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三麥京站菜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金色三麥京站菜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潔珏,新井芳子,新井健文,蔡明樹,EZJapan編輯部寫的 Nippon所藏精選套組-用舌尖和腳尖探索日本之美:日本和食獻立100品×日本散策100景 和幸田文的 廚房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EZ叢書館 和麥田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魏主榮所指導 羅佳兒的 馬來西亞華人傳統咖啡店的空間構成與文化研究——以砂拉越詩巫咖啡店為例 (2018),提出金色三麥京站菜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馬來西亞華人、傳統咖啡店、飲食文化、飲食空間構成、多元民族融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色三麥京站菜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Nippon所藏精選套組-用舌尖和腳尖探索日本之美:日本和食獻立100品×日本散策100景

為了解決金色三麥京站菜單的問題,作者林潔珏,新井芳子,新井健文,蔡明樹,EZJapan編輯部 這樣論述:

  《日本和食献立100品:Nippon所藏日語嚴選講座(1書1MP3)》   《Nippon所藏日語嚴選講座》年末特番「解讀和食」的博大奧義!   從文史考究、風尚習俗、職人逸事到技法傳授   展演日本千年飲食文化風景   什麼是「和食(WA-SHOKU)」 ?   「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大和美學」   「色彩絢麗饗宴」「繁禮多儀的工序」「引領流行的飲食習慣」   ☆兼具知識涵養與實用的和食献立100品☆   「Nippon所藏」系列介紹:   專為中高級(N3~N1)日語學習者打造,EZ Japan日語嚴選講座。   閱讀日本,或語言,或文化,或古典,或時尚。   用一雙眼

,追逐日本的瞬息萬變;領略日本的傳承與創新;探索日本的100種美。   「Nippon所藏」,為你獻上日本的薈萃珍藏。 本書特色   特色一 兼具文化涵養與手作樂趣100品   一本完整探索「和食源流」「和食醍醐味」「和食之美」等歷久彌新的奧妙之處,   若說西式料理是油畫,那麼和食料理則是水墨畫,「保留食材風味,去蕪存菁」是和食給人的印象。   EZJapan歲末獻禮,網羅經典家常料理食譜,嚴選日語料理用語、表現句型及料理訣竅的100品。   特色二 探究和食文化之魂   「2013年登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政府如何申遺成功?   「基本形一汁三菜」──和食的根本是日本人長壽的祕

訣!   「象徵和食精髓的五大料理形式」──從百年傳承、永不變的形式中體驗日式美學!   「庶民美食文化覺醒」──日史上最早詳載庶民日常飲食狀態,B級美食雛形源於江戶時代!   「年中行事傳統料理」──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永保後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新興飲食型態」──風靡全球居酒屋、日本獨特站著食飲店,皆來自底層階級的生活型態!   「舌尖上的電影、漫畫美食」──從宮崎駿到深夜食堂,從漫畫到電影,日本人用什麼手段將和食推向國際?   「四大基本技法」──和食獨步全球,何謂深植日本人日常的四大基本準則?   特色三 常備菜食譜 ×作法、訣竅、廚房日語用語集   【用語集】   廚房用具:悶

燒鍋、鍋蓋、篩籃、(壽司)捲簾、飯匙   度量衡表:幾匙、幾公克、數量單位等(例:2束、2玉、2合、4切れ、1/2本)   調味料品:味醂、清淡醬油、辣椒粉、柴魚昆布高湯、生薑泥   食材學名:杏鮑菇、碗豆莢、海帶結、蟹肉棒、蝦夷蔥   作法訣竅:切薄片、磨成泥、畫刀紋、浸泡、滲透   形容感想:入味、黏糊糊、鬆軟、乾巴巴   ……滿載教科書上找不到的料理專詞、情感表達用語,絕對是中高級學習者最佳讀本!   《日本和食献立100品》首開探訪和食文化之真髓,哈日、知日、親日派不可不知的100學問。 名人推薦   國內外各界名人學者推薦   一青妙/知名作家   茂呂美耶/知名日本文化作家

  高秋英/實踐大學餐旅管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柏蒼/銘傳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永連生/中華日式料理發展協會理事長   蒼井夏樹/餘白藝廊執行長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研究員   蘇克保/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民以食為天,不管是台灣人或日本人都很重視飲食,也是人生一大樂趣。尤其是能夠一邊看著美味料理的插圖,一邊輕鬆學日語,真是件再幸福不過的事了。而且要學以致用,找個機會實際到日本吃美食說日文吧!   【知名作家│一青妙】   日本料理現今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原因是它的健康、養生、天然無負擔,正好展現日本料理最原始的精神。而在享用

美食之前,若能先閱讀本書,更深入了解日本料理的典故、製程及對文化保存的堅持,相信在品嘗的過程中一定能更深入感受到不同以往──除了味覺以外的精神滿足。   【中華日式料理發展協會理事長│永連生】   和食,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因為它從顏色中對照出四季的分明,也從食材中體現出日本人對大自然的尊重,和食,不只是一種料理,更是一門美學,就讓這本書帶您細細品嘗和食的文字之美。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研究員│蔡增家】   《日本和食献立100品》重新賦予和食新的詮釋,並更進一步探索料理職人的奧秘。書中所介紹的和食,已超越了果腹充飢的層次,更追求視覺上的滿足,可說是料理界的藝術品,

