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孔成像相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針孔成像相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Barbara LondonJim StoneJohn Upton寫的 美國攝影教程(第12版) 和的 銀版與濕版攝影工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中國攝影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楊元森所指導 徐聖硯的 離岸風機扇葉於虛擬環境下之影像監測 (2021),提出針孔成像相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影像量測、虛擬環境、離岸風機扇葉監測、Blender、OpenSees。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照明與顯示科技研究所 陳思妤所指導 潘昱竣的 透過光場相機重建多維度資訊 (2021),提出因為有 光場相機、三維重建、偏振影像的重點而找出了 針孔成像相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針孔成像相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國攝影教程(第12版)

為了解決針孔成像相機的問題,作者(美)Barbara LondonJim StoneJohn Upton 這樣論述:

本書是暢銷書《美國攝影教程》的全新升級版。自20世紀70年代初問世至今,本書一直是美國經久不衰的經典攝影教材。書中珍藏了上百幅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等世界著名攝影大師的珍貴的傳世名作。 本書系統、完整、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攝影的各個方面,包括相機、鏡頭、曝光、用光、色彩、照片沖印、圖像編輯、照片輸出、整理與存儲照片、照片展示等。此外,還詳細講述了大畫幅相機、區域曝光法、照片欣賞以及攝影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是集硬體設備、拍攝與照片製作技巧、後期處理與照片存儲、攝影歷史於一

體的攝影知識的百科全書。本書敘述生動易懂,圖例清晰準確,充分體現出幾代攝影教育家的集體智慧。 本書幾乎涵蓋了當今攝影界中所有的基礎知識和前沿技術,是一本難得的優秀攝影書籍。本書適合所有攝影從業人士以及攝影愛好者閱讀,同時也適合各專業院校作為教材使用。 Barbara London,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攝影與影像部主任。 Jim Stone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攝影專業教授,美國麻塞諸塞藝術委員會及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大獎獲得者。作品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國家藝術館、漢堡工藝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John Upton,自1951年起在加州藝術學院(現為三藩

市藝術學院)學習攝影。1963年開始在橙色海岸學院教授攝影課程並擔任攝影系主任,任職期間學院發展成為全美國的攝影教育機構。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等地舉行過4次個人作品展,作品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和學校收藏。他在1988年獲得加州攝影博物館“攝影歷史和教育有貢獻成員獎”。 第1章 基礎知識 13 相機的基本介紹 14 相機的調整方式 15 對焦和曝光設置 16 拍出你的照片 18 你要拍攝什麼 19 一些基本規則 19 人像攝影入門 20 風光攝影入門 22 第2章 相機 25 相機的基本控制 26 快門 28 快門和光線 28 快門和動態 30 在靜止的照片

中表現出動態 32 光圈 34 光圈和光線 34 光圈和景深 36 快門和光圈配合使用 38 選擇相機 40 保持相機的穩定 44 第3章 鏡頭 47 從針孔到鏡頭 48 鏡頭焦距 50 標準焦距 52 長焦距 54 短焦距 56 變焦鏡頭 58 特殊用途鏡頭 59 為鏡頭對焦距 60 手動對焦 60 自動對焦 62 焦點與景深 64 控制景深 66 區域對焦 68 超焦距對焦 69 透視 70 鏡頭購買指南 72 更好地使用你的相機和鏡頭 73 ■ 工作中的攝影師 74 藝術攝影師 亞曆克·索思 74 第4章 曝光、感測器與膠片 77 曝光的基礎知識 78 等效曝光 78 測光表是如何工

作的 79 相機內置測光系統 80 自動曝光 81 如何測光 82 場景平均色調的整體讀取 82 使用不同類型的測光表 83 為高對比場景測光 84 特殊色調曝光和包圍式曝光 86 難以測光的場景 87 長條圖 88 測量一張數碼照片 88 三個色彩長條圖 89 曝光寬容度和動態範圍 90 曝光可以有多大區別 90 對光線的反應 92 銀和圖元 92 膠片的選擇與使用 93 膠片和感測器的速度 94 膠片速度與ISO 94 顆粒與噪點 95 使用濾鏡 96 可見光的拓展 98 紅外圖像 98 曝光的應用 99 ■ 工作中的攝影師 100 廣告攝影師 克林特·克萊門斯 100 第5章 光線與色

