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彥武寫的 氧化石墨烯製備與應用 和王成揚的 瀝青基炭材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電池類型淺談現行電動車主流電池 - 聯合報也說明:放電時則是相反的過程,鋰離子(Li+)由負極材料內部遷出,並透過電解液的傳輸,通過隔離膜後回到正極材料,電子(e–)則流經外部迴路驅動電子產品後,回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聯合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碩士班 高振山、杜逸興所指導 黎亦書的 運動攝影機方形鋰離子電池熱失控之研究 (2021),提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鋰離子電池、熱失控。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劉偉仁所指導 黃竣蔚的 高容量氧化矽碳複合物於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應用 (2021),提出因為有 氧化矽、鋰離子電池、瀝青披覆、電漿、磷摻雜的重點而找出了 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解答。

最後網站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同義詞- 相似詞查詢 - KM查询則補充: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是什麼意思,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用英文怎麼說,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近義詞,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反義詞,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同義詞,跟鋰離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氧化石墨烯製備與應用

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問題,作者朱彥武 這樣論述:

對氧化石墨烯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歸納。本書前半部分從氧化石墨烯的化學基礎開始,講述氧化石墨烯的製備、結構、表徵(第1章)和還原修飾、改性(第2章與第3章)以及如何將氧化石墨烯進行組裝(第4章)。書中後半部分展示了氧化石墨烯在無機複合材料(第5章)、能量存儲(第6章)、生物醫學(第7章)、水處理(第8章)和光電傳感(第9章)等領域中的典型應用及相關影響因素。 本書希望為初步進入該領域的研究生和工程師提供一個關於氧化石墨烯較為系統和全面的介紹。 第1章 氧化石墨烯的製備及表徵/001  1.1 合成 002 1.1.1 Brodie’s法 002 1.1.2 Stau

denmaier’s法 002 1.1.3 Hummers’法 003 1.1.4 Tour’s法 004 1.1.5 高鐵酸鉀氧化法 005 1.1.6 電化學製備法 006 1.1.7 其他氧化石墨烯的製備方法 008 1.2 氧化石墨烯的結構研究 008 1.3 氧化石墨烯的光譜特徵和結構表徵方法 011 1.3.1 氧化石墨烯的光譜特徵 011 1.3.2 氧化石墨烯的形態學特徵及熱穩定性 013 1.4 小結 017 參考文獻 018 第2章 氧化石墨的還原/021  2.1 氧化石墨烯還原評價方法 021 2.1.1 光學特徵 022 2.1.2 導電性 023 2.1.3 碳氧

比 023 2.1.4 其他技術 024 2.2 還原方法與機理 024 2.2.1 熱還原 024 2.2.2 光催化還原 028 2.2.3 溶劑熱還原 028 2.2.4 電化學還原 029 2.2.5 化學試劑還原 029 2.2.6 植物提取物還原 039 2.2.7 微生物還原 039 2.2.8 蛋白質還原 040 2.2.9 激素還原 040 2.3 小結 041 參考文獻 041 第3章 氧化石墨烯的修飾和改性/047  3.1 氧化石墨烯的還原改性 048 3.2 共價修飾改性 048 3.2.1 羧基修飾 049 3.2.2 環氧基團修飾 049 3.2.3 羥基修飾反

應 050 3.3 聚合物共價修飾氧化石墨烯表面 051 3.3.1 Graft from接枝修飾方式 051 3.3.2 Graft to修飾改性氧化石墨烯表面 053 3.4 非共價鍵修飾 055 3.5 氧化石墨烯交聯 057 3.6 小結 059 參考文獻 059 第4章 氧化石墨烯組裝/063  4.1 氧化石墨烯纖維(一維)組裝及應用 063 4.1.1 氧化石墨烯纖維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064 4.1.2 氧化石墨烯纖維的主要應用 070 4.2 氧化石墨烯薄膜結構組裝及應用 072 4.2.1 抽濾成膜法 072 4.2.2 Langmuir-Blodgett(LB)組裝法 0

