引導閱讀者學習及領悟動機式晤談法的核心精神及臨床運用技巧。

飲食、身體活動、營養補充劑或藥物的介入是否有助於預防妊娠糖尿病: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隨機臨床試驗的問題,作者吳紹玄 這樣論述:

背景:孕期首次出現血糖調節失衡被定義為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估計全球每六為胎兒就有一位受妊娠高血糖影響,其中GDM佔83.6%,相當於14%盛行率。聚焦臺灣,在12年間GDM增加1.8倍(從7.6%至13.4%),相關研究也證實GDM影響著母體自孕期、生產或胎兒出生、成長等過程的健康風險,例如母親子癲前症、剖腹產及日後糖尿病的發生率,也使胎兒呼吸窘迫、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疾病、巨嬰症及成長受阻的風險增高。肥胖、疾病史、孕期體重過度增加或生

活習慣不佳皆會增加風險,臨床研究更從這些面向發展出許多預防方案,調整飲食、運動提升、改變生活型態、營養素或藥物補充等似乎有助於降低發生風險,然過去的回顧性文獻、統合分析結果並不一致亦尚無定論,被認為與納入的族群差異、介入型態有關。一篇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NMA)顯示藥物、運動、益生菌或維生素D等任一介入不足以有效降低GDM發生。爾後另一則考科藍(Cochrane)綜論卻認為運動飲食結合、肌醇、維生素D及二甲雙胍(Metformin)具有降低GDM發生的潛在益處。有鑒於此議題中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困境,且目前尚未有囊括調整飲食等比較多種介入的網絡統合分析,若能

統整現有醫學證據中飲食、運動、口服補充品或藥物作為預防妊娠糖尿病之效益,並評估是否須於備孕期即進行實施,對於母親及孕育下一代的健康與公共衛生健康人員擬定策略將能有所貢獻。目的:以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網絡統合分析探討飲食、運動、口服補充品或藥物之隨機臨床試驗介入是否有助於降低備孕或孕期婦女發生妊娠糖尿病。方法:針對資料庫PubMed, Embase, Medline, Cochrane和CINAHL進行系統性文獻查找,以關鍵字搜尋,納入有孕期妊娠糖尿病發生數據的研究為主。執行研究篩選、資料提取及研究偏差風險評估。本研究分析主要是將納入的隨機試驗文章進行分析以及不同篩檢方式與高風險族群之次分析,進一步

探討是否有直接與間接證據所致之混合效應,並試圖釐清介入的有效貢獻程度。以Stata統計軟體16.1版,進行頻率架構的隨機效應模型網絡統合分析模組。結果:總收錄98篇研究,納入41,134名女性,年齡平均30.1±5.3歲,BMI平均27.2±5.9,共區分出16種介入方案,可彙整成6組(飲食、運動、藥物、口服營養品及標準婦產程序),統合分析結果如下:相比於基本照護,肌醇、維生素D、飲食及運動皆顯著降低GDM發生率,風險比分別為0.48(95%信賴區間0.37-0.63)、0.51(95%信賴區間0.34-0.76)、0.75(95%信賴區間0.63-0.90)及0.76(95%信賴區間0.64

-0.90),於彙整後的6組別中,除藥物外,皆有顯著降低GDM發生之效益。進一步針對高GDM風險婦女進行次族群分析時,介入肌醇、維生素D的顯著性仍存在,而以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in Pregnancy Study Group, IADPSG)一致的研究進行次族群分析後,肌醇、飲食調整之顯著性保留較高。在孕期體重控制方面,以飲食調整與基本照護相差約2.17公斤(95%信賴區間0.95-3.39)最為顯著。結論:透過本研究的發現,其實當前有許多針對預防的方法被發展,且此次透過我們整合後的數據也再度支持“在孕期甚至孕前應考慮給予預防的

策略”,能有助於預防GDM發生。介入需考量個人化,口服補充劑可能是最簡單執行的方式,例如針對高風險族群給予肌醇補充,能顯著降低GDM發生。而飲食調整針對廣納的族群來說不僅降低GDM,更有利於控制孕期體重增加。系統性回顧研究註冊於2021年完成PROSPERO CRD42021265962。

讓愛情長久的八場約會:美國婚姻權威高特曼點出親密關係中,不能不聊的八個話題

為了解決隨機臨床試驗的問題,作者JohnGottaman 這樣論述:

情侶、伴侶、夫妻 必看! 上一次,你們好好聊天是多久以前?      婚姻教父約翰高特曼博士的兩性鉅作   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師,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陳永儀真愛推薦     你的感情是否已經進入以下階段:   □ 為何結了婚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 熱戀期後就不斷地在磨合,磨到天荒地老?   □ 如何知道這個人是你可以攜手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   □ 如何和對方談一些脆弱、不容易聊的話題?   □ 婚姻生活能聊的都只是每天該完成的義務與責任?   □ 一段能長久的戀愛到底該怎麼經營?     我們常聽到「相愛容易,相處難」,這話可能道盡不少伴侶的心聲,因為,就算兩人承諾