令人嘆為觀止!在讚嘆日本和食之美的同時,《日本和食献立100品》也是學習日本料理專有名詞的利器,是絕對不容錯過的好書!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蘇克保】   (依姓氏筆畫排列)   《日本散策100景:Nippon所藏日語嚴選講座(1書1MP3)》   《Nippon所藏日語嚴選講座》用文字來趟日本「散策」吧   從雪國到熱帶島嶼、從春櫻到秋楓   品味美食、觀賞絕景、閱讀歷史、感受文化   日本旅人用獨有的目光帶你體驗各地不同的魅力   待踏上歸途,美妙的辭藻將成為你撰寫旅行札記的養分……   什麼是「散策」?   「季節風物詩」「列島周遊巡禮」「三大傳統玩樂指標

」   「行╳食╳買 場面別旅行實用會話整理」   ★兼具景點介紹與人文探索的日本散策100景★   「Nippon所藏」系列介紹:   專為中高級(N3~N1)日語學習者打造,EZ Japan日語嚴選講座。   閱讀日本,或語言,或文化,或古典,或時尚。   用一雙眼,追逐日本的瞬息萬變;領略日本的傳承與創新;探索日本的100種美。   「Nippon所藏」為你獻上日本的薈萃珍藏。 本書特色   特色一 卷頭特集「季節風物詩」徜徉日本四季之美    風物詩其實不是詩!而是最能體現四季風情的事物。相對於常被笑稱「只有夏冬兩季」的台灣,日本是個四季分明的國度,順應季節的層次也產生細膩而豐富

的文化;無論哪個時節造訪,各有值得品味之處。   春櫻:櫻花盛開的美景稍縱即逝,把握短暫的盛開期間賞櫻,已然成為春日最夯的活動。古籍中歌詠櫻花的詩詞為數不貲,日本人對櫻花的癡狂可見一斑,而這粉嫩的花朵究竟對日本人的人生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夏季煙火:說起夏季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不可或缺的就是集結浴衣、廟會、煙火三大元素的煙火大會了。夏季夜空將會被各地施放的煙火照亮,但在一閃即逝的絢爛背後卻都有著不同的故事……   秋楓:綠葉轉紅象徵著秋季的來臨,吹著涼爽的微風,仰望樹梢的火紅,也許輕輕拾起翩然落下的葉子作為紀念……可說是最適宜秋季的享受了。除了以紅葉聞名的嵐山外,還有哪些私房的景點呢

?   冬季燈飾:隨著聖誕夜的接近,燈飾紛紛亮起,讓蕭瑟的冬夜多了分華麗;而站在燈下的人們,彷彿也在溫暖的燈光中忘卻了嚴冬的寒冷。車水馬龍的都會區在燈飾的映襯下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特色二 日本列島的深度之旅╳絕佳旅遊心得寫作範例   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讓你一次周遊日本列島,更教你如何記錄沿途風景!想學以致用,將旅遊的感動用日文帥氣的寫下來……怎麼寫卻都是きれい,三句不離楽しい、素晴らしい、おいしい嗎?本書採中日文對照,並附有單語、文型,讓你邊讀旅遊紀行,邊學習如何用日文描述眼前的美景美食!   北海道:季節は真夏でも、程よい涼しさとそよ風に運ばれてくる花の香りが気持ちを

穏やかにさせてくれる。   (即使是盛夏時節,涼爽宜人和被微風吹來的花香讓人心情感到非常平靜。)   白川鄉:冬、音もなくしんしんと降り続く雪と農村の風景は、訪れる者の情緒に訴えるものがある。   (冬天,寂靜無聲持續落下的大雪和農村風景,有著足以觸動造訪者心情的元素。)   四國:祭りの鳴り物の音を聞いただけで心がうきうきし、郷愁を感じずにはいられない。   (光是聽到祭典樂器的聲音,內心就雀躍不已,不禁感到一股鄉愁。)   福岡:相撲のあとは締めの博多ラーメン。うーん、優雅な休日になりそうだ。   (看完相撲後以博多拉麵畫上句點。嗯,看來會是個優雅的假日。)   沖繩:匂いといい気

温といい、そこはすっかり南国ムードで、どこか台湾に似ている。(不管是空氣中的味道還是氣溫,那裡完全就像身處在南國一般,感覺上和台灣有點類似。)   特色三 附錄「三大傳統玩樂指標」帶你體驗古物新樂趣   去日本太多次,不管是○○三兄弟或東京○○娜、狂掃電器及藥妝、在樂園或晴空塔打卡都讓你覺得了無新意了嗎?不如反其道而行改走傳統路線,更深度體會吃、買、玩三種樂趣吧!本書附錄「三大傳統玩樂指標」,介紹雖然歷史悠久卻格外富有「新」意的玩樂項目;或許您也能在下次旅行中,試著去體驗這些充滿古典情調的樂趣。   【傳統美食】   櫻肉:喜歡賞櫻的你,有嚐過「櫻肉」嗎?可不是指櫻花的肉,而是指馬肉喔!下