75 4.2.3 逐層組裝法 076 4.2.4 介面誘導自組裝 076 4.2.5 旋轉塗膜法 077 4.2.6 其他方法 078 4.3 氧化石墨烯三維宏觀體結構組裝及應用 079 4.3.1 水熱法 080 4.3.2 溶劑熱法 081 4.3.3 化學還原中的組裝 082 4.3.4 三維組裝中的交聯方法 082 4.3.5 範本法 084 4.3.6 其他方法 085 4.4 小結 086 參考文獻 086 第5章 氧化石墨烯基複合材料/094  5.1 氧化石墨烯/高分子複合材料體系 094 5.1.1 製備方法 094 5.1.2 應用 096 5.2 氧化石墨烯/無機非金屬

複合材料體系 105 5.2.1 力學性能 106 5.2.2 耐久性 109 5.2.3 其他方面 109 5.3 小結 110 參考文獻 110 第6章 氧化石墨烯在能量存儲中的應用/119  6.1 氧化石墨烯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119 6.1.1 氧化石墨烯用作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120 6.1.2 氧化石墨烯與負極材料的複合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120 6.1.3 氧化石墨烯與正極材料的複合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121 6.1.4 氧化石墨烯作為導電添加劑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 122 6.2 氧化石墨烯在超級電容器中的應用 123 6.2.1 氧化石墨烯在雙電層電容器中的應

用 123 6.2.2 氧化石墨烯在贗電容器中的應用 126 6.3 氧化石墨烯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 128 6.4 氧化石墨烯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129 6.5 小結 130 參考文獻 131 第7章 氧化石墨烯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137  7.1 氧化石墨烯的生物毒性及其機制 137 7.1.1 破壞細胞膜 139 7.1.2 氧化應激 140 7.1.3 其他因素 140 7.2 氧化石墨烯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140 7.2.1 作為藥物載體的應用 141 7.2.2 抗菌 143 7.2.3 生物成像 146 7.2.4 生物感測器 147 7.2.5 組織工程 148 7.

3 小結 149 參考文獻 149 第8章 氧化石墨烯在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155  8.1 氧化石墨薄膜對溶液中離子的傳輸 155 8.2 氧化石墨薄膜對氣體和水分子的傳輸 159 8.3 氧化石墨烯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 161 8.3.1 靜電作用 161 8.3.2 絡合作用 161 8.3.3 離子交換作用 162 8.3.4 配體交換作用 162 8.4 氧化石墨烯對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吸附 163 8.5 小結 165 參考文獻 166 第9章 氧化石墨烯在光電傳感領域的應用/170  9.1 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的光學性質 171 9.1.1 氧化石墨烯的光吸收特性 171

9.1.2 氧化石墨烯的發光特性 172 9.1.3 還原氧化石墨烯的光吸收特性 173 9.1.4 還原氧化石墨烯的發光特性 173 9.1.5 氧化石墨烯量子點 173 9.1.6 螢光淬滅 174 9.1.7 光學非線性 174 9.2 光電傳感領域中的氧化石墨烯 175 9.2.1 氧化石墨烯——光探測器件 175 9.2.2 氧化石墨烯作為新型光源材料 178 9.2.3 氧化石墨烯-光纖傳感器件 181 9.3 小結 182 參考文獻 182

運動攝影機方形鋰離子電池熱失控之研究

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問題,作者黎亦書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現今科技之快速發展,運動攝影機(Action Camera)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闊,其原本設計初衷是用於記錄各種運動之影像,近年來也應用至多個領域,例如行車紀錄器、電視和網路節目之錄製等。運動攝影機之電力來源是來自相機內部之鋰離子電池,雖其電容量不大但在不正常使用情況下,仍有可能會引發火災爆炸之事故,不可忽視此安全性問題。本研究選用正副廠之三種不同方形運動攝影機鋰離子電池進行實驗,分別為 GoPro、KingMa 和 RuigPro,將電池分別充電至不同荷電狀態(25%SOC、50%SOC、75%SOC、100%SOC),透過本實驗室自製之密閉加熱測試儀進行電池熱失控實驗,並根

