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麟高等演算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陳和麟高等演算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小飛寫的 信息論與編碼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等演算法Advanced Algorithms - 課程內容- 國立臺灣大學也說明:高等演算法. Advanced Algorithms. 陳和麟 105下 ...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針對從事演算法研究的學生,提供演算法設計的技巧與未來學習的方向。

淡江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碩士班 楊智旭所指導 余政益的 支持向量回歸對攻牙機加工參數最佳化之研究 (2021),提出陳和麟高等演算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支持向量回歸、支持向量機、田口實驗法、螺帽攻牙機、倒傳遞神經網路(BPN)、python。

而第二篇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生活產品設計系碩士班 陳文亮所指導 翁淑銘的 以品字用語建構新產品開發程序與實現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家用飲水機、新產品開發、通俗用語、生命週期、品設計程序的重點而找出了 陳和麟高等演算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問題] 廢文大賽呢 - PTT 熱門文章Hito則補充:187 F 噓utWJX: 我想修陳和麟開的離散但他今年沒有開 04/20 20:51. 188 F 噓vct886: 看到筆記那麼豐富頭就好痛QAQ ... 193 F 噓utWJX: 高等演算法成績出來啦~ 04/21 08:46.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陳和麟高等演算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信息論與編碼

為了解決陳和麟高等演算法的問題,作者張小飛 這樣論述:

本書重點介紹由香農理論發展而來的信息論的基本理論,它主要應用概率論、隨機過程和現代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信息提取、傳輸和處理的一般規律,提高信息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書分9章,以信息熵為基本概念,以香農理論的3個基本定理為核心,系統地講述香農信息論的基本理論,主要內容包括離散信息和連續信息的度量、離散信道和連續信道的容量、無失真信源編碼定理、有噪信道編碼定理、信息率失真函數、信道編碼和網絡信息論。本書注重概念,採用通俗的文字,聯繫實際,用較多的例題闡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實現原理。在各章的最後還附有小結和大量習題,便於讀者學習,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電子、信息、通信、計算機、自動化

及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科技人員參考。 張小飛,教授/博導。為中國通信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青年組委員、江蘇省科技評估專家和通信工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為20多家國際會議TPC成員,擔任10多家刊物的編委;任國際刊物客座主編;受邀做會議主題報告10多次、主持國際會議一次。近年來發表SCI論文80多篇,ESI高被引論文2篇;出版著作5部,公開專利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其他項目20多項。獲得通信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333”人才計劃、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六大人才高峰”B類、江蘇省航空航天學會“優秀科技工

作者”…… ;入選中國百篇很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研究方向:移動通信、陣列信號處理、通信信號處理。 第1章 緒論 1 1.1 信息的概念和特性 1 1.2 熵的概念 2 1.3 信息論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內容 3 1.3.1 信息論研究的基本問題 3 1.3.2 信息論的研究內容 4 1.4 香農簡介 5 1.5 本書結構 6 1.6 本章小結 7   第2章 數學基礎 8 2.1 概率論基礎 8 2.1.1 概率空間 8 2.1.2 隨機變量與分佈函數 10 2.1.3 多維隨機變量及其分佈 12 2.1.4 數字特徵 16

2.1.5 大數定律及中心極限定理 19 2.2 馬爾可夫鏈 22 2.2.1 有限狀態馬氏鏈 22 2.2.2 狀態轉移概率 23 2.2.3 齊次馬氏鏈 23 2.2.4 馬氏鏈的平穩分佈 25 2.3 凸函數 26 2.4 本章小結 28 習題 28   第3章 信息度量 30 3.1 自信息、條件自信息和聯合自信息 30 3.1.1 自信息 30 3.1.2 條件自信息 32 3.1.3 聯合自信息 33 3.2 互信息和信息散度 33 3.2.1 互信息的定義 33 3.2.2 互信息的性質 34 3.2.3 條

