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市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鄉鎮市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hinAiba寫的 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 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 97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3D災害潛勢地圖也說明:縣市層級 · 鄉鎮層級 · 聚落層級 · 警戒值查詢 · 下載清單. 相關連結. 本中心其他網站 · 部會署防災相關 · 國外防救災網站. 情境說明. 情境應用 · 背景說明 · 最新消息.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原住民族委員會所出版 。

中華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 張筵儀所指導 鄭其宗的 推動地方創生品牌經營之研究-以雲林元長鄉為例 (2021),提出鄉鎮市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創生、品牌經營、負向缺口。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 張筵儀所指導 林秉君的 政黨形象對投票抉擇之影響 -以新竹縣平地原住民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政黨形象、投票抉擇、平地原住民、政黨認同、投票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鄉鎮市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真的假的?你所不知道的台灣鄉鎮區秘辛 - 中時新聞網則補充:而人口密度最低的則是高雄市桃源區,每平方公里僅住了4.5人。 4.台灣改名最多次的鄉鎮市區。 答案是高雄市那瑪夏區。 高雄市的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鄉鎮市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

為了解決鄉鎮市人口的問題,作者ShinAiba 這樣論述:

――――今後的城鄉和社區不是「營造」,而是「折疊」―――― 作者專文導讀臺日經驗觀察 × 來自日本的都市計畫處方箋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有些城市爆炸性成長、有些城市持續收縮,面對總體人口減少的時代,好的都市計畫能夠為我們的人生設計助一臂之力! ★深入介紹都市計畫制度的背景、現況、對都市想像的演變,援引數據和實例,實證如何擁有「樂觀的未來」! ★都市問題是尺度問題嗎?人口減少社會的都市空間怎麼變化、當前的都市計畫為何無法因應、可能的解決之道! ★開不完的都更會議、貼不完的地圖標籤,展現實質成效變化的思維方式,讓我們避免陷入「規劃疲勞」! ★臺灣版獨家拉摺式書封,精選進口手感美術紙書

衣!★ 【各界學者專家一致讚譽推薦】 王志弘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王耀東 ∣ 社區規劃師、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吳光庭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吳鄭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呂良正 ∣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臺灣營建研究院院長 李丁讚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 阮慶岳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林崇傑 ∣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 林靜娟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邱秉瑜 ∣ 專欄作家、《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 邱翊    ∣ 「島內散步」執行長 洪德仁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徐燕興 ∣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

展處處長 張秀慈 ∣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眼底城事 ∣ 「眼底城事」網站平台編輯室 連振佑 ∣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 陳亮全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陳冠帆 ∣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結構技師 曾成德 ∣ 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研究所講座教授 黃偉茹 ∣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黃舒楣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聲遠 ∣ 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黃麗玲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戴伯芬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龔書章 ∣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 人口減少時代的寧靜革命,從都市擴張的

終結,思考「人與城市共生」的好設計   當人口減少,社會變得又老又擠,我們居住的城鄉也悄悄在改變…… 昔日先畫線再說的分區方式無法因應今時今地所需,如何讓城市為我們運轉? 因計畫而生的新事物與懷舊美好的事物,我們該如何重新解讀都市? ――――先把都市「折疊」起來,未來再「打開」!   根據國發會提出的人口推估,臺灣人口自然增加將呈負成長,2027年人口紅利消失,少子化、高齡化時代早已到來,都市化程度近80%的臺灣,未來將呈現什麼樣的面貌? 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化國家日本有超過91%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而日本的總體人口同樣正在減少。在人口減少的時代,既有的分區思考、大規模面狀與點狀開發的都市計畫和市

場經濟,以及個別的由下而上、經驗法則式社區改造力量,已不足以因應。總人口減少,空間卻非均質縮減,人口可能集中到特定的宜居城市,或者單一都市同時發生人口減少與聚集的情況,事物不會朝單向發展。 本書「基於社區,尺度更大」,藉由日本的經驗,從宏觀背景、社會脈絡、法規制度和實際案例發想,擴展我們的思維尺度,用不同的角度探尋我們想要的都市是什麼樣子,如何規劃、如何參與、如何實踐。 好的城市就像優質方程式。社會中每一個人各自的微小決定,成就了擁有改變空間權利的社會。思索都市的使用方式,讓生活其中的人朝更美好的人生前進!   █ 對本書的讚譽   王耀東 ∣ 社區規劃師、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人口縮減、老

化是我們正要嚴峻面對的問題,伴隨而來土地空間使用觀念的轉換,亦是重大的課題,作者詳盡描述日本正在發生與嘗試變革的方法,以「折疊都市」一詞提供新的想像:「多孔隙」對比以往「緊湊都市」作為未來城市生活的可能性,「全體×階層模型」取代過去的「中心×分區模型」的都市計畫概念。以時間與彈性來修復受創的土地、空間和居民。雖然土地制度與文化的差距,所涉及的問題不一定完全符合臺灣,但總體的社會趨勢與問題走向,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鏡。   林崇傑 ∣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 作者面對高齡少子化的日本社會,思考許多城市從人口擴張時期的城市蔓延,轉向城市人口減少,土地閒置、空屋產生下的城市多孔化現象。他試圖提

