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 孔 投影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針 孔 投影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鋼寫的 古地圖密碼:1418中國發現世界的玄機 (二版) 和劉鋼的 古地圖密碼:1418中國發現世界的玄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林聰益所指導 余立中的 元代郭守敬簡儀之復原研究 (2021),提出針 孔 投影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郭守敬、簡儀、渾天儀、孔挺、李淳風、黃道儀、一行、梁令瓚、黃道游儀、皇祐渾儀、元祐渾儀、紹興渾儀、蘇頌、渾儀。

而第二篇論文建國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暨研究所 王俊傑所指導 張光銘的 氣閥控制結合快速樂譜辨識技術實現全自動吹笛載具之功能 (2019),提出因為有 吹笛機器人、LabVIEW、Arduino、電磁氣閥、氣壓缸、高音直笛的重點而找出了 針 孔 投影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針 孔 投影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古地圖密碼:1418中國發現世界的玄機 (二版)

為了解決針 孔 投影法的問題,作者劉鋼 這樣論述:

  大航海時代是誰發現美洲新大陸   哥倫布?鄭和?馬可‧波羅?   探索世界大謎團,扭轉史學界新觀點   精采度媲美《達文西密碼》   收藏家、地圖史學家劉鋼,在偶然機會下購得了《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   圖中顯示,早在哥倫布出生前,中國人就已經抵達美洲,同時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幅地圖?   一幅隱藏在古墓中的地圖揭示了,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中國人已經測繪出美洲大陸的輪廓,同時遍航了澳洲大陸的海岸線;   根據史料研判鄭和下西洋的動機是為了參拜各種宗教神靈,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江山永遠延續;   馬可‧波羅的北美地圖和數幅西方古代世界地圖都顯現出中

國人的痕跡,說明了中國古人測繪的世界地圖輾轉流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新大陸指明了方向;   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在中國地圖史學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這些地圖中隱藏一個驚人的祕密:利瑪竇曾經參考過中國古代航海家探險美洲的地圖資料。   探究歷史除了要「了解過去」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歷史經驗中得到體悟。   古圖探祕引發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在中國漫長的興衰史中,現代人應該領悟到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呢?這本書可以給讀者滿意的答案。   30幅 彩圖  87幅 黑白圖   《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   《鄭和航海圖》(局部)   《鄭和下西洋圖》   帶你掌握世界文明的進程!  

作者簡介 劉鋼   知名收藏家、地圖史學者   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現為知名商務律師、收藏家、地圖史學愛好者。曾在《地圖論壇》和《測量學研究》(E-Perimetron)等地圖史學刊物發表學術文章,並數次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講演。2006年1月,他將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公布於眾,引起很大回響。《經濟學人》、《時代周刊》、《紐約時報》、CNN、BBC、路透社、法新社等數十家國際知名媒體相繼報導,引起全球轟動。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曾經播出專題訪談節目。2009年9月中央電視台播出三集紀錄片《古圖探祕》之後,作者及其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再次引發熱烈探討

。   彩圖圖錄 插圖圖錄 第一篇 神祕的古地圖 第一章 《天下諸番識貢圖》 2001年,作者偶然發現一幅1418年世界地圖的摹本。此圖顯示出,早在哥倫布出生之前,中國人已經抵達美洲,並且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這究竟是一幅什麼樣的地圖?它又引發出什麼樣的問題呢? 第一節 發現《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 第二節 《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的謎團 第三節 發布《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   第二章 西方古代世界地圖中的疑惑 數幅西方古地圖揭示出,在歐洲航海家的「地理大發現」之前,那些「新大陸」早已被人繪在地圖上。這些奇異的古地圖令史學家們傷透了腦筋。他們無法解釋,何人在「地理大發現」之前

已經完成了世界地理的勘測。 第一節 《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中的問題 第二節 1489年《馬爾特魯斯地圖》上的南美洲河流水系 第三節 《德.韋哥地圖》和《毛羅地圖》中的驚奇 第四節 《皮里.雷斯地圖》中的南極洲 第五節 《文蘭地圖》的困境 第六節 與庫克船長作對的《道芬地圖》 第七節 彼此關聯的疑惑   第三章 誰最先將北作為地圖的上方 地圖以北為上方,這是世界公認的地圖繪製規範。可是,我們曾否想過,這種規範最初源於何處?為什麼這一規範不以東、以西或者以南為上方?並且,這種規範形成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第一節 以東為上的古代世界地圖 第二節 以南為上的古代世界地圖 第三節 中國古代地圖學中的幾件傑