件互信息 35 3.2.4 信息散度 35 3.3 離散集合的平均信息量(熵) 37 3.3.1 信息熵 37 3.3.2 條件熵 38 3.3.3 聯合熵 38 3.3.4 熵的基本性質 39 3.3.5 各類熵的關係 42 3.3.7 通信系統中熵的意義 44 3.4 平均互信息 46 3.4.1 平均互信息的定義 46 3.4.2 平均互信息與熵的關係 46 3.4.3 平均互信息的性質 48 3.4.4 多隨機變量的互信息 53 3.5 本章小結 59 習題 61   第4章 信源和熵 64 4.1 信源的分類與數

學模型 64 4.1.1 信源的分類 64 4.1.2 信源的數學模型 64 4.2 離散信源 65 4.2.1 離散無記憶信源和熵 65 4.2.2 離散平穩信源和熵 66 4.2.3 馬爾可夫信源 69 4.2.4 信源的冗餘度 73 4.3 連續信源 76 4.3.1 連續信源的熵與平均互信息 76 4.3.2 連續隨機變量信息散度 79 4.3.3 幾種特殊分佈連續信源熵 80 4.3.4 連續信源最大熵定理 83 4.3.5 熵功率 84 4.3.6 符號持續時間不同的信源的熵 85 4.4 本章小結 86 習題 88

  第5章 信道與信道容量 91 5.1 信道的特性及其分類 91 5.1.1 信道模型 91 5.1.2 信道分類 91 5.2 離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92 5.2.1 離散信道數學模型 92 5.2.2 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95 5.2.3 多符號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104 5.3 連續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106 5.3.1 加性噪聲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106 5.3.2 加性高斯信道和及其信道容量 108 5.3.3 加性非高斯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109 5.3.4 並聯加性高斯信道 112 5.3.5 限頻限功率高斯信道的信道容量

115 5.3.6 香農信道編碼定理 118 5.4 本章小結 120 習題 121   第6章 無失真信源編碼 124 6.1 信源編碼簡介 124 6.2 離散信源定長編碼 126 6.2.1 典型序列與漸近均分特性 127 6.2.2 定長編碼定理 129 6.2.3 定長碼參數 130 6.3 離散信源變長編碼 131 6.3.2 Kraft不等式 133 6.3.3 變長編碼定理 134 6.3.4 變長碼參數 136 6.4 變長編碼方法 137 6.4.1 Huffman編碼 137 6.4.2 實用的信源編碼方

法 141 6.5 本章小結 143 習題 144   第7章 限失真信源編碼 147 7.1 系統模型和失真測度 148 7.1.1 系統模型 148 7.1.2 失真測度 148 7.1.3 失真函數舉例說明 149 7.2 信息率失真函數 149 7.2.1 定義 149 7.2.2 信息率失真函數的性質 150 7.2.3 簡單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數 153 7.3 離散信源R(D)計算 161 7.3.1 離散信源信息率失真函數的參量表示 161 7.3.2 離散信源R(D)求解矢量/矩陣表示 163 7.3.3 參量s的

意義 164 7.4 連續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數 167 7.4.1 連續信源的平均失真函數 167 7.4.2 d(x,y)只與x y有關的情況下率失真函數的求解 168 7.4.3 高斯信源的率失真函數 169 7.4.4 限帶白色高斯信源的率失真函數 171 7.4.5 一般信源率失真函數的上限和下限 171 7.5 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172 7.6 本章小結 173 習題 175   第8章 信道編碼 178 8.1 引言 178 8.2 糾錯編碼 182 8.3 簡單編碼 186 8.4 線性分組碼 189 8.5 其他