出一個新的城市規劃理念,以柔軟而具韌性的概念,以小規模開發、分散式公共設施、公私協力、空屋再生等策略,因應這個人口逐漸減少的時代,以及城市逐漸空洞化的危機。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臺灣的地方城鎮,相信本書可以作為返視臺灣的對照思考。   林靜娟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城市是奉行現代性演化成的巨獸,而都市計畫則是哺育這隻擁有現代性靈魂之巨獸的科學式神話。雖然擁有著能透過全觀、邏輯、知識系統與經驗兼備的角度以預示人類生境紀事之科學神話的引領,城市卻總是像在黑夜中暗潮洶湧的海洋浮浮沉沉地前行。 數世紀以來,經由資產階級巨量的聚集而茁壯的城市巨獸,在當代性的浪頭下,突然驚覺自己正墜入大海之幽暗未

明的深淵,而臺灣多數的城鄉尤其身處其中。 饗庭伸的《折疊都市》一書提出以減代增、以虛構實、以微型反饋整體、以退為進的一種可逆的現代性城市觀點,一個在消與長兩向之間不斷調適的城市演替歷程,是一種既傳統且符合現代性的東方式城市視點,值得給一向尊崇西方式觀點的臺灣城市作為參考 !   邱秉瑜 ∣ 專欄作家、《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 臺灣總人口開始負成長,城鄉發展應採什麼對策?繼承日治時期都市計畫體系的臺灣,應密切觀察日本的示範。日本中央集權的都市計畫體系使地方政府缺乏權限規範土地開發,城市邊陲缺乏規劃而任意蔓延擴張,觸發一九五○年代的城鄉營造公民運動,不但催生修法強化民間參與規劃,也引發臺灣一九八

○年代後期開始社區營造風潮。本書作者參與城鄉營造經驗豐富,指出在總人口減少的時代裡,民間可致力閒置空間活化,提升一地的宜居性,逆勢吸引人口聚集成為贏家。   邱翊 ∣ 「島內散步」執行長 臺灣將進入人口負成長、高齡化社會,而百分之八十臺灣人居住於都市,可預期都市計畫及相關政策將牽動臺灣未來發展。《折疊都市》作者以日本數據及案例分析,對於都市空間樣貌、城鄉平衡發展有新的想像,可作為臺灣都市計畫政策參考。   洪德仁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折疊都市韌性設計―― 全球面臨快速的都市化及高齡化,人口大量往都會區集中,特別是年輕人移居都會地區,老人家留在鄉下,造成都市規劃設計忽視跨代友善融合的

可能性,造成都會生活品質的惡化。 二十一世紀的都市計畫超越過往的城市增長,而是以折疊都市、韌性設計,讓我們有機會在現有的都市計畫困境中,找到創新性、整合性的解決之道,首都大學東京饗庭伸教授日本經驗,值得臺灣學習和省思。   徐燕興 ∣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處長 工業時代,汙染、住宅短缺與快速成長等都市化的問題,衍生出都市計畫專業。因應快速成長的都市,都市計畫橫空入世將近兩百多年。隨著全球化、網路社會與醫療生技技術,少子化、現代危機與氣候變遷風險,都市計畫這門專業,備受挑戰,近乎失能。饗庭伸教授,好比一八九八年的霍華德,看透當代都市的問題,以折疊都市觀點,以淺顯與流暢架構,檢討現代都市計畫問題。

值得臺灣從事國家發展、都市規劃、建築、地政與公共政策專業與技術官僚細讀,提出臺灣的解決方案。更推薦大眾閱讀,掌握我們每天生活的都市如何而來,未來如何因應。   張秀慈 ∣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建立在反思規劃理想與社會現實的基礎下,作者以「折疊」為主軸,積極回應日本人口減少及土地利用破碎等議題,提供了一個未來人居環境的嶄新思維與空間型態;對於臺灣當前城鄉發展的重點規劃主題 ,包括全國國土計畫、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地方創生等計畫及政策,具有啟發性意義。   連振佑 ∣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 《折疊都市》恰能解釋近年來臺灣城市的摸索經驗。都市空間發展模型已經轉變,許多社區規劃、青年創業、

共享空間正是饗庭伸所稱細小空間的改變、多孔化的發展;我們已展開了縮減城市的策略,作計畫的人應理解到力量是什麼、力量在哪裡,透過都市中每個人想要的不同目的整頓內部力量。逐漸地貨幣不再是交換唯一的媒介,積累社會資本並形成非營利的建構與網絡成為好方法;這些行動及成果看似短暫卻一棒接一棒,宣示著接下來的城市不是營造,是折疊。   陳亮全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本書標題「折疊都市」的都市計畫,等同於英語圈國家的「萎縮都市」之都市計畫,兩者主要都是因應人口減少而推動的計畫。臺灣未來的人口推估將轉為負成長,甚至包含臺北市在內的幾個主要都市也已開始呈現此一趨勢,但至今的都市計畫,或將研提所