作 第四節 「協於上下,以承天體」之圖 第五節 中國古代地圖的方位規範 第六節 地圖以北為上引發的問題   第二篇 中國歷史遺產 第四章 古墓中的美洲地圖 一幅隱藏在十一世紀古墓中的世界地圖揭開了一些歷史祕密。它顯示出,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四百年之前,中國人已經測繪出美洲大陸的輪廓;在庫克船長「發現」澳洲六百年之前,中國航海家已經航遍了澳洲大陸的海岸線。 第一節 古墓中的星象圖 第二節 1093年世界地圖 第三節 與《張匡正世界地圖》相似的《天下全圖》 第四節 「不對等投影法」與哥倫布「發現」美洲 第五節 《山海輿地全圖》中的「不對等投影法」 第六節 「不對等投影法」與馬丁.瓦德西穆勒   第

五章 十二世紀橫跨大西洋的商船 在古地圖的啟發之下,作者在古代典籍中查找到一些極其珍貴的紀錄。這些紀錄說明,古代海上國際貿易範圍非常遼闊,中國古代航海家早在十二世紀以前已經開闢出一條橫跨大西洋的貿易航道。 第一節 唐朝人的眼界 第二節 橫跨大西洋的「木蘭皮」商船   第六章 中國古典地圖投影術 傳統史學觀認為,地圖投影術起源於歐洲,十六世紀傳入中國。然而,史料揭示出驚人的歷史真相:中國古典地圖投影術起源於西元前一世紀,中國古代地圖學家裴秀曾對地圖投影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一節 中國古代宇宙觀 第二節 《周髀算經》中地圖投影理念 第三節 中國古代地圖投影術的起因 第四節 裴秀的「製圖六體

」 第五節 賈耽的《海內華夷圖》 第六節 宋朝《華夷圖》 第七節 沈括的《守令圖》 第八節 中國古典地圖投影術的沒落   第七章 破解東、西半球世界地圖的密碼 史學界認為,東、西半球世界地圖萌發於十六世紀的歐洲。可是,解密後的史料證明,這種世界地圖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東、西半球世界地圖的真正發明者是中國古代地圖學家朱思本。 第一節 朱思本《輿地圖》的範圍 第二節 破解《輿地圖》的「密碼」 第三節 羅洪先的《廣輿圖》 第四節 《廣輿圖》中的美洲大陸 第五節 朱思本《輿地圖》的殘跡 第六節 元朝人的眼界   第八章 鄭和下西洋的祕密使命 鄭和下西洋的動因是一個歷史謎團。作者根據史料揭開了這個歷史祕

密。中國傳統文化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動因。鄭和是永樂皇帝派出的宗教信使,他出海的使命是參拜各種宗教神靈,以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江山永遠延續。 第一節 朱棣篡權 第二節 朱棣的內心世界 第三節 鄭和手中的地圖   第九章 測繪世界與科技文明 十六世紀以前,誰具備遨遊全球、測繪世界的技術條件?古代中西方科技水準的對比解答了這一問題。十一世紀,中國具備了測繪世界的所有技術條件,而歐洲在十八世紀才全面完善了測繪地球所需的技能。 第一節 中國古代航海 第二節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 第三節 中國古代數學 第四節 經緯度測量 第五節 東學西漸   第三篇 東西方交流 第十章 中世紀東西方交流的遺產──馬可‧波羅的北美

地圖 馬可‧波羅在離開人世之前告訴他的親友:「我僅僅說出了所見到的一半。」馬可‧波羅沒有說出來的另一半究竟是什麼呢?數幅源於馬可‧波羅的北美地圖,解開這個歷史疑案。 第一節 中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 第二節 蒙古鐵騎踏出東學西漸之路 第三節 源於馬可‧波羅的北美地圖   第十一章 西方古地圖上的中國特色 馬可‧波羅的北美地圖並不是唯一記載中國探險家足跡的地圖。數幅西方古代世界地圖也顯現出中國古人的痕跡。這些痕跡說明,中國古人測繪的世界地圖輾轉流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新大陸指明了方向。 第一節 「托勒密地圖」中的東方痕跡 第二節 揭開《文蘭地圖》的面紗 第三節 《德.韋哥地圖》和《毛羅地圖》