彩 103 色彩:增色或減色 104 彩色照片:三重圖層 105 色彩特徵 106 色彩平衡 108 日間色彩變化 108 校色 109 色溫 110 混合光 111 色彩模式與色域 112 色彩管理 113 用膠片調整色彩 114 用濾鏡平衡色彩 114 ■ 工作中的攝影師 116 運動拍攝的另一種視角 小沃爾特·洛斯 116 第6章 沖印負片 119 如何處理黑白膠捲 120 需要的設備和用品 120 如何加工處理化學藥品 121 化學藥品的安全 122 分步處理黑白膠捲 124 膠片處理如何影響照片 130 曝光和顯影:不足、正常、過度 132 第7章 暗房沖印 135 黑白沖印 1

36 沖印的器材 136 放大器 138 印刷紙 140 循序漸進地製作一張黑白沖印照片 142 相版:一次成像 142 放大圖像 144 沖印照片的試驗片 146 從試驗片到最終的成片 147 使黑白照片顯影 148 評估照片的密度和對比度 152 控制對比度 154 分級和可調節對比度印刷紙 154 遮光和加光 156 使用描點法去除照片上的細微缺陷 158 存檔沖印法—最長的保存時間 159 調色和其他效果 160 使用底片進行彩色沖印 162 需要的器械和材料 162 對試驗片進行曝光 163 判斷由底片沖印出的照片的色彩平衡 164 第8章 進入數位暗房 167 硬體和軟體 168

概述 168 捕捉細節 169 解析度和圖元深度 169 照片存檔 170 檔案格式 170 色彩通道 172 彩色的還是黑白的 172 導入圖像 174 從相機下載、掃描 174 進行一次掃描 175 建立一個工作流程 176 工作流程應用程式 177 ■ 工作中的攝影師 178 線上經理人 吉姆·卡斯帕 178 第9章 圖像編輯 179 數碼後期處理:入門指南 180 軟體的選擇 180 你的工作區域和工具 181 圖像編輯的工作流程 182 循序漸進 182 調整形狀 184 裁切和旋轉 184 調整顏色和色調 186 以不同的方式 186 使用色階 187 曲線 188 調整全部或

部分圖像 190 選擇工具 190 使用圖層 191 其他編輯命令 192 高動態範圍 192 特效濾鏡 193 銳化 194 修正 195 合成 196 ■ 工作中的攝影師 198 修圖工廠 斯卡萊塞和維拉裡爾 198 第10章 數碼列印 201 印表機和列印 202 選擇印表機 202 驅動和點陣影像處理器 203 配置和樣稿 204 紙張和油墨 205 列印的選擇 206 全景照片 206 列印黑白照片 208 展示你的作品 210 網際網路—畫廊和資源 210 道德倫理:你能走多遠 211 第11章 整理、存儲及展示照片 213 圖像的存儲 214 圖像大小 214 中繼資料:描述

檔的資料 215 照片整理軟體 216 數碼圖像存檔 217 膠片及照片的存檔 218 裝裱照片 220 設備及所需器材 221 幹裱 222 裁切框邊 224 裝框及保護罩 225 第12章 用光 227 光源方向 228 光的漫射程度:從硬光到柔光 230 可用光—室外 232 可用光—室內 233 人造光 234 燈具和其他照明設備 234 人造光的屬性 235 主光:首要光源 236 輔助光:照亮陰影 238 閃光燈照明 240 閃光設備 241 閃光燈技術基礎 242 手動閃光燈曝光 244 自動閃光燈曝光 245 閃光燈補光:照亮陰影 246 控制背景亮度 248 人像用光入門

250 多燈人像用光 252 有紋理的拍攝對象用光 254 反光的拍攝對象用光 255 透明的拍攝對象用光 256 利用光線 257 ■ 工作中的攝影師 258 舞蹈攝影師 洛伊絲· 格林菲爾德 258 第13章 照片知識的延伸 261 照片規格 262 非常大及非常小的照片 262 複像 264 越多則越好 264 裝配組合以作拍照 266 為圖像注釋 268 作為拍攝對象的照片 269 運用投影 271 非傳統工序 272 氰版照相法 272 鉑鈀印相 273 重鉻酸膠印刷 274 膠和錫版照相法 275 黑影照片:不使用相機的照片 276 針孔攝影法 278 如何拍攝一張特寫照片 28

