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低音訊號線接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重低音訊號線接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衛華寫的 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暢銷經典版】:32歲起連患3癌,奇蹟醫生痊癒活過40年的抗癌養生秘訣 和卡洛琳.麥瑪欽的 被遺忘的共振療法:利用定頻微電流,找回治療身體的答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精巧汽音 喇叭訊號轉換器(可調大小)…加裝擴大機/重低音的救星...也說明:接上此喇叭訊號轉換器,大信號立刻還原成小信號(RCA),由RCA訊號線送到2/4聲道擴大機或主動式重低音或重低音擴大器訊號輸入,即將呈現震撼的低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一中心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通訊工程學系在職專班 林銀議所指導 賴隆彬的 音訊在藍芽傳輸中的延遲與失真研究探討 (2021),提出重低音訊號線接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藍芽音訊、低延遲、失真、重傳。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袁正績、林君明所指導 李彥辰的 平面式喇叭放大器及阻抗匹配設計 (2020),提出因為有 PI薄膜喇叭線圈的重點而找出了 重低音訊號線接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主動式重低音喇叭接法則補充:主動式重低音喇叭接法新秀麗背包超重低音功率放大機板外觀:正常。 ... 是使用訊號線輸入端子,接法很簡單,從AV擴大機的超低音訊號輸出(Subwoofer Out)接一條訊號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重低音訊號線接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暢銷經典版】:32歲起連患3癌,奇蹟醫生痊癒活過40年的抗癌養生秘訣

為了解決重低音訊號線接法的問題,作者陳衛華 這樣論述:

癌症本身並不可怕, 難以醫治的是對未知的恐懼。 善用醫藥科技、心靈支持、藝術治療等對抗癌症, 就能和陳醫師一樣, 與癌症正面對決,每次都贏!     罹癌3次,沒有將他擊倒!   他是一位內科醫師,   32歲那年起接連罹患3種嚴重的癌症,    歷經25年無數次大小手術,   數度與死神交手,在冥河邊岸踱步,   如今他年屆70,不但抗癌成功,身體完全康復,   而且容光煥發、神采奕奕,他到底如何做到的呢?   用對方法,每種癌症都充滿轉機!     ★ 補足抗癌十力,「整合輔助療法」贏在1/2自療!     身為心臟內科醫師,從小又是運動健將的陳醫師,照理應當是身強體壯。從沒想過有一天

自己會罹患癌症,而且還接連三種癌症!     從32歲那年開始,3種癌症陸續找上他——巨大細胞癌(骨癌)、腎臟癌與甲狀腺癌,抗癌期間長達20餘年,無數次的手術,讓他身心備受煎熬。     為了活下去,陳醫師窮盡各種方法。從正統的西醫治療,到食物營養、天然植物複方、心靈療癒、氣功鍛鍊、藝術治療等……最後,他把多年來的抗癌心得,彙整成一套癌症康復的方程式——「癌症整合輔助療法」。     這套療法匯整了重要的「抗癌十力」——精氣力、草本力、青春力、酸鹼力、保健力、化解力、含氧力、抗氧力、善念力、持續力,在在皆是提供給病友的具體生活保健方案,讓求診過程更順利,少走冤枉路。     「抗癌十力」,不復

發、不轉移、徹底治癒的關鍵——   ◎ 三餐飲食,酸鹼分量的1:3原則   ◎ 紅酒補充天然鐵質,哪些患者能攝取?   ◎ 正確攝取保健食品,讓細胞維持高能量狀態   ◎ 正規西醫助抗癌,千萬不可以放棄治療!     ★ 病急不能亂投醫,「抗癌四大原則」幫你找到勝算      本書除了陳醫師親身實證,在家做得到!方劑買得到!療效看得到!的抗癌指南「自然整合輔助療法」,幫助病友從生活淨化、信念善化到體力強化,提供必做的康復療法。        更有對於癌症前兆的專業觀察,抗癌日常習慣的提醒與關鍵。他便是藉由如此原則,找到讓身體得以通過三個癌症試煉,獲得重生的療法。如今年屆70的陳醫師,不僅早已甩

開了癌細胞的糾纏,身體狀況還比罹患癌症之前更年輕、健康。        藉由這本陳衛華醫師親身實證的抗癌黃金實戰經驗分享,希望能協助癌友們大步跨越生存門檻,活得更好、更勇健!     陳衛華醫師黃金實戰,抗癌四大原則——   ◎ 自己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立刻做!   ◎ 安全又不用花大錢的,盡量做!   ◎ 評估時間與體力可行,再去做!   ◎ 經過科學實證檢驗,才能做!     【抗癌關鍵小語】   ○ 癌症本身並不可怕,最難醫治的,是對於未知的恐懼。   ○ 每一種癌症,都不是莫名奇妙發生的。   ○ 以今日醫學的進步,只要早期發現癌症,大部份是可以治癒的。   ○ 想成功抗癌,就要先深入了