次去生馬片故鄉熊本時,試著找找看「櫻肉」的蹤跡吧!   麻糬:最受歡迎的小點心,用杵臼搗麻糬更是正月風物詩之一,如果剛好在正月時去日本旅遊,說不定還能看到正在舉辦的搗麻糬活動呢!   【典藏精品】   和紙:和紙的纖維較長,所以即使薄也很堅韌,並且有獨特的紋路,兼具美感與實用功能。日本商家用和紙製成各式各樣的生活小物,送禮自用兩相宜。   風呂敷:原本指的是穿脫衣物時鋪在下面的布,到了江戶時代大眾澡堂興盛後,主要功能就變成包東西了。包法及應用方式都很多元,運用得宜更能彰顯好品味。   【歷史趣處】   歌舞伎:擁有悠久歷史傳統戲劇,但劇中嬌滴滴的女角,可是如假包換的男兒身喔!演員近距離演出

魄力十足,甚至連觀眾的吆喝聲也成為演出的一環?   相撲:明治時代政府頒布「斷髮令」命令民眾剪掉髮髻時,唯有一種人不用剪去髮髻,那就是「相撲力士」!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親臨現場,體驗1300年歷史帶來的震撼力。   《日本散策100景》透過閱讀走訪日本,與讀者共享日本旅人寫下的旅行札記。 名人推薦   各界名人學者推薦   Claire|《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作者   Megumi|日本旅行作家   方献洲|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任兼所長   吳岳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   神谷登|科見日語教務主任   高秋英|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主任   董莊敬|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副

教授   蒼井夏樹|餘白藝廊執行長   蘇克保|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具有基本日文會話能力的台灣人不少,常去日本旅遊購物的台灣人更多,但我在日本旅遊與出差期間,常發現這兩者間沒有交集,頻繁前往日本的人多半只靠漢字、簡單英文與比手畫腳完成旅遊行程。這本書用日文深入淺出描寫相關旅遊景點,更有旅遊常用會話整理,結合語言學習與旅遊兩大功能,是相當實用的日本「旅遊寶典」。──【《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作者 Claire】   儘管「語言」並非決定旅行是否精彩的唯一關鍵,卻能讓旅途因為語言相通、心領神會而更添樂趣,牽引人與人由點頭到牽絆的交會,留下無限可能。無論您是熱愛出走日本、正在學

習日文,透過閱讀《日本散策100景:Nippon所藏日語嚴選講座》不僅能藉由「季節風物詩」「列島巡禮」「三大傳統玩樂指標」三大單元認識日本,更可從文章中汲取精華,或用「旅遊實用會話教戰」提升日文溝通能力,為旅行打造精彩旅途、創造難忘回憶。──【日本旅行作家Megumi】   本書內容除了引領讀者進入日本四季之美外,透過作者本身的旅遊感觸亦帶給我們一趟日本知性與感性之旅。傳統美食、典藏精品、歷史趣處等單元之介紹更提供了許多旅日時所需之情報。近年來旅日觀光客正從大量購買日貨風潮逐漸轉向體驗當地文化之趨勢看來,本書提供了許多新的文化體驗參考指標,對日本語言文化及旅遊有興趣之讀者來說是值得收藏的好書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 吳岳樺】   日本四季各異的美妙風物詩、嚴選著名景點巡禮,再加上附錄的日本傳統美食、物、歷史去處、傳統藝術等介紹,本書可謂是理解日本的最佳途徑。我相信台灣的日文學習者能藉由閱讀本書充實知識,豐富旅遊會話表現,從而體驗、體會更深層的日本旅遊。──【科見日語教務主任 神谷登】   透過本書的介紹能夠帶您進入日本文化的深邃境界,從日本文化及歷史的理解、深度旅遊、乃至於日本傳統美食,讓您更貼近日本文化。與一般的旅遊書籍相較,本書則是兼顧了文化與深度,並兼具了日語學習之功能,不僅讓您獲得新知,也能夠讓您開口說日語。──【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副教授 董莊敬

】   (按姓氏筆畫排序)

金色三麥京站菜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1年最詳細,臺北車站蔬食資訊大更新!
整理所有素食店、葷素店😎美味素食選項
別再說到台北車站沒東西能吃了🤤

▲疫情影響,店家開店時間依官方公告為主
希望台灣平安,大家身體健康,早日恢復營業!

