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換踏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鋼琴換踏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約瑟夫・霍夫曼寫的 大師班:約瑟夫・霍夫曼的琴藝漫談與問答 和潘怡儀的 不只視.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你们要的钢琴踏板使用方法超全攻略来了! - Image也說明:其使用方法顾名思义是频繁地用小动作踩换踏板,可以把动作做得浅一些,不用把踏板完全踩到底,但切换的频率要快,它能使制音器碰到琴弦,从而既不使声音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紅桌文化 和原笙國際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賈元元所指導 歐世淳的 蕭頌《數首舞曲,作品二十六》、夏米娜德《三首古代舞曲,作品九十五》及盧賽爾《鋼琴組曲,作品十四》選曲之研究 (2021),提出鋼琴換踏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厄內斯特.蕭頌、賽西莉.夏米娜德、阿爾伯特.盧賽爾、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之法國鋼琴作品、早期舞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 林瑞萍所指導 張莉宜的 以鋼琴合作者觀點探討米堯《丑角,給薩克斯風與鋼琴,作品一六五 c》 (2020),提出因為有 米堯、丑角、薩克斯風、鋼琴合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鋼琴換踏板的解答。

最後網站Guitar Pro8序列号许可证新版功能介绍 - 趣科技則補充:功能提升:在钢琴轨道上,建议的指法将自动适应钢琴。 钢琴踏板的指示. 功能提升:对打使用钢琴演奏的五线谱打谱更加友好了使用方法:你可以在"音效">"延音踏板"菜单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鋼琴換踏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師班:約瑟夫・霍夫曼的琴藝漫談與問答

為了解決鋼琴換踏板的問題,作者約瑟夫・霍夫曼 這樣論述:

傳奇鋼琴家霍夫曼 現身傳授琴藝的心法與技法   作曲家荀柏格認為,約瑟夫・霍夫曼的演奏融合了古典主義的純淨與浪漫主義的優雅,不僅擁有郭多夫斯基的全部技巧,色彩與感情都更為豐沛。他的風格兼具高貴的音樂線與如歌的音色,同時擁有廣大的動態,從最虛無縹緲的極弱音到突然爆發的波濤洶湧,都能完美掌握;作曲家暨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更是將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題獻給他。然而,霍夫曼不只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鋼琴家,在演奏上有傑出成就,分享琴藝的心法與技法更是鉅細彌遺不藏私。   本書包含了兩部分,第一部分他侃侃而談對琴藝的看法,以及他在安東・魯賓斯坦門下的求學經驗,生動有趣,兩人間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第二部分是他

對學琴者提出的種種問題所做的答覆,內容千奇百怪,從練琴時可不可以一邊讀書以避免無聊、要選男老師還是女老師,到精準的技巧問題,像是該如何踩踏板、手該怎麼使力、怎麼把圓滑奏彈好、如何練習八度,不一而足。然而,無論問題多大多小、多無聊多有趣,他都誠摯認真地予以答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自己在分句和彈性速度上所採用的自由度,比當今絕大多數的鋼琴家都要來得大,充滿詩意與個人風格,但他卻極為堅持忠於原譜的重要性,在本書中曾一再提及「一段音樂真正的詮釋來自於嚴謹確實的解讀,演奏者恣意增添細節、光影、效果之類的東西,故意明目張膽地炫示自我,其實無異於造假,充其量只是譁眾取寵的江湖騙術。」   對於學琴者來說

,這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笈,你多年來的疑難雜症都可以獲得大師提點,讓功力更上一層樓;而對於熱愛鋼琴音樂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讓你一窺究竟,了解舞台上令人眩目的聲音魔術,究竟是怎麼變出來的。   專業審訂・導讀   賴家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畢。目前從事音樂教育及撰寫音樂相關文章,為國內資深樂評。  

鋼琴換踏板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胡瀞云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ianistchingyun/
胡瀞云網站:https://chingyunhu.com/
蔡佩娟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chuan18/
蔡佩娟網站:https://www.pianistpei.com/

#此影片獻給正獨自在外留學的鋼琴人
你們得投注的辛苦,我們都懂,它既孤單又幸福。然而,這些獨自在外求學苦練的過程,卻是人生很難得(甚至可能是唯一)可以全心認識自我的機會,是蛻變的過程。身為一個鋼琴人,這些獨處很必要,你必須打從心底面對你自己,唯有確實找到自己,打從根本破除並重新看待音樂,才有自成一格的可能。

【科譜小學堂】如果你還不知道這些人名,蔡老師寫出來讓你google。

瑙莫夫(Lev Naumov)
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
托爾斯泰Tolstoy
小叮噹(又名哆啦A夢)
櫻桃小丸子
Gary Graffman (郎朗、王羽佳的老師)
Sergei Babayan (也是 Trifonov的老師)
Oxana Yablonskaya雅布隆絲卡亞