解癌症形成的原因,檢討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大部份的癌症還是先作正規醫療處理比較安全;之後加上輔助康復的方法,就能達到很好的抗癌效果。   ○ 如果沒有這次生病,你不會知道該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   ○ 癌細胞不喜歡氧氣,細胞如果含氧量高,就比較不容易轉變成癌細胞。   ○ 大部份癌症患者,並非死於癌症。   ○ 其實,在運用西方醫療消除疾病之外,更需要積極去研究:如何在平時就能獲得健康。   本書特色     ★ 奇蹟醫生完勝3癌,仁心不藏私的抗癌攻略全都錄!   ★ 抗病補體「整合輔助療法」,幫你好好打底,病癒後更健康、更年輕!   ★ 想當「癌症絕緣體」必懂原則,助

你建立好習慣,生活更健康。   專業推薦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基銘   台北醫學大學附醫腫瘤治療中心主任 邱仲峰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 張金堅   台中沙童醫院副院長 李博仁   台中仁愛醫院副院長 林文玉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院長 吳鴻昇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 唐建生   台中仁愛綜合教學醫院放射線科主任 莊之林   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總統府外國元首訪華指定醫師 蔡維德      醫界溫情相挺,齊聲說讚!!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好書,但願基層醫界及讀者能透過本書,獲得正確防癌知識,遠離癌症

,確保健康!——李博仁醫師 / 台中沙童醫院副院長     這本書的秘訣就是「簡單」,讓我們從中受到啟迪與教益,所以適合我們都用它來過健康的生活。——吳鴻昇醫師 /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院長     一個人一生戰勝一種癌症已經十分了不起,陳衛華醫師竟能陸續戰勝三種癌症,用「抗癌英雄」好像還不足以形容他。——林文玉醫師 / 台中仁愛醫院副院長     陳衛華醫師身經內科專業訓練,更親身體驗癌細胞攻擊的痛苦,透過他內科醫師專業眼光的過慮,很值得您借鏡。——唐建生醫師 /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     受醫界稱譽為「養生達人醫生」的 陳衛華 醫師,專精於防癌、抗老化的研究,他本身就是最佳的

成功見證者。——莊之林醫師 / 台中仁愛綜合教學醫院放射線科主任     陳衛華醫師在抗癌及養生保健方面的專業研究,是最權威的醫師之一。——蔡維德醫師 / 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總統府外國元首訪華指定醫師

重低音訊號線接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日KKBOX更新推出無損音質,其實高清、無損音源推行了好幾年,本地樂壇新貴MIRROR、林家謙、Serrini等出歌都有高清版,相信歌迷們是時候要了解一下,各大串流音樂平台的新動向,學聽高清好歌撐歌手。
音源質素分三級制
KKBOX的無損音質採用了16bit/48kHz CD以及24bit/192kHz Hi-Res取樣率,相信一般用家看到這些術語和數字頭都大,今次就由耳機專家Cato Mak為大家解釋一下,他表示,目前串流音樂平台的音源可以簡單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級:有損壓縮技術音源
聲音訊號儲存時會重新編碼和壓縮,過程中有損壓縮技術,檔案資訊會有所流失。如果見到320kbps或以下的數字,就代表它是有損壓縮音源,理論上kbps這個單位的數字越低,音訊資訊量越低。Spotify最高音質採用320kbps AAC格式,Apple Music和YouTube Music則最高對應256kbps AAC,三者都沒有提供無損音源。

第二級:CD級別
播放數碼音樂要將數碼檔案解讀為音波訊號,過程稱為「取樣」(Sampling),取樣率會用bit和Hz兩個單位表達,實體CD採用16bit/44,100Hz,串流平台常用16bit/48kHz的音源。bit影響音樂的動態範圍和音壓,後面以kHz是取樣頻率。 Cato指和相機的像素原理差不多,「取樣次數越高,跟模擬訊號(analog)的聲音曲線就越相像,除了聲質更細緻,Hz數越高可支援更闊的頻率響應。」兩個數字相乘再因為兩聲道加倍,得出的就是位元率(bitrate),以CD為例,16×44,100×2就是1,411kbps,和之前所說的320kbps有損格式差很多,理論上bitrate越高,音樂檔案能夠保存的資訊量越多。
第三級:高清Hi-Res級別
比16bit/44,100Hz這兩組數字更高的,就是Hi-Res高清級別。常見的有24bit/96kHz,bitrate達4,608kbps,理論上音質可以比CD更高。不過Cato表示音響界有不同意見,「理論上Hi-Res音源的頻率可以去到更闊,但CD的高頻聲音大概可達20Khz,已經是大部份人可以聽到的極限,也有人會質疑再高頻的意義。玩音響很個人,有人玩新的Hi-Res,也有人鍾情聽CD。」
第二和第三級皆可稱為無損音源,目前TIDAL、MOOV、KKBOX都提供CD和Hi-Res級別的音源,各自有不同叫法,例如Hi-Fi、Master,或直接用16bit、24bit顯示,三個平台都是用藍色代表CD級,用金黃色代表Hi-Res級,哪首歌有哪種格式都一目了然。