謂的國土計畫,都未呼應此一議題;然而,都市或國土計畫屬於百年大計,很難一下急轉彎,過大或過量的都市空間發展與建設,將是未來都市與整體社會的極大負擔。 本書為著者過去十多年來,有關此一議題的思考,對日本都市的實地調查、分析與曾經參與過的案例操作經驗,以至就災後重建的檢討、學習等之成果彙整,很值得臺灣都市空間規劃學界與實務界,以及關心臺灣都市未來發展等人士們閱讀與參考。   黃偉茹 ∣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發展」具有許多意涵,但我們時常把它等同於「開發」及「成長」,這樣狹隘的集體意識,在面臨高齡少子化的當下,瓶頸自然產生,但卻也激發更多的想像。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拆解都市計畫相關工

具與人口趨勢等驅動都市發展力量間的關係,將讀者從深藏在都市發展背後的成長迷思中解放,用更務實與開放的態度面對人口減少所引發的城鄉變化,從而產生更能回應個別需求,更為柔軟而強韌的新型態都市計畫,絕對是關心或從事城鄉發展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黃舒楣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少子化以及高齡化成為關鍵字的臺灣,欣見饗庭伸教授大作翻譯出版,實在是及時的一本參考書。這本書提出許多從根本挑戰都市計畫的創見,然書寫平易近人,有力地提醒我們,「都市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於是,縮減都市並非為了都市,而是為了我們每個人的微小目的,專業者的新挑戰是如何讓人們能夠在生活使用中,認識多孔化的城市,

不過度畏懼人口減少,更細心地觀察彼此的需要,讓都市不失多元活力的折疊縮小,也保留再度開展的未來。   黃麗玲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饗庭伸教授的這本書討論的既是都市學的技術也是哲學。它從新穎的觀點論述都市的興起與轉型,繼而探問人口縮小時代的空間戰術。擴張年代的都市規劃手法面臨何種挑戰?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都市、都市計畫又如何調整?怎麼做能讓都市重獲活力?而災後重建又有何因應之道?《折疊都市》這本書描繪看待城市空間面貌與發展週期的另類觀點:人口紅利消失並非不可逆轉的劣勢,具有韌性與創造力的思維能讓縮小城市重蓄能量,如百花等待花期,再度綻放。   戴伯芬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縮減都市並非為了都市,而是為了我們個人微小目的,所以必須由我們主導為之。」隨著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女化潮流來襲,人口減少形成日本空間發展難題,作者揚棄了大日本的國土規劃思維,轉而提倡折疊都市概念,試著降低空間密度,讓土地使用方式自然回復,基於潛藏在個人內在的集體意識,引導多孔城市的實踐。這種小確幸式的都市計畫或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妥協下的一種解方,值得臺灣社會借鏡與深思。

鄉鎮市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手罵台電一手敲台電
本日就台電補助款的問題,於經濟委員會進行質詢。 因應能源轉型,我們未來的能源規劃也會有所變動,台電未來總體目標最大的戰略之一就是減媒,這個策略需要中央地方都一起配合,也希望台電能持續積極和地方政府溝通,一起達成目標。
本日質詢我特別想討論有關台電敦親睦鄰工作的問題。
台電長期有編列一些敦親睦鄰的費用,用來照顧電廠周遭較受影響的居民,或弱勢低收入戶。但過去的經驗,很多敦親睦鄰的公關,沒有發揮效果,所以過去也有新聞報導過很多衝突,和「一手罵台電、一手敲台電」,這種吃台電、睡台電、但又罵台電的現象。
在 2021 年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預算書中,其中一項業務計畫為「落實睦鄰工作」,共編列了 33 億 7,758 萬 9 千元。這筆錢理論上就是會花在民眾身上的錢。

問題在於投放未讓民眾有感
我今日問台電董事長,自評對於台電的敦睦工作可以打幾分,董事長認為有80分。但我去問地方的鄉親,例如我們中火所在的龍井,是否知道台電一年花了33億給民眾,大家都回我說「哪有可能」!顯見民眾是不知道、或者無感的。也難怪過去會有「一手罵台電、一手敲台電」,這種吃台電、睡台電、但又罵台電的狀況。如果說台電的公關分有80分,那剩下的20分我覺得有很大的強化空間。