===== 台 北 車 站 1 樓 =====

■台鐵便當本舖 (1號店)
素食便當(白飯) $80
素食便當(燉飯) $80
香椿蔬食便當 $100

■台鐵便當本舖(七堵製供)
白飯素食便當 $80
紫米素食便當 $80

■葡吉手工包子(共12種全素包子饅頭)
高麗菜包 $35
豆沙包 $25
壽桃 $40
香菇菜包 $35
芋泥包 $25
橙花螺絲捲 $25
地瓜饅頭 $25
藜麥南瓜饅頭 $20
黑糖全麥饅頭 $20
黑芝麻饅頭 $20
堅果饅頭 $20
白饅頭 $15

===== 台 北 車 站 2 樓 =====

■翰林茶館
(2頁素食菜單,點菜前再確認素別)
羅漢什錦燒 $350
三杯杏鮑菇 $390
鮮蔬鐵觀音茶麵 $290
鮮蔬麵線 $320
藥膳養生鍋 $450
鮮蔬蕈菇鍋 $450
麻辣元氣鍋 $450

■蔥月南北點心
素什錦炒飯 $160
南瓜銀杏菇拉麵 $230
花菇素蒸餃 $80
南瓜銀杏菇湯 $150

■韓虎嘯
森林養生素食煲 $328

■小南門點心世界(素食菜單)
豆沙鍋餅 $150
素炒麵 $138
素番茄牛肉麵 $180
木須炒麵 $145
素炒飯 $138
…等,品項超過10樣

■原味德里印度料理
(有素食套餐,品項寫起司含牛奶,其他全素)
馬鈴薯花椰菜套餐 $220
蔬菜番茄咖哩套餐 $220
香料鷹嘴豆套餐 $200
兩色豆素食套餐 $210
菠菜豆腐套餐 $200
青豆馬鈴薯套餐 $210
印度香料蘑菇套餐 $200

■咖哩咖哩
(菜單有素食區,全素要避開蛋包飯、可樂餅)
蔬菜咖哩飯 $169
香菇豆腐咖哩飯 $159
茄子豆腐咖哩飯 $159
花椰菜豆腐咖哩飯 $159
茄子花椰菜咖哩飯 $159
麻辣蔬菜咖哩飯 $179
麻辣豆腐咖哩飯 $169
薯條咖哩飯 $139
田園咖哩炒/湯麵 $169

■厝內食堂
咖哩蔬菜飯 $159
蔬菜鍋(原味/沙茶/咖哩/麻辣) $169

■米家庄(有素食套餐菜單)
米苔目/粄條+2素菜+青菜 $160
羅漢素齋飯+燙青菜+例湯 $165
三杯杏鮑菇飯+燙青菜+例湯 $165
酸菜白肉鍋+燙青菜 $170

■小逸仙食堂
素食套餐(野菇豆腐、季節食蔬、塔香茄子、每日例湯、稻香米飯) $328

■星巴克
+20元換燕麥奶飲品
藍莓貝果 $55

===== 京 站 B 2 =====

■Subway
香料蔬菜球堡 6吋$115 (五辛素)
素食蔬菜 6吋$79(全素)
▲蔬食如何點
麵包:白麵包、小麥麵包
醬料(全素):橄欖油、紅酒醋、義大利油醋
醬料(含五辛):甜蔥醬、黃芥末醬、水牛城辣醬
加料:酪梨泥 +35元

■MOS BURGER
藜麥杏鮑菇珍珠堡 $165

===== 京 站 B 3 =====

■明德素食園(部分含奶,需確認)

■辣MINI 1+1鍋物
鮮菇蔬食鍋 $170

■段純貞(需告知吃五辛素,不加雞湯)
青花椒乾拌麵(Vegan含五辛) $90
油蔥拌麵(Vegan含五辛) $90

■和田自然主義(全素提早告知)
高纖素食鍋 $300
養身百菇鍋 $420

■好丘(詳細素別標示)
原味小麥貝果 $35
五穀米香貝果 $35
四季春貝果 $40
塔香番茄貝果 $55
…等,6樣品項

■108抹茶茶廊
冰抹茶拿鐵(牛奶改豆漿) $120/M $150/L
抹茶黃豆粉蕨餅杯 $80
焦香黃豆粉 $80
綜合蕨餅杯 $80

■阿爸的芋圓(粉圓可能含明膠,勿點)
芋見2號 $135
芋見3號 $115
芝麻就醬1號 $145
芝麻就醬2號 $125
鳳梨蜜QQ $125
花生豆奶豆花 $65
綜合紅豆湯 $85
…等,超過10種品項

■小樽手作咖啡
(點咖啡附的小點是奶蛋素,客製化拿掉)
醬燒杏鮑菇 $230

===== 京 站 2 F =====

■VeganAmore蔬慕
(五辛素可客製化成全素)
蒜香腐乳香辣麵 $350
剝皮辣椒鳥巢麵 $350
蘋果芥末籽馬鈴薯球 $230
紫蘇炸雞佐塔塔醬 $280
炙燒蘆筍與酪梨甜椒鷹嘴豆泥 $300
香料地瓜胡麻沙拉 $300
松露蕈菇奶油燉飯 $390
青醬貓耳麵 $350
波隆那橘醬鳥巢麵 $350

===== 京 站 3 F =====

■BELLINI PASTA PASTA
義式佛卡夏(原味是全素) $80/100
炭烤季節時蔬收成沙拉(含五辛) $280
家鄉番茄鮮蔬麵(去起司,做全素) $230/400
▲除了以上三個,其他葉子標示,全素都不可食

===== 京 站 4 F =====

■海底撈
只要告知素別,會服務到好,不擔心有誤食問題
湯底成分問題,可直接詢問店員

■金色三麥(有蔬食菜單)
地中海鮮嫩蘆筍 $180
BBQ美腿燒 $150
聞香起舞野菇飯 $280
▲除了以上三個,其他都不是全素

▬ ▬ ▬ ▬ ▬ ▬ ▬ ▬ ▬ ▬ ▬ ▬ ▬

🍃 *精 選 系 列*
吃到飽系列:https://bit.ly/2GJT8pU
高效備餐系列:https://bit.ly/36mfHtG
素食友善系列:https://bit.ly/2U8rmqj
城市素食全攻略:https://bit.ly/3levUHC
With Eng Subtitle:https://bit.ly/32u5VVa

Vegan 美食× 開箱 ×備餐 × 環保 × 零殘忍🌱
提倡一種新的生活態度,透過影片宣導動權、環保、飲食健康!