iPhone聽好歌駁上駁
搞清音源,是不是插個耳機就聽到分別?Cato表示,用電話插上中價位、千元左右的耳機應該已能聽到CD級和有損音源的分別。想進一步玩Hi-Res的話,近年的電話、電腦已對應Hi-Res音源,不過單靠主機的解碼能力不夠好,會有其他電子干擾,玩Hi-Res的朋友多數會接駁外置DAC(數位類比轉換器)提高音質。
電腦和Android用家可以直駁USB DAC,但Cato就提醒iPhone要聽24bit Hi-Res要用秘技,「iOS的輸出有限制,用Lightning插口或原裝轉換線都只能對應16bit/48kHz音源,奇怪的是用相機套件的USB輸出就可以避開這個限制。」iPhone要先駁相機套件,再駁DAC再駁耳機才可突破限制。如果用藍牙耳機的話,iPhone目前的藍牙編碼未支援高清格式,Android就可以留意aptX Adaptive和LDAC這些藍牙編碼技術,兩種技術都對應24bit/96kHz。
KKBOX新歌上架快
那麼多串流平台應該怎選擇好呢?如果你用入門級一般耳機聽的話,就算你已用KKBOX和MOOV,其實都毋須急着升級,兩個平台聽高清都要加錢。一般用家看音樂庫選擇就可以,目前大部份串流平台都有免費試用時間,而Spotify、Apple Music、KKBOX歌曲較多。
如果熟音響,又喜歡本地或日韓音樂,可以選用KKBOX或MOOV。實測KKBOX的高清音檔比較多,三大唱片公司Sony Music、環球唱片、華納唱片都有提供Hi-Res音源,沒有唱片公司的林家謙在KKBOX有24bit,MOOV只有16bit。KKBOX新歌反應也較快,例如大熱的Billie Eilish《Your Power》,截稿前都未登陸MOOV。至於TIDAL,歐美歌曲比較齊全,也有更多發燒級功能,有比24bit/96kHz更高級別的音源,也對應音響界很火熱的播放軟件Roon,玩無線音響、Multi Room功能等都有很多發揮空間,但中文歌少之餘介面也不太好用,很難找。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Mirror #姜濤 #Jer #林家謙 #KKBox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音訊在藍芽傳輸中的延遲與失真研究探討

為了解決重低音訊號線接法的問題,作者賴隆彬 這樣論述:

本文研究首要目的為降低音訊延遲,藉由同一藍芽晶片商之耳機開發板與藍芽接收器(Dongle)開發板實作一縮短傳輸時間之通路,將音訊資料以最短的路徑依照特定ACL(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 Link)格式傳輸至藍芽底層送出,但在干擾環境下,傳輸越快,會產生越多的掉包失真,因此透過一重傳機制在此傳輸通路下處理與實驗分析因訊號干擾造成的失真與重傳造成的延遲之間的關係。 實驗將在干擾環境下透過調整此通路之重傳次數來研究延遲與失真的相關性並分客觀實驗與主觀評估實驗,客觀實驗首先以APx525b聲學量測儀器測得THD+N(Total Harmonic Distortio

n + Noise),SNR(Signal-to-noise ratio)等用於定量表示訊號性能的量測指標以評估訊號干擾造成的失真與延遲的線性關係,接著第二部分再透過錄音軟體CoolEdit觀察輸出音訊波形並擷取其失真占比當作失真與延遲的客觀參考依據。 主觀評估實驗則請受測人員幫忙在干擾環境下觀看與收聽影音平台的MV搭配字幕評估其延遲與失真的程度後評分,其結果輔以客觀實驗數據找出在此干擾環境下較佳的抗干擾與低延遲重傳數值設定。

被遺忘的共振療法:利用定頻微電流,找回治療身體的答案

為了解決重低音訊號線接法的問題,作者卡洛琳.麥瑪欽 這樣論述:

亞馬遜網路書店四‧五星評價 醫學界首創先進定頻微電流療法 治療慢性身體疼痛,不再求助無門 奧運選手、超級盃球員、健身教練都在用 氣喘、纖維肌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無解」疾病的治癒曙光   曾被主流醫學忽略的頻率療法   以嶄新的「定頻微電流療法」呈現在世人面前   非侵入性、無痛、無副作用   透過兩組微電流頻率的交錯混和   讓身體產生共振,從發炎狀態復元   萬物皆有共振頻率   若將兩把小提琴擺在一起,只要你撥了其中一把的G弦,另外一把的G弦也會振動;在停車場中,當你按下電子鑰匙的按鈕,只有與其對應的車子門鎖會回應;切換收音機的頻道時,只有特定的頻率可以接收特定的電台;你的身體