新機組補助金增加環境更好 但民眾不知道
我們現在有「促協金」,未來新法上路後還有一個「電協金」,單就龍井地區,我們過去一年有 1 億 4 千萬的預算,這筆錢由龍井區公所分配提供民眾申請。我們在跟民眾宣導要換新機組時,有沒有充分跟他們溝通,告訴大家裝新機組的好處,不僅是環境面的影響,未來分配給在地居民的補助金也會增加,環境變好、補助金也增加,這個民眾都不太清楚原來是這樣。
根據《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執行要點》(促協金)的第一點:「本公司為促進電力發展及設施營運之順利進行,增進發電、輸電及變電設施周邊地區居民福祉,及提升本公司企業形象之需」。很顯然,從幾次的衝突當中,並沒有提升台電的公司企業形象。我要強調的是,並不是說提供這些睦鄰費用,地方民眾就不能有意見,而多次下來的問題是這個過程一直無法促成有效溝通,連說明會都無法開,就無法針對有爭議的內容進行實質討論,我相信這並非是在地大多數居民所樂見的現象。

落實改善民眾生活 補助有感建設
針對台電的補助金,我這邊提出兩個具體要求。
第一點,我希望能落實公關的部分,不要讓補助金像流水一樣發出去,補了就過,領錢的人領成習慣,都忘記為什麼可以領到這筆費用。既然有補助,就應該到現場,拿麥克風跟大家說明一下,台電未來要推動的計畫。
另外,過去中鋼剛到高雄時,很多民眾對於中鋼是否帶來汙染影響生活品質很憂心。當時中鋼做了三件事:開福利社、開電影院、開體育館。很多民眾因此進出利用設備,也發現並沒有因為進出那個區域,就對生活、健康有很大影響,此外也提供員工福利,無形中也緩解民眾憂慮。
我覺得可以參考中鋼的例子,去做一些民眾有感的建設,例如可以朝向「促進國民健康」的目的來推動,台中電廠所在地龍井,依據前瞻相關規範,龍井的人口數並沒辦法建設「國民運動中心」或是「全民運動館」,這類的建設,台電就可以考慮填補目前辦法中的不足,幫電廠所在地的民眾進行重要建設以促進國民健康,也可以增進台電的正面形象。根據促協金規定第 15 點,除了由地方政府自行提出外,第 16 點的專案促協金應該也可以由台電主動規劃。

公開透明讓民眾方便了解查詢
此外,台電的預算根據《預算法》是由立法院來審查,但目前最大宗的睦鄰經費主要是直接由直轄市、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等來申請,經電協會的審議後來決定,這個部份本席要求每年度的申請及申請結果,應主動提報立法院,而非要監督單位自行去台電的資料庫去「撈資料」,甚至截至昨天這個網站點進連結仍是失效的!我也要求台電應該主動提報申請情形及提供活動辦理情形,以利中央監督!
中火並非只給地方帶來污染,除了滿足用電外,也為地方帶來建設跟回饋,這正是編列睦鄰經費的目的,但這幾年來卻被特定政黨打成十惡不赦,某些特定政黨政治人物,甚至一手打中火一手再跟中火要經費,然後持續操作地方與中火間的對立,只為了謀取政治利益,這樣無論台電編列再多的敦親睦鄰經費,都好像把錢丟到水裡一樣,失去原先的美意!

2020-12-28,經濟委員會,經濟部 王美花部長,台灣電力公司 楊偉甫董事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推動地方創生品牌經營之研究-以雲林元長鄉為例

為了解決鄉鎮市人口的問題,作者鄭其宗 這樣論述:

本研究希望透過觀察在地農業及產業,觀摩其他縣市地方創生的特色經營,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不同屬性的居民對地方創生品牌經營的看法及感受,探討雲林元長鄉地方創生品牌經營的重要性與當前的實施滿意狀況,試圖找出地方創生品牌發展的關鍵因素與市場缺口,並以此研究發現作為推動元長鄉地方創生品牌經營之改善建議及發展方向。本研究以「推動地方創生品牌經營之研究-以雲林元長鄉為例」量表紙本及電子表單,發放給雲林元長鄉居民及外地居民,有效問卷310份。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IPGA分析。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屬性的受訪者在地方創生品牌經營的重要程度與滿意程度看法與感受間,大部分

均有顯著差異,特別是不同職業部分。不同品牌經驗者,其對地方創生品牌經營的重要程度與滿意程度看法與感受間,大部分均有顯著差異。雲林縣元長鄉地方創生品牌經營具有負向缺口,在「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社會參與」、「整合資源」及「品牌建立」的重要程度與滿意程度均有顯著差異,顯示雲林縣元長鄉在推動地方創生品牌經營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本研究結果提供地方政府,作為地方創生政策推動的參考。關鍵字:地方創生、品牌經營、負向缺口

97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

為了解決鄉鎮市人口的問題,作者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這樣論述:

  調查結果摘要資料標準週:民國97年12月21日至12月27日資料標準日:   民國97年12月31日   一、15歲以上原住民基本狀況  97年12月臺閩地區年滿15歲以上原住民現住人數有37萬6,857人。從行政區域來看,以非原住民鄉鎮市的12萬6,419人最多(33.79%)、其次是山地鄉的12萬4,516人(33.28%)、平地原住民鄉鎮市的10萬5,202人(28.12%),而臺北市為9,712人(2.60%)、高雄市為7,999人(2.14%),金馬地區最少,為327人(0.09%)。原住民人口的分布變化較小,非原住民鄉鎮市人口比例較前一年成長1.3個百分點,人口成長較為明顯