信道編碼方式 196 8.5.1 卷積碼 196 8.5.2 Turbo碼 199 8.5.3 LDPC碼 203 8.6 本章小結 206 習題 206   第9章 網絡信息論 208 9.1 信道模型 209 9.1.1 刪除信道 209 9.1.2 無線信道 210 9.2 數字噴泉碼的數學描述 210 9.2.1 數字噴泉碼的定義 210 9.2.2 Tanner圖 211 9.2.3 度分佈函數 212 9.3 典型的數字噴泉碼 213 9.3.1 LT碼 213 9.3.2 Raptor碼 214 9.4 數字

噴泉碼的譯碼算法 216 9.4.1 刪除信道中的譯碼算法 216 9.4.2 無線信道中的譯碼算法 217 9.5 數字噴泉碼的性能分析方法 219 9.5.1 刪除信道中的密度演化 219 9.5.2 無線信道中的密度演化 222 9.6 數字噴泉碼的應用 225 9.7 網絡編碼基礎 226 9.7.1 引言 226 9.7.2 最大流最小割定理 226 9.7.3 網絡編碼的數學描述 227 9.7.4 網絡編碼的分類及特點 228 9.8 網絡編碼實例:應用於蝶形網絡 229 9.9 網絡編碼的研究現狀 230 9.10 網絡編

碼的應用 231 參考文獻 232 1948年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在《貝爾系統技術雜誌》(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連載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論文《通信的數學原理》。 1949年,香農又在該雜誌上發表了另一篇著名論文《噪聲下的通信》。在這兩篇論文中,香農闡明了通信的基本問題,建立了通信系統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數學表達式,並解決了信道容量、信源統計特性、信源編碼、信道編碼等一系列基本技術問題。這兩篇論文成為信息論的奠基性著作。當前信息產業發展很快,需要大量信息、通信、電子工程類的專業人才,而信息論是這些專業的基礎,必須掌握,它可以指導理論研究和工程應

用。 本書重點介紹由香農理論發展而來的信息論的基本理論,它應用概率論、隨機過程和現代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信息提取、傳輸和處理的一般規律,提高信息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全書以信息熵為基本概念,以香農理論的3個基本定理為核心,系統地講述了香農信息論的基本理論,主要內容包括離散信息和連續信息的度量、離散信道和連續信道的容量、無失真信源編碼定理、有噪信道編碼定理、信息率失真函數、信道編碼、網絡信息論等。 本書在自編教材的基礎上,綜合了國內外信息論教材和專著。本書於2016年動筆,2018年才最終完成,寫作歷經了兩年。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著作和論文,在此表示感謝。本書得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教改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371169,61631020)、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61489)資助。 本書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小飛教授、南京郵電大學邵漢欽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大專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吳啟暉教授執筆。邵漢欽博士完成了第9章的內容,其他內容由張小飛教授等完成。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同時還得到了時娜、楊東林、劉星麟、陳晨、黃殷傑、王方秋、李小宇、李書、張立岑等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幫助。 由於時間倉促和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18年3月

支持向量回歸對攻牙機加工參數最佳化之研究

為了解決陳和麟高等演算法的問題,作者余政益 這樣論述:

螺帽在工業用加工零件占有相當大的占比, 在需求極大的狀況下,對於良率的要求,產能的要求也跟著變大,本研究所使用的T系列螺帽攻牙機,主要用來加工車用螺帽的螺紋部分,重點改善的課題就是減少不良率與增加產能,然而以上問題會牽涉到許多原因,例如牙攻與皮帶輪的規格、GH值等等,而更換這些參數組合在進行全因子實驗會需要大量的時間與成本,所以希望有辦法能夠在不耗費大量成本的強況下改善這些課題。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及更多演算法的精進,支持向量回歸被廣泛應用在多種領域,因此本論文就是利用支持向量回歸對於牙攻柄真直度、刀具頭型/具的溝與牙數目、牙攻與刀柄同心度、GH值、減速機皮帶輪直徑、馬達皮帶輪直徑、