也不例外。人體的細胞就像晶片一樣,像電腦般互相溝通,分子與分子間也會透過共振進行能量轉移。共振療法即是運用頻率,使器官恢復正常運作狀態,解除發炎狀態。   被遺忘的古老療法   一九○○年代初,有數以千計的骨科醫師使用電磁療法治療病患,但經過一九一○年「弗列斯納報告」(Flexner Report)對醫學進行「標準化」的整頓後,部分使用另類療法的被視為是「非法」,此療法也逐漸自主流醫學中消失。本書作者偶然間受惠於頻率治療的驚人療效,在自身所學與此療法的「共振」下,對其進行系統化、組織化的臨床實驗及研究,並以嶄新的「定頻微電流療法」呈現在世人面前。迄今此療法已治癒過無數難解病症,世界各地都有執

業治療師幫助許多無助的病患。   神奇的共振效應   共振療法使用「雙電路微電流機」進行治療,共會使用兩個頻率:電路A的頻率、一個是電路B的頻率。前者能將引發問題之病理解決或消除,後者則是依據病灶所在身體組織,從頻率表上選出屬於該組織的頻率。整個過程產生的共振反應由A和B兩個電路的頻率合併創造,只要兩個頻率都正確,就能產生所要的治療效果。   難解疼痛的新解方   有鑑於此療法對肌肉、疼痛的治癒力,無數職業運動員、健身教練皆慕名而至,使用「定頻微電流療法」治療身體痼疾。在一次緊急狀態中,作者為韌帶斷裂的超級盃球員治療,在驚人的短時間內治癒病患,使其順利上場比賽;另一位肌腱發炎的球員,在治療

師使用頻率治療也束手無策下,作者也依照經驗、聆聽內在聲音,順利發現病因為骨膜發炎,最後使用正確頻率,治癒病患。   聆聽內在的聲音   本書中不只有成功的案例,也包含許多失敗的故事。在作者一路上跌跌撞撞的成長過程中,她體會了聆聽內在直覺的能力,這些直覺告訴她可以應用那些頻率治療患者,只要內心靜下來,正確的頻率便會出現在面前。而共振療法也教導她共振的重要性,若是頻率不對、沒有共振,事情的發展便不順利,患者也無法獲得治癒。反之,當頻率對了,身體將會與之共振,進而恢復正常狀態。   本書除了闡述無數治療的案例,作者也分享許多對應特定症狀的頻率程序,讀者可以藉此進行自我療癒。本書也將正向態度詞彙表

收入附錄中,讀者只要反覆唸誦,便可增加正向思考能力、修復大腦機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病痛。   【本書涵蓋病症及處理程序】   神經痛、纖維肌痛、糖尿病神經病變、肌肉痛、修復損傷、關節痛、下背痛、脖子痛、腎結石痛及腎結石排除、肝臟疾病、糖尿病傷口、大腦及脊髓損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帶狀皰疹、氣喘、卵巢囊腫、腸道沾黏,以及特定損傷產生的疤痕組織。 名人推薦   「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器官組織都有一個『特定的頻率』,只要找對了頻率就可以跟這個器官組織產生『共振效應』,達到調整修復的效果。『定頻微電流療法』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療法,除了是不同的治療選項,也可以保健使用,帶來更多元

氣和希望。」──王偉全 臺灣增生療法醫學會(TAPRM)副會長、臺中長安醫院復健科主任《PRP增生療法醫師教你重啟超人的修復力》作者   「我專門治療長期嚴重殘疾病患。自二○○九年初次接觸定頻微電流療法,我就知道這種獨特的療法會對很多這類病患有幫助,能夠改善他們的病情。我觀察到包括頸椎創傷相關纖維肌痛症、甲狀腺腫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帶狀皰疹、失調、各類中毒等病症的數十位病患,對這種治療法產生重大的反應。本書描述了作者一路走來的科學發現之旅。凡是罹患長期慢性疾病,無法藉由傳統醫療法改善病情者,都該和作者在這趟旅程同行。」──尼爾・納珊博士(Neil Nathan, MD)《治療是可能的》(H

ealing is Possible)、《黴菌與黴菌毒素》(Mold and Mycotoxins)作者   「我相信定頻微電流療法是未來的浪潮,是《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時代的醫學,只是我們現在已開始在受用。本書敘述定頻微電流療法從一開始到現在的發展,而運用、體驗這個科學與『直觀』的奇蹟,是個讓人心生歡喜的過程。本書是極具啟發性、令人喜悅的寶藏,讀者和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會真真實實地共振。」──戴文・史塔蘭尼爾博士(Devine Starlanyl, MD)《纖維肌痛症與慢性肌筋膜疼痛》(Fibromyalgia and Chronic Myofacial Pain)共同作者  