🍃 *Follow me*
FB:https://www.facebook.com/GoVegan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govegantw/
Patreon贊助:https://www.patreon.com/govegantw

🍃 *周 邊 商 品*
T-shirt、帽子、環保袋 https://bit.ly/3nf67jb
聯名Line貼圖 https://bit.ly/38zEFrY

🍃 *近期團購優惠*
https://campsite.bio/govegantw

⟜ 設 備
Sony 6400(廣角鏡) / Lumix G85(變焦鏡)
無線麥克風、SHURE-VP83F(指向性)

馬來西亞華人傳統咖啡店的空間構成與文化研究——以砂拉越詩巫咖啡店為例

為了解決金色三麥京站菜單的問題,作者羅佳兒 這樣論述:

19世紀鴉片戰爭後,大規模的華人南遷至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馬來西亞, 為當地帶來大量勞動力,也使得華人成為當地第二大族裔。華人的大量湧入增添 了當地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時至今日,華人所開設的餐館已經遍及馬來西亞的 各大城市與小鄉鎮。在華人傳統飲食傳承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特殊的空間場域——傳統華人咖啡 店(Kopitiam),『Kopitiam』這一詞是融合了馬來語中的『咖啡』(kopi)和福 建話中的『店』(tiàm)而成的混合詞。在馬來西亞,咖啡店不只是當地人心目 中的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甚至宵夜的用餐場所,亦是家庭聚餐、朋友聚餐、 聊天、約會、談論公事的場所。此外,在馬來西亞華人傳統社

交文化中有一中名 為“喝茶”的社交活動,“喝茶”即一群人相約聚會聊天,而喝茶的地點多在傳 統華人咖啡店中。傳統華人咖啡店在馬來西亞華人的生活場域中扮演了不可或缺 的重要角色。加上不同族裔攤主的進駐,使得這一空間場域產生多元民族融合。但是近十幾年來,多家國際連鎖咖啡店(如星巴克)、國際連鎖飲料店(日 出茶太、黑丸)和本土連鎖咖啡廳(Paparich、Old Towm)在馬來西亞迅速崛起, 吸引年輕一代華人在選擇聚會地點或吃飯地點時多轉往上述空間聚集。年輕人的 流失使得傳統華人咖啡店的客群出現斷層,這樣的情況對傳統華人咖啡店的生意 產生了一定的衝擊。有鑑於此,本研究將以砂拉越州詩巫市的傳統華人咖啡

店為研究對象,探討 傳統華人咖啡店的空間構成與空間文化因應未來的競爭力。同時透過對傳統華人 咖啡店空間分析的結果,提供傳統華人咖啡店未來經營者空間改善策略,並契合 現代年輕人的空間美學和創新發展咖啡店在生活文化上的亮點。

廚房記

為了解決金色三麥京站菜單的問題,作者幸田文 這樣論述:

日本四大文豪「紅露逍鷗」幸田露伴之女幸田文 , 細數廚房與親情的雋永佳作。      咕嚕嚕的煮茶聲、滋滋作響的秋刀魚……   廚房是人生的教室,父親是我最嚴格的導師。   日本作家、明治大學教授新井一二三 專文導讀   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葉怡蘭 溫婉推薦   七歲開始記錄三餐的女孩,在名為「廚房記」的筆記本上寫下了每道菜的烹飪細節及滋味;   十四歲掌廚,為父親準備下酒菜;十六歲以後的人生,全都奉獻給廚房。   「多則為鄙,這句話妳要記住。無論再好的東西,也不需要裝滿。」   自中學一年級奉命替父親準備下酒菜開始,她常常挨父親的罵。菜量太多粗鄙、太少

寒酸,過酸、過鹹、過甜都令人火大;碟子擺放太近卑屈,太遠則完全不像樣;太快太慢也都不得體,要優雅地、「盡量及時」地端出小菜。   廚房,不僅是剁蘿蔔或殺魚、張羅三餐的地方,也是女人練心修心之處。這個有點隱密又有點公開的場所,忠實呈現了幸田文一生的風雨與感懷,也是她寫作的原點。作家新井一二三稱幸田文為「日本女兒文學的開創者」:這是一本女兒向父親致敬之書,也是品嘗食物的我們向廚房致敬的人生之書。   人的心,似公開,似密室,似乎也是曖昧的機關建構而成。我在廚房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作業?我心裡有數。藉著烹飪這項公開的作業,不可否認,的確曝露了欲望與怨恨、不倫與嫉妒、冷淡與憎惡這些女人的業障。因此,