。族別分布以阿美族的人數最多,占36.01%,其次是排灣族(17.33%)、泰雅族(16.50%)與布農族(10.15%),再其次是太魯閣族(4.96%)、魯凱族(2.36%)及卑南族(2.30%)等,而以撒奇萊雅族最少,僅有0.07%。性別以男女性各占48.75%、51.25%,和一般民眾相比較,15歲以上的一般民眾性別分配則是以男性多於女性(50.12%及49.88%)。年齡方面以20至29歲的22.23%最多,其次是30至39歲的20.40%、40至49歲的20.06%、50至59歲的13.72%、15~19歲的12.24%,而60歲及以上者占11.35%。和一般民眾相比較,一般民眾65

歲及以上者占12.56%,高於原住民的8.01%。教育程度:15歲以上原住民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占36.05%,其次是小學及以下的26.98%及國(初)中的22.85%。和一般民眾比較,專科或以上學歷者,一般民眾有35.40%,而原住民則僅有14.12%;國(初)中或以下學歷者原住民有49.83%,而一般民眾只有32.17%。歷年比較呈現相同的趨勢,可見原住民整體教育程度水準落後於一般民眾甚低。婚姻狀況來看有配偶者占50.33%,未婚者有36.10%,而離婚、分居者有6.37%或喪偶者有7.19%。和一般民眾比較,原住民的婚姻狀況分布與一般民眾大致相當。家計分擔狀況來看,15歲以上原住民有6

4.27%需要負責家計,其中有35.27%為家計主要負責人,29.00%為次要家計負責人,而不需要負責家計的有33.96%。健康狀況方面,有67.11%的原住民表示目前健康狀況良好(包含很好),11.97%表示不好(包含很不好),而表示普通的有20.85%。另外有0.07%未回答。個人每月平均收入來看,原住民個人每月收入以無經常性收入或沒有收入者占的比例最高(28.05%),有收入者以未滿1萬元者的18.87%最高,其次為2萬~未滿3萬元者(18.96%),再其次是1萬~未滿2萬元(18.20%),3萬元以上則是收入愈高所占的比例就愈低。平均數而言,15歲以上原住民平均每人每月收入約14,74

2元(中位數15,000元),而有酬就業者平均每人每月主要工作收入約23,760元,有酬就業者的平均收入雖較前一年之平均27,049元減少3,288元,負成長13.84%,與一般民眾有酬就業者有明顯的差距(1.41倍)。   二、原住民勞動力分析   1.原住民勞動力參與率61.54%、失業率7.92% 97年12月,原住民15歲以上不含現役軍人、監管人口與失蹤人口之民間人口有363,103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223,464人,勞動力參與率為61.54%。與歷年調查結果相比較,97年原住民勞動力參與率較前一年微幅下降1.15個百分點,且為例年的最低點。與一般民眾比較,97年12月原住民的勞動力

參與率為61.54%或62.72%(含現役軍人但不含監管人口及失蹤人口),皆明顯高於一般民眾的58.20%。從歷年趨勢變化來看,原住民的勞動力參與率和一般民眾有趨近的趨勢。原住民勞動力人口中有205,765人為就業人口,就業率為56.67%;17,699人為失業人口,失業率為7.92%。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原住民失業率由88年3月的8.15%上升至90年3月的9.83%,之後下降至91年5月的8.99%,再由92年5月的10.33%降至95年12月的4.36%,而97年12月則較96年12月顯著提升至7.92%。   2.原住民從事零星工作比例下降從事有報酬的工作的原住民當中,有22.40%表

示從事零星工作,不是從事零星工作的比例為77.60%。原住民從事零星工作的比例由96年的29.10%下降至97年的22.40%。多數(75.28%)從事零星工作原住民想轉從事規律性工作。   3.原住民勞動力30.75%有意願參與職業訓練原住民勞動力者中未來想參加職訓者占30.75%;不想參加職訓者占69.25%。未來有意願參加職訓的原住民勞動力,希望參加的職訓類型前5名依序為「民宿管理、餐飲服務類」占27.70%、「電腦、資訊類」占22.96%、「營建、木工類」占15.33%、「美容、美髮類」占14.25%及「園藝、造景」占13.97%。有11.53%的原住民民間人口以前有參加過政府或民間機

構所辦理的職業訓練,其中55.76%有從事相關的工作,44.24%沒有;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的原因,以「沒有工作機會」的比例最高,有36.49%,其次是「找不到與訓練相關的工作」(27.23%)。   4. 原住民勞動力3.18%有參與建教合作或產學合作原住民勞動力者有參與建教合作或產學合作經驗者僅占3.81%;沒有經驗者占96.19%。有參加建教合作或產學合作經驗的原住民勞動力者,認為此經驗對於就業有幫助者占48.78%,另外有45.55%認為對就業沒有幫助。   5. 近二成(18.58%)原住民勞動人口持有技能檢定合格證照近二成(18.58%)原住民勞動人口持有技能檢定合格證照。持有技能檢定