 「直到親身體驗了定頻微電流療法快速明顯的解痛、治療效果,我才放下懷疑的態度。從那個時候起,我已經不再懷疑。大約十五年前,我曾經手臂長期疼痛,麥瑪欽只用定頻微電流療法為我治療一次,就徹底解決了我的問題,此後我就常常把骨科療法治療無效的病患轉介去做定頻微電流療法。麥瑪欽醫師對於定頻微電流療法的熱情極具感染力,但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以我個人以及執業上的體驗,定頻微電流療法可以快速而有效的修復受損疼痛的身體組織,使之復元。」──里昂・柴托(Leon Chaitow)自然醫學醫師、倫敦西敏斯特大學骨科博士、榮譽學人 「身體調整與運動治療法學報」(Journey of Bodywork and Movem

ent Therapy)總編輯   「很棒的一本書!不論你是病患在尋找答案,還是保健組織在尋求突破,本書都會使你眼睛一亮,看到全新的可能性世界。麥瑪欽醫師為新興的能量醫學做了一次眾人期待已久的『真相報導』。書中說的故事會激勵你,所傳達的信息會使你對未來的健康保健重新燃起希望!」──羅傑・比利卡博士(Roger Billica, MD)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會員 前美國航太總署太空計畫醫學部主任   「本書作者凱洛琳・麥瑪欽博士是能量醫學專家。只要是對能量醫學用於醫療上的原理及方法有興趣者,本書都是必讀。」──傑佛瑞・布

蘭德(Jeffrey Bland)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共同創辦人 《功能醫學聖經》(The Disease Delusion)作者   「病患、保健組織、任何一個有摯愛者在忍受病痛的人都會和本書起共鳴。定頻微電流療法(FSM)的通用詞彙就是和諧共振、振動、振盪、頻率。我親身目睹定頻微電流對人、馬的療效,因而熱烈支持此一有科學根據的醫療法。本書精彩不輸《哈利・波特》(Harry Porter)系列,但談的不是法術,而是科學。」──約翰・夏爾基(John Sharkey)臨床解剖醫師、運動生理學家、神經肌肉治療師 《觸發點療法醫

療》(Healing through Trigger Point Therapy)作者   作者簡介 卡洛琳.麥瑪欽(Carolyn McMakin)   一九九四年自脊骨神經醫學院畢業,一九九六年發展出定頻微電流(FSM)療法,並於一九九七年開始對外教授。除了保持部分的臨床看診時間之外,她常至美國各地及澳洲、歐洲、中東的講習會傳授FSM的運用。她撰寫過八篇臨床研究論文,曾在國家健康研究院及美國、英國、愛爾蘭、澳洲的醫學會議演講,演講主題包括纖維肌痛症及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脊椎相關纖維肌痛症、疼痛及運動傷害之辨症診斷及治療等等。二○一○年,艾賽維爾(Elsevier)公司出版了她的課本《

定頻微電流疼痛處理》(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 in Pain Management)。更多資料及案例請至www.theresonanceeffect.com查閱。 譯者簡介 廖世德   長期從事翻譯及翻譯論述工作,現有譯作近六十冊,其中包括一中心出版的《意識光譜》、《放下掙扎的生活》、《環境毒害》、《重生時刻》、《神奇的自癒力》等書。樂意與各方朋友交流翻譯心得,個人信箱:[email protected]。   各界讚譽 致謝 推薦序 與頻率共振效應美麗的邂逅 推薦序 探索治癒病痛的完美頻率 第一章 還原性共振 第二章 奇蹟與

錯誤 第三章 改變一切的四十赫茲 第四章 不可能的任務 第五章 眼見為信:高賭注治療 第六章 用心聆聽 第七章 你該怎麼做? 第八章 不只是頻率 第九章 善用共振效應 第十章 病例報告 後記 附錄:正向態度詞彙練習表 章節附註 參考資料   推薦序 與頻率共振效應的美麗邂逅   認識到「定頻微電流療法」(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或譯頻率共振微電流治療,簡稱FSM)是個美麗的邂逅。   二○一六年十月我到美國內華達州雷諾市上臭氧治療的課程,結識了一位非常厲害的臺裔美籍醫師Dr. Dave Ou。聽到我遠從臺灣來上課,他非常親切地跟我聊天,並開心地

