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低音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鋼琴低音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舒伯特的不朽樂章:《魔王》、《鱒魚》、《野玫瑰》,藝術歌曲之王與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和劉新華,音渭的 波蘭之子蕭邦:敘事曲、奏鳴曲、波蘭舞曲、夜曲⋯⋯優美旋律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至今仍在夜空中閃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陳怡婷所指導 朱麒頻的 戈登.雅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 (2021),提出鋼琴低音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戈登.雅各、新古典、協奏曲、長笛。

而第二篇論文實踐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簡恩義、王騰寬所指導 王榆萱的 孔拉丁.克羅采給低音管與管弦樂的變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孔拉丁·克羅采、低音管變奏曲、低音管與鋼琴變奏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鋼琴低音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鋼琴低音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舒伯特的不朽樂章:《魔王》、《鱒魚》、《野玫瑰》,藝術歌曲之王與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為了解決鋼琴低音譜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不間斷音符的表述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以一首首淒美的聲樂套曲,向生命作最後的深情告別   ◎他一生共創作了998部作品,是他生命長度的32倍   其中包括9部交響曲、22部鋼琴奏鳴曲、近20部音樂戲劇作品、6首樂隊序曲、眾多樂器合奏曲、無數鋼琴小品集、6首彌撒曲、20多首宗教歌曲、近100首合唱曲、600 多首歌曲。   ▎早期代表作《魔王》   ──非凡創造力達到巔峰的象徵   •《魔王》的歌詞取自德國著名大詩人歌德的同名敘事謠曲。   當舒伯特把這首樂曲送給歌德時,歌德並不喜歡這首作品,因為在他的想像中,這首敘事詩應該用反

覆歌唱的方式,像民謠般悠閒地唱出,而舒伯特卻用攝人心魄的戲劇性表現,這是完全違反他的原意。   1821年,當歌德聽過《魔王》的實際演唱後卻大受感動,深深地被舒伯特的才能所折服──這年舒伯特已經24歲。   ◎舒伯特成功地利用男中音豐富的音色和性格迥異的旋律表達出不同人物的特徵。低音區表現父親,高音區表現孩子,中音區代表敘述者,假聲象徵魔王。   ▎晚期代表作《冬之旅》   ──用盡生命最後一刻完成的傑作   •《冬之旅》是根據米勒的同名組詩寫成,共計24首。   講述了一個流浪者的故事。舒伯特對流浪者的形象情有獨鍾,很多歌曲和器樂曲都是以此為題材,但就流浪者的悲劇色彩而言,要數在《

冬之旅》中表現得最為集中、深沉和強烈。   在《冬之旅》之前,舒伯特就曾在1823年為米勒的《美麗的磨坊女》配過曲。《冬之旅》與《美麗的磨坊女》的創作時間只相差4年,舒伯特也正是在這短短的4年裡從生命的初夏跨入生命的冬天。   ◎第一首〈晚安〉是套曲的引子,其間充滿悲涼的感情,用變奏的對句形式寫成。旋律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沉鬱、肅殺的嚴冬。天幕低垂,世界黯淡無光,流浪者向負心的戀人、愛情、溫暖和希望告別。   ▎《天鵝之歌》   ──他的高貴經歷之最後花朵   •《天鵝之歌》的名字來源於一段美麗的傳說:   相傳天鵝在臨死之前會一改其聒噪的聲音,引吭高歌,發出這一生中最淒美的叫聲,向生

命作最後的深情告別。      而《天鵝之歌》就是舒伯特臨終前最後的傑作。   《天鵝之歌》由14首歌曲連綴而成,雖不像前兩部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具有情節的邏輯性和關聯性。但因為都是舒伯特生命晚期的作品,在形式和風格上仍不乏相通之處。愛情是它們共同的主題,〈愛的使者〉、〈士兵的預感〉、〈春天的渴望〉、〈小夜曲〉、〈漁家少女〉和〈飛鴿傳書〉,主要表現愛的甜蜜及對戀人的思念,其餘則表現失戀後悲戚苦悶的心情。   ◎「小夜曲」是他短促一生中最後完成的獨唱藝術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由於旋律優美、動聽,也被改編成器樂曲演奏,廣受人們喜愛。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