合格證照的原住民勞動力者當中,有64.49%認為證照對就業有幫助,認為沒有幫助者占34.2%。   三、原住民就業狀況分析   1.原住民就業者從事行業以「營造業」、「農林漁牧業」及「製造業」為主原住民就業者從事的行業,以從事「製造業」最多(14.03%),其次是「營造業」及「農林漁牧業」(分別為13.89%、12.30%)。和一般民眾比較,原住民從事「農林漁牧業」、「營造業」及「其他服務業」的比例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從事的比例,但原住民從事「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及「金融及保險業」所占的比例則是遠低於一般民眾。   2.原住民就業者從事職業以「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為主原住民就業者所從事的職

業中,以「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高達20.77%,而「非技術工及體力工」有17.25%,「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有16.99%。和一般民眾比較,原住民在「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裝工、非技術工及體力工」及「農林漁牧工作人員」所占比例均明顯高於一般民眾。但在其他職業的部分,原住民的比例則偏低,如民意代表、行政主管、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事務工作人員等。   3.原住民就業者從業身分以「受私人僱用」為主原住民就業者的從業身分以受私人僱用者最多,有74.28%,自營作業者占11.83%,受政府僱用者占11.42%,無酬家屬工作者占1.58%,以擔任雇主的

0.90%最少。受政府僱用者當中,有59.84%沒有正式公務員任用資格,40.16%有正式公務員任用資格。原住民就業者,97.75%不是原住民合作社社員。原住民就業者,僅有0.64%有從事原住民合作社的工作。   4.原住民就業者有4.41%從事政府提供的臨時工作從事有報酬工作的原住民就業者當中,有4.41%從事由政府提供的臨時性工作。其中有24.66%工作期限是12個月以上,44.69%工作期限為未滿6個月;從事政府提供之臨時工作者當中,近九成(89.04%)認為臨時性工作對生活改善有幫助(非常有幫助22.43%、有幫助66.62%)。從事政府提供臨時性工作原住民,在臨時性工作結束後有73.

90%表示會留在原鄉找工作,12.55%會留在都會找工作,3.35%離開原鄉到都會找工作,1.23%會回到原鄉找工作。   5.原住民有酬工作者有6.29%從事一般企業臨時性工作從事有報酬工作原住民6.29%從事一般企業提供臨時性工作,有49.05%工作期限是12個月以上,21.43%工作期限為未滿6個月。從事一般企業提供臨時性工作者當中,34.56%認為臨時性工作對生活改善有幫助(含非常有幫助),而認為沒有幫助的則有58.85%(不太有幫助9.84%、完全沒有幫助49.01%)。   6. 原住民就業者,平均每周工時為43.34小時原住民就業者平均每週工時為35至44小時者占37.58%,其

次為每週工時55小時及以上者,占22.28%,再其次為45至44小時者,占19.44%。就整體平均工時來看,原住民就業者平均每週工時為43.34小時。每週工時不足35小時的原住民就業者當中,有69.08%想增加工時,想增加工時的主要原因以「想增加收入補貼家用」為最高,有83.70%。除無收入或無經常性收入者外,有酬就業原住民中以收入未滿1萬元的平均每週工作時數最低(33.06小時);而以收入在5萬元~未滿6萬元及4萬元~未滿5萬元的平均每週工時最高,分別為50.85小時及50.23小時。原住民的工作地點以花蓮縣(17.84%)、臺東縣(17.16%)、屏東縣(11.33%)及桃園縣(10.39

%)最多,合計有56.72%的原住民在此四縣工作。   7.原住民就業者近八成對工作狀況滿意原住民就業者對目前工作狀況滿意為78.90%。對目前工作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70.0%)。對目前工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工作待遇太低(63.96%)。   8.僅3.39%原住民就業者在工作場所因為原住民身分受到歧視大部分(96.61%)的原住民在工作場所沒有因為原住民的身分而受到歧視,有受到歧視的占3.39%。93.46%的原住民就業者在工作場所沒有遇到過職業災害,而有6.54%曾發生過職業災害。   9. 87.56%原住民就業者未曾參加過職業訓練原住民就業者從來沒有參加過政府或民間機構舉

辦的職訓比例高達87.56%,以前有參加過者占11.64%,目前現在正在參加者占0.79%。有參加過職訓的原住民就業者當中,經過職業訓練之後有沒有從事與職訓相關工作者高達40.47%。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的原因以「沒有工作機會」所占比例最高38.63%。原住民就業者30.75%有意願參加職訓,以「民宿管理、餐飲服務類」(28.34%)、「電腦、資訊類」(23.66%)比例較高。原住民就業者近二成(19.02%)持有技能檢定合格證照。   四、原住民失業狀況分析   97年度調查顯示,原住民勞動力人口中有205,765人為就業人口,就業率為56.67%;17,699人為失業人口,失業率為7.92%。