彈簧線徑等加工參數的排列組合來預測出最佳的產能,利用支持向量回歸建模所需樣本少的特性,以田口法中的直交表減少所需的參數組合,使用建立好的類神經網路與支持向量機的最佳化預測模型進行運算、比較進而找出適配的預測法,再以此最佳的預測模型進行全因子實驗找出最佳的產能

以品字用語建構新產品開發程序與實現之研究

為了解決陳和麟高等演算法的問題,作者翁淑銘 這樣論述: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與顧客意識抬頭,產品生產過程的資訊揭露、品質性與安全性,儼然成為顧客在現今消費市場的採購重點。因此,產銷履歷制度的推行,有助於產品生產製造過程資訊更加地透明化,同時能夠強化業者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之辨識性與區隔性,對於產品品牌及消費者認同感的建立,可望創造雙贏局面。然而,現今生產產銷履歷僅用在農產品銷售上,對於生活產品類尚未能有完善管控制度,諸如與飲食安全相關的家電產品、烹煮產品等;殊不知,在人類過度開發下,環境破壞所引發的水質汙染日漸嚴重,危及國人健康,使得人們飲用水都必須仰賴淨水設備或飲水機等家電,經由過濾、消毒及煮沸等處理,方能安心飲用,顯見淨水或飲水設備逐漸成為國人居

家必備的重要家電產品。此外,目前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從設計端、製造端、至銷售端,每個開發環節的專業用語,對消費者往往處在不易理解的情境與認知,對於產品生產履歷之推廣將受到侷限。藉由物品、作品、產品、半成品、樣品、成品、商品等相關通俗用語,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品開發過程各階段的瞭解;並以家用飲水機為設計開發對象,說明此新產品開發程序之適切性。其中,在物品階段,首先以文獻回顧與專家訪談等,彙整飲水機設計需求因素,再以雙三角模糊德爾菲法,透過專家問卷篩選出設計需求因素,接著以二維品質模式、重要表現分析法、模糊層級分析法,將設計需求因素進行品質屬性分析與歸納,重要度與滿意度之感受評價,以及各因素權重值計算

等,以深入瞭解設計需求因素之差異性與優先改善要點。而在作品階段,則以品質機能展開將設計需求轉換至設計特徵,並搭配設計方法進行構想發展,且以電腦輔助繪圖軟體進行構想創作,以設計出數款作品;而後以模糊名次計分法進行作品篩選,以獲取最佳概念方案。在產品階段,則以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建構出產品立體造形及各零組件,以完成產品具體化設計。而在半成品與樣品階段,則以細部化設計與原型模型製作為主,透過3D數位製程機具完成各零組件之實體加工。至於成品階段,是著重於各零組件之實體組裝與測試。最後在商品階段,是成品文宣製作與成果展示,以利於推廣與銷售。研究結果顯示:(1)在家用飲水機開發上,初擬38項設計需求因素,經

篩選後獲得20項因素,並依KJ法區分為「情感設計層、安全設計層、節能設計層、智能設計層」等4構面。(2)依二維品質模式進行品質屬性歸類,其中魅力品質有8項、必要品質有6項、一維品質有6項。(3)依重要表現程度分析得知,位於改善重點區有「外形美觀、去除異味口感好、無水警示提醒、具過濾殺菌功能以及出水口水質偵測」等5項因素指標。(4)依模糊層級分析法得知,權重值前5名依序為「安全制動裝置(0.138)、無水自動斷電(0.137)、防止無水乾燒(0.121)、兒童安全給水(0.120)、具過濾殺菌功能(0.112)」。(5)依品質機能展開法建構出設計需求與設計特徵之關係矩陣與相關矩陣,使之以結構化方

式呈現各因素之關聯性。(6)完成5款概念設計方案作品,以市場銷售角度與模糊名次計分法,進行概念設計方案篩選,並依評選結果進行產品具體化設計與原型製作等。藉此新程序模式的建立,可望讓新産品開發過程更易於理解與通俗,以有助於企業增加市場競爭力,及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資訊更具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