0 特寫的曝光 281 翻拍技術 282 第14章 大畫 幅相機 285 大畫幅相機的內部構造 286 分區曝光法 287 大畫幅相機的移軸功能 288 升降 288 移位 290 傾斜 292 搖擺 294 大畫幅相機控制照片 296 控制角度 298 需要用到的器材 300 操作步驟 301 裝填、沖洗散頁膠片 302 第15章 欣賞照片 305 基礎選擇 306 內容 306 為拍攝對象設定畫框 308 背景 310 點和線條 312 圖形、圖案 314 強調、平衡 316 更多的選擇 318 清晰度對比 318 亮暗對比 320 拍攝對象置於畫框內 322 透視及視點 324 欣賞

並討論 326 將作品展示給編輯和他人 328 第16章 攝影史 331 攝影術的發明 332 達蓋爾攝影法:“於銀灰色間的構思” 333 卡羅式攝影法:紙質照片 334 濕版攝影:高銳度及可複寫 335 明膠乳劑、膠捲的雛形:屬於大眾的攝影 336 彩色攝影術 337 早期人像 338 早期旅行攝影 340 早期戰地攝影 341 早期攝影中的時間和運動 342 作為記錄的攝影 343 攝影術及社會變遷 344 新聞攝影 346 19世紀:作為藝術的攝影 350 畫意攝影及攝影分離派 351 藝術領域的純粹派攝影 352 新視野的探索 353 20世紀50~60年代:作為藝術的攝影 356

20世紀70~80年代:作為藝術的攝影 358 彩色攝影的再次到來 360 數碼攝影成為主流 362 當代攝影畫廊 364 問題排除 390 術語表 401

離岸風機扇葉於虛擬環境下之影像監測

為了解決針孔成像相機的問題,作者徐聖硯 這樣論述:

影像量測技術有潛力以更高的經濟效益對離岸風機扇葉結構進行全域性的監測。然而於海上實施影像式監測,環境的干擾及雜訊對其有著高度敏感,往往常因環境背景、光線與相機偏轉等變化,導致量測結果不佳。故其提升抗噪技術的研發需求極高。此外欲研發影像量測技術需仰賴大量的實驗進行驗證,若實地進行實驗其成本相當龐大且不切實際。隨著近年電腦繪圖軟體的擬真影像技術提升,本研究採用電腦繪圖軟體 Blender 結合有限元素分析軟體OpenSees建立離岸風機的虛擬動態影像,並透過虛擬產生的環境干擾 (霧、海浪、相機偏轉) 等條件,監測扇葉旋轉時的面外方向振動行為,探討單相機影像量測技術於離岸風機扇葉結構監測的可行性。

本研究考量由虛擬環境產生的影像是否達到影像量測精度之標準。研究結果顯示,此系統用於開發影像量測技術有著極高的契合度,亦能於虛擬環境下建立具高真實性的環境干擾情境等模擬,以解決無法進行實際現地實驗等困難。

銀版與濕版攝影工藝

為了解決針孔成像相機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該書由南京藝術學院攝影技術研究所古典影像工藝翻譯小組結合國內外相關教學成果編譯組合而成,為古典影像技法叢書的第一冊,集中介紹梳理了銀版攝影和濕版攝影這兩大類攝影史上早和經典的攝影工藝的當年和現代意義以及具體的材料準備、配方辦法和實操步驟並相關作品。作者為國內外業界的行家裡手,文圖講述頗具實操性、指導性和欣賞性。 鐘建明,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攝影技術研究所所長 1976年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擔任專業攝影師,1983年從事商業攝影,1985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曾經擔任廣告委員會委員、教育委員會委員,2001年創建南京藝術學院攝影系,並擔任系主任至2015年