  1.原住民失業者的失業平均週數為39.75週原住民失業者,至資料標準週,平均已失業39.75週,其中以女性(43.83週)、高年齡層、低教育程度失業者失業週數較高。   2.原住民失業者想工作但未找工作及沒有遇到工作機會多因就業資訊不足想工作但未找工作的原住民剛開始沒有工作時有24.97%有在找工作。此外,剛開始沒有工作時有找工作的原住民失業者平均找39.75週之後停止。原住民失業者中,剛開始沒工作時沒有找工作的原因,以「就業資訊不足」(42.74%)為最高,其次是「必須照顧家人」(26.76%),再其次為「健康不佳」(11.06%)。   3.原住民失業者求職管道以私人關係為主;多數仰

賴家庭協助經濟原住民失業者尋找工作的方法與管道,以「託親友師長介紹」(50.42%)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看報紙」(38.11%)、「自我推薦及詢問」(21.91%)及「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求職(含上網)」(21.22%)。原住民失業者沒有工作期間的主要經濟來源以「家庭協助」為主,近七成(67.12%)原住民失業者依賴家庭給予經濟上的協助,其次為「親友協助」(23.07%)與「積蓄」(17.80%)。原住民失業者在找尋工作過程中,29.16%有遇到工作機會但是沒有去工作的原因,以「待遇太低」(33.58%)及「工時不適合」(24.38%)為主,其次是「遠景不佳」(22.60%)。原住民失業者有70

.08%在找尋工作過程中沒有遇到過工作機會,主要遭遇的困難以「生活圈沒有工作機會」(55.44%)為主,其次是「就業資訊不足」(26.41%)、「技術不合」(21.58%)與「年齡限制」(20.58%)。   4.原住民失業者56.2%離開上次工作的原因是非自願離職失業的原住民當中,有53.75%在過去一年曾經有過工作。有76.73%離開上次工作的原因是非自願離職,有22.10%是自願離職。非自願離開上次工作主因是「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63.04%)及「季節性或臨時性的工作結束」(29.57%);自願離開上次工作主因是「對原有工作不滿意」(34.92%)及「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18

.32%)。   5.原住民失業者多數希望從事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非技術工及體力工及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六成五(65.1%)的原住民失業者最希望在原居的家鄉或鄰近的鄉鎮工作原住民失業者當中,最希望從事的工作內容以「營建職類」為最多,占26.07%,其次是「餐飲旅遊運動」的19.99%,再其次是「技術服務」(18.18%)。合計有五成一(51.49%)的原住民失業者最希望在原居的家鄉或鄰近的鄉鎮工作。而原住民失業者希望在「都會區」工作者占21.76%。希望在原居的家鄉或鄰近鄉鎮工作的原住民失業者,有66.88%認為當地沒有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機會。   6.九成三原住民失業者從來沒有申請就業促

進津貼九成五(95.57%)的原住民失業者並沒有申請任何一項就業促進津貼。其沒有申請的主要原因為「不知道有這些津貼」(74.41%),其次是「不知如何申請」(10.21%)。有申請過就業促進津貼的項目以「技能檢定合格獎勵金」(1.59%)較多,其次是「職業訓練生活津貼」0.86%),其他項目相對較低。   7.原住民失業勞資爭議以薪資未付最常見失業的原住民中,近九成(89.72%)沒有發生過勞資爭議,有7.27%表示曾發生過勞資爭議,另有3.01%沒有工作經驗。曾經發生過勞資爭議的原住民失業者當中,以發生「薪資未付」的比例最高(67.00%)。   8.原住民失業者最需要就業資訊及就業媒合原住

民失業者所需要政府提供就業服務的比例,以「就業資訊」的需求比例最高(64.14%),其次是「就業媒合」(46.26%)及「就業諮詢」(29.58%)。   9. 原住民失業者個人收入下降原住民失業者98.26%個人每月無經常性收入或沒有收入,收入未滿1萬元者為1.48%,1萬~未滿2萬元者為0.26%,原住民失業者個人每月收入為113元,低於96年調查的1,840元,也遠低於原住民就業者個人每月收入的23,599元。   10.原住民失業者82.8%未曾參加過職業訓練;62.3%原住民失業者有意願參加職業訓練 88.10%的原住民失業者從來沒有參加過職訓。有參加過職訓的原住民失業者中沒有從事相

關工作者占58.82%,未從事相關工作的原因以「沒有工作機會」所占比例最高(43.71%)。失業者原住民有意願參加職訓者占62.3%。失業者原住民希望參加的職訓類型為「民宿管理、餐飲服務類」占23.87%及「營建、土木類」占22.46%。   11.原住民失業者16.9%持有技能檢定合格證照原住民失業者中持有技能檢定合格證照者占13.52%,沒有者86.48%。持有技能檢定合格證照的原住民失業者中有36.75%認為證照對找工作有幫助,63.25%認為沒有幫助。   五、原住民非勞動力狀況分析原住民97年12月非勞動力人數有139,639人,其中未參與勞動力原因以「求學及準備升學」所占的比例最高