「我願意」或者同床共枕,並不代表你真的了解另一半。那麼,愛情真的是一場擲硬幣的冒險嗎?美國婚姻權威約翰高特曼博士(John Gottman PHD.)從多年的臨床研究觀察到,很少有夫妻或情侶得到指引,學習營造出幸福的生活,這些伴侶們在熱戀期後,常常不知道如何對談、溝通、發問,遇到磨合跟衝突上常常只是越演越烈,最後不得不尋求諮商的協助。     因此,高特曼博士透過多年的研究,首先找出伴侶生活中最常發生困難和衝突的場域,這八個領域分別是:信任、衝突、性愛、金錢、家庭、玩樂與冒險、心靈成長,以及夢想。接著,高特曼博士以八個主題,設計八場親密的約會,每一場約會代表了一種對話的邀請。在特別安排的約會氣

氛,兩人能夠建立親密的交談,讓伴侶與你分享他內心真正的想法。這樣的對話讓你明白他的信念、行為、想法背後的原因。     為何不能好好談話,還要約會?   一場不被小孩、責任、家務打擾的約會才能讓談話深入,需要被了解。     每一場約會章節的最後都有「約會提點」,具體提出這一個主題約會的細節營造,幫助你們讓重要談話變得不無聊、不是爭吵、而是一場關係變得更緊密的約會。     我們希望八場約會中,你能學到:   →99種說出欣賞對方的方式   →認識彼此差異的25種問題   →了解對方金錢觀的28題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對方金錢觀的22題   →做這4件事容易瓦解信任感   →如何一起追求人生

樂趣?   →如何能在安全的狀態下說出彼此的性愛觀?   →如何一起在心靈上成長?   →如何在爭吵之後修補關係?   →夢想對彼此的重要性?   →關於衝突、性愛、玩樂、金錢觀的迷思      感情中的細微言語、表達和動作占重要地位,而你可以怎麼做?   →親密對話的4種技巧:怎麼說出自己的感受、怎麼提問、如何讓對方敞開心胸?   →有沒有在聽的7種小動作:   →關係成敗的4種心態:      這本書適合我嗎?我們相信如果你是屬於下列狀態,都需要本書:   □ 考慮是否要認真交往的男女   □ 剛剛開始同居的情侶   □ 剛訂婚和完婚的新人   □ 那些已經結婚好幾年、希望能夠加深穩固關係

的夫妻   □ 希望替失色的婚姻找回當年光輝的夫妻     這本書能幫助我什麼:   →在關係出現磨合時,能有方向地解決,省去爭吵跟摸索的時間   →能持續對另一半掏心掏肺、經營戀愛長久之道   →當壓力、緊張和危機出現,讓你成功化解這些困境   →懂得愛與被愛,自在地展現真實的自己     這些經營關係的小撇步,你知道了嗎?   ◎愛情實驗室在公寓實驗中發現,那些擁有美滿關係的夫妻在日常相處時,正面語言與負面語言的比例是20:1。   這項數據意味著,如果你對伴侶的某次言行翻了白眼,你就必須以二十倍的正面舉動來彌補這次傷害。   ◎當夫妻談到那些總是會造成爭吵的事情時,有69%吵的都是所謂「

永久性問題」。是無法被根除的問題。   ◎能夠開放地談性的夫妻或情侶做愛的頻率較高,女方也較容易達到高潮。   ◎一起玩樂能夠創造出信賴感、親密感和深刻的連結。那些一起玩樂的夫妻就能夠擁有長久的婚姻。

傳統針灸與雷射針灸對腕隧道症候群療效比較: 一個隨機臨床試驗

為了解決隨機臨床試驗的問題,作者林立峰 這樣論述:

目的: 本試驗的研究目的是比較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患者接受傳統針灸治療和雷射針灸治療後的症狀變化以及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差異。方法:受試者隨機分成三個治療組別:(1)雷射針灸組:雷射針灸在患側內關穴(PC6),大陵穴(PC7)執行下列治療模式:能量400 毫瓦,連續波幅,810 奈米波長,每個穴位各治療1分鐘,一周2次,總共4周療程。2.安慰劑雷射針灸組:與雷射組用相同的治療模式,一周2次,總共4周療程,但關閉機器能量輸出。3.傳統針灸組:傳統針灸在患側穴位內關穴(PC6),大陵穴(PC7)執行以下治療模式:捻針得氣後留針30分鐘,一周2次,總共4周療程。全般性症狀分數評估與神經電生理檢查(遠端

運動潛時、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遠端感覺潛時)將用來測量結果變化。結果:針灸組所有參與者中,全般性症狀分數評估總分、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無力、夜醒次數在第2周和第4週較基準期顯著降低(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