上的中國「基因」 第四節 尋找古代南極探險者的蹤跡   第十二章 波托蘭航海圖中的玄機 西方波托蘭航海圖是一種非常神祕的古地圖。圖上的指南針羅盤和地理測繪線隱藏了許多歷史祕密。圖中探祕揭示出,波托蘭航海圖源於中國古人的地理測繪圖,這種地圖最終促使西方地圖學家接受了以北為上的繪圖規範。 第一節 波托蘭航海圖的神祕面孔 第二節 波托蘭航海圖中的難題 第三節 尋找波托蘭航海圖起源的線索 第四節 指南針、羅盤與大地測量 第五節 西方地圖學界接受地圖以北為上的緣由   第十三章 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古代地圖 利瑪竇是一位重要的中國歷史人物,他的世界地圖在中國地圖史學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利瑪竇世界地

圖中隱藏一個驚人的歷史祕密:利瑪竇曾經參考過中國古代航海家探險美洲的地圖資料。 第一節 《利瑪竇中國劄記》與《坤輿萬國全圖》 第二節 衛匡國的《中國新圖志》 第三節 《皇輿全覽圖》   第四篇 歷史之鑑 第十四章 李約瑟難題──中國近代科學何以落後   為什麼中國古代科技從十五世紀開始停滯不前?史料分析解答這一問題。十三世紀,曾經促進科技發展的道教理念發生了實質性變化,道教哲學理念的轉變是中國傳統科技衰退的主要原因。 第一節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動力──道教哲學觀 第二節 中國古代科技衰退的主要原因   第十五章 以史為鑑 古圖探祕引發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在中國漫長的興衰史中,現代人應該領悟到

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呢?   附錄一 懷卡托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碳十四測驗報告 附錄二 張匡正墓頂黏貼物痕跡分析 附錄三 裴秀「製圖六體」新釋 後記   序 後記   古地圖是直觀的。表面看上去,它們似乎無祕可藏。然而,有關中國古人世界探險的祕密卻隱蔽在古地圖的線條和注釋之中。歷史祕密不僅隱藏了史實,也掩蓋了許多傑出人物的名字。為了測繪大地,有多少中國古代探險家葬身海底,又有多少中國古代科學家、地圖學家耗盡了一生。他們測繪的世界地圖為哥倫布、麥哲倫等歐洲航海家指明了探險的方向。然而,歷史教科書卻隻字不提他們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這是多麼的不公

平!   翰墨淋漓書歷史,毛穎半寸撬乾坤。這部書把古地圖隱藏的祕密揭示在世人面前。讓公眾去判斷,什麼是編造的故事,什麼是被故事掩蓋的史實。   書稿完成之後,我來到福建長樂,站在〈天妃靈應碑〉的面前,告慰中國古代探險家、科學家和地圖學家的在天之靈。這座石碑雖為鄭和的遺物,但它卻是眾多中國古代先哲的紀念碑。沒有前人開發的技術和繪製的世界地圖,絕對不會有鄭和下西洋。   望著飽經滄桑的古碑,我感慨萬分。感歎之餘,借用〈滿江紅〉的句式作詞一首。現將詞句載錄於後,作為此書的收筆:   〈長樂祭海〉   東眺滄溟,波依舊,暗湧推潮;   蓋當初,技超萬邦,一世天驕。   萬里狂瀾浪接天,百帆高

張風中嘯;   極天地,遠探遐壤域,環球遨。   拂古碑,歎滄桑;   品文詞,感情豪;   願早生千季,親錄航道。   萬卷休藏鄭和跡,盲臣復明識真誥;   先哲功,舉世終將認,仰天笑。   第一章 《天下諸番識貢圖》 我自小喜好收藏。童年時代,我是個火柴盒收藏迷。觀賞火柴盒上的各種圖畫是我兒時的一種樂趣。三十而立之後,收藏古地圖逐漸成為我的一項主要嗜好。回想起來,此愛好已經伴隨我度過了十八個春秋。 收藏古地圖就如同尋寶。當得到一幅罕見的古地圖時,我會感到無比興奮,有時竟然徹夜不眠。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意識到,研究古地圖遠比收藏更為重要。這種研究使我接觸到一種古老並且神祕的哲學。這一