(31.30%),其次依序為「高齡/身心障礙/生病不能工作」30.00%、「料理家務」29.33%、「賦閒」6.23%及「想工作未找工作,但隨時可以工作」2.33%。   六、女性原住民勞動狀況分析   1.女性原住民就業狀況依據行政院主計處97年12月資料顯示,一般民眾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為49.75%,同時期女性原住民勞動力參與率高於一般女性為53.16%;未參與勞動力的原因皆依序為「料理家務」「求學及準備升學」及「高齡65歲以上/身心障礙」。女性原住民就業者之教育程度較一般就業女性為低,女性原住民就業者則集中在高中職、國初中及小學及以下較高。女性原住民就業者平均一週工時為43.13小時,但

平均月收入方面女性原住民就業者較一般就業女性少約9,485元。女性原住民就業者所從事的職業方面以「生產/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農林漁牧工作人員」所占比例均明顯高於女性一般民眾;在「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及「事務工作人員」,女性原住民就業者從事的比例則偏低於女性一般民眾就業者。   2.女性原住民失業狀況女性原住民的失業率(6.63%)較女性一般民眾的失業率(4.41%)高2.22個百分點。平均失業週數為43.83週,多數女性原住民失業者找工作面臨的困擾是「沒有工作機會」、「就業資訊不足」及「教育程度限制」。失業的女性原住民最希望從事的職業為的工作內容以「家事服務」及「餐飲旅遊運動」為主。失業

的女性原住民當中,有10.81%表示以前有參加過或目前正在參加職訓;參加過職訓的女性原住民失業當中,有46.08%沒有從事與職訓課程相關的工作,而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的原因主要「沒有工作機會」(36.83%)。   七、追蹤受訪原住民勞動狀況分析在所有追蹤受訪原住民當中,高達55.20%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屬於「從事某種工作」,其次為「求學」。就業-就業者包含「穩定就業者」及「就業僅換工作者」,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與主要工作也是皆為「從事某種工作」。失業-就業者包含有「失業轉為就業」及「非勞動力轉就業」。所有就業-就業者中,平均轉換工作次數為1.38次。轉換的主要工作職務以「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最高

。尋找工作期間所遭遇的困難原因,以「生活圈沒有工作機會」為主。短期失業者包含有「非勞動力轉失業」及「就業轉失業」。短期失業者中半數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屬於「從事某種工作」,有四成三屬於「無工作在找工作或已找工作在等待結果」。在所有短期失業者中,離開上次工作的主因以「季節性或臨時性的工作結束」為主,以非自願性失業的因素最高。長期失業者包含有「失業仍失業」、「失業者」及「失業者曾換工作」。年齡以25-29歲最高。對於政府提供協助以「就業資訊」、「就業諮詢」及「就業媒合」的需求都最高。尋找工作期間所遭遇的困難原因為「本身技術不合」和「教育限制」。無論是短期失業者或長期失業者,工作時間與個人健康狀況上並

無顯著差異。追蹤樣本失業者平均找工作時間為39.20週。  

政黨形象對投票抉擇之影響 -以新竹縣平地原住民為例

為了解決鄉鎮市人口的問題,作者林秉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原住民為主體,透由問卷調查新竹縣平地原住民之政黨形象與投票抉擇之關聯。第一個研究架構是檢驗新竹縣平地原住民之個人背景是否會影響其政黨形象評價,觀察發現新竹縣平地原住民年齡愈高者,對於民進黨的政黨形象評價愈低、國民黨的政黨形象評價愈高;教育程度愈高者,對於民進黨的政黨形象評價愈高,惟教育程度的解釋量並不高。 第二個研究架構是檢驗新竹縣平地原住民之個人背景是否會影響其投票抉擇,觀察發現,新竹縣平地原住民年長者在總統和立委選舉投票給國民黨比例較高,並且在其他政黨選項之下,總統選舉投票抉擇更不支持投票給民進黨。此外,原住民族別的顯著性呈現於地方型選舉投票抉擇,包括縣長和議員,狀態

主要差別在於排灣族的投票抉擇傾向不同於縣內其他族。 第三個研究架構是檢驗政黨形象對於投票抉擇之影響,觀察發現政黨形象與投票抉擇之總統選舉、立委選舉投給國民黨屬於高度相關;政黨形象與立委選舉投給民進黨、縣議員選舉屬於中度相關;政黨形象與縣長選舉則低度相關。 此外,有關投票行為部分,觀察發現不論是中央或地方、行政或立法都呈現一致性投票。再者,檢驗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關聯性,發現政黨認同對於投票抉擇僅在總統選舉時,認同民進黨者有顯著性相關。反觀政黨形象在投票抉擇,不論是中央或地方層級選舉,皆有明確的顯著性相關。新竹縣平地原住民對於政黨認同雖有支持不同政黨,但議題評價政黨選項設定為國民黨與民

進黨時,政黨認同中立者具有浮動的狀態。