了「歌曲之王」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雖然舒伯特的生活近乎平淡無奇,但是他豐富的情感及思想,卻流露出別具一格的精彩。他一生貧困,身後只留下了幾件私人物品和一些破舊的音樂書籍及樂器,但他留給後世的作品卻是不朽的藝術珍品。他的一生就是他的藝術,舒伯特為音樂而生。  

鋼琴低音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鋼琴/ 蔡佩娟
www.facebook.com/pchuan18
www.pianistpei.com

大部分的技巧,在曲子裡就可以學。

例如這首音樂班學生常在考試/比賽彈的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奏鳴曲,四個小節就可以教三個技巧,典型浪漫樂派會遇見的音型。

如果說古典與巴洛克時期,「音質的平均」是基本,那「音色層次」則是浪漫樂派的基本必備。這些東西多大年紀可以開始學呢?只要彈到這程度就可以學,有教,就學的起來。

「#音質不平均」: 如同刷了睫毛膏,有幾根毛沒刷到、有幾根黏成整坨。

「#音色層次」則是調色的概念,是可以經過設計的。將高音提亮、低音放輕,如同上了比較透亮乾淨的妝;和聲感較重或豐厚,像是底妝打好打滿,顯得紮實。不管和聲的將踏板踩好踩滿,是混濁,口紅眼影腮紅各種色號全亂塗在臉上的概念,讓人看/聽了就是不舒服。

四小節練三個技巧(上):
一、當連續 #和弦高音 是歌唱性旋律
學生常見問題:
1. 和弦高音彈不大聲
2. 高音控制不良旋律忽大忽小
3. 高音彈不圓滑,旋律聽起來斷掉

*小撇步與三步驟。

二、當安靜的 #伴奏音型 遇上大跳
學生常見問題:
1. 聽起來很忙、很吵
2. 練的過程容易彈錯音,小聲不下來

*小撇步:聽起來很吵的原因/ 小聲而不虛的眉角

#教師研習 #音樂班 #音樂系 #鋼琴老師 #浪漫樂派 #鋼琴技巧 #彈奏技巧 #音色技巧 #科譜學堂 #不只是音符 #蔡佩娟 #PeiChuanTsai #pianistpei #prokofiev

戈登.雅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鋼琴低音譜的問題,作者朱麒頻 這樣論述:

戈登.雅各(Gordon Jacob, 1895-1984),是英國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他雖身處於不受調性規範、不受傳統框架限制的時代,然而雅各仍保留古典風格的創作手法,例如 : 他的音樂具有調性、作曲架構明確且富含優美的旋律。他將古典風格的音樂與新的音樂理念相互結合,擁有個人創作思維,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本論文之目的為研究戈登‧雅各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探討其生平以及創作風格,並進行樂曲分析以及提出詮釋建議。本文可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並提出文獻探討作為參考的依據;第二章為作曲家

戈登‧雅各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了解時代背景與其創作理念;第三章為樂曲分析,並理解戈登‧雅各的創作手法;第四章則是針對《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其中節奏、旋律、力度、表情符號、術語、鋼琴合作等來進行四個樂章的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論。

波蘭之子蕭邦:敘事曲、奏鳴曲、波蘭舞曲、夜曲⋯⋯優美旋律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至今仍在夜空中閃耀

為了解決鋼琴低音譜的問題,作者劉新華,音渭 這樣論述:

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作曲家 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敘事曲╳奏鳴曲╳波蘭舞曲   蕭邦短暫一生中的作品雖然幾乎都是鋼琴曲,但由於他所創造的各種體裁是如此完美,他的感情是如此廣闊,他所發展的鋼琴技法是如此豐富,人們絲毫沒有局限感,而像是走進了一個廣闊的藝術天地──   ◎「莫札特的繼承人」──7歲創作波蘭舞曲   1817年,這位小音樂天才被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這充分說明了蕭邦當時在華沙的受歡迎程度。不僅僅是在民間,華沙的貴族也對這位小音樂天才感到興奮。沙皇的兄弟──波蘭康斯坦丁大公宣布他將成為蕭邦的第一個贊助人。康斯坦丁大公非常喜歡蕭邦創作的波蘭舞曲,下令將該曲以樂