我在那裡,不也學到了忍耐之後的安寧,悲傷之後的溫馨,憎惡之後的譴責,嫉妒之後的空虛。那是料理蘿蔔與魚的地方,也是完成女人心中種種業行的場所。我認為那是教室。 ──節錄自《廚房記》 作者簡介     幸田文   1904年生於東京,逝於1990年。父親為知名文學家幸田露伴,幸田露伴曾當選帝國學士院會員、獲頒第一屆文化勳章,與森鷗外等人齊名。尾崎紅葉、幸田露伴、坪內逍遙、森鷗外這四位文學家被稱為「紅露逍鷗」。   幸田文六歲時母親去世,七歲時在父親的教導下,自這時開始記錄「廚房帖」,也就是廚房、菜單的種種;十四歲,不同於一般家庭由母親教導家務,而是接受父親的全盤家事教育,之後,持續數年,開

始掌廚,也替父親準備晚間的小酒。八歲失去了姊姊,二十二歲失去了弟弟。   二十四歲結婚,十年後離婚,四十歲開始寫作,特別注重生活上的親身體驗,四十七歲到柳橋的藝伎事務所當包吃住的女傭,並將這段經歷寫成《流動》,由導演成瀨巳喜男拍成電影,並獲日本藝術院獎。之後,並以〈黑色衣裾〉獲得第七屆讀賣文學獎。作品《弟弟》由導演市川崑改拍成電影。   六十九歲以《鬥》獲得第十二屆女流文學獎;七十二歲還前往靜岡縣安倍嶺、富士山等幾個山谷,想看看地裂谷、地殼滑動的現場,同年當選日本藝術院會員。一九九四年,岩波書店開始出版《幸田文全集》二十三卷。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

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 導讀 幸田文--日本「女兒文學」的開創者/新井一二三 第一章  廚房人生 第二章 廚房的四季 第三章  廚房之聲 (小說) 後記/青木奈緒(幸田文的外孫女、日本知名散文作家) 導讀  幸田文 ──日本「女兒文學」的開創者     日本作家、明治大學教授/新井一二三    近代的日本文壇有女兒繼承父親事業的傳統,例如森鷗外的女兒森茉莉,又如太宰治的兩個異母女兒津島佑子和太田治子。本書作者幸田文(一九〇四-九〇)的 名氣跟前面三位比,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來她父親幸田露伴(一八六七-一九四七)是日本文學史上著

名的「紅露時代(一九九〇年代)」兩個主角之一,另一 位則是以《金色夜叉》聞名的尾崎紅葉。二來就是幸田文其人於父親剛去世不久的一九四七年,前後發表〈雜記〉〈終焉〉〈父親〉〈這些事〉等散文而受到注目, 開啓了「女兒文學」這一領域的。   不僅如此,她也不甘心專門應邀寫寫父親的回憶,出道三年後曾封筆一次,並且當上女僕住進東京著名的紅 燈區柳橋的藝妓家,親身體驗了日本草根女性的苦楚和人生滋味。一九五五年,她根據那段時間的所見所思寫出的長篇小說《流》獲得新潮社文學獎以及日本藝術院 獎;從此不再有人敢說幸田文只不過是托偉大父親的餘蔭出的名了。   如今被視為「女兒文學」代表人物的森茉莉(一九〇三-八七

),則以一 九五七年問世的《父親的帽子》得到日本散文家俱樂部獎而走上文壇的,估計多多少少受了幸田文的影響。畢竟兩位都是大作家的女兒,年齡也幾乎相同,在同一時 期的東京長大成人的。儘管如此,她們的為人和作品風格,卻可以說正相反:一個有正經八百的女管家性格,另一個則有瘋瘋癲癲的藝術家氣質。有趣的,好像都是 父親對女兒的態度所造成。   喜歡看日本老電影的人,也許對成瀨巳喜男導演把幸田文作品搬到銀幕上的《流》有印象吧。影片裡田中絹代飾演 的主角梨花,既有修養又懂人情,就是女作者本人的化身。說實在,講到幸田文,大多日本書迷都會首先想到父親露伴對她關於打掃乾淨、做菜、打扮、說話、動作 等等,既微細又嚴

厲的家庭教育。文豪對幼年女兒的刻薄要求,顯然有一部分來自他對後妻的不滿。露伴的首任妻子幾美在幸田文五歲的時候去世,長男長女兩個寶 貝也陸續上了天。就在那段時間裡,來填房的八代跟露伴相處得不好。結果,本來脾氣暴躁的露伴把對後妻的不滿轉移到次女身上發洩了。如果她做得不好,就要挨 父親的罵;如果她做得好,則要惹起後母來的。這進退兩難的處境,幸田文後來說是父親不愛她所致。倘若愛她的話,就一定會替她除去跟繼母過意不去的局面。畢 竟,露伴的兩個妹妹幸田延和幸田幸是近代日本最早期的專業鋼琴家和小提琴家,都有留學歐洲的經驗。把女兒培養成優秀的女僕並不是幸田家的傳統。    相比之下,森鷗外(一八六二-一九二