跟我分享此課程,及他使用這個療法成功治療他母親久治不癒的腕隧道症候群。   我完全沒聽過這個療法,剛開始也摸不著頭緒,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治療。   隔年,正好我們增生療法醫學會的一行醫師,聲勢浩大參加AAOM(美國骨內科學會)在西雅圖的年會並擔任超音波課程的助教,讓全世界看見臺灣在疼痛治療領域上的卓越成就。我基於對Dr. Dave Ou的信任,也覺得西雅圖離波特蘭夠近了,於是在課程結束後,一個人風塵僕僕地搭上長途巴士,帶著心中的悸動,隻身前往奧瑞岡波特蘭市上這個課程。另一個驅動我毅然決定上課的要因,是我高一時曾在奧瑞岡住了一個月的寄宿家庭,十九年未見我的接待媽媽(homestay moth

er),這樣強烈地吸引著我的「共振效應」,教我怎能抗拒?   四月的波特蘭細雨綿綿,坐到市中心我點了一個漢堡和可樂,滿足地到舉辦課程的飯店報到。上課第一天,看到麥瑪欽像個和藹又熱情的義大利奶奶,讓我倍感親切,準備好好享受這四天的課程。   一開始就聽到美好的觀念:人體必須在「穩定態」!生物力學、情緒、毒素、感染、荷爾蒙、營養等,都必須維持穩定平衡;這與健康金三角「結構、化學、情緒」三者均需穩定的理念不謀而合!   麥瑪欽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上曾經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巨擘大衛‧塞門斯醫師(Dr. David Simons)結為連理,在耳濡目染下取得充沛的知識,所以課堂中不時出現讓人驚艷的見

解!其中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也,因為都是極為罕見卻又有趣的真實案例,相關研究少之又少,唯有像他們這樣觀察入微的大師才能窺見致病的核心。   其中一例便是斜方肌(肩頸痠痛的主要肌肉),斜方肌痠痛是現代人忙碌生活常見的病痛,依照傳統西醫看法,都認為是緊張壓力、過度聳肩、下斜方肌及前鋸肌無力,治療包括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肩頸的物理治療(熱敷、電療、運動治療)、姿勢調整、放鬆技巧、營養治療(鎂油、維生素C、磷脂絲胺酸等)。原以為FSM也不離這些範圍,萬萬沒想到,麥瑪欽提出「斜方肌痠痛必須治療延腦」!   想想非常有道理,因為支配這條肌肉的神經便來自於延腦,有「生命中樞」之稱,呼吸、心跳、血壓

等許多壓力反應,都和它有關;因此斜方肌的治療頻率和其他肌肉截然不同,竟是使用治療延腦的頻率!我當下體驗,確實感受到緊繃的情緒放鬆了,肩膀也跟著放鬆,效果非常神奇。   課程第三天的實際練習完,我說我一直有慢性打嗝的問題,無法獲得改善。麥瑪欽覺得跟我的迷走神經有關,於是調了一個迷走神經「去沾黏」的頻率,我整個胸腔打開了,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暢。接著,我們聊天時,我提到我曾經因為車禍四肢癱瘓兩個月的病史,到現在仍有後遺症。因為時間已晚,她說經歷過這樣撞擊的人,最需要的是一個「腦震盪保護程序」(Concussion Protocol)。 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頻率組套,每個人都需要,因為我們每天承受太多壓

力、緊張的情緒、恐怖或令人心神不安的景象,「腦震盪保護程序」像是位清道夫,幫助我們每天掃除這些神經緊繃的張力,它也是針對延腦。   我當下做完後微微放鬆,但其實沒什麼巨大反應,但隔天竟然感到異常噁心想吐!才想到麥瑪欽上課時說道,這是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其中一組94/94,是「改善延腦的創傷」所用的特定頻率,其可能的副作用,便是覺得噁心,尤其容易發生在前庭系統有問題的人身上,沒想到我就中獎了!翌日我向麥瑪欽反應,她幫我做了音叉測試等,似乎真的有問題;她立馬幫我處理,情況好了很多。   課程中另一個讓我非常驚艷的知識就是纖維肌痛症。一般認為是多重因素造成,包括生化異常和心理創傷等,目前多用藥物治

療。但麥瑪欽整理出七種造成纖維肌痛症的因素,必須對症下藥才有效;其中一項因素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之前沒聽過,就是「頸椎創傷」造成的纖維肌痛症。   原來頸椎受傷的人,椎間盤破裂會產生一種發炎物質,流入脊髓,導致中樞性疼痛,身體全身都跟著發炎、敏感化。爾後在臺灣的研討會中,我們親眼見證一位學弟自幼為纖維肌痛症所苦,麥瑪欽便懷疑是此類型的纖維肌痛症,於是當下幫他使用40/10這個頻率處理頸椎脊髓發炎,沒想到他開始寒毛豎立,起雞皮疙瘩,且臉部表情發生明顯的變化,非常放鬆,像是小酌一番之後的神情。這樣的生理反應絕非「安慰劑效應」,亦非若有似無的感受或是可以裝出來的演技,原本有點半信半疑的學員,在這