。 專業研究攝影教學與基礎理論、商業攝影技法與運營、攝影藝術與技術 近期研究計畫包括19世紀攝影技術史和攝影價值挖掘研究專案。其中古典手工影像技法研究計畫為,指導由研究生團隊組成的南藝古典影像翻譯小組,已完成美國伊斯曼攝影博物館《攝影的起源》12條短片翻譯,二十餘種古典影像工藝教案翻譯與實踐。 2004年獲中國攝影教育優秀教學獎,2008年獲江蘇省高校攝影教育獎,2012年獲中國攝影教育特別貢獻獎。 2010年與人合著《數字影像處理藝術》2014年與國外同業者合著出版《經典手工影像》   Ⅱ 總 序 1 前 言 3 第一章 膠片相機攝影 5 第一節 大畫幅相機 ///

作者:艾麗? 楊 翻譯:孔耐 13 第二節 針孔相機 /// 作者:山姆? 王 翻譯:孔耐 19 第三節 超級曝光法 /// 作者:山姆? 王 翻譯:孔耐 23 第二章 銀版攝影 25 第一節 汞顯影工藝 /// 作者:劉寶奎 41 第二節 紅光顯影工藝(一)/// 作者:傑瑞? 斯帕尼奧利 翻譯:楊心琪 55 第三節 紅光顯影工藝(二)/// 作者:劉寶奎 59 第三章 濕版攝影 61 第一節 安布羅工藝 /// 作者:克雷格? 塔芬 翻譯:陳瀚 71 第二節 錫版工藝 /// 作者:艾麗? 楊 翻譯:陳瀚 79 第三節 玻璃負片工藝 /// 作者:艾麗? 楊 翻譯:董書昀 89 第四

章 乾版玻璃負片工藝 /// 作者:艾麗? 楊 翻譯:劉世容 95 第五章 寶麗來移膜工藝 /// 作者:馬躍 整理:朱蕊 101 第六章 工作環境與設備工具 107 第七章 安全事項、術語表與工藝試劑 115 第八章 材料供應商一覽表與相關文獻 119 第九章 藝術家作品   本書介紹的是最早的攝影技法——銀版攝影法、濕版攝影法及膠片相機的使用方法。這幾種攝影技法正好形成了從拍攝到獲得實體的照片的閉環系統。1839年,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標誌著攝影術的誕生,這種攝影法又被稱之為“達蓋爾銀版攝影法”或“達蓋爾法”。銀版攝影法和濕版攝影法一樣,都是早期一次成像的

攝影術,但濕版攝影法晚於銀版攝影法10餘年才被發明出來。 在我們學習達蓋爾法和濕版攝影法之前,首先要掌握大畫幅膠片相機的使用方法與控制技巧。19世紀,攝影與印相都依賴於光線,相機與底片的尺寸決定了照片的大小。因此,當時的攝影師都使用畫幅較大的相機。“膠片相機攝影”一章分別介紹了大畫幅相機的使用技巧、手工製作針孔相機和用超級曝光法控制膠片密度的方法。 早期的相機與今天的大畫幅相機相比,光學原理與 機械構造基本相似,只是所用材料有所不同。大畫幅相機看似結構簡單,但想熟練操作並有效地利用光學原理控制透視與景深就不容易了。在針孔相機部分中,介紹了手工製作針孔相機,儘管它運用的是最原始的成像手段,但它

形成的個性化影像卻是今天任何現代相機都無法比擬的。針孔相機機身可以利用不同形狀的盒子或任何密閉的空間製成,可以根據畫幅需要來決定相機的大小,既可以是一間屋子,也可以是一個圓形的餅乾盒。因此,它所拍攝的影像也區別於其他任何種類的相機。超級曝光法是一種控制底片反差與密度的攝影技巧,它通過曝光控制與洗印控制對接的方法,精確控制大畫幅底片各區域的密度值,以滿足不同手工工藝對底片反差與密度的要求。 銀版攝影法和濕版攝影法先後發明於160多年前,這兩種攝影技法至今在操作工藝上幾乎沒有變化,其影像風格也依然無法被複製。銀版攝影法是將拍攝所產生的影像記錄在如同鏡子一般的銀版上。用銀版攝影法拍攝時,銀版上曝光