哲學不僅巧妙地將迷信、科學與技能結合在一起,並且一直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地理學和地圖學發展的推動力。在研究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歷史祕密:現代地圖學實際上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 工作之餘,我經常伏案研究古地圖。在我的藏品之中,有些古地圖就像一本歷史教科書,圖上的地域輪廓、城鎮布局和文字注釋蘊藏著豐富的史實;有些古地圖如同一幅精美的水墨畫,圖中充滿韻律的山河好似出自一位藝術大師之筆,而這位藝術大師就是我們的大自然;有些古地圖給我帶來韶華易逝的感覺,發黃的圖紙和累累蛀痕經常喚起我對時間如煙的哀歎;還有的古地圖簡直就是令人費解的謎團,圖上的線條、符號和記述似乎是繪圖者故意留給後人的謎語。古地圖

給我帶來的快樂和感慨是無法用語言來詳盡的,而這正是古地圖的奧妙之處。 古地圖的奧妙誘發出我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和傳統科技的興趣。我逐漸發現,許多中國古代地圖學家跟占星術、古典數學和道教有著不解之緣。為了探究古地圖的奧祕,我研究的範圍漸漸擴展到古代天文學、數學以及宗教。 我從未預料到,收藏古地圖竟然會引導我獲得一系列令人驚奇的發現。這些發現的起因都源於一幅古地圖。這幅地圖不僅激發出我對地理大發現史的興趣,同時還引起我對相關歷史記載的質疑。 在我們的心目中,地理大發現史是一段蓋棺定論的「史實」。其中一些人物及其功績已成為眾人皆知、家喻戶曉的歷史常識: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斯(Bartholom

eu Dias)駕船由西向東經過好望角,為此他被稱作世界上首位繞過這一岬角的探險家; 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率領的船隊抵達美洲巴哈馬群島。由此,哥倫布被譽為美洲大陸的發現者;

元代郭守敬簡儀之復原研究

為了解決針 孔 投影法的問題,作者余立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元史‧天文志》所記載之簡儀為對象,進行其復原研究。首先針對自魏晉南北朝至明代之間的歷代渾天儀進行其史料研究和復原設計,以建立中國渾儀的知識系統與技術脈絡,進而以元代郭守敬簡儀的復原設計為重點,著重於正史所記錄尺寸之考證和分析,並建構出整座簡儀之正確尺寸,再據此數據,以電腦軟體Solid Works繪圖建立郭守敬簡儀的數位3D模型。 簡儀是元代郭守敬發明之天文儀器,優化宋代以前渾天儀環圈過多之問題,將赤道坐標系及地平坐標系各自獨立,又將其經度環圈與緯度環圈分離使得不相交,整體儀器共五個環圈,分別為赤道坐標系之四游雙環、百刻環與赤道環以及地平坐標系之立運環及陰緯環,其中百刻環以

360倍數之刻度,相異於其他傳統環圈一圓周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然而元代郭守敬之簡儀已不復存於世。 所幸明代正統年間曾複製一台簡儀,今存放於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本研究以《元史‧天文志》所記載之相關尺寸為依據,以一元尺等於245mm換算作為復原數據,其次再參考1986年黎忠義先生團隊測得之南京明代簡儀之尺寸,補足《元史‧天文志》未載明之尺寸數據,最後前項兩者皆無法獲得之尺寸,以電腦軟體Solid Works之零件組裝方式,自我設定合理之數據求得尺寸,以利簡儀整體全部零件之設計繪製及尺寸數據之產出。 十三世紀的中原地區,由於蒙古帝國疆域廣大,天文領域之知識逐漸東西融合,而元代之天文儀器是否受

到西方天文學的影響,則要從正史記載中探究,此次研究以南北朝至清代之正史內容作為主要研究參考資料,其中《元史‧天文志》記載簡儀各個零件尺寸以及敘述組裝之尺寸,但內文卻與現代機械設計製圖規範中之正投影法的邏輯不同,因此透過電腦製圖方式模擬立體組裝,推理《元史‧天文志》所敘述之內容,尤其是北極定極環與南極銅板之功能分析與尺寸數據,最後成功復原已失傳之郭守敬簡儀。

古地圖密碼:1418中國發現世界的玄機

為了解決針 孔 投影法的問題,作者劉鋼 這樣論述:

  大航海時代是誰發現美洲新大陸  哥倫布?鄭和?馬可.波羅?   探索世界大謎團,扭轉史學界新觀點  精采度媲美《達文西密碼》   收藏家、地圖史學家劉鋼,在偶然機會下購得了《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  圖中顯示,早在哥倫布出生前,中國人就已經抵達美洲,同時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幅地圖?   一幅隱藏在古墓中的地圖揭示了,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中國人已經測繪出美洲大陸的輪廓,同時遍航了澳洲大陸的海岸線;   根據史料研判鄭和下西洋的動機是為了參拜各種宗教神靈,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江山永遠延續;   馬可.波羅的北美地圖和數幅西方古代世界地圖都顯現出中國人的痕跡,說

明了中國古人測繪的世界地圖輾轉流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新大陸指明了方向;   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在中國地圖史學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這些地圖中隱藏一個驚人的祕密:利瑪竇曾經參考過中國古代航海家探險美洲的地圖資料。   探究歷史除了要「了解過去」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歷史經驗中得到體悟。   古圖探祕引發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在中國漫長的興衰史中,現代人應該領悟到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呢?這本書可以給讀者滿意的答案。   30幅彩圖 87幅黑白圖  《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  《鄭和航海圖》(局部)  《鄭和下西洋圖》   帶你掌握世界文明的進程! 作者簡介 劉鋼   知名收藏家、地圖史學者

  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現為知名商務律師、收藏家、地圖史學愛好者。曾在《地圖論壇》和《測量學研究》(E-Perimetron)等地圖史學刊物發表學術文章,並數次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講演。2006年1月,他將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公布於眾,引起很大回響。《經濟學人》、《時代周刊》、《紐約時報》、CNN、BBC、路透社、法新社等數十家國際知名媒體相繼報導,引起全球轟動。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曾經播出專題訪談節目。2009年9月中央電視台播出三集紀錄片《古圖探祕》之後,作者及其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再次引發熱烈探討。   作者數次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講演:  200

6/10/4 新加坡「鄭和下西洋論壇」  講題:「辯析《天下諸番識貢圖》」  2006/10/7 馬來西亞「鄭和下西洋與麻六甲」 講題:「鄭和下西洋的範圍」  2007/7/10 中國青島「鄭和航海經濟文化國際論壇」 講題:「鄭和下西洋與中國古代文明」  2010/7/5-8日 馬來西亞「第一屆鄭和國際學術會議」 講題:「鄭和時期的西洋概念及範圍」  2010/7/31-8/2 中國大陸西安「第七屆中國地學史學術研討會」 講題:「裴秀『製圖六體』新釋」

氣閥控制結合快速樂譜辨識技術實現全自動吹笛載具之功能

為了解決針 孔 投影法的問題,作者張光銘 這樣論述: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吹笛機器人能運用於音樂會演奏或輔助人類達到教學的效果。以演奏為例,將樂譜輸入到機器人進行演奏,可達到伴奏甚至與人類合奏一首完整的歌曲;以教學為例,教師能夠將樂譜匯入至吹笛機器人當中進行演奏,演奏過程能透過機器人的手指按壓吹孔來教導孩童直笛的指法如何按壓,有助於達到更好的教學品質。本論文是延續實驗室學長的論文進行改善,在過去的研究成果中樂譜辨識及直笛演奏都有許多缺點,因此本文針對這兩點進行改良。樂譜辨識的部分我們將原本利用型態學中的侵蝕與膨脹移除五線譜的部份改為y軸投影法偵測五線譜位置並移除。經研究觀察發現音符在五線譜上有著特定的書寫方式,因此我們採用此特徵進行音符區分,透過x

軸投影法偵測音符符桿以進行第一階段的區分,緊接著將符桿去除進行第二階段區分。音符區分後利用像素群聚進行音階辨識將符頭中心點與五線譜位置進行比對,由低音至高音依序編排音階編碼,並依照基本樂理進行演奏編排。直笛演奏的部分因原本使用馬達控制手指按壓吹孔在演奏樂曲時會跟不上樂譜速度,所以我們將馬達改為電磁氣閥控制氣壓缸按壓吹孔;直笛會因音高不同所需的氣壓大小也不同,因此我們將控制吹奏的部分從一個氣閥增加到三個氣閥,並且將直笛的音域區分成低音、中音、高音三個不同音域,大幅的改善原本吹奏時產生走音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