一刻也不得不信頻率共振效應確實存在了!   課程結束後,我實在太感動了。聽她上課如沐春風,就像在聽一個老奶奶講童話故事一樣,讓你越聽越入神。我在課程回饋單上寫著:「華人文化中有個觀念叫『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感覺就像是某種注定的『共振效應』,吸引兩個遙遠的人相遇。」我甚至試圖解釋「百年修得同船渡」給她聽,她覺得這是美麗的邂逅(serendipity)。   向晚,我滿懷感恩,按原定計畫駕駛在五號州際公路上,開了三個小時的車到睽違十九年的寄宿家庭,見到我的homestay mother,立刻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   我們敘舊整晚,天南地北的聊,其中包括她的髖關節也在前兩年手術,我立刻掏

出FSM幫她治療,她的活動度增加許多,甚至可以從地板像年輕人一樣爬起來,因此要我查當地是否有人在做這樣的治療。   翌年我邀請麥瑪欽來臺授課,造成極大轟動!在臺灣的研討會上,我們聽到了創辦人麥瑪欽精采介紹並示範肌筋膜疼痛、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纖維肌痛症、燙傷、各種內臟疾病的嶄新療法,讓現場醫師們嘖嘖稱奇。原來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器官組織都有一個「特定的頻率」,只要找對了頻率就可以跟這個器官組織產生「共振效應」而達到調整修復的效果。   我必須強調,麥瑪欽並非反對藥物或手術的人,事實上她上課時就會明講:雖然有幫助殺菌的頻率,但當你嚴重感染時,請使用抗生素;雖然有幫助骨頭修復的頻率,但當你骨折或

症狀嚴重時,請開刀。   「定頻微電流療法」並非萬能,只是多提供一個非侵入性的治療選項而已,如果你長期為某種病痛所困擾,試過許多傳統療法無效,不妨考慮這樣的新興療法,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整合在一起,在術後搭配「定頻微電流療法」讓恢復更快速。同時也有美容、養生、提升免疫力等頻率,可以保健使用,帶來更多元氣和希望。 王偉全 臺灣增生療法醫學會(TAPRM)副會長、臺中長安醫院復健科主任 著有《PRP增生療法醫師教你重啟超人的修復力》 推薦序 探索治癒病痛的完美頻率   本書敘述一位傑出的女性一生追求其志業的過程,內容非常動人、有意思,常常又很幽默。卡洛琳.麥瑪欽把定頻微電流療法(

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簡稱FSM)推到了現代醫學的最前端,這種新療法是一種精準療法。之所以說是「精準」,是因為不論病因有多複雜,它總是精確掌握,而且治療之後不會有副作用。主流醫學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治療方式。   這種治療法為什麼會有效?關鍵在於「共振」(resonance)。本書第一章開門見山就論述「共振」,內容讀起來讓人目不轉睛。請回想一下某次引起你共鳴的音樂會,偉大的音樂會深深引發你靈魂的共鳴。同理,振盪電場也會引發你生理、生物化學、健康狀況很深的共振。這種共振,你找不到什麼東西可以比擬。和音樂一樣,產生這種共鳴或共振的,不是(聲音或電力)訊號(

signals)的力量,而是「頻率」。   在卡洛琳發展這一治療法的過程中,無數因受傷、疾病、手術所致的長期疼痛患者因此解脫,並恢復身體機能。很多人的生活完全恢復正常,也非常感謝她。她甚至能夠藉由大幅提振病患的免疫系統,使身體恢復自行調節和治療的力量,因而逆轉病患嚴重或致命的病情。在接受她的治療後,慢性病患常常從「絕望的」的狀況完全復元。   卡洛琳做過效果最好的治療,有的又快又容易,像是騙人的,但其實不然。要不斷取得那種奇蹟般的療效,需要極度耐心、操勞、愛心、敏感,再加上準確銳利的直覺。她發展這治療法的過程很奇妙、很引人入勝,將在本書首度詳細披露。本書敘述她如何測試各種頻率,最後找到的完

美頻率組合解除了病患多年的疼痛與痛苦。在過程中她對疼痛、受傷、頻率、身體運動解剖學之間的關係漸漸有了全新的、越來越深的認識。她的「頻率」療法使得醫學界有史以來首次得以理解某些複雜嚴重的疾病。這是寶貴的資產,非常令人振奮。   近二十年來,我一直從旁看著她發展這一種療法。一九九八年八月她首次發表一篇定頻微電流療法論文,有人向我提及這篇論文。我看了之後對於能量醫學這樣的突破性發展深感振奮,也看到了這一療法日後的發展前景。後來,我就常常看到她又發展出更為先進的方法,治癒了無數之前說是「疑難雜症」或「抱歉,你恐怕要一輩子吃止痛藥了」的問題。但把這一神奇的治療法傳授給人才是真正的考驗。最重要的一點是:

卡洛琳對每一種可以把這種療法帶給所需者的途徑都願意認真考慮。她對學生和病患完全奉獻。她對每個人都想特別照料,也確確實實如此實踐。 本書非常寶貴,值得細讀。她重大的貢獻將因為本書而深遠地影響現代醫學。在如此忙碌的臨床治療及研究工作中,她還抽空為大家寫了這本書,我深感敬佩。希望各位讀了本書之後都和我一樣感覺到振奮、嚮往,了解這種療法的珍貴。 詹姆士‧歐須曼(James L. Oschman, PhD) 著有《能量醫學:科學的根源》(Energy Medicine: The Scientific Basis) 第一章    還原性共振藉由聽覺和振動,音樂的和諧與喜樂會和人的靈魂互相摻合,在音樂聆

賞者身上創造出一種共鳴經驗。不論是哪種文化,舞蹈家總是追隨鼓聲的節奏,其間的共振驅動眾舞者的身軀,使之像只有一個身軀般舞動。我們也許不知道原因為何,也許不知道那叫什麼東西,但都有這種經驗。管弦樂團演奏音樂時,聽眾間會有種超越個體分別的、共同的和諧體驗。他們在一種很微妙的統一當中互相連結在一起,靈魂也得到了滿足。搖滾樂團演唱時,聽眾會從身體裡面感覺到低音打擊樂器聲,像是從骨頭裡面發出的聲音。他們在一種振動、感覺、動作的體驗當中合為一體。這種體驗能夠把千百個人的身體連結成一個共振的身體。共振,只要一體驗到,你就知道那是共振。體驗到共振時,你會感覺和共振源頭銜接了起來,像是中間的阻隔頓然除去,整個人

也隨之感覺非常適意。發生共振時,你就是會有這種感覺,不論那是因為演講時聽到講者說得很好的幾句話,還是因為你才想到一個人,他就打電話來了,或者在樹林中感覺和大自然交融,都一樣。若你打開收音機,把頻道轉到一○三‧三,收音機就會與用一○三‧三赫茲傳送的訊號共振。頻道標示處那個波段就是只會收到那個廣播電臺的訊號,收不到別臺。此時收音機和輸波器彼此就在相同頻率共振。沒有共振,就沒有無線電及現代一切數位通訊系統。若你用鑰匙開車門,車鑰匙是用機械方法把門鎖打開。如果是電子鎖,你的電子鑰匙傳送的訊號只會和你的汽車門鎖連結,而非別輛汽車。這個訊號只和你汽車的前門、後門等車門鎖「共振」。你的車門鎖也早已設定只和你

的電子鑰匙訊號共振,不會和別人的共振。共振就是這麼回事。共振感覺起來常常是一種情緒、感受,不過事實上共振完全符合物理法則、科學原理。無線電傳輸器和接收器互相共振,穿越很長的距離,將訊號從火星傳到地球,或是從一○三‧三赫茲傳送到我車上的收音機裡。物理學家以數學描述這種原理,工程師根據這種原理設計傳輸器、接收器及計數器等等。工程師製造電子鎖的「蜂鳴器」,所以你可以藉蜂鳴聲設定電子鎖的頻率,才能夠把車門打開。當你按下鎖門鈕時,停車場上只有你的汽車會應聲而響,接著車頭燈閃、車門鎖住。這不是法術、不是怪力亂神,是物理學、是共振。

平面式喇叭放大器及阻抗匹配設計

為了解決重低音訊號線接法的問題,作者李彥辰 這樣論述:

此研究是使用聚醯亞胺(Polyimide,PI)薄膜,而PI薄膜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類絕緣材料。經過50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電工電子領域重要原材料之一,且價格便宜,實驗一片一千元,一套十片共一萬元,壓電材料模組一組約一萬元。此研究是PI薄膜喇叭線圈,所使用的揚聲器實驗螺紋線圈,是使用新開發的兩英吋系列線圈,透過兩種不同的測量方式,以找尋精準的檢測數據。為了能與市售揚聲器進行性能比較,將研發中的線圈樣本送至工研院量測中心,進行第三方的實驗分析。發現所量測的數據,與量測中心的結果,呈現完全不同的數據,性能差距也十分巨大。因此有必要檢討目前的量測方法,並比對工研院數據,找出關鍵性差異的原因,改

善缺陷,並校正實驗室的量測方式。由於送工研院測試時,發現不僅聲壓曲線完全相反,且喇叭聲壓差距有30dB之多。故研究D類放大器及達林頓放大器以強化阻抗匹配,來改善線圈的性能。另一方面運用精密的NI國家儀器公司的Signal Express軟體,處理喇叭輸出聲壓。分析結果顯示出,聲壓曲線與工研院的結果較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