隊的編制譜曲並且演奏。就這樣,蕭邦的音樂生涯開始逐漸走上了正軌。   ◎比起舞臺,更熱愛生活──8歲正式登臺演出   1818年2月24日,蕭邦第一次正式登臺演出。這是場慈善音樂會,主人是拉齊維烏親王。第一次演出,蕭邦並沒有留下太多不可磨滅的記憶──這一點與莫札特不同,神童莫札特自登上舞臺開始,就深深地眷戀舞臺,直到去世,而蕭邦卻似乎更加關注生活。蕭邦不像莫札特和貝多芬那樣,被迫將所有的時間用來練習鋼琴,而是涉獵繪畫、戲劇等多種多樣的藝術領域。   ◎初識維也納──19歲的個人音樂會   1829年,蕭邦前往嚮往已久的「音樂城」維也納,並舉辦了一場個人音樂會。8月11日,音樂會在皇家劇院舉

行。但樂隊卻沒有按照蕭邦的要求去演奏,而是先演奏了前人的作品,這迫使他不得不改變曲目。於是,蕭邦只好即興演奏。在當時健在的音樂家中,除了維也納人熟知的李斯特之外,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蕭邦這樣即興演奏。在他靈活的手指下展現了一個略帶痛苦的輕柔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因追憶往昔而傷感。觀眾們百感交集地聆聽著這美妙的潺潺細語。   【最美的波蘭旋律】   蕭邦寫下的跨時代的鋼琴作品幾乎為所有鋼琴大師所喜愛,尤其在二十世紀初,彈奏蕭邦的作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儘管在所有的蕭邦作品中都具有來自波蘭傳統的音樂風格,但在蕭邦的瑪祖卡中更為集中地表現了波蘭的民族風格。在瑪祖卡中蕭邦運用了直到當今仍為世界所仰

慕的最美的波蘭旋律,使得當今的音樂家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他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風格。   【夜曲】   蕭邦在1831年至1835年間創作了18首供鋼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以波動的伴奏音形,襯托出右手所彈奏的甜美的主題旋律。蕭邦本人在先天上是非常適合演奏夜曲。在性格上,他的優雅格調和高貴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現內在的深刻情感。在體型上,蕭邦體弱多病,並不適合演奏高響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卻成了夜曲的迷人氣質。時至今日,蕭邦夜曲的優美旋律穿過近兩個世紀的巨變時代,還在今天的夜空中閃耀。 本書特色   本書從蕭邦的童年寫起,詳細介紹蕭邦輝煌而曲折的一生

。蕭邦敏感的性格與感情極其細膩的音樂,常被膚淺地誤認為是對浪漫派音樂的狂熱響應。事實上,蕭邦除了發展自己的特質和獨立的思維外,還保持了古典的傳統,這正是蕭邦的藝術所以能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關於蕭邦你不知道的事,本書將透過風趣的文字為你一一闡述。  

孔拉丁.克羅采給低音管與管弦樂的變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為了解決鋼琴低音譜的問題,作者王榆萱 這樣論述:

孔拉丁.克羅采(Conradin Kreutzer, 1780-1849)是德國(現今的德國,當時 為神聖羅馬帝國)作曲家兼指揮家,作品多數為歌劇,本論文以克羅采為低音管 與管絃樂團所寫的變奏曲(Variations for Bassoon and Orchestra)為研究主題,以 鋼琴伴奏樂譜版本進行分析。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 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介紹克羅采生平與創作背景,及浪漫時期低音管樂 器製造簡介;第三章為克羅采變奏曲之樂曲分析與變奏曲式之曲式概述;第四章 探討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