據其實驗中的初始放熱溫度(Tonset)、臨界溫度(Tcr)、最高溫度(Tmax)、最大壓力(Pmax)、最大升溫速率((dT/dt)max),在不同荷電狀態和不同電池廠牌之比較下,探討方形運動攝影機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反應之熱安定性和熱危害性。實驗結果得知,三種廠牌之方形運動攝影機鋰離子電池均有明顯之熱失控反應行為,GoPro 電池在不同荷電狀態下,其初始放熱溫度以及臨界溫度之表現,均比其他兩副廠(KingMa 和 RuigPro)優異。GoPro 電池在50%SOC時之升溫速率增長幅度較為緩慢,75%SOC 和 100%SOC 之最大升溫速率分別為 6900 oC/min 和 11880 oC

/min,其最高溫度和最大壓力在實驗過程中與其他兩個副廠電池相比,均表現出較低之數值。RuigPro電池在75%SOC 時之溫度和升溫速率快速增長,75%SOC 和 100%SOC 之最高溫度分別為647.0oC和812.1oC,最大升溫速率分別為5970oC/min和18120oC/min,使其電池危害性變嚴重。KingMa電池之最高溫度達到948.9oC,最大壓力達到3.3bar,最大升溫速率達到29820oC/min,KingMa電池熱失控反應是最為嚴重的。綜合上述實驗結果可得知,熱穩定性之排序為:GoPro>RuigPro>KingMa。

瀝青基炭材料

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問題,作者王成揚 這樣論述:

本書是著者及其研究團隊多年來在炭材料研究方面部分工作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瀝青的來源及組成結構,中間相瀝青的形成與轉化,瀝青基炭材料的可控制備和應用等。 書中從稠環芳烴液炭化的物理化學角度,依據中間相形成與發展的“顆粒基本單元構築”理論和炭化過程理論,重點論述了中間相瀝青的形成與形態轉化,系統闡述了通過特定的炭材料成型(成纖、成球等)和熱處理工藝(不熔化、炭化和石墨化)製備各種用途的瀝青基炭材料,諸如瀝青焦、針狀焦、瀝青基炭纖維、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瀝青基炭納米材料等的製備原理和技術。 本書可作為從事炭材料研究、製造與應用工作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亦可作為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 王成揚,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煤化工及新型炭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1982年7月~1985年1月,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從事新型炭材 料的研究;1985年1月~1986年7月,機械工業部第五設計研究院;1986年7月至今,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從事新型炭材料學科的科研與教學,兼任電工學會炭石墨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新型炭材料》(SCI/EI)、《炭素技術》雜誌編委,「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間相炭微球的研製」項目;2005年度 獲天津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第1章原料瀝青的來源及組成結構1 1.1煤瀝青1 1.1.1煤瀝青的性質1 1.1.

2煤瀝青的組成結構2 1.2石油瀝青9 1.2.1石油瀝青的性質9 1.2.2石油瀝青的組成與結構12 1.3萘瀝青21 1.3.1萘的分子結構本性與熱反應性能22 1.3.2萘瀝青的製備方法25 1.3.3催化縮聚法製備萘瀝青和中間相瀝青33 參考文獻40 第2章瀝青焦和針狀焦43 2.1瀝青焦45 2.1.1生產原料45 2.1.2生產工藝46 2.1.3瀝青焦的性能與應用54 2.2針狀焦58 2.2.1針狀焦簡介58 2.2.2生產針狀焦的理論基礎60 2.2.3針狀焦的生產工藝61 2.2.4針狀焦的結構及其性能72 2.2.5針狀焦的應用79 參考文獻84 第3章中間相瀝青的形成與