#Pre_college: 美國音樂院都有的先修班,給大學以下的小孩唸,這些小孩周間上一般學校課程,周末才去音樂院上課,跟台灣音樂班不一樣。

#考試題:#Hammerklavier是?。(請留言回答)

🔸Part 1 演奏家之路
-小留學生出國去
-Precollege 與台灣音樂班的不同
-換老師換彈法?
-Sergei Babayan 的教學
-「你可以情感彭湃,但是腦袋必須很清楚」Yablonskaya的教學
-關於踏板

🔸Part 2 魯賓斯坦的榮耀
-打坐與專注
-如何上台不緊張
-練琴規劃

EP1 從音樂到創業-穆樂牙醫創辦人:黃欣宜 
https://youtu.be/Enc1H9bihDo

EP2 經營與教育-茱利亞音樂藝術負責人:臧主任
https://youtu.be/Hwj2xl2c5oA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
博客來/ https://reurl.cc/pvLn4
金石堂/https://reurl.cc/lyvkl
誠品書店/https://reurl.cc/myZWY

#鋼琴家 #留學生 #音樂班 #音樂系 #演奏家 #鋼琴老師
#學音樂然後呢 #chingyun_hu

蕭頌《數首舞曲,作品二十六》、夏米娜德《三首古代舞曲,作品九十五》及盧賽爾《鋼琴組曲,作品十四》選曲之研究

為了解決鋼琴換踏板的問題,作者歐世淳 這樣論述:

十九世紀晚期,法國音樂於歐洲樂壇內蓬勃發展,其中出現許多仿作早期組曲之作品。本論文藉由厄內斯特.蕭頌(Ernest Chausson, 1855- 1899)《數首舞曲,作品二十六》(Quelque Danses, Op.26, 1896)、賽西莉.夏米娜德(Cécile Chaminade, 1857- 1944)《三首古代舞曲,作品九十五》(Trois Danses Anciennes, Op. 95, 1899),以及阿爾伯特.盧賽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鋼琴組曲,作品十四》(Piano Suite, Op.14, 1909-1910)中的〈西西里舞曲

〉及〈布瑞舞曲〉,探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法國樂壇美學流派、早期舞曲之演變及風格,並對於樂曲作深入的分析及詮釋建議。 三組作品中,作曲家各自以不同的寫作手法,展現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法國音樂,如七、九、十一、十三和弦素材、平行音程的使用等寫作手法,融入了早期舞曲中。此舉不僅單單是仿古寫作,更是對於法國音樂脫胎換骨的復甦精神。期望透過本篇論文之研究,將法國音樂相差數百年的前後兩時期,藉由時代背景、舞曲流變、作曲家生平、樂曲分析及樂曲詮釋等面向,做更加深入的連結及認識。

不只視.奏

為了解決鋼琴換踏板的問題,作者潘怡儀 這樣論述:

  深入解析樂譜,拓展視奏能力。   視奏不僅止於大腦空空的再現,   而是聲音與彈奏間的交互轉譯,   掌握視﹝覺﹞與奏﹝身體﹞的彼此轉換與對話,   輕鬆提升習練效果。  

以鋼琴合作者觀點探討米堯《丑角,給薩克斯風與鋼琴,作品一六五 c》

為了解決鋼琴換踏板的問題,作者張莉宜 這樣論述:

法國作曲家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為「法國六人團」(Les Six)的一員,一生中創作了為數眾多的作品,並擅長以生活中所吸收的藝術文化作為素材來源。米堯的生活經歷以及遊歷多國所吸取的藝術文化包括童年生活回憶的艾克斯普羅旺斯民謠、巴西舞曲節奏、爵士樂元素、內在的猶太靈魂,匯集而成其作品中的創作元素,其中最重要的特色為複調性技法的使用。雙鋼琴組曲《丑角》(Scaramouche for Two Pianos, Op. 165b)為 1937 年米堯受託 為巴黎藝術博覽會而作,而後 1939 年改編給薩克斯風與管弦樂團版(Scaramouche for Saxop

hone and Orchestra, Op. 165c)。《丑角》包含三首帶有標題的樂曲,分別為 〈活潑熱情的快板〉(Vif)、〈中板〉(Modéré)與〈巴西〉(Brazileria)。此樂曲帶有簡 潔且朗朗上口的旋律,半音和弦與自然音階旋律形成的衝突和聲效果,以及時而輕 鬆時而熱情的對比節奏。本文共分為兩個章節,第一章簡述米堯生平與音樂風格,第二章探究《丑角》的創作背景,並由曲式結構與主題、動機運用與變化、調性與和聲及節奏深入解析樂曲。另外,從鋼琴合作者角度,比較薩克斯風與鋼琴合作以及雙鋼琴兩種版本,提出聲響平衡及力度變化、速度轉換、踏板運用、節奏的演奏詮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