的部分會產生厚薄不一的霧狀白膜,未曝光部分則保留了鏡面的原樣,因此形成了影像。當銀版的鏡面映射出環境的暗部時,照片就為正像;鏡面映射 出環境的亮部時,照片就為負像。所以,銀版照片會隨著環境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影像效果。由於古典影像工藝依賴於手工製作,因此,對於攝影藝術家來說,每一次工藝製作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即使使用同一種工藝,也會因溫度、濕度、光照、時間控制與操作手法的差異導致成像結果不同。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瞭解這些較為複雜的工藝,我們將由此演變、延伸的攝影工藝加入章節中以作補充。“銀版攝影”一章介紹了攝影家劉寶奎及傑瑞?斯帕尼奧利(JerrySpagnoli)的銀版攝影製作方法,我們還把兩位攝影家

的紅光法放在一起,以便初學者更好地理解流程複雜的銀版攝影法。 濕版攝影法也被稱為“濕版火棉膠工藝”,由英國人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徹(Fredrick Scott Archer)發明。“濕版攝影”一章分別介紹了濕版攝影法中的安布羅工藝、錫版工藝和玻璃負片工藝,其中安布羅工藝和錫版工藝屬於正片工藝。濕版照片與銀版照片的呈現方式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濕版照片的製作成本和工藝操作難度遠遠低於銀版照片。常見的濕版影像載體有玻璃和金屬。相比銀版攝影,濕版攝影的感光靈敏度要高得多,影像效果也好得多。與之後發明的諸多攝影技術比起來,銀版攝影法和濕版攝影法在拍攝與操作方式上更為特別,儘管它們使用的化學配方並不複

雜,但對操作工藝的要求很高。從感光劑配製,到影像載體光敏,再到顯影處理,都需要攝影師在短時間內手工完成。銀版攝影法和濕版攝影法都是一次成像,它們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這也許就是很多當代攝影藝術家對它們情有獨鍾的原因之一。 從1839年銀版攝影法誕生到1856年濕版攝影法的流行,再到1871年攝影師可以背著乾版玻璃負片周遊世界,一共經歷了32年。乾版玻璃負片“解放”了攝影師,他們再也不用背著沉重的帳篷和各種藥液及乳劑出行了。本書所介紹的乾版玻璃負片工藝,可以讓攝影師不受市場出售的膠片尺寸限制,任意制定自己的拍攝畫幅。本書還收錄了近年來流行的寶麗來移膜工藝,這種工藝是對寶麗來照片進行化學處理

後進行再加工,將單幅照片做變形處理,將多幅照片疊加重構,也是一種對影像進行再創作的嘗試。 今天,我們所接觸到的攝影已經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日常傳播資訊不可或缺的途徑,它所產生的影像可以以秒來計算的速度迅速傳播至世界各地。作為藝術攝影的一種門類,古典影像工藝也極具個性與表現力,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目前流行於世的古典影像工藝及其衍生工藝有100多種,它們各具特點和藝術魅力。至今,仍然有攝影師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與發展這些古老的攝影技法,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個性化的影像藝術。  

透過光場相機重建多維度資訊

為了解決針孔成像相機的問題,作者潘昱竣 這樣論述:

科技技術日新月異,追求快速與方便,隨著工業製造的深入推進,在工業相機的應用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普通工業相機,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工業應用要求。最常見的例子如有些玻璃以及塑膠檢測,在一般可見光影像上,是看不出任何刮傷與髒污,但在偏振光影像下,卻能清晰可見;亦或是藥錠劑和鋁包裝之間可能存在著反光與眩光等問題,一般檢測下會有錯誤判斷,但在偏振光下,因為偏光程度不同,因此也很容易辨別出藥錠劑是否被填充。由以上可知光的偏振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訊。然而,現階段的設備系統,都有擁著系統目的的專一性,如工業偏振相機,只能拍攝偏振影像,如需有其他需求時,就必須架設另一套系統,無法在同一套系統中得到多的資訊。為了

提高所取得的資訊,克服系統設備上的限制,本研究使用改良式光場相機(Light Field Camera)的光學系統架構,搭配線偏振片,在一張影像中,得到四張不同偏振角度的影像,計算待測物件的偏振影像和偏振角度,然而,也利用光場相機本身擁有的視差優點,在虛擬空間中重建物件,藉此在一套系統中,得到物件的偏振影像、偏振角度、三維重建,也可在三維重建上,套用偏振影像、偏振角度,達到多維度資訊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