轉化91 3.1中間相瀝青的概念91 3.2中間相瀝青的製備與評價92 3.2.1原料92 3.2.2製備方法102 3.2.3品質評價109 3.3中間相瀝青的形成過程113 3.3.1球形中間相113 3.3.2體形中間相123 3.3.3“顆粒基本單元構築”理論135 參考文獻173 第4章瀝青基炭纖維182 4.1發展概況183 4.2生產工藝185 4.2.1原料瀝青的選擇和精製185 4.2.2紡絲瀝青的調製188 4.2.3瀝青紡絲201 4.2.4瀝青纖維的不熔化227 4.2.5炭化229 4.3炭纖維的力學性能與微觀結構234 4.3.1炭纖維的力學性能234 4.3.2炭

纖維的微觀結構236 4.3.3炭纖維中的石墨微晶結構242 4.4瀝青基炭纖維的性能與應用領域253 4.4.1通用級瀝青基炭纖維的性能253 4.4.2高性能瀝青基炭纖維的性能254 4.4.3應用領域257 參考文獻263 第5章中間相瀝青炭微球273 5.1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的製備273 5.1.1縮聚法273 5.1.2乳化法275 5.1.3懸浮法281 5.2中間相瀝青微球的分離285 5.2.1溶劑分離法285 5.2.2離心分離法287 5.2.3熱過濾分離法288 5.3中間相瀝青微球的炭化石墨化290 5.4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的結構與性能292 5.4.1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的形

態292 5.4.2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的織構293 5.4.3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的微結構299 5.4.4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的結構與性能的關聯301 5.5中間相瀝青炭微球的應用319 5.5.1高密度高強度炭材料319 5.5.2高性能液相色譜柱填料325 5.5.3高比表面積活性炭325 5.5.4鋰離子二次電池電極330 5.5.5催化劑載體334 參考文獻338 第6章其他瀝青基炭材料343 6.1瀝青基球形活性炭343 6.1.1瀝青基球形活性炭的製備方法344 6.1.2減黏劑結晶對球形活性炭初始孔道的影響345 6.1.3瀝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孔道控制345 6.1.4球形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346 6.1.5不熔化處理的新方法346 6.1.6球形活性炭的應用346 6.2兩親性炭材料347 6.2.1水分散性348 6.2.2細微性分佈349 6.2.3表面官能團349 6.2.4兩親性碳質前軀體構築納米球及其特點350 6.2.5兩親性碳質前軀體製備納米多孔炭352 6.2.6包覆355 參考文獻360

高容量氧化矽碳複合物於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應用

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問題,作者黃竣蔚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能源一直是科技發展的主要課題,近年來電動車產業興起,各個汽車品牌致力於發展電池電容量以提供車輛行駛更長遠距離、快充能力讓車輛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電池充飽,以及循環穩定性使電池壽命提升。不僅汽車產業,而家電產業也開始推出許多產品將智能化以及去插頭結合,使產品方便攜帶隨時隨地可使用。在本篇研究中利用高溫燒結後的碳材瀝青作為複合氧化矽提升電子傳導效能,也藉由瀝青之穩定特性幫助氧化矽膨脹釋放應力,作為氧化矽之間的緩衝層並製備出高能量複合材料鋰離子電池負極,在瀝青改質後(SiOP30)在0.5C的電流密度200圈後仍75.4%的電容保留率高於未改質的氧化矽45.4%,其二研究為透過氧

氣低壓電漿改質極片改善極片與電解液之間的介面阻抗,藉由極片親水特性降低其液固介面電子遷移阻抗,電漿改質3分鐘後(SiO-3m)的極片有最佳的表現,接觸角從原本的70度降低10度,電性測試在2 C的電流密度下仍有900.7 mAh/g的電容量高於未改質的620.5 mAh/g,其三研究為藉由磷摻雜氧化矽來提升導電性以及循環穩定性,研究中將以X光繞射儀(X-ray diffraction, XRD)、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和X射線光電子光譜儀(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 XP)等儀器來分析改

質前後的變化,接著再以不同條件製備之樣品進行電性測試。經由上述一系列改質後的氧化矽,認為碳披覆以及電漿改質後其循環穩定性與電性不佳的表現獲得控制與提升,因此改質後的氧化矽是具有發展潛力的負極材料於鋰電池儲能領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