二)對女兒茉莉的溺愛,可說是神話級的。他說:只要是小茉莉做的一定是上等,哪怕撒謊也上等,連偷東西也上等。自 然,他也絕不讓女兒做苦活。結果,結婚以後,茉莉的無能引起婆家的強烈不滿,前後導致了兩次的離婚。諷刺的是,由露伴一手磨練出來的能幹媳婦幸田文,在嫁 給酒商兒子後沒多久,就帶著小女兒回父親身邊來了,之後照顧難伺候的老作家直到八十歲去世為止。   雖然關於森茉莉和幸田文離婚的原因, 外人不可能知道真相,但好像對女兒們而言,文豪父親的影響力或說拉力,始終大過凡人丈夫。森茉莉在文章裡重複地把自己和父親的關係說成一種「戀愛」,乃日 本文學的神壇上永遠發亮的一顆寶石。反之,小時候沒得到父愛卻飽滿了家

教的幸田文,晚年寫出的文章,被視為關於日本家庭教育有權威的課本。    陪母親回到老爺露伴家成長的青木玉(一九二九-),即幸田文的獨生女兒,母親去世以後也寫起文章來。一九九四年,她回顧在露伴身邊過的日子而寫出的《小 石川的家》一本書,果然獲得藝術文部大臣獎,讓世人知道幸田家輩出了第三代作家。近幾年,她陸續編出《幸田文廚房記》、《幸田文和服記》、《幸田文家教 記》、《幸田文季節記》、《幸田文動物記》、《幸田文旅行記》等書。如今在日本書店商品架上,幸田文的書甚至多於文豪露伴的作品了。這些書之所以得到讀者 支持,就是因為本來不怎麼頂用的小女兒幸田文,即使不靈巧,也發揮女管家性格來,認真老實地吸收了

父親露伴說話裡所包含的深刻生活哲學吧。    不光是這樣,青木玉的女兒青木奈緒(一九六三-),即幸田文的外孫女、露伴的外曾孫女,去奧地利研究文學回國以後,亦作為散文家發表文章了。尤其是《幸 田家的和服》等作品,通過她自己從小的經驗,講述外祖母幸田文的為人、日常習慣和其背後的思想,是自幸田露伴開始,一家四代人在生活中流傳下來的地道東京 人之生活文化。不必說,這種經驗在凡事全球化、快餐化的世界裡,越來越難得、越寶貴。   在日本文學史上,幸田文開創的「女兒文學」,在仔細記述生活文化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於是,我極力推薦幸田文的《廚房記》,希望中文讀者們能通過本書接觸到過去一百多年來東京上等家庭的

日常生活。 後記 青木奈緒(幸田文之外孫女散文作家)   小時候住的房子,隔著二戶與一條巷子就是外婆(幸田文)的住處。房子位於邊角,一拐過巷子立刻就是玄關,但這個門純屬客用。自家人只有在正月拜年或有什麼正經大事時才會走這個門,平時出入都是走屋子後面的小門。   一開門進去就是廚房。去外婆家玩時,大抵都會錯開吃飯的時候。打聲招呼走進去,屋裡永遠靜悄悄,外婆會自裡屋出來迎接我。   外婆的廚房總是收拾得乾淨整齊。   直到我自己也開始掌廚之後才明白那代表什麼。從外面買回來的東西隨手往流理台一擱,或者午餐用過的餐具暫時放著,一忙就忘了再去收拾。等到下次回到廚房時,只見擱置的餐具與食品,看

起來就不上不下,亂七八糟。把東西放在那裡的是自己,明明是自己親眼所見,但擱置時內心潛藏的怠惰,在擱置的狀態下表露無遺。   兒時記憶中,外婆廚房那種靜謐,比起實際上有無聲音,我想印象更強烈的應該是一絲不亂。那種靜謐,意味著隨時都做好準備可以烹飪。常備雪白乾燥的布巾,是外婆一生堅守的心靈支柱。晚餐後,會把當天用過的菜刀用棉布妥善包好,也是對刀刃的敬意,以及女人家庭的細心謹慎。布巾與菜刀都是瑣事,但要貫徹到底並不容易。   我還在念幼稚園時,母親因為有事,讓我在外婆家吃午餐。吃的是極為普通的三明治,但外婆做的三明治有兩點很特別。其一,外婆家有我的最愛──放了酸甜泡菜的沙拉醬。另一點,是外婆切的

小黃瓜在口中的滋味與眾不同。切口有稜有角。我年紀雖小,但發現舌間的感覺與咀嚼感也是味覺的一部分,我很開心。事後告訴母親,母親笑著說,「那是因為外婆的菜刀特別利吧。」      外婆的菜刀犀利,是受到曾祖父露伴的教導。   本書的〈滋味〉也提到「切法不正之物」,在家族中有「切法不正則不食」這項傳承。很久以後我才得知《論語》也有類似的說法,我猜曾祖父指的應該是孔子的教誨,但我無法向從未謀面的曾祖父確認。在詢問由來之前,那已銘刻在我體內。   話說回來,關於此事還有段難忘的回憶。   記得大約是我小學高年級時。某個冬天,外婆感冒病倒,母親去照顧外婆也被傳染了。母親燒得滿臉通紅,把我叫到床邊。

  「妳去用大鍋煮蔬菜湯給大家吃。把白蘿蔔、胡蘿蔔、馬鈴薯、洋蔥切塊,用清淡的柴魚湯頭,以鹽巴調味。煮好以後倒進小鍋,端去給外婆。」   我這個小學生連家事都不太會幫忙,一個人下廚簡直笨手笨腳。父親來探視,寡言少語地安慰我:「很辛苦吧。隨便煮煮就行了。」面對大量蔬菜,我的腦中想到的是「切法不正則不食」。   外婆終於熬過感冒,接下來正要恢復食欲。萬一我的刀法太差勁害得她食不下嚥,感冒一直好不了怎麼辦……。懷著那樣的惶恐,我像念咒般一再呢喃「切法不正則不食」一邊與蔬菜格鬥。   不知究竟費了多少時間。終於煮好後,我讓母親試味道,然後端去給外婆。   外婆說我煮的湯很好喝,真的吃下去了。

或許是因為她正巧肚子餓了,也或許是為了配合外孫女,勉強振奮食欲。   平安完成任務的我,最後不禁多嘴:「幸好外婆吃下去了。如果切法不對就不能吃,對吧?」   這句話讓外婆很難過。明明從來沒講過讓外孫女畏懼的話,也沒做過那樣的舉動,這孩子為何會說這種話?她說,白蘿蔔就算切得有點歪,外孫女煮的湯還是很好喝。   過去,外婆切的小黃瓜曾讓我開心,那我對外婆做的又如何?這讓我深感不安。   現在,我每天做菜的地方,與其說是廚灶,以西式說法稱為kitchen或許更貼切。站在廚房便可將明亮的客廳一覽無遺,掌廚者不再像過去那樣只能獨自待在與家人分開的廚房,忍受寂寞。無論是生活形式或房屋格局,和外婆那

時比起來,都變得更多樣化。   在當今的西式廚房裡,今年過年我依然會煮牛舌。不是以前讓外婆退避三舍那種帶皮的,如今已可買到處理乾淨的冷凍品。整條牛舌以小火慢燉,把中間的大塊肉趁熱切成薄片裝在大盤裡,添上芥末醬油。剩下邊角的肉與大量蔬菜一起煮成暖身的熱湯。打從牛舌還很稀少的時代,外婆便替曾祖父做這道菜,之後是母親替我們全家做這道菜,如今我也繼承下來。   味道流傳今世,外婆的廚房長留我心。 廚房 事到如今屈指算來,不免為那年數暗自驚心。自我進入廚房迄今,竟已有四十八年。算算自十四歲開始下廚幫忙,十六歲已可一手打理飯菜,直至今日。 今後雖不知餘年幾何,但想必依然會站在這裡,清洗蔬菜,拿起菜刀

,開火烹煮,繼續這瑣碎的作業。女兒心疼我,曰:妳年事已高,何必老是辛苦做那些廚活?她當然是一番好意,但我還是搖頭,不禁微笑。雖也曾感辛苦,但那種時期早已過去,如今在此作業,站在這裡的心情,都是安心、平靜、愉悅的。我不想與這裡斷絕關係。 近五十年的廚房歲月中,我曾二度疏忽這裡。一次是因為太年輕無法靜下心,對丈夫有所不滿心感厭倦時。還有一次是步入中年後,突然有了工作時。 年輕時倒是很快就重新振作,中年那次卻懈怠了好一陣子。直到某一刻,豁然開朗,想起自己在廚房是如何成長的。 廚房這個場所說來很不可思議,看似公開,又像是只屬於自己的密室。而且水火道具皆備,有刀刃,是即便流血也能坦然處之的空間。我省思自

己在那裡究竟做了什麼。當然是四處走動,處理魚子,進行烹飪作業。僅此而已嗎?不對。 人的心,似公開,似密室,似乎也是曖昧的機關建構而成。我在廚房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作業?我心裡有數。不可否認,藉著烹飪這項公開的作業,的確曝露了欲望與怨恨、不倫與嫉妒、冷淡與憎惡這些女人的業障。因此,我在那裡,不也學到了忍耐之後的安寧,悲傷之後的溫馨,憎惡之後的譴責,嫉妒之後的空虛。那是料理蘿蔔與魚的地方,也是完成女人心中種種業行的場所。我認為那是教室。 如今,我待在終於安靜下來的廚房。這是需要四十八年,才得到靜謐平安的廚房。業行或許終生不盡,但我已得到安靜,對廚房心懷感謝。 我的聲音 父親給我一本橫寫的漂亮字帖,叫

我寫下每日菜單。那是在我念小學時。他還說,可以簡單取名為「廚房帖」或「廚房記」。 於是,我在題簽(註1)寫上「御廚房帖」。父親喟嘆我冥頑不靈,替我改為假名的「廚房帖」。若用現在的說法,大概是罵我乃「沒品味的傢伙」。 但我可不懂什麼品味的問題,按照吩咐分為早中